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610|回复: 10

【转载】“四部五论”框架论坛 歧黄家奴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1 2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部五论”框架论坛网址:http://cglt.hongbage.net/auto/data/11802/index.php


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   

发表日期:2005-01-18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自转  本页面已被访问:321次

   作为不同于西医的医学模式,中医固有理论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从四个角度观察人体,交织使用。
   一是形器论。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器官说中有营、卫、津液、脏腑等概念,以物质在器官中的传输、转化即物质的机械关系说明生理与病理。这里的概念都是用“黑箱系统辨识法”虚拟的功能组合,多是指解剖所见而命其名,故称“虚指”。
   形体说就是人体任何一个可以辨认的局部,都有全身的代表点,是全身的缩影,形体说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因为其机制可用“精”的转输过程来说明,故也属物质机械关系。形体说讲的是人体的“全息”现象。
   二是脏象论。分为五行脏象说与四象脏象说。二者大同小异。其中的概念以五脏为核心,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则“取象比类”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用五行的生克或四象的阴阳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是脏象说的分支。“运气七篇”是《外经》的残篇。器官说不可与脏象相混)。
   “五行”的实质是代表事物周期的五个阶段,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五行。脏象论是从时间角度,运用生命现象的时间机制观察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
   三是经络论。它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故用三阴三阳命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是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医学模式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功能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脑科学或信息学入手。
   四是气化论。其中只有四个概念即精、气、神、形。这是人体总体状态的四个层面。它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是一种系统方法。气化论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简单的。气化论是气功的理论基础。
   所谓“阴阳学说”,分为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必须应用的工具,在四部中各自的具体意义不同,如形气论以内、外、上、下等分阴阳,脏象论中把五脏分阴阳等。后世也把阴阳直接用于辨证,这就是“八纲辨证”。后天阴阳就是所谓“对立统一”,它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甚少,怎么能侈谈“根本规律”呢?阴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认识必先比较、区别,由此产生阴阳这样的成对概念。阴阳可以代表任何被认识事物的有差别甚至拮抗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孰阴孰阳要看你想用哪种属性作比较。
   至于先天阴阳则是绝对的,生命体永远以阳为主导,而无生命体永远以阴为主导。先天阴阳是宇宙间两种根本势力,阳是秩序化,阴是混沌化。说到底阳就是“负熵”,阴就是“熵”。宇宙间确实有这么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起作用,而后天阴阳却不是这样。《内经》所说的“天地之道”就是先天阴阳。
   在《内经》中,用先天阴阳说明人体的生、长、壮、老、已,主要用于气化论。张景岳在“阴阳有余不足”问题上与朱丹溪有冲突,实质上是因为两种阴阳的混淆,而没有真正的矛盾。
   以上内容都存在于 《内经》之中,要注意的是同名概念如“气”、“血”“水”等在四部中内涵不同,必须有所辨析,这并不困难,例如,“水”、在脏象论中讲“肾属水”是五行的水行,在器官说中“肾主水”是体内基本物质水液。
   张仲景严格承袭了内经模式,它用脏象论辨六气病症,用经络论辨伤寒热症,用器官说辨杂病。特别是其用药规律,都是以器官说为依据的(由于四部交织应用,每一部中都存在其他三部的概念,所以,经络或脏象辨证就可以按形气论用药。)
   后世医家多是以经验积累为主,理论上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哲学背景从道家转为儒家,理论出现了扭曲、混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辨析,仍可以在内经的四部框架中找到应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有各家学说的不同,中医仍然是统一的。
   《内经》中无一字是“糟粕”!!!这个医学模式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与西医雷同,所以不要在《内经》中找什么“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类的西医模式。
   如果将《内经》理论框架展开、张目,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它是如何的博大、如何的精深。它逻辑之严密、概念之确切,令人拍案叫绝!
   
