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wyjk

思考中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五毒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这里再补充一个五毒,五毒即贪、嗔、痴、慢、嫉。这是佛家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行为的善恶,特别是心灵世界的善恶与疾病有没有相关性。《易•系辞》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状态,一定是祛除了五毒的状态,还有贪、嗔、痴、慢、嫉,这个心境不可能恬淡,不可能虚无。而一旦趋入这个境界,就会真气从之,就会精神内守,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由斯可见,道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是医学的问题。

  以上我们粗略地讨论了方的涵义。在每一方里,所辖的这些“类”在表面上看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相同的,却是等价的。正因为这个等价性,造成了中医在诊断上和治疗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看似不同,看似不规范,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际是大同,是殊途同归。这叫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法虽不同,但都不能违反“方”的原则。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时,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一个是“‘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一个是“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我们从病字的释义,引出了疾病的相关性,而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先生的确是过来人,他的这个形容绝非孟浪之语。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3)何以用“丙”

  四种医学模式的浓缩。

  有关病的造字,我们转入另一个话题。由上述讨论可知,病字用丙是为了用方,而用方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疾病的相关性。既然用丙即是用方,那我们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造字完全可以选甲,为什么一定要选丙呢?天干从甲开始,你用天干应该首先用甲。如果当初造字的圣人选择了甲,那我们今天不读得“丙”而应该读得“甲”。我想光是声符,光是发音,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就像没过门的毛脚媳妇喊阿姨喊惯了,过门后突然要改叫妈,真是周身的不自在。但是,这个没关系,时间一长,两三个月后,你就习惯了,自在了。所以,光从声部来解释造字为什么一定要用丙,这个理由不充分。

  ①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病之用丙肯定有它的特异性。怎么样一个特异性呢?丙在十天干里属南方,属火、属心,这个南方,这个火,这个心有什么作用呢?也许不学医的人很难领会这个作用。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谈,从《素问》的“灵兰秘典论”来谈。《素问》里面有很多的医学模式,有生物的医学模式,有宇宙的医学模式,有心理的医学模式,也有社会的医学模式。这个“灵兰秘典论”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医学。从这个角度上述的这个南方、这个心有什么意义呢?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就一个国家言,在美国就是总统,在中国就是主席。一个主席,一个总统,他对国家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这个不用多说。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谈完十二官的各自作用后总结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主明则下安,君主之官明,则整个身体,整个十二官就会安定,用这样的方法来养生,你就会获得长寿。所以,你要想把身体搞好,要想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个主明。历史的经验更是这样,我们回顾几千年的历史,哪一朝哪一代遇上明君,天下就安定,老百姓就得利。如果遇到昏君当道,那就惨了,那自然天下大乱,百姓受苦。从《素问•灵兰秘典论》我们知道,这个心、这个南方火是一个主宰,是整个身体的关键,健康也好,长寿也好,夭折也好都关系在这个心上,这个南方上。因此,病与不病,就要看这个心。病之造字为什么一定选丙呢?道理就在这里。
前面我们提到中医这门医学是“攻心”而不是“攻城”,从这个造字可以得到证实。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所以,你只知道攻城,而不知道攻心,那你不是中医,或者你成不了上医。而什么是攻城呢?什么是攻心呢?大家可以思考。

  ② 十九病机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十九病机看,整个十九病机五藏病机占五条,上下病机各占一条,就是七条。风寒湿的病机各一条,加起来十条,那么,剩下的这九条都是讲火热的,如果再加上五藏病机中心这一条,就成了十条,超过半数,可以控股。在病机的开首,黄帝说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这个百病与五方的因素都有关系,可是为什么一到具体的病机,岐伯就撇下了其他的因素,而主要谈火热,主要谈南方呢?这显然与前面《素问•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义相呼应。疾病虽然与方方面面的因素相关,但是,最关键的,最决定性的只有一个。就像一个国家,国家的各个部门都很重要,不能说你外交部重要,我财政部不重要,都重要。但是,这些重要的因素都必须服从一个更关键的因素。造字的先圣之所以选择丙而不选择甲或是其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是很具深意的。

