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41|回复: 0

五行范畴对中医学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3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甘誓》:“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此处“五行”所指,没有明言。但“五行”是神圣字眼,是交战双方共同承认不可威侮的意识形态,以至宣战者无须对其论证,只需指出敌对一方违背了它就足够了。范文澜在《古史辩》中解释为:“威侮五行”,就是依仗威势,轻视经济百业,使民众无以聊生,“五行”基本上指社会产业,物质生活元素、国民生存的命根等意思。
  对“五行”最早作系统解释的是《尚书·洪范》。《洪范》记载了箕子之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中国古人有追求圆满和谐的意识倾向,最早代表圆满观念的数字就是五。至迟在春秋末期,这种以“五”为圆满的观念,已深深积淀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了。《孙子兵法》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沿袭了“尚五”的传统观念。此外,《尚书·尧典》提出“五典”;《尚书·皋陶谟》记载有“五辰”、“五享”、“五礼”、“五服”、“五章”、“五刑”、“五用”、“五采”、“五色”,“五声”、“五长”;《尚书·洪范》还提出“五事”、“五纪”、“五福”。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思维基本完善成熟,它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起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赋予哲理,认为这五类基本的物质要素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圆满的物质存在系统。
  “五行”是构筑中医理论的重要范畴
  五行思维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医理论的形成,在《黄帝内经》中“五行”是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拿来应用的,而很少把“五行”作为研究对象来讨论。“五行”作为构筑中医理论的重要范畴,主要起了两个方面的作用:
  1.运用五行规律认识藏于体内的脏腑
  与时代相适应,《黄帝内经》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五行”为思维模式、规律,探索、把握内脏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疾病传变。
  (1)脏数为五与五行的五相关。如果中国哲学是“六行”的话,中医理论的脏很可能是六脏,把脑髓也作为一脏。脑髓为脏的观点在《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是存在的,《素问·五脏别论》说:“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因此,中国医学把脏归结为五个,是与五行学说的“五”数相关。
  (2)由五行推导五脏之象,即通过五行的属性和五类的推演认识五脏的生理、病理现象。《素问·五脏生成》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的生理、病理征象,可以按照“类”推理得出。《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黄帝内经》推导五脏之象是以木火土金水为五类标准,建立一个推理模式而进行的。由此而推出的五脏之象是由五脏、五窍、藏精、五体、五志、五液、五神、五色、五味、五音、变动等等内容组成。换言之,五脏的生理、病理形象是通过以上各个方面归纳形成的。
  (3)揣度五脏间的关系。《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揣测五脏间的内的联系。《素问·五脏生成》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相,段玉裁说:“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音,由声音引申为“音迅”、“消息”、“信息”。如《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其中的“音”就是音迅。所以,五脏间彼此交接的消息、信息、可以用心意,依据相生、相克关系去分析、揣度。
  (4)应用五行的所胜、所不相胜关系,揭示五脏病情的轻重、死生日期及疾病的传变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更贵更贱”即指五行间存在着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利用所胜、所不胜关系,判断五脏病变的轻重及死生日期。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五脏疾病的轻重,死生之期及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相生、所胜,所不胜关系来认识的。
  2.为中医理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五行五脏结构系统
  “五行”范畴从中国哲学移植到中医,并且作为中医理论之网上的纽结,为中医理论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以五行为思维起点,以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人体的五脏为基本框架的天人相应的整体结构,使中医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以五脏为中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地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整体观念。因此,“五行”范畴是中医学、中医理论整体性思想的渊源。
  《黄帝内经》引进“五行”范畴形成五行思维方式的意义
  第一,五行思维方式使中医理论具有多样性、联系性的观念。任何问题都从五个要素出发,如脏有五脏,神有五神,液有五液,咳有五脏咳等,并且五个要素间又存在相生、所胜、所不胜的内在联系。
  第二,五行思维本身包含着矛盾观念。因为五行中任意一行,都与其它四行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为阴阳观念的引入及阴阳与五行结合奠定了基础。
  第三,五行思维还包含着运动的观念。因为五行的“行”字在甲骨文、金鼎文中的字形,有行走、运行、畅通等含义。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就是五行间的运动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把“五行”作为客观规律的固定模式,将生命现象纳入其体系中,只需与“五行”特性部分吻合,即可按“五行”的关系,推理生命运动了,大有机械论之嫌疑。因为,只要纳入五行结构中的内容,就具有了“五行”那样的“生胜”关系,又具备了辩证的运动属性。其由五行模式推理的医学命题,具有主观性、或然性,其必然性需要重新认识。但中国人(中医学)在很早以前,就可以借助于“五行”思维工具,探索未知,无疑是智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4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