    这个框架是打开中医宝库大门的钥匙,通过微启的门缝,我们隐约可见到一个金碧辉煌的科学殿堂。但这扇大门实在太沉重了,我个人无力开启。正应了网友的一句话:“中医尚未振兴,同志仍需努力”。
   “框架”中提到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全息现象,时间生物学等多处与现代科学接轨之处,但这些只能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却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把本来应该统一、严整的中医理论重新整合起来,让世人看到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改变那种“理论信口编,治病靠经验”的现状。
   清除滥贴的哲学标签,我们干自己的事,哲学家们只能评论我们的成果,事后诸葛亮,更何况西方哲学对中医没有什么影响,那些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哪个是在哲学指导下获得的?如果中医不摆脱“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辩证法”等“紧箍咒”,累死也不会现代化,胡适大师曾说: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
   所发前篇虽有人赞同,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则“不敢苟同”,例如“《内经》无一字糟粕”,或问《内经》中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列星,人有牙齿……”这难道不是糟粕吗?这虽不是精华,但决不是糟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理方法,是让当时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遵循共同的规则”这一命题。按当时的民众知识水平这是最聪明的宣教方法。过去工人运动的倡导者曾以“工”、“人”二字连接起来就是天字来宣传群众的,用的同样是比喻方法。
   “比喻”是《内经》时代常用的说理方法,很多寓言成语多是出自这个时代,对于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就不必费此周折了。《内经》中的比喻的内容与理论的本身有明显的鉴别方法:即比喻的内容绝无应用之例。没有根据日月之蚀、流星陨落去诊治目齿之疾的。而理论本身的内容,如“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却是脏象论的依据。我说《内经》中无糟粕,此话是认真的,负责的。
   另外,有人说,阴是物质,阳是功能。此说没有区分先天还是后天,即或是后天阴阳也不能这么说。如“胃主受纳水谷”、“肾司二便”,能说肾与胃这两个器官(物质)为阴,而“司二便”和“受纳水谷”这两种功能是阳吗?物质与功能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没有共同属性,用什么去区别它们的阴阳呢?还有人在“肾主骨生髓”之后加入“髓能造血”来冒充中医理论,如果是这样,作为
“髓之海”的脑岂不成了最大的造血器官?以上二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信口编造,看来中医理论也要打假。
   当前,关于中医理论最好的一本书要算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其内容虽然没有造假,又力求严整,却还是没有体现出中医理论的本来面貌。难怪作者在书中连连有一筹莫展之叹。

    框架四个部分加上阴阳论共五种理论,故此框架可称“四部五论”。
  四部中的形器论。形体说的内容有:在人的面部有一个人体形状的分布区,尺肤(前臂内侧)有全身的代表区,以及寸关尺分部等,后世还出现了耳针、头针等皆属于形体说的内容。“上竞上,下竞下(竞者,比也)”说的就是局部的远端代表整体的上部,局部的近端代表整体的下部。
   据“人始生,先成精……”“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经文可知人体充满着“水”这种基质,肾中先天之精生成形体,已生成的形体又产生各自的精,这诸多不同的精随水入肾,在肾中合和,又随水而至各局部,如此往复,结果是各局部都有全身其它部位的精(全息现象),而肾精是由全身各部之精汇聚而成,故可繁殖。
   器官说的内容是:胃中水谷腐熟之后,分为营、卫、津、等从上、中、下三焦而出,各行其道,并衍化出如:液、血、宗气、髓等。这些是以物质命名的功能组合,如“血”与西医模式中神经有关,《内经》有“指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人卧而血归于肝”“血者神气也”可证之。“宗气”是由营、卫天气相合而成,其功能与西医模式心搏有关,《内经》有“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也再动”可证之。“心主血脉,并不相当于西医模式的“血液循环”而是用其解剖形态指代精神与神经的关系。至于各种物质之间的衍化次序则是说明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形体说与器官说都是假借(虚指)某种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说明生理病理现象的,故统称形器论。
  脏象论就是用“五行”和“四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时间关系。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的生命的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这才有了携氧功能,是第四个相位,即五行的“金”行。“肺属金”所以肺不只是“司呼吸”还是“气之本”。中医模式中没有红血球,但是通过现象的观察知道呼吸之气应该有个根,所以才有气之本这一说,“本”在于肺。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但中医模式并不象西医了解红血球那样的具体,对那些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五行,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经络论与气化论,因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就不谈了。但要注意的是《内经》中有用经络循行路线作为标志的内容,如营的运行路线,十二皮部等并不属于经络学说,如果混淆,这个框架就不清楚了。《内经》理论的逻辑有如数学,容不得一个符号的差误。另外,气化论中的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阐述,且不可认为子虚乌有,我们的祖先是诚实的。近代严格科学测试也证明此类生命现象确有其事,尽管我们还无法理解它。
  前文提到后世医家对理论的发展是扭曲的,这里举个例子说明。金元四家之一,刘完素著《素问病机玄病式》引《内经》“病机十九条”为理论根据,它的理论卓有成效,却与病机十九条无关,它是望文生义的引用,根本不知道十九条的意义,它回答不了诸如为什么不是十八条或二十条,为什么火热居其九,却没有燥,为什么如此排列等问题,以为是十九条是随便罗列的。“郢书燕说”是给它最恰当的批注。如果找到它的理论与《内经》真正的承袭关系则不失为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不去寻找则扰乱了后人对理论的掌握。
  中医理论虽然秩序井然,但错综纷繁。考据之繁琐,论证之曲折,更有本人尚未弄清的诸多问题,所以不能在此详论。
  重申基础理论,展现出它固有的科学本质,使之与临床不再脱节,这是中医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现实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打破潜意识中把西医模式作为“榜样”的思维定式,不妨来个“脑筋急转弯”。有志于此者,请联系:邮箱:jingshanbianhuo@sina.com  电话:0432-779824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年且垂暮,被褐怀璞,乾乾夕惕,惧彼永沮。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1: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黑箱法 就没有中医学
  
