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144|回复: 4

[转帖]秋季话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5 09: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dadaotang.com/秋季话养生——养生专家刘逢军先生访谈录.htm

近段时间耳鸣、耳失聪,唇干,便秘,失眠等状况的人增多。对这种现象我们访问了卫生部卫生行业养生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逢军先生。
刘先生说:8月7日立秋至11月6日为秋三月。今年是丙戌年。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述丙戌年下半年气候对人的影响时写道:“民病饮积,心痛耳聋……”而丙戌年大暑至秋分是第四步气,其特点是:“民病大热少气。”秋天三月,很多人的胃和大肠偏热有碍通便,加上丙戌年第四步气的热,内火上行。此间,人们应少吃辛辣等“燥”物,如:辣椒、生葱、生蒜、白酒等物。
记者:那么什么叫传统养生呢?
刘先生:传统养生源于我国的古代医学圣典《黄帝内经》,它认为人与大自然是相通相应的,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防病养生,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而且提出了“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原则。即: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自然节律规范饮食起居;保持心态平和随遇而安;针对身体脏腑阴阳失衡及时调养。传统养生就是遵循这些原则,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使人体机能维持正常,避免和减少疾病的产生,把对人体健康的防护线前移。这就是传统养生要达到的目的。
记者:传统养生对现代人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刘先生:现代人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生活内容丰富的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常常用身体作资本去打拼。在吃了许多亏之后,才逐渐认识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养生文化是科学,回归自然才逐步成为主流意识。例如遵守四时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学的。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每天和每年一样,都有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我们说睡眠是第一大补,只有跟着太阳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保证良好的休息质量,“借天力还以人力”,才能搭上自然规律运行的这辆车,使身体处于正常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在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况,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很有意义的。
记者:您说了睡眠方面的道理,传统养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它独到的要求吗?
刘先生:是的。传统养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直接相关,而且有规律可循。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不断总结积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传统养生成为一篇大文章,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人人都说自己会走路,但未必明白走路的道理。所谓“人老腿先老”,掌握正确的走路方法,正视前方,集中精力于腿上,才能使人体的精华物质通过经脉顺畅地送到膝、踝部,保持腿部的强健,不致神散气走而使人感到疲乏。再比如吃,传统养生认为,并不是吃得越多越丰富越好,关键在于吃下去的东西能否被气化和吸收,变为人体所需的营养。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精华,多余而未被气化的就是糟粕,就成了生命的垃圾和负担。这也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记者:按照您的说法,传统养生其实并不很深奥、很难把握,但它和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挺玄秘的,您怎么认为?
刘先生:传统养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是对博大精深而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它虽显深奥,但却密切结合着人们的生活实际,有的道理甚至很简单,就像“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民间经验一样能够把握,而且应用性很强。
至于阴阳五行学说讲的是哲学理念,比如阴阳相当于矛盾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相当于构成物质基础的五个方面。它和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一样,都是《黄帝内经》这一国学经典中传承下来的重要理念,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总结,也是中医中药学和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充满了唯物辩证的思想。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正确地去认识它,掌握它,用它来为今天人们的健康和养生服务。否则,就可能在不熟悉甚至不了解的情况下,疏淡或把它和封建文化联系起来,这是对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巨大资源的一种浪费。
发表于 2006/10/25 19: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下,谢谢
发表于 2006/10/28 23: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很好,收下,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8: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季不“收”冬天得病
来源:北京青年报(06/09/28 00:00)
编辑说话:

  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理论,现在应当收。值“十一”长假期间,别因为吃喝和作息无度而对抗“秋收”,从而留下健康隐患。

  从8月7日立秋到11月6日霜降为秋三月,以传统养生的角度,应当怎么办呢?卫生部卫生行业养生师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逢军先生认为,传统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国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顺四时而适寒暑”,即: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和平衡的身体状况去适应它。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的“藏”做铺垫做准备的,所以秋季养生讲一个“收”字。


  秋季的主要特点是“燥”和“干”。立秋过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时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到了深秋季节,天气转凉,会变得燥而凉。燥热和燥凉,这就是传统养生所关注的秋季特点。

  天气的特点反映在人们身上,同样可以表现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有时咯痰黏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尖舌边红,苔薄白而燥等症状。凉燥初起时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如受风寒;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受燥侵袭出现不适之征,常常类似于“感冒”,同时伴有上火、便秘等现象。区分温燥与凉燥的关键问“心”。心里面感觉烦热者为温燥;感觉寒凉者为凉燥。

  温燥初起者多吃水果和汤水即可恢复平衡;凉燥初起者在心里感到冷时应喝姜糖水,驱除寒气。如果寒气驱走后又转为温燥,那么仍需按温燥处理。不适症状难以控制时,应及时请医生处治。平时预防秋燥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西瓜皮汤(去外皮),等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荔枝等。除上述食物外,还可以适当吃些醋等酸味食品。《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写道,秋应肺……用酸补充。另外,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猪肺、牛羊肺为好。秋燥季节尽量少吃辛辣,不喝白酒,避免燥上加燥。

  秋天主“收”,所以人们应该像秋收一样地收敛神气,使正气内存以抵御秋日的肃杀之气,使人体的肺与天相应,像天空一般的清。这样,神志安宁,可以避免因“燥”而“躁”。秋季要早睡早起(古人晚睡不过21点;早上3点之后、5点之前起床)。天亮时外出锻炼,晚饭后减少外出以防秋邪。这些都是秋天的养“收”之道。如果不遵从天人相应的道理,就会造成秋季无“收”;无收则无冬季之“藏”;没有冬藏,就没有春天的“生”;无春生也就没有夏天的“长”。所以,冬天的病往往是秋天没有得当的“收”所造成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才能借天力还以人力,保持平衡的身体和心态。
发表于 2006/11/6 0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不过刚刚工作,常常做事都要被迫做到很晚,现在 都只能靠周末补早睡的一课,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真是要不得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