  以上我们通过病的造字引申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你对病的造字真正领悟了,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对于中医就“思过半矣”。这句话大家说过分吗?我想不过分。任何医学它研究的不外乎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一个是疾病的治疗与哪些因素相关。而在病的造字里,显然已将这两个相关因素包括进去了。所以,病字大家要好好地研究、好好地琢磨。我们乍看周汝昌先生将“咬文嚼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还以为是不是老先生糊涂了。“咬文嚼字”是没事找事,怎么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呢?可是,你一仔细琢磨,就知道这个最高境界非“咬文嚼字”莫属。“咬文嚼字”不是简单的一桩事,它需要很深的沉积,很厚的底蕴,这里面既有逻辑的知识积累,又有直觉的体认判断联想,没有这些,你咬不到东西,嚼不出味道。嚼不出咬不到你谈什么境界,这就没有境界可言,这也不叫“咬文嚼字”。而一旦你咬到东西了,嚼出味道了,你感到一口下去回味无穷的时候,这个境界就会自然地涌现出来。佛家讲等静智慧中的自然流露,恐怕我们可以借用来描述这个“涌现”的过程。

  真正有学问的老先生,他的一句话有时都是沉甸甸的,用一字千金来形容,实不为过。周汝昌先生讲的“咬文嚼字”实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2)脉义

  形声二符的意义已如前说,形符我们还是从月讲。阳加于阴谓之脉。月属阴,阴的东西是黑暗的,不应该有亮光。但为什么月会有亮光呢?古人讲这是日使之明也。也就是说属阴的月本无明,而有了日,有了太阳它就会明。所以,月的光明主要与太阳相关。我们常说水中月、镜中花,其实水中本无月,镜中亦无花。月的明亮也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它好比一面镜子,一面太阳的镜子,一面阳气的镜子。因此,月相的变化情况,从天文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医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阳气的进退消长。所以,整个月的阴晴圆缺它并不在于说明其他的什么,而说明的就是这个阳气的变化。

  今天是农历十一,再过四天就是十五,从这个时候起,月亮在一天天变圆,直至形成十五的满月。月属阴,月满了是不是就意味着阴气满呢?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阳气满,阳气充满,阳气盛大。这就引出一个月周期的问题。

  前面我们曾讲过年周期和日周期的问题,有的人发病跟这个年周期很有关系。比如胃病的病人,有的就喜欢在春天发作,其他季节他比较平静,可是每到春天胃就不舒服。这样一个发病特征就提示我们这个病与东方很有关系,与肝木很有关系,应该从这方面来考虑治疗。还有的病人在年周期上没有特征,可是在日周期内却很有特征,他这个病就是傍晚的时候不舒服,其他时间相安无事。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前面谈的日周期我们知道,傍晚的时分对应秋,这就与西方、与肺金有关。这里我们提出月周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月周期里面也存在一个春夏秋冬的变化,也存在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根据病人在月周期内的发病特征,我们可以作出一个相关性的判断,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阴晴圆缺与生长收藏。汉代的魏伯阳造有一本《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历代都受到极高的重视,享有“万古丹经王”之美称。这本书对月相的变化是用易卦来描述的,比如这个十五,它所对应的是乾卦:“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乾卦三爻皆阳,是纯阳卦,月满用乾来表示,正说明了月满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处在最大的释放状态。月满一过,重阳必阴,阳气逐渐地转入收,转入藏。月相也渐渐由满变缺。到了二十二、二十三即成为下弦月,这个时候的阳气状态与秋相应。下弦以后,月的亮区进一步“萎缩”,直至三十,什么都没有了,只见一个月亮的影子,这个时候就叫晦。在晦这个时候,月亮跑到哪去了呢?月亮还是在那儿。就像我们的镜子,刚才镜中还有花,为什么这会儿没有了?因为你把花拿掉了,藏起来了,而镜子仍然在那儿。这个时候阳气没有显现,阳气都收藏起来了。所以,月就不明了,这就成为晦。所以,晦这个时候就与冬藏相应。因此,整个月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说明阳气变化的这么一个问题。月象所呈现的不是其他,就是一个阳气,故月又称为阳镜。月为阳镜。月为阳镜的这个说法,不知道古代有没有,如果没有,则权作我们的一个创造。所以,月象变化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以阴显阳,以阴现阳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的这样一个意义谈完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水。水也是属阴,是一个静物。它只有往下走,所以,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水也会有起落,比如潮水的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个导致涨落的因素。今年中央电视台刚好转播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大家也看到了,这个过程确实蔚为壮观。特别是两股潮碰撞回旋的时候,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图,这使我们想到了什么叫作“道法自然”。古人所搞出来的这些东西,都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都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自然。