发表日期:2005-01-20  作者:歧黄家奴  本页面已被访问:87次

关于中医“虚指”概念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是不全面的,医学的出发点不仅仅是解剖学。这句话仅仅适用于西方医学,而对中医并不适用,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就是一个没有解剖(或叫作不注重解剖)的医学。《内经》中虽然提到解剖,但是它并非中医学的出发点、并非核心内容,而是一种辅助内容别有用途。不然,为什么硬要说“肝”在左面?为什么把找不着的“三焦”作为一个重要器官?

要理解中医理论,首先要知道《内经》中所有关于形体器官的概念都是虚拟的,是指某种功能而言,只是指某种解剖所见而代其名称,所以称“虚指”。而少数的“实指”,例如头发,则并不谈其功能,有重要功能的器官皆是虚指。所以,无论解剖上见到或见不到都无关紧要,见到的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可能理解中医的。在这些虚拟概念中有一定的实指成分,既然指其名而代之,则最好有一定的根据,没有也没有关系,如“胆”就是没有一点实指成分。且不可把这些实指成分看重,因为那样就把中医学引上了邪路,会把发达的中医当成了西医的原始时期。

说到“虚拟”,这在几十年前人们是无法接受的,直到认识了西方的“黑箱系统辨识”法,中国人才勉强承认(无洋不是理、无西不成学),但仍然怀疑:古人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超前了几千年?再说,“虚拟”的东西也能用来治病?答案是肯定的,至于“为什么”,就让哲学家去讨论吧,我们要避开干扰,就只谈这种方法。

所谓“黑箱系统辨识法”简称“黑箱法”,《辞海》是这样讲的:“即通过观测黑箱外部输入信息(外界对黑箱的影响)和输出信息(黑箱对外界的反应),以研究和认识其功能、特性、结构、机理的科学方法。黑箱法注重以整体和功能考察事物和系统,便于研究完整状态下和解剖状态下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级复杂系统。它根据输入(因)和输出(果)建立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化繁为简,便于研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繁多的系统,如生态、经济、社会、脑等。”

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先民就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认识人体这个庞大繁杂的巨系统。《内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描述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图框模型”,它与真实的解剖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与西医生理病理的不同才是中医学的优势。在没有解剖学的情况下,中医理论与临床已经卓有成就了,那个时候西医解剖学还不知在哪个狗肚子里转筋呢。

即便在现在,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也是遥遥领先于解剖方法的。只可惜,我们那些捧着祖宗饭碗的精英们,为什么要吹捧西医的解剖方法,而贬低自己的呢?

