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志一

条文研习:平脉法(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7 0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到脉诊仪的帖子忘了贴链接,补上:

哪位有关于脉诊仪的最新研究消息?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8915

(如原先生的回应在 19楼)
发表于 2006/11/7 2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过《气的乐章》,不便说什么。
发表于 2006/11/7 2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气的乐章一书,是本小册子,简要介绍王氏的脉诊仪,他是用经络分布作为疾病定位的。
发表于 2006/11/10 00: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缓 详见: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 ... mp;page=1#pid272982
摘要:

【1.1】 …气血和者,则脉缓;…

【1.39】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

【1.4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4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2.22】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2.23】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
待解:

1 “【1.4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是不是凡「阳脉与阴脉同等者」皆可「名曰缓」?还是要「阴脉阳脉皆“浮大而濡”」才能成立?

2 “【2.22】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缓者卫气实…”,卫气疏、卫气实,疏与实是相对的概念,如何并立?

3 既言:“卫气和,名曰缓;”,“缓则阳气长”,“缓者卫气实”,则何以【2.23】条言:「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同样是阳,弱为不足,缓为有馀,两个相反的概念又如何并立?

按:
因在条文比对过程中有疑,列出备忘,或许待研习进行到到相关的条文时再求解。当然如果有前辈愿提前对此有所回应,则非常感恩!

另,到目前为止,末学对伤寒脉象有不解之处,都没有再从其他医籍寻求解答,主要是因为时间不足、学力不足(读书太少)以及这样的想法:在还没有能力分辨伤寒脉与后世脉法差别之前,只能暂时尽可能以原文解原文…当然也因此会有很多疑惑…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0 at 16:40 ]
发表于 2006/11/16 13: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古本脉象备查:平脉  <--点此至该网页

【1.1】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

【1.4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44】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16.1】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此为妊娠,桂枝汤主之。…



脉平与脉缓之疑问,待解:

1 据【1.44】条,可见「和」与「平」似是易被并列的概念。那么,又如何区别「气血和(脉缓)」和「气血平(脉平)」?还是…没有必要区分?

2 「寸口(阳脉、气之统)、关上、尺中(阴脉、血之注)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算是「平脉」吗?
  意即:气、血同等,是平脉吗?平脉即是气血同等吗?

3 如果寸关尺三处同等为平脉,则:
【16.1】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此为妊娠,…
  此妇人的「阳脉」是否也当为「小弱」?
   如是,则仲景何以独言「阴脉小弱」而不言 「阴阳脉俱小弱」?
   如否,则「平脉」似乎未必「阴阳同等」?

另,
【1.4】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

【1.10】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据此,是否可以推论:
 胃气上升为阳,胃气下降为阴? 
 或是:胃「气」的上升、下降都是(胃)「气」,故都属「阳」(之升降)?

 如果前者为是,则可否如此推论:
  阳大阴小为常、为平,反此为逆?

   如是,则可否推论:
    寸脉(阳:气之统)大于尺脉(阴:血之注)为常、为平,反此则逆?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6 at 19:51 ]
发表于 2006/11/18 10: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古月 at 2006/11/16 13:28:
1 据【1.44】条,可见「和」与「平」似是易被并列的概念。那么,又如何区别「气血和(脉缓)」和「气血平(脉平)」?还是…没有必要区分?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和即阳阴冲和,脉见和缓,从容不迫。
  
  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多寡相等,但欠冲和之象。可为病脉。
发表于 2006/12/5 08: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中

这里的阳,阴是否应该指的是阳邪,阴邪?

因为这里将"阳""阴"与"气血"分开而论.
发表于 2007/2/11 07: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不明,我公公现在肯定是气血两虚,其脉滑,寸弱如不现,尺长过位近一指宽,如脉图当是血独盛类脉型吧?但其面红,全身白无血色,其血当也虚极。
这又是为何呢?是因为起搏器?
发表于 2007/2/21 19: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10/26 23:20: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张仲景在吸取《皇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汉代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而著成。此书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的中医学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极大的实用价值。
    由于战乱等原因,《伤寒》成书后并没有流行,以至流失不全。至西晋王叔和把一部分编纂为《伤寒论》,宋代又校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共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为135条,共涉及脉象约50多种。其中单脉10种,相兼脉40余种。(金匮要略大体相同)。因此《伤寒论》虽非专门的脉学著作,但是她的脉象与主病已形成体系。尤其“病、证、脉并治”的有机结合,成为鲜明的辨证论治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后世的医家们所无法比拟的。

溫舊知新、學而時習、

樂乎哉!!!
发表于 2007/2/21 19: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nickle at 2006/12/5 08:37:
请教"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中

这里的阳,阴是否应该指的是阳邪,阴邪?

因为这里将"阳""阴"与"气血"分开而论.

應該指陽盛、陰盛較適合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9: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