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shanguimin

原创:我的从医感受 ─ 針灸篇﹝連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4: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还一直关注我的连载。遗憾的是,我已于1月16日来到了北京。想在北京过年后回家。
来京后,女儿家的电脑一直上不去网,没有办法,只好等待中电飞华的人来修理。今天刚刚修好,可以上网了。只是我还要带宝宝,上网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宝宝睡觉的时候,我才可以上网,等我回到家后,我会继续下去,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11: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身艾灸体会和问题请教!

先说说我病症吧:
     1、眼肿面浮几年,眼袋黑眼圈明显,早上眼肿最明显。检查尿肾均没问题。
   2、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每年都有几月不来,即使来了也是一两天量少的可怜,有时还有褐色豆沙状。生理期前脾气异常烦燥,乳房会胀感隐痛。
   3、便秘,痔疮。似乎从小就便秘,不过这两年通过饮食和生活规律调整好多了,只是没便意而且有排不尽的感觉,小腹凸胀,感觉全是宿便和废气,身体忽胖忽瘦。
   4、入睡好但易早醒,有声响亮光就醒,所以夏天就特别严重。而且夏天皮肤特别容易过敏,还长斑,温度冷或热脸颊就通红,红血丝加剧。
      平时容易抑郁,以前胃涨嗳气没食欲,吃冷硬物胃疼,饮食少且一吃就饱,现在调理的好些了。

   我是买的三年陈艾条,隔姜灸中脘和关元,已灸了四天,昨天还灸了足三里,虽然隔姜灸但还是每次都要有烫泡。效果最明显的是胃消化能力特强,早上大便特通畅,排废气多,所以腰腹瘦下几圈,浑身感觉很轻松。不过就是容易早醒,感觉很兴奋一样。早上还喝红糖姜水,不过感觉有上火现象,小便也变黄了,眼部总是痒起小疙瘩。

   我想请教的是,针对我那些病症,还需要灸其它穴位吗?

根据你的自述,你现在已经有效果了。你说的,早上大便特通畅,排废气多,所以腰腹瘦下几圈,浑身感觉很轻松。不过就是容易早醒,感觉很兴奋一样。这些都得益于你艾灸的直接结果。
       主灸中脘、关元、气海和足三里。这些穴位都是提高人的整体免疫功能的。
如果睡眠有障碍,还可以灸足底的涌泉穴,每晚临睡觉前用温水泡脚,双侧穴位各灸10分钟,对于改善睡眠,非常有效。
艾灸对于浮肿很有效果,你要坚持下去,才会有一个满意的疗效的。
发表于 2007/2/7 0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读之,久久不能平静,对先生肃然起敬!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评价,过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2: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治疗不谢方(转)

针灸治疗不谢方


1、 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 N藓苟窈??蚩刹勾笞狄苑⒈怼6耘奔埠?龋?艿骱陀?馈S谛槔凸钦簟⒌梁梗?醒?跚迦鹊淖饔谩?

2、 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 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 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 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 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 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 ,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 ,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而不胜也。
发表于 2007/2/7 16: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姨真是热忱,不过春节要到了还是安心在北京过个团圆年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只有既来之,则安之了。总是在别人家,不如自己家过得舒服。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从医感受(连载)一个痔疮患者的灸疗过程

我的从医感受(连载)一个痔疮患者的灸疗过程

昨天晚上,炙的时候,比第一次有经验一些了。
感觉1:痔没有那么疼了,而且炙完之后,会觉得有收肛的感觉。
感觉2:自从生病了经后,每次月经量都特别少,血色暗,好多小血块,但是不痛经,也很准时。昨天炙的时候,不停的有血流出来,觉得血色变得淡了一些,也没有那么多小血块了。
感觉3:总是觉得艾条快灭了,能用剪子剪一下前面的灰吗?