很多人说:中医《内经》中的“心主血脉”就是中医解剖学的成果,正是这个对“心主血脉”的错误理解,才误了大事。如果我们把虚拟的概念实化(当然现在还远远做不到,甚至还没有人开始做,不过“虚拟实化”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唯一可行方法),那么,中医的“心”,是虚指的概念,如果实化,其主要功能在于脑,中医的“血脉”主要是指西医的神经,“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的心脏连着血管的形象,来指代西医的大脑支配神经这种生理现象;中医的“肺”,也是虚指的概念,如果实化,它不仅与呼吸有关,还包括西医心脏的功能(这有铁一样的论据,只是人们视而不见罢了,因篇幅而省略不谈)。如果按逻辑推导下去,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左寸脉(心)主西医的头部,右寸脉(肺)主西医的心脏和肺。临床确实如此,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如果准确率不能达到80%(因为影响脉象的还有其它因素),我就承认这个说法是错的。具体方法是:按寸脉以上与腕横纹相平处,如果右寸(中医的肺)外侧脉动明显,则是西医的气管或附近有症状;如果在其内侧(舟骨附近)脉动明显,则是心肌供血问题。在左寸脉(中医的心)内侧(舟骨附近)脉动每年明显,则多有头痛、眩晕、失眠或其它头部症状;如果其外侧脉动明显,则是颈椎、后头部有症状。如果来诊者是左撇子,则左右寸相反。这就证明了,西医心脏的部分功能包含在中医的“肺”,如果“心主血脉”,确实是指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作为一种理论怎么能就只有这一句话呢?中医理论可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啊!对这一句话的错误理解就足以导致整个理论框架的瓦解,何况一错再错呢?

黑箱法(而不是解剖法)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虚指的概念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再如:“筋”是指运动功能,“骨”是指支持功能,“皮毛”是指防卫功能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信息输入与输出部件的五官七窍,虽然其实指成分明显,但仍为虚指感念。如“鼻”,根据《内经》所述,其功能至少应该包括嗅觉中枢和部分免疫功能,而不仅仅是解剖学的鼻腔。建立在“黑箱法”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其逻辑之严密简直是天衣无缝,任何差误都会使这个体系不能自洽。

(请参看《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http://cglt.hongbage.net/auto/data/11802/detail.php?thisid=128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辨析
  
发表日期:2005-01-24  作者:歧黄家奴  本页面已被访问:197次
  
关于“气”

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概念必定是确切、清晰的。《内经》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书中关于 “奇恒之腑”就是为了澄清当时“脏”与“腑”概念而产生的。读不懂《内经》首要原因就是不辨析概念,望文生义。

把中西医概念相混淆,那只不过是近代才产生的一个低级错误,只要把“虚指”与“实指”分开就行了。(参见“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

对于《内经》理论四个部分之间的同名概念如果不进行辨析,就根本不能知道《内经》说了些什么。辨析《内经》概念先要对这个理论体系的框架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概念辨析使这个框架更加合理(即符合《内经》本意)。这里仅举“气”字为例说明之。

对于“气”这样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教材《基础》中不但不加以辨析,反而故意混淆,诌出一个“气一元论”。

其实在《内经》中的“气”字,有时只是一个连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力”字,是“能力”或“作用”的意思。如“肾气”、“肝气”是说肾或肝的作用。但不能把“气”字直接译为“功能”,因为“肾”或“肝”本身就是某种功能的虚指对象。这样看似细微的差别却直接关系到这个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自洽性。

“气”字有时只是一个词尾,如“营气”、“卫气”,说的是营与卫,其词尾“气”字可用可不用。如果是把营与卫看作特定的气态物质,也就是把特定的气态物质作为虚指对象,则像“宗气”那样,“气”字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阴气”与“阳气”的“气”字,也是一个词尾,可用可不用,决不是说,在人体中存在两种相反的气态物质(虚指的)。“阴”是指所有属阴的脏腑形体器官,“阳”则相反(这是指后天阴阳)。

以上的“气”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它既不能与经络论中的“血”字相提并论、相对而言,也不能与气化论中的“神、精、形”字相提并论。例如:有“肾气”却没有“肾血”之说,虽然有“肾精”之说,但那是“肾中所藏之精”的简称;有“卫气”,却没有“卫血”、“卫精”之说,虽有“营血”之说,但那是营与血的意思;有“阴气”、“阳气”,却没有“阴血”、“阳血”之说,虽有“阴精”、“阳精”之说,但那不是人体精、气、神、形的“精”,而是天地阴阳中的精华。此类“气”字,在四部五论框架中都不是概念,只是一个词语。

四部五论框架中有“气”字的概念只有三个,一是气化论中的“气”,后人称其为“元气”,《内经》中这个“气”字无前置词,也不与“血”字相对而言。《内经》中的“九气”,就是元气在九种情况下的表现。二是经络论中的“气”字,它总是与“血”字相对而言。三是形器论中的“宗气”,也就是“肺主气”的“气”(肺所主的“气”字也没有前置词,需特殊说明,此省略)。这里只讲人体,未涉及天地、药、食的“气”。