  水这样一个静物为什么会涨起来?而且涨得这么汹涌澎湃。这跟月亮一样,月本无光而阳使之光。水本为静而阳使之动。所以,这完全是一个阳气的问题。既然是阳气的问题,那么,这个涨落必然会与时间相关,与阳气的变化相关。古人讲月满观潮,就是说潮涨一般都在月圆的时候。月圆潮起,月亏潮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从海洋潮汐学的角度,认为在月圆的时候,月地的引力最大,由于引力的作用产生了潮涨的变化,也就是说潮的起落与月地的引力相关。这个是现代科学的说法。但是,在古代还没有引力这个概念,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个潮汐的涨落变化呢?既然有变化,那必定要找阴阳,这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规定的。是什么因素能使这个阴静而下的东西升涨起来呢?除了阳再没有别的东西。阳主动主升,惟有靠阳的鼓动作用才能使水升涨为潮。而恰恰月满的时候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就与现代科学的说法吻合了。阳气的作用,就使这个静者变动,就使这个下者变高。因此,潮汐的涨落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变化,是阳加于阴方为潮,这与月为阳镜的道理同出一辙。
在自然界,海洋的潮汐受月地引力的作用,受阳气的影响。那么,在人体呢?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体的情况应该跟这个过程相似,而这个相似的东西就是血脉。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的一篇文章正好支持了以上这个说法。这篇文章有两个观点:一个是最原始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个问题我们在厥阴篇会有详细的论证。生命的起源跟河图很有关系,跟五行很有关系;另外一点就是认为人体的血液跟海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什么呢?人血是咸的,海水也是咸的。所以,自然有江河湖海,人身就有血脉。血者水也。血本静物,它为什么会在血管中流动,进而产生脉搏呢?当然,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很清楚,这是由于心脏的不停收缩造成的,但是,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还不能解决问题。心脏收缩产生脉搏,这一点古人已经认识到,并且将这个问题归结到胃气里面。但是,要使这个脉理与整个医理相应,那么,脉的变化还是要归到阴阳上来。树欲静而风不止,阴血欲静而阳动之。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把整个脉理浓缩进去,给脉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就是:阳加于阴谓之脉。

  中医号脉号的是什么?知道了脉的这个道理,这就好办了,你就会明白我们号脉是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了解阴阳。《内经》云:“脉以候阴阳”。脉为什么可以候阴阳呢?就因为脉的形成,脉的变化具备了阴阳的要素。所以,我们号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前面第二章里我们曾讨论过这个本的问题,本就是阴阳。因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阴阳有关,都是阴阳的变化导致的,疾病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个疾病,要考察这个疾病,看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个疾病,那我们从什么地方入手呢?当然要从根本上入手。从根本上入手就离不开阴阳。而阴阳从哪里去了解呢?脉!既然脉能够这样好地反映阴阳,所以,中医一个很重要的诊断方法就是从脉入手。当然,如果有人能像扁鹊那样望而知之,那这个脉可以不那么重要。你一望便知道他的阴阳。但是,这一点我们恐怕很难做到,那我们就只能依靠脉来鉴别阴阳。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3)四时脉论

  中医脉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讲 28 脉的,有讲 36 脉的,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但是,真正把握起来并不容易《内经》讲脉没有这样繁杂,她只讲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例如她只讲四时脉,而不讲 36脉。然而四时脉你一旦搞清楚了,脉学的基本问题也就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四时脉。

  ① 春弦

  所谓四时脉就是春夏秋冬所相应的脉,春脉为弦,什么叫弦?弦脉比较容易理解,古人形容是“如按琴弦”。在指下有“如按琴弦”这样一种感觉的就叫弦脉。典型的弦脉在手下稍稍感到紧张,如果更进一步紧张就成了紧脉。所以有不少的医案脉写弦紧,因为弦紧的这个度有时不好区别弦属春脉,紧属冬脉,冬春相连,所以,这个交界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不过,明显的还是可以区别开来。

  春天为什么会现弦脉呢?通过第二章的讨论我们知道,春天的时候阳气开始释放,开始升发,但是,这个时候阴寒还没完全退。特别是北方,早春二月的时候还很寒。在这样一个时候,阳气要出来,阴寒就会阻挡它,束缚它。这就形成一个抵抗,这样一个阴阳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弦象。所以,我们摸到这个脉的时候总有一种受阻的感觉。当然这样一个过程用言语确实不容易描述大家可以慢慢去感受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弦脉呢很关键的一点是阳出的时候有东西去束缚它,如果没有这个束缚的因素,它不会出现这个弦脉。因此,弦脉的这样一种情况正好反映了春天的阴阳变化。所以,在春三月里见到这样一个脉象应该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太过,过则有病。太弦了那就说明这样一种束缚和抵抗的力量超过了正常,那你要找原因,看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弦脉的太过?如果脉根本不弦,一点紧张的味道都没有,相反地很松弛,那说明这个阳气根本没有升起来,这也是有问题。所以,春三月脉太弦了,即太过,或者一点都不弦,即不及,这样都不好。这个是春脉。

