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恐有负所望,故写在前面:都是一家拙见,仅供参考,请分别对待。
小时候,听一妇人说身上多处青紫斑块,有老人说那是鬼打的,要请阴人(地方上指巫师)治疗。但是请了两个阴人治了,还是没好,数年后找到老师医治。那时已经知道是紫癜病了。紫癜是西医病名,中医没有对应的病症,而紫癜的症状散见于中医的多种证候中。
《医林广野》手稿:凡皮肤、粘膜下出现慢性出血点或出血斑、或出血不止者,均称为紫癜。本病为血液与造血系统出血性疾病。有血管壁(主要是毛细血管壁)不正常、血小板量或质的变化、血液内缺乏凝血必要的物质三种因素。其表现有两种:一是全身不同部位(皮下、粘膜、内脏器官)自动出血;二是受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
现代医学的理法就略之不述了,仅浅谈中医的理法大概:
中医治疗此症散见于多科证候中,大致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脾肾阳虚等证型。
血热妄行: 【发病急,患处红润鲜明,常密布成片;邪火上出清窍而为鼻衄、齿衄;火热下移,煎熬肾水、灼伤膀胱而见小便短少、尿色红赤;可有发热,面红心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诸症;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多出现于热性病的热入营血的症候中,属于实热证;治宜清热止血,方用犀黄解毒之类。
阴虚火旺: 【散发瘀点或瘀斑,时发时止,下肢尤甚,可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干咽燥,音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虚火伤络,散见于素体阴虚和阴虚为主的慢性诸证中;治宜滋阴降火,补阴之类可辨证用之。
气不摄血: 【散发瘀点瘀斑色泽较淡,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心脾气虚,营卫违和,见于素体气虚和各种慢性病日久虚损证中;治宜补气摄血,归脾之类主之。
脾肾阳虚: 【散发瘀点瘀斑,下肢较多,可有鼻衄、齿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常见于素体阳虚和慢性虚损证中,久病损及先天后天阳气,血无阳气统帅者溢渗;治宜温补脾肾,右归之属可用。
临床以脾肾阳虚最多、气不摄血次之,阴虚火旺少有、血热妄行偶见。中医治疗效果较好。如果西医治疗,……还是算了吧,听说有患者被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说脾有问题,要切除,后来切了脾了,又说是肝的问题……!……!……!恐怖吗?(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在西医理论上,这种肝脾有问题的情况是存在的。)
后两型较多,提供一个简便验方,以供参考:
红衣花生50g 大红枣50g 鳢肠30g 三十头金不换5g (研粉,冲服)
用鳢肠加水3大碗,浸泡半小时,煎开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红衣花生、大红枣浸泡半小时,再煎开,慢火煎至约一碗药汁,取汁与大枣温分早晚二服,分别送2.5g金不换粉。日再,二七日停,三日后再,如是三五七度,以愈为期。
说明: 上方忌酒,不得同时服食具有破血破气之药食。因金不换得酒与活血行气之药则行气活血、化瘀通经;得补气补血之药则补气摄血、强身实脉;此方取后者之效,故有如是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