正像“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其九”不能证明火热病多见一样,《内经》中“气”字多,也不能证明是“气一元论”。望文生义、随文敷衍的恶习一日不除,中医一日不兴。

以上只是对一个“气”字的辨析,还有一些概念必须辨析。这里对“气”字的辨析还是一个大概,还须对照“框架”逐字说明,补充论据。后世各家对“气”字的应用也过滥,必须整理。总之,辨析概念是阐明中医理论真相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工作量极大,份内之事无人去做,却把精力都浪费在哲学和西医上,耽搁了半个世纪。套用张仲景的一句话:“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
  
发表日期:2005-01-18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自转  本页面已被访问:109次

   本人总是指责儒医的过错,自己感觉不好意思,儒医毕竟是我们的先辈,为中医学立下了大功,“余何斯人也,……”。但是,既然认为中医是科学,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术,还望先贤见谅。
因前文“框架”提及“病机十九条”,这里继续把它说清楚,以免虚言诈语之嫌。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我这里并非有意苛求古人,而是为了找回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不得已而为之。在这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医工作者,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2: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六经的日限
  
发表日期:2005-01-18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自转  本页面已被访问:81次

   前文谈及“阐发微言大义”把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阐发殆尽。这里再举一例:

仲景伤寒六经之说,经数十家注释,在临床方面所收颇丰,而在理论方面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发幽阐微”使其愈加玄奥晦涩,今人无所适从,不得已又分为广义与狭义。试想,仲景作书为救世人,唯恐难懂而行文颇为平易近乎白话,怎么会故作“微言”而让别人去发明大义呢?况且身处众多亲属丧亡之际,又有何心思去作“朦胧诗”。
其实,“伤寒”二字,就是伤于寒冷,因顶风踏雪冒雨涉水而受冻(按西医说法,寒冷刺激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寒邪最盛杀厉之气”,故可启动“六经抗病机制”(本人造词,可美其名曰“新概念”)。此机制启动后,一日一经,六日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太阳经虚,则在第一、二日内(24小时)出现头项痛、恶寒、脉浮等太阳证;若太阳不虚而阳明虚,则在第二、三日发病,病起即出现发热、多汗、脉大等阳明证;若太阳阳明不虚而少阳虚,则在第三、四日发病,病起即现往来寒热、脉弦等少阳证;……。这就是说,病人如果出现症状,询问受寒之日(患者自己当然知道),便可知是何经之证,或已现六经之证可问受寒之日而佐证,这是一种极为简便可靠的初步诊断方法。
若是寒邪逐经传递,则当是发病第一天见太阳证,第二天转为阳明证,第三天转为少阳证,……。为什么古今医案伤寒大家未见到一例如此病证?可见,“伤寒传经”是由“六经抗病机制”所决定的,并非寒邪自传。
一二日、二三日等日限在仲景书中频频出现,为何诸多注释家中极少有人认真对待?可能是枯燥的数字无“幽”可发,但这个日限却是读懂仲景书的“关键词”。
细阅《伤寒杂病论》可知“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经络论的六经说。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
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如何解释,则要首先测定其存在,这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表面上看,它有点像“潜伏期”)。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2: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发表日期:2005-01-18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自转  本页面已被访问:166次