  如果在平常其他的时候见到弦脉,就应该找找原因。特别是女同志,摸到弦脉的时候应该问问她:近来的情绪怎样?是否怄气了?怄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弦脉出现。为什么呢?因为怄气就会有抑郁。抑郁了,气血的运行就会有障碍,有束缚。因此,在其他的时候出现弦脉,我们就应该寻找这个引起束缚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② 夏洪

  夏天的脉是洪脉,又叫钩脉。夏天为什么会出现洪脉呢?夏天时候的阳气在方向上还是像春天那样,是春日的继续。阳气升发,向上向外。但是,夏天这个时候阴寒已经退了,束缚的因素没有了,脉气就像完全张开的翅膀,很自在很逍遥地飞翔。所以,这个时候的脉就是洪脉。夏天见到这个脉,这叫应时脉。如果其他时间也出现这个脉,这就是非时之脉。

  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我师父当年的病案,大概在 1982年的冬天,先师到铁路的一个朋友家赴宴。饭前,应朋友的要求为她的父亲诊脉,诊脉过后先师没说什么,等把饭吃好,先师的朋友送他出门的时候,先师才跟她讲:你父亲的身体要注意,不然的话,明年夏天就会出大问题。朋友听到先师的这番话,心里很紧张。因为她亲眼见过先师的一些预言后来都兑了现。所以,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办法可想。先师当时开了一张处方,用的只有两味药,一味生石膏,一味苏木。熬水以后当茶饮。为什么开这两味药呢?当时是冬天,而冬天摸到的却是一个夏天的洪脉。(冬见心而不治。)这个时候阳气正在收藏,不应该出现这个洪脉,出现了说明一定有问题。在收藏的时候,还有一个天地的因素在束缚这个脉气。在这样的时候你都会出现这个脉,而一旦到了夏天,这样的因素没有了,那不火山爆发?所以,先师断定夏天肯定会出问题。这个脉在伤寒里也叫阳明脉,阳明病当然可以用白虎汤。所以,我师父开的不过是白虎汤的变方,是更简单的方。

  送走师父后,回到家她就跟父亲说:李医生说您应该吃一些中药调理,这样会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干部,很固执,并且刚刚做过全面体检,什么问题也没有,吃什么药呢?所以,就没有做理会。到了夏天,大概是七月份的时候,突然脑溢血,送医院抢救,不到一个星期就死了。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很深,认识到脉是很有作用的,把握好了,确实可以知道疾病,预防疾病。但是,我们很多中医只相信 CT,只相信核磁共振,偏偏不信这个脉象。这是洪脉。

  ③ 秋毛

  秋脉毛浮,即轻虚以浮之义。言其浮者,轻取即得,言其毛者,轻虚之象也。故其浮不是表病之浮,轻取有余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形容这个脉是“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吴昆注云:“厌厌聂聂,翩翩之状,浮薄而流利也。”张介宾注曰:“如落榆荚,轻浮和缓貌,即微毛之义也。”《脉诀沤辨》则说:“气转而西属金,位当申酉,于时为秋,万物收成。其气从散大之极自表初收,如浪静波恬,烟清焰息,在人则肺应之,而见毛脉。”这个毛脉的形象我没有多少体会,总之,它是阳气欲敛的一个象征。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④ 冬石

  冬为石脉,石就是沉,就像我们把石头丢到水里,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摸到一样。冬天为什么见到的是这样一个沉脉呢?因为冬日的阳气收藏起来了。就像三十的月亮一样,我们见不到它。阳气收藏起来,不去鼓动阴血,不去阳加于阴,脉当然也就收藏起来。可见这个脉象它完全是跟着阳气走,阳气出来它就浮起来,阳气入里它就沉下去。我们看脉实际上就是看这么一个问题。