你可以经常的弹一弹灰的,就会燃烧的很旺。
看了你的感觉,实在为你欣慰,看来你还是初步就已经有了疗效。
继续吧,希望你不断的把你的感受,经常的贴上来。
治疗疾病关键是耐心,不要怕烦。你会一点一滴的掌握要领的,这些都得益于你的实践。
我会一直关注你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11: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连载)一个痔疮患者的灸疗过程2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连载)一个痔疮患者的灸疗过程2

谢谢您的关注。

昨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方便的凳子,用艾条也比前两次有经验一些了。
这次炙的时间比较长,差不多有半个小时了,很舒服。
炙一会觉得特别烫,很担心会不会在屁股上烫一个泡,不过离得还是挺远的。
加上最近一直坚持喝的中药,感觉湿疹的地方已经不怎么痒了。


很高兴你每天都有好转,期待你痊愈的喜讯!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9: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针灸反应之经络不良反应

概述】
   
    本节所述的经络不良反应,系指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伤性反应。有称之为循经感传的劣性效应。现代最早报道于1959年。自七十年代起,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引起普遍重视,这种情况日益增多。近年来,有人一次就报道42例之多。作者也在临床上遇到过多例类似现象。
    一般认为,尽管这种现象目前尚不能作出圆满解释,然而,它确实存在,且可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功能障碍,或者造成某些器质性病变,必须认真对待。

【损伤原因】

    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据已有资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
    一、刺激量较强:多见于应用激发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手法时。其刺激量往往较一般针刺刺激量要强。我们遇到的四例经络不良反应,有三例是应用气至病所手法时出现的。
    二、低年龄:据观察,此类现象10岁以内儿童多见。
    三、体质因素:针刺诱发的一些可见经络不良反应(如皮丘带、循经皮症等),以循经感传显著而又有皮肤过敏史者多见。
    四、疾病因素:在病人身上,当循经感传达到病所时,常会诱发出原有病症的某些症状。如冠心病患者,感传至心前区,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胸闷气短等。有的则可加重原有症状。我们曾遇一病例,原有右侧面部痉挛症,经针灸及其它方法治疗后已经控制半年左右,因心慌胸闷要求针剌治疗,针左内关穴,针尖朝上,患者自觉有一股带状酸胀感沿手臂内侧由腋下过颈部上左脸从头顶向对侧感传,当传至右侧面部时,突然诱发痉挛复发,不能自止。自此后,尽管用多种方法而未能控制。

【临床表现】

    主要有下列二类。
    一、功能性障碍:出现循经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现或伴有内脏功能失调,如上传至膀胱时,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区,有胃部灼热、恶心呕吐;到胸部,呼吸困难、胸紧闷、心悸,胸痛;到颈项,有咽干、吞咽困难;到眼时,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还有在针刺麻醉时,循经感传到术区,创痛加剧,出现有节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经感传通不过切口时,有强烈的冲击感。尚可出现局部或大片感觉缺失。
    二、器质性病变:目前以皮肤出现循经性病理改变最为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循经皮疹,包括扁平苔藓样皮疹,湿疹样皮疹、密集性小水泡样皮疹以及红色丘疹等。
    (二)、循经出血带,往往是先形成带状红斑,进而形成丘疹,最后循经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而成循经出血带。亦可出现循经瘀血斑。
    (三)、循经皮丘带,即循经产生荨麻疹样改变。与此同时,可伴全身发热,体温升高0.5℃~1℃,多汗,脉快等。
    除上述外,尚表现为其他多种不同形式的症状和体征。

【预防方法】
   

    因对其确切原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之法,可试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循经感传敏感且有体质过敏者,宜避免采用激发气至病所的针刺手法。
    二、经络不良反应可反复诱发。故有此反应史者,亦应慎用激发循经感传的方法或手法。

【处理方法】

    一、功能性障碍:多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当症状出现后,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渐恢复,不需特殊处理。然而也有例外,作者曾遇到一例病人,原有右侧面肌痉挛史,经中药及针灸治疗后已停上发作。此次因冠心病心绞痛要求针灸治疗。为针左侧内关穴,用气至病所手法(提插加小捻转结合迎随补泻),患者自述有一热胀感沿手臂经肩颈上传至左侧面部,突感右侧面部一阵抽动,诱出面肌痉挛复发,当即去针,但痉挛未止。随访3月,一直未能恢复。这类病人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二、器质性病变:可采用病损的对侧本经穴位,或同名经交叉对应点进行针刺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宜配合刺络拔罐、俞穴注氧、耳穴压丸或贴磁、头针在病侧或对侧循经取穴治疗等方法,也可采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来源:医药网中医药频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5 16: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