   点击有关中医的栏目,尽是困境、低谷、彷徨、悲情……。现在确实是中医存亡的关键时候。网友指出的种种败亡征兆条条真确。
   如何来解决问题,挽救中医呢?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政策上。且不说“红头文件”的神力已有些过气,那是在原始、简单的社会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就说已有关于中医的政策,都是出于保护目的所采取的临时应对办法,十分宽容,甚至是放纵,使中医界产生那么多的专家、名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却没有使中医本身有真正的发展(中西结合除外)。以至在社会急速发展要求统一、和谐的今天,“中医学”终于暴露出它的致命弱点——基础理论。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所有侵害中医的现象中,有许多是政策所不能管或管不着的事,你不能制止中医学生去学习西医,不能制止西医去研究中医等,不能用政策去损害其它方面。那些与政策有关的因素,也是涉及面甚广,什么样的政策、法规都难以全部覆盖,何况中医要走向世界,政策是不能出国的。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再出台更进一步的保护性政策,那是无法执行的,是政府敷衍塞责,让中医自生自灭。
   那么,怎么制定管理性的中医政策呢,这首先要给“中医学”定位,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是处于什么地位?是哲学,还是自然科技,是技术类还是民间杂耍?
   如果说中医学是与西医同样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并且如同中医人士所论证的那样,与西医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从西医角度证明其科学性,更何况,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也没有那位中医能离开西医的诊断。那么,让中医与西医合并,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一个统一的医学模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怕被“消灭”?
   如果说中医与西医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只能是基础理论方面不同,药物是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同一种药物,按谁的理论使用就是谁的。
   中西医理论不能统一,又不能抛弃,那么就请拿出一个规范、明朗、纯正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是要经得起答辩的,不能象现在这样,诡辩式的怎么说都有理,要体现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没有那门成功的自然科学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
   强调中医学“特殊”,总不能特殊到人类社会以外去,那就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真到人类社会以外去寻找它了,民族感情也无能为力。
   还有人说:“有效就是硬道理”。“有效”是客观的事实,但它只能保证中医在最低层次的存在,是处在民间杂耍的水平,单凭“有效”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仅靠“祖传秘方”无异于乞讨的工具。秘方、有效方被西医药理学破解是它的最终归宿,对中医学的继续存在没有任何裨益。
   中医学受到多方面的侵凌剥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就虚在其基础理论错乱不堪,底气不足。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古人就那么说的,不要钻牛角尖,要领会精神实质”。连古人为什么那么说都不知道,怎么领会精神实质,“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火车”哪个不是钻牛角尖,科学就要把牛角尖钻透。这就难怪中医学生热衷于学习西医了。一谈“阴阳”就讲辩证法,一谈“五行”就讲唯物论,还说“古人落后”,学生说:落后你还让我们学?我们又不是学哲学的。
   中医学如果是科学就不需要过多依赖政策,没有那门自然科学是靠政策而存在的!现代天文学在“政策”的残酷迫害下仍然发展起来了。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
   请掌握中医命脉,有权阐述与解释中医理论的名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再向政府推诿,误导民众。不要与那些“乘华轩,峨高冠,窃虚誉”之流为伍。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2: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里雾中看《基础》
  
发表日期:2005-01-17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原创  本页面已被访问:143次

   本人曾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从3版到6版勉强应付下来。总觉得教材说得不是那么回事,但又不敢脱离教材太远。面对学生理性的提问,只能用书中的一些哲学词语或“领会精神实质”等敷衍过去。学生的一脸茫然使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愧疚。为师者不能传道授业解惑,其痛苦难以名状。后来看到一些材料说,中医研究生对中医基础理论无人问津,又耳闻目睹了中医大学生弃学《内经》,我反而有一些释然之感——这不是我的过错。
   在网上看到一位著名专家说,在一次中医高层会议上,专家们达成了共识,为中医理论确定了一个“框架”,启动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具体体现在7版教材。本人喜疑参半,找来教材一看,半喜全无,颓然而泣曰:亡无日矣。这哪里是理论框架,分明是中医学的绞刑架、屠宰场,那些套在中医学身上半个世纪的镣铐枷锁一应俱全并有所增加。

   什么气一元论、朴素唯物论、自然辩证法、整体观、恒动观不一而足,又加上了政治标签“以人为本”,为什么不加上“与时俱进”和“三个代表”?国外学西医要求理工科毕业生,难道学中医要求哲学系毕业?哲学家不论属哪个学派,都对自然科学感兴趣,都要加以评论,但对自然科学的作用无足轻重。没有哪个自然科学理论是在哲学指导下产生的,更没有哪种错误的自然科学理论是被哲学家驳倒或更正的。无论西医或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没有向哲学家办理许可证,为什么中医学就这么倒霉?

   或许以为,用这些哲学观点来看中医学能够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其实正相反,谁都知道在所有学科中,哲学概念是最晦涩难懂的,用难懂的概念去解释平易的概念岂不是荒唐?这些哲学标签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证明中医是落后、过时的;二是封堵了理解中医理论的途径。

   7版《基础》从第二章以后倒与以前不同,少有浮泛无关之辞,有了自然科学意味,其内容比较前6版充实得多。但是仍未体现出中医理论固有的框架结构,所以有“流散无穷”之感。没有“框架”就没有逻辑性,《基础》一书只是把古人的论述分门别类,而这种分类方法并不是《内经》《伤寒》作者本意,而是后世儒医读书的习惯方法,并模仿西医的“形态、功能”等定式。这不是中医理论的框架,而是内容分类框架。没有理论框架自然就不会有理论,当然也就没有讨论的余地,只能生吞活剥。

   前面把这类研究方法比作“屠宰场”,有些过激,实在是没有更恰当的比喻了。看到这样分类,想起肉食店分割卖鸡肉,这也是一种加工、发展,是需要技术的劳动,但却不是“鸡”的进步。可怜的中医学经高手们加工后,还真的有了原始西医的模样,那么,在现代西医面前,自然就是被淘汰的对象,这是作者的目的么?