  理论上,脉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搞清了,实践上大家可以慢慢地摸索。脉象不是一两下就能精通,大家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先搞清浮沉,浮沉清楚了,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病是在三阳还是三阴。脉浮病在三阳,脉沉病在三阴。阴阳区别清楚了,求本的要素也就具备了。治疗上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另外就是迟数、滑弦、大小,这些脉都比较容易分清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清脉的有力无力,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川中名医郑钦安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这是鉴别脉气有神无神的不二法门。这一点我的体会也很深,尤其是碰到大脉,更要弄清这个有力无力。如果有力,那这是阳明病,要用清泻的方法方能奏效。如果无力,这就是虚,这就是劳,清泻的方法万万使不得,必须要用甘温之剂。临床碰到这样的脉象,不管你什么病,都可以异病同治,都可以用黄芪建中汤,或归芪建中汤化裁。而且往往都能获桴鼓相应之效。脉的问题就谈到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5.证释
  (1)造字

  “证”的问题值得浓墨重书。

  繁体的证应该写成证,形符为言,声符为登;简体的证形符还是言,声符却是正。这两个有区别,但是又有很微妙的联系。另外在繁体字里也有一个证,不过它表述的是另外一个意思,我们这里不作讨论。

  ① 言

  我们先来看这个形符,形符的简写是讠,《说文》释云:“直言为言。”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这个叫言。有什么不直说,拐弯抹角的,这个不叫言。言经常跟语连起来用,或者叫言语,或者叫语言。那什么是语呢?《说文》曰“论难为语”,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些讨论的东西就叫语。语和言的一个差别就是语加进了逻辑,有时候我们讲话并不考虑逻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是要形成语呢?就要有一个逻辑加工的过程。你要问难,你要辩论,没有逻辑怎么行?因此,言和语还是有区别的。在《释名》里,言有另一个解释:“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把彼此的意思宣说出来,这就叫做言。

  言还有另外一个内涵更深的意义,就是汉代扬雄《法言》里所说的“言,心声也”。言语它所表述的是什么?什么是心声?心声就是心灵的声音,心灵的呼唤。心灵的这个声音、这个呼唤,可以通过言语来进行表述。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思想,内心活动,你是看不出来的。现在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心里想什么?你们心里在搞什么鬼?我确实无从知晓,除非我具有佛教里所说的他心通,否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有一样东西能让我知道你的内心活动、你的思维过程,这个东西就是言。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心里面有什么?你的思想有什么活动?你把他宣说出来,当然你要说老实话,不能心里一套口里一套。所以,《说文》讲的先决条件是直言为言,什么叫直言呢?心之所想口直言之,这个叫直言,口是心非那不叫直言,这叫诳语。所以,言的作用是使我们知道原来没法知道的东西,是使我们知道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东西。言的这样一个作用应该是很清楚的,大家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有关言的这个功用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悟,这个功用很重要。那些内在的,藏得很深的,不露痕迹的东西,经过它的作用就会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这个言厉不厉害?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重要一点,我想就在这里,这个是言。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② 登(正)

  那么,这个声符呢?它也是有意义的。这个看法我们一再强调过,声不但表音,也表意。所以,中国的文字是形意和声意相结合。有些时候声部的意义更大,更具特异性。我们先看这个繁体的声符“登”,登的动作就是往高处走,《说文》的原意是登车这个动作。过去的车都很高,要踩着台阶才能登上去,所以,后来这个登就被引申为登高之义。九九重阳又叫登高节,为什么呢?为什么叫重阳?九为阳数之极,是阳之代表,阳之象征,现在两个九,当然就叫重阳。九在洛书里处在最高的地方,所以,九九重阳你不登高你干什么?这个就叫做相应。因此,九九重阳的登高那是有深义的,这与洛书相应。那么,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扩展胸怀,是为了拓宽眼界,是为了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来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本来我们眼光很短浅,鼠目寸光。可是我们登高以后,就不是鼠目寸光了,而是千里目了,我们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一个登的动作,这样一个行为,就使我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大大地向纵深发展,使我们能看见更深广、更久远的地方。这个就是登。

  还有一个是简体的声符“正”,简体用这个正还是动了很多脑筋。正,《说文》释曰:“是也,从止一以止。”正的这个造字,这个止一,非常的重要,非常的有意义。可以说,如果要把整个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浓缩成一个字,那么这个字我看非“正”莫属。止一就是守一,守一就是抱一,抱一就是知一,就是得一。故《老子•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故《老子•四十五章》云:“清静为天下正。”从以上的经文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这个止一,这个抱一,这个得一,这个正,确实浓缩了道的精华。那么儒家呢?儒家的东西亦在一个止字上,亦在一个正字上。我们看《大学》,《大学》之首即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得”什么呢?当然是得道,当然是得的圣人心目中最高的那个境界。而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呢?这个起手的功夫就在这个止字上,就在这个正字上。止就不能离一,离一何以止之?

