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志一

条文研习:平脉法(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04: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1】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盛者,则脉强;血盛者,则脉滑。气衰者,则脉微;血衰者,则脉涩。…

待解:
何以气血盛时言 “盛”,而气血衰时不言 “衰”而言 “偏衰”?
此一字之差是偶然还是必然?和 “察独” 有没有关系?
发表于 2006/11/3 04: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脉象备查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4325
发表于 2006/11/3 04: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11/1 23:25:
气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关于 20楼 平脉图,想起 “阴有馀、阳不足”之说,而生疑问,待解:

气(阳)和血(阴)(之盛与衰)的两个轴线,应为等长的(故图为正圆形)?还是不等长的(故图可能为椭圆形或其他形)?
或者,两轴(经、纬)各等长(此其常?);而气、血之盛衰程度则异(此其变?),
例如:一者在数线上的 +9(或-9),另一者却为 +8(或-8)…?

以临床而言,假令:今人气血偏衰者多,则:是否气血偏衰的座标比起气血偏盛者的座标(普遍上)离圆心较远?意即整个图之左下面积比右上面积大,而且呈不规则形?

(或许我想得过头了,或许从条文【1.1】的提纲性质来说,可以暂时略过这些枝节?…)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3 at 09:50 ]
发表于 2006/11/3 11: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古月 at 2006/10/31 18:35:
大熊猫先生屡言:伤寒的脉与后世脉法有一些差别。
末学对注解本来就有相当戒心,看来现在更要谨慎,尽可能以原文解原文,万不得已时,才考虑求助于注解。

研习版跟贴的学友还不多,新学如我,没什么可以供养, ...

那么,我们应该学习哪个脉法?
并且,伤寒的脉法和《四圣心源》中的脉法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发表于 2006/11/3 12: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qihuangai at 2006/11/3 11:34:
那么,我们应该学习哪个脉法?
并且,伤寒的脉法和《四圣心源》中的脉法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本版是伤寒研习版,当然是学习伤寒脉法,其他脉法可在其他版面研习。
黄师脉法,将来如能顺利成立黄师专版,可在该版研习。

黄元御师对仲景脉法的评价:

《黄元御医学全书》之《伤寒悬解》卷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二版,第433页)

〈脉法上篇 三十一章〉
(前略)……仲景脉法,大含玄气,纤入无伦,文本隐深,义理奥衍,较之六经病证,更为难解,所谓微妙而玄通也。《吕览》有言:精而熟之,神将告之,非神将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精熟仲景脉法,游心于虚静之宇,动指于冲漠之庭,以此测病,亦不啻鬼谋而神告已。

〈脉法上篇提纲〉
(前略)……仲景脉法,自微而著,由始及终,精粗悉具,洪纤毕陈,可谓法全而意备矣。而其变化纷纭,绝态殊状,总不出此一章中。盖下穷其委,而此约其要也。
发表于 2006/11/3 12: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来如能顺利成立黄师专版,《四圣心源》和《伤寒悬解》应该是优先研习的重点,其他细节在此暂不谈。

本帖到现在都没有引用注解,原因是:
原本在研习版规划之初,曾有个不成熟的建议,就是请大家先就各自的认识对大论原文进行解读,先不引用注解,以免障了各自的悟性。待讨论到告一段落,才考虑引用名家名注,加以印证。

另外,像末学这样的新手,书读得太少,没什么见地,那只好以后文解前文,前文解后文,从中找出一些脉络和疑问了,非到山穷水尽,尽量不看注解。这种方法大概比较笨,但似乎也是新手必走的路…

以上算是背景说明。
发表于 2006/11/4 17: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二十一脉

浮沉
迟数
滑涩
大小
玄紧
结促代
芤微
弱细
缓伏
虚实
发表于 2006/11/4 22: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楼

“待解:
1 “气血俱盛(衰),脉阴阳俱盛(衰)”,气(+)血(+)俱盛,是指寸脉、尺脉俱盛(衰)吗?
2 气盛(+)血衰(-),气衰(-)血盛(+)之脉象,各当如何?
3 “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的脉象,是否就是 “脉微而涩”?”

(曰:“何为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曰:“何为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据此,熊猫理解:
    1,气血俱盛当为尺寸皆盛加浮取盛;气血俱衰当为尺寸俱衰加浮取不得,沉取乃见。
    2,气盛(+)血衰(—)当为寸浮而尺弱;气衰(—)血盛(+)当为寸弱而尺浮。
    3,(“ 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当理解为气血俱衰时,其阴脉(沉、涩、弱、弦、微)皆可以出现。后世脉法的细、伏、迟等不足之脉也可出现。
发表于 2006/11/4 22: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3楼

关于 20楼 平脉图,想起 “阴有馀、阳不足”之说,而生疑问,待解:

气(阳)和血(阴)(之盛与衰)的两个轴线,应为等长的(故图为正圆形)?还是不等长的(故图可能为椭圆形或其他形)?
或者,两轴(经、纬)各等长(此其常?);而气、血之盛衰程度则异(此其变?),
例如:一者在数线上的 +9(或-9),另一者却为 +8(或-8)…?

以临床而言,假令:今人气血偏衰者多,则:是否气血偏衰的座标比起气血偏盛者的座标(普遍上)离圆心较远?意即整个图之左下面积比右上面积大,而且呈不规则形?

(或许我想得过头了,或许从条文【1.1】的提纲性质来说,可以暂时略过这些枝节?…)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3 at 09:50 ]

熊猫之意:图解只为意解而不为定量。熊猫为西医出身,以前也曾想过中医的定量问题,考虑最多的是脉象的定量,(参考古籍的三蔬之重、六蔬之重----)比如想把洪细脉定量,几毫米是洪脉?几毫米是细脉?后来发现根本无法定量。也许取类比象的中医目前暂时还无法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表述。
发表于 2006/11/6 23: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11/4 22:48:
熊猫之意:图解只为意解而不为定量。熊猫为西医出身,以前也曾想过中医的定量问题,考虑最多的是脉象的定量,(参考古籍的三蔬之重、六蔬之重----)比如想把洪细脉定量,几毫米是洪脉?几毫米是细脉?后来发现根本无法定量。也许取类比象的中医目前暂时还无法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表述。


谢谢先生一语点醒!我差一点钻到牛角尖去了…

先生的话让我想到:有一帖谈到脉诊仪,其中 19楼如原先生提到的一句话:
「如果要做模擬把脈的機器,以二十八脈為模型,去分辨脈型,那永遠會有誤差的問題,還不如好好訓練以手把脈.」…另,该帖如原先生谈到一本书《气的乐章》的脉诊仪,似乎有些特别的观念…
(这个信息提供参考,然我对该书不了解。)

我上面所说和脉诊仪并无关系,只是想用图解去厘清某些概念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7 1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