   对中医理论进行哲学批判,这未尝不可,但是不能充当中医学的内容。同样,用西医观点来研究中医也是必要的,也不能充当中医理论。这种批判或研究的前提是先弄懂中医经典中说了些什么,而不能对曲解或塞进来的东西进行批判或研究。

   中医学何罪之有,先用哲学绞杀,再用西医分尸,刽子手竟是那些吃祖宗饭的“精英”。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一)
  
发表日期:2005-01-28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原创]  本页面已被访问:226次

对于7版《基础》的两个核心命题“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与“气一元论”,学生在《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辨析》两个帖子中已写出学习心得,未见老师批改,可能是写得不够深刻,学生将再接再励,现有几个问题请教。
教材开篇就说:“中医药学……体现了现代特别是后现代科学精神”,“中医药学……不仅具有现代性,而且对构建后现代科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又说:“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上引用皆见于《导论》第一页)
中医学的神奇伟大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朴素的唯物论和三分之一的辩证法(“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三原则之一)吗?既然哲学能决定自然科学,如此“先进”的“气一元论”为什么没有使当时的中国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它又怎么“体现了现代特别是后现代科学精神”?
据后篇(22――2页)所述,“气一元论”所指实际上是当时极盛行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又称“道学”),当时的一些中医著作中亦充斥着理学内容,对中医学的影响极坏。这个时期中医的发展主要是经验的积累,这与哲学无关,理论上没有什么进步。一枝独秀的“温病学派”也不是道学先生的功劳,而是当时温热病多发的需要,在理论则是《内经》的继续(不能见到有“气”字就贴上“气一元论”的标签)。“宋明理学”的落后性、反动性已是哲学家的共识,是历史定论。
即使“气一元论”所指的是当时影响极微的反对派,也不是什么先进的哲学,何况在当时的医学著作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东西。
至于“整体观念”是中医临床操作的一种思维方法,与西医手术时的“无菌观念”属同一层次。前苏联医学家巴甫洛夫为讨好斯大林(当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极强),特殊强调了以神经系统为核心的“整体观念”,这使他的学说压倒诸如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等其它学说。这个词在50年代初,被中医当政治挡箭牌借来并加以强调,同时用作政治挡箭牌的还有“自发辩证法”、“朴素唯物论”。中医只有做二等的辩证唯物论者(捞不到一等位置)才能艰难求生(西医就不必戴这么多荣誉勋章)。怎么也想不到在21世纪的教材中,它们竟“体现了现代特别是后现代科学精神”。
书中所说的“整体观念”,揣摩作者的意图,似乎是指现代哲学中的“系统观”。 “系统哲学”,其中确有一个重要内容叫“整体原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确实是“后现代科学精神”,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维方法,就连占卜书中也说“事事相应,物物相关”。这应该是作者的表达错误。
不过,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些哲学问题呢?事物之间是否相应相关这在哲学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了,作为自然科学要解决的是通过什么机制相应相关,一个虚无缥缈的“气”怎么也不能向现代人解释人体的各部之间是怎么相应相关的。根据作者的一再表述可知,“气”不过是“物质”的同义词,就是说“一切联系都是通过物质”,这话不是根没说一个样么!而《内经》中已经讲明的具体关联机制又被这个“气”字一再蒙蔽,作者又弄出一个迂腐至极的“气一元论”,作为21世纪教材,这不合适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2: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二)
  
发表日期:2005-01-29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原创  本页面已被访问:157次

    不知是太高深了还是我太笨了,7版《基础》的前64页我怎么也看不懂。作为21世纪的全国统编教材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未来,又不能不学,谁能帮我一把?
    第3页:“《黄帝内经》……与现在解剖学十分相近……为中医学……奠定了形态学基础”,中医有形态学吗?如果中医真的以解剖学为基础,为什么连左右都不分呢?为什么说“胃”除了贲门幽门之外还有三个管呢?如果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那中医理论岂不彻底瓦解了么?如果说这些解剖内容是“形态学”,在第9页,为什么又说它“主要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与“形态”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个“符号系统”是怎样一个系统,书中怎么只字未提?它为什么必须处在与现代解剖学既相同又不同的状态?

