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志一

条文研习:平脉法(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17: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微而涩

【2.20】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2.21】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2.45】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9.38】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9.103】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10.13】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11.46】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12.16】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15.11】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发表于 2006/11/1 17: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1.1】…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1.4】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

寸脉(气之统)亦可见脉涩(血偏衰):【2.25】、【2.26】 寸口脉弱而涩…;【7.72】 …阳脉涩…
尺脉(血之注)亦可见脉微(气偏衰):【7.18】…尺中脉微,此里虚也…。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 at 17:47 ]
发表于 2006/11/1 17: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目前为止,条文【1.1】只整理不到一半,而且还有许多问题待解…
下面将整理:滑脉、“气血和者,则脉缓…”

待续,续贴时间不定,如有要跟贴者可以不理会我的文,直接发文即可,谢谢。
上面有些待解的问题,盼前辈们指点(感恩),要不然就留在那里备查,以待自悟。

我的想法是:
身为初学者,用比较笨的方法,解得一字算一字。一边解,一边顶帖。
希望有多一点高手跟贴,提升此帖内容。
要不然…此帖被我这些初学笔记塞满似乎不太好。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3 at 00:40 ]
发表于 2006/11/1 2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些是张仲景一生的心血,集汉以前的大成,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可不是天才,我可要用一生去读体会。学而不思则倦,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老夫子的话我敢不听吗?呜。。。。。。。。。。
发表于 2006/11/1 2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楼

(脉与气、血、阴、阳

原文:
【1.1】…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后文解前文:

【1.4】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1.50】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待解:
从上所见,脉阴阳俱盛(衰)的 “阳” 当指 “阳脉”,在位置上指 “寸脉”;“阴” 当指 “阴脉”,在位置上指 “尺脉” ?

【2.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待解:
此条的 “脉有阴阳”,是否指的又是另一个概念?脉象的 “性质分类”,而不是前述的 “位置”?)



古脉法是侯经诊气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之诊脉是不是今天的诊脉还有疑问,但是《内》的内容确实是诊“经”侯气的,“经”包括经、络、皮部,络又包括大络、浮络、孙络。在其十二经诊法、三部九侯诊法和“能和脉色,可以万全”的论述中明显表现出来。《难》则在第一难就明确提出“独取寸口”。与《内》、《难》年代不远的《伤寒》则明显带有《内》、《难》的色彩。
    《伤寒》脉法有如下特点:
    1,脉与四时相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2,以阴阳作为辨脉的总纲:
      1),以部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
      2),以脉象分阴阳:浮、大、滑、动、数为阳;弦、微、沉、涩、弱为阴。
      3),以浮沉取分阴阳: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3,脉、证、病、治的有机结合:如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桂枝汤是发热、恶风、汗出、脉阳浮而阴弱(浮缓);麻黄汤则是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伤寒几日后如果表证尚在,须诊其脉象再用药,如脉浮弱,用桂枝汤;如脉浮紧则用麻黄汤。等等。
    故“…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熊猫以为是包括部位(尺寸)和浮取、沉取。
    而“脉有阴阳”,则是以脉象而分。
发表于 2006/11/1 23: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发图解是非常精微的。理解了这个图,对脉象的理解就算入门了。古有”调脉“之说,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反映在脉上就是强弱滑涩(阴阳)。待脉象为平,其气血自然平和!
     如果熊猫来注解这个图,一定以十字交叉为圆心,以圆心到四周圆的一半为半径再做一个圆,这个圆内就是平脉。
    这个十字交叉点体现的是“以平为期”,是“中庸、中至、中和”,是中医的精髓。
发表于 2006/11/1 23: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15楼

气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 Last edited by 大熊猫 on 2006/11/1 at 23:29 ]
发表于 2006/11/3 03: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11/1 23:09: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熊猫以为是包括部位(尺寸)和浮取、沉取。
    而“脉有阴阳”,则是以脉象而分。...

谢谢先生指导!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11/1 23:24:
所发图解是非常精微的。理解了这个图,对脉象的理解就算入门了。古有”调脉“之说,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反映在脉上就是强弱滑涩(阴阳)。待脉象为平,其气血自然平和!


图解本来是为了便于记诵,图示出来之后,这个象限座标图在心里慢慢扩大延伸…疑问也越来越多…

这个二维的图,如果加上三部九侯的"深度"(或高度),加上"应于四时"的时间轴(那就是四维了)…将会发展出什么?

我猜,如果按志一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
虽然可以想像此图的可能性,但暂时已非我目前的学力能理解的了。
而且,在技术上也很难画出来!
发表于 2006/11/3 03: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
在本帖及 条文研习:平脉法(2)的一楼解说中,志一先生有部分提示。

另,相关帖:

人身一团气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0220
发表于 2006/11/3 03: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11/1 23:24:
…古有”调脉“之说,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反映在脉上就是强弱滑涩(阴阳)。待脉象为平,其气血自然平和!
     如果熊猫来注解这个图,一定以十字交叉为圆心,以圆心到四周圆的一半为半径再做一个圆,这个圆内就是平脉。
    这个十字交叉点体现的是“以平为期”,是“中庸、中至、中和”,是中医的精髓。


原文:
【1.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

本来还有个“脉缓”的问题要先整理,现在让“脉平”的问题先插队。
按先生的意思试作一图,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傷寒圖解_0001b_平脈.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