  又,儒家治学的一个核心是“格物致知”,印象中格物致知的这个话题前面已经讨论过,那么,我们依靠什么来“格物”呢?这个“格物”的功夫还是要落实到止上。不止何以物格?所以,《大学》继续谈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的一个崇高理想,而要实现这个理想,不止一行吗?不正心诚意行吗?大家看一看,儒家的东西是不是也归到这个正上来了。

  我们撇开这个造字,《说文》将正释为“是”也是非常精辟的。“是”是针对是非曲直而言,它讲的是“是直”的一面,是真理的一面。而我们怎么才能得到这个真理呢?除了“正”以外,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理,通达真理;正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是非曲直;正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最高的理想境界。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正。

  另一方面,我们从自然来讲,正有三正、七正。三正有两个,一指夏商周三正,即建寅、建丑、建子,我们现在沿用的是夏正,所以,用建寅;另一个是指日、月、星三正。七正指日月和五星。因此,正实际上是一个天文学范围的概念。复杂的天体是很难认识的,当然从现代的角度说,天文的仪器和设备都很现代化,射电望远镜可以看到几十亿光年。但是,在远古的时代,大家想过没有,这样一个天体的运行状态,怎么去把握它?怎么去认识它呢?就是通过观察这些特殊的星象来认识。比如我们通过测量日的晷影长度,我们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而了知四季的到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月的阴晴圆缺来知晓日地月之间的关系。总之,我们可以通过“正”来认识和把握复杂的天体变化。

  除此之外,正还有另外一个相关的含义,即“室之向明处曰正”(见《康熙辞典》)。古代的房子不像现在,窗户很大,采光非常好。古时候的建筑除了厅堂的光线较好,因为有一个大的天井作采光,其他的房间窗户很小,光线都比较暗。靠这个小窗的光线不可能照见整个房间,那么向明的这一面,也就是光线能很清楚地照见的这个角落就称为正。向明的这块地方,它的内涵,它所摆放的东西,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见到。而不向明的地方,没有“正”的地方,这些地方摆放的东西我们就看不清楚,就没法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③ 证的共义

  上述这个形声的相关涵义分析过了,对于证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思维。证是什么?我想这里不说大家也会有一个概念。

  言是什么呢?你内在的、藏得很深的那些东西,根本没办法知道的那些东西,通过言就可以全部知道。埋藏得再深,再隐蔽的秘密,通过一个言就昭然若揭。那么登呢?通过登这样一个行为,我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那些很深邃很广远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尽收眼底。而通过正的过程,可以使那些神秘的,捉摸不定的东西确定下来。更重要的,通过这个正,我们可以明辨是非曲直,可以通达真理。我们若将上述三者合起来看,证的意义就一览无余了。

  现代我们用证这个字往往都是用复词,如证明、证据。证明者,证之使明也。证了以后,你就清楚,你就明白,这个叫证明。过去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证明非常重要,干什么事没有证明都不行,没证明连旅馆都住不上。证据呢?通过这个证使它有根据。所以,三者合起来就是很内在、很深远、很复杂,很不容易把握、很难知晓的这些东西,通过证你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具体地说,证的声符着重上述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而证的形符则是对上述操作所得结果的表述,证的作用就是这样。一旦我们清楚了证的这样一个含义之后,我们就知道了中医为什么要辨证?中医为什么把最要害的一些东西都放在证里?

  (2)证的别义

  证的别义我们主要从中医的方面讲,证是中医里面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在中医里,对于证你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前面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了病,一个病,一个证,中医最内在的东西都包括进去了。病,主要讲疾病的相关性,而证呢?证就是这个相关性的提取。所以,这个病讲的是理论的过程,而证则是实际的操作。如果借用佛教的理论,病是讲教法,证是讲证法。一个理论,一个实践;一个教法,一个证法,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两个字更能涵括中医?前面我们讲病用去一个“思过半矣”,剩下的一半用在“证”上我看再合适不过。

  什么是中医的“CT”,什么是中医的“核磁共振”?证的内涵你明白了,你能够辨清这个证,那么,内在的变化你就知道了。你还一定要用 CT?一定要用核磁共振?一定要用生化检查?我看不一定!通过证你就能明确。你要知道很深远的事情,你想预知疾病的转归,还需要其他什么吗?通过证你就能知道。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中医的史实里面有很多的记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6 11: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