    第8页:“阴阳学说……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那么,第1页所讲的“中国古代辩证法”又指的是什么?现代辩证法也“不仅具有对立统一属性”,而且,还有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两条原则。那么,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阴阳”的“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又是什么呢?在第18页所谈的“辩证观念”这个概念的定义还是现代辩证法思想,接下去所指还是“阴阳”,又怎么说“阴阳”不同于现代辩证法呢?第32页又谈到“阴阳”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是“局限”和“直观”。作者的思路是:中医――朴素(落后)――体现后现代精神(先进)。看来中医的根本指导思想(哲学)是既先进又落后,同时又不是先进与落后的二元组合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有用作者的“辩证法”才能理解,我笨得实在是不懂作者的“辩证法”。

    在第25页:“往来古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宇宙便是物质世界,是自然界”,在这里,作为时间的往来古今和作为空间的上下四方都成了物质。时空也是物质,这一命题是比马克思还彻底的唯物主义。

    以上几个问题如果没有人帮我搞清,我只能自作主张去“悟”了。我“悟”的结果是,“气一元论”就是宋明理学,只是把理学中的“理”字统统挖掉,或改成“气”字,使理学成了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述的辩证唯物论与正统哲学接轨,巩固了“中医二等辩证唯物论”地位,中医也就“振兴”了,不过只剩下一口“气”了。

    第22页说“气”有三层含义,岂止三种,古代典籍中的“气”字含义多得难以细分,这是一种语言现象,难为作者用它拼凑出一个“气一元论”。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2: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三)
  
发表日期:2005-01-30  作者:歧黄家奴  出处:原创  本页面已被访问:102次
21世纪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以后的内容,客观地讲是认真的、是负责任的。其内容是在5版之上有所增加,其思路是继6版之后更向西医学靠拢,力图打造一个西医化的中医理论体系。虽无故弄玄虚之意,却难免矫揉造作之嫌。
这几版《基础》教材的思路都是错的,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医学生对基础理论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进行现代化研究的人员把《基础》所述的理论当成研究对象进行无效工作,人们对中医学的前途普遍抱悲观态度,这一切都是这个起领航作用的《基础》所造成的。7版,为什么不进行反思,却走得更远?

该书把大量的西医解剖和生理常识杂糅进来,用意是想补充中医理论的“不足”并纠正其“错误”,岂不知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相互混淆。混淆两种认知体系(综合与分析、即黑箱与解剖)是数十届中医大学毕业生的通病,是造成中医学异化、退化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开始认识到综合法的重要性,产生了“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时代,中医学却要抛弃自己的优势,倾向西方早期的科学思维方法,必然是自取灭亡。

且看书中的叙述形式,以脏象为例,(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三)生理特性。形式取决于内容,这种形式是从西医思路模仿而来,根本不适合于叙述中医学的内容,因而添加西医内容就是必然的了,而中医内容在某些章节却成了附属成分。

在这种形式下,阴阳五行学说只能在口头上强调,在实质内容中完全被剔除、架空。

在这种形式下,中医理论支离破碎。例如:“肺”主气、朝百脉、主宣肃、主行水、主治节,它们为什么都由“肺”来主?作者就无法说明白了,在逐条解释中虽力图将它们联系起来,但十分牵强。似乎中医理论本来就是这样无序的。

作者不是按中医的固有思路去叙述的,而是把一些衍生概念与基本概念并列,如“脾主统血”,本来在书中已经讲得很明白,“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并且在有关“气”的内容中多次提到,那么,“脾统血”就应该是“气”的作用,而不应该放在“脾”的一节中,这里只应讲“脾”与“气”的关系。关于“气”、“血”的概念,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应该表达清楚,但依照作者思路产生的叙述形式,是不可能容纳并加以阐述的。

由于作者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使得曾一度被中止的第3版《基础》教材中的错误“髓能生血”,在7版中再次出现。如果中医的“髓”真能生“血”(西医的“血”),那么,作为中医“髓之海”的“脑”又该怎样?

有资格编写《基础》的学者们啊,应该彻底反思了,这一级的著作是要写入医学史的,不要辛辛苦苦地忙活了一场,反而成了历史的笑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2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