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550|回复: 0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与作用及禁灸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23: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灸绳》

第一节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一、常用选穴法

    不沦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各种针灸厅法所具备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一)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称之为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机,都是以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取穴法,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疗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系统;胸背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治学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 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删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病理冲动,大大有利于健康康复。

    2宣泄患处的病理产物。患处中心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特别是针刺或火针,则病理产物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有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尤以灸法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作用于神经末梢及感受器。直接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经梢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全身与局部的各种反应,也可以影响到经络体系,使感传向远处传导,产生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功效。

    (二)远道(循经)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土、改善局部状况为辅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l. 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使气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针刺所激起的循经感传大多是向着患病区域与相应器官扩布,可以清除积滞在患处及与之相连属的病理产物和改变病理产物的衍变过程。

    2. 可以调整全身的功能。远距离的循经或不循经取穴,均具有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经脉的雍滞和失其畅顺,必然足以全身功能失调为其根源,因此在远离病处取穴。就可统筹兼顾而收到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 可以促进平衡状态的恢复。一侧或局部的功能失调,也就是全身平衡关系的破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对病处及病侧机能的提高,更应促进全身平衡状态的恢复,针灸疗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阴阳互引诸法,也就是通过远距离的经络感传与感应等作用,恢复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 可以运用生克制约的原理,隔经取穴,以打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根据人体脏腑的不同属性与互相连贯的关系而隔经旆治,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大特点。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加作用于远离病处互相依维与制约的经穴,以打乱和改变其连贯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更见其重要。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相通的关系,彼此互治。如脾与胃,胆与肝等皆是,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之一,用于针灸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的疾患,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选穴施治。

    (三) 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口甜取脾俞与阴陵,盗汗取阴郄,疗肿取灵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用时方可手到拈来。

    (四)临床经验穴

    如百会与肾俞同取,可举陷升阳,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取,可降逆疏风、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阑俞可以专攻肠痈。肩井消瘰疬如神,悬钟止鼻血立效,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和验证而来的。

    (五)天人相应穴

    人的生理活动,时刻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通,天人合一,这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临床上不论是局部与就近取穴,或是远道与循经取穴,总是以病人为主体,而与周围的外界环境,未曾统一考虑。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几种取穴法当中,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以顺阴阳而调气血为主体,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统一对待,是一种高层次的针灸方法,有关“子午流注”的内容,自有专书专门介绍,其不足之处在另一拙著《针铎》也有讨论,而“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两种取穴法,也在另一拙著《针铎》中再作说明,此处不赘。

    (六)病理反应穴

    有诸内必然形诸外,故内脏病变常可在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物与病理现象。即或是在体表的病变,也能在其附近或远隔部位出现某种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局部皮肤凸起凹陷之处。或按压体表之某一点时,指下即有空虚、硬结、索状物或舒畅与压痛等。在急性炎症时,以小红点最为多见,特以压痛反应最为重要,故另作专题介绍。

    另外,还有热敏点反应,也应注意选用。古方有神灯照法,是用辛温窜透之品,卷成药捻,点燃,在患处慢慢移动熏照。当照至敏感点时,每见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部窜透。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当熏至敏感点时,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或向远方传布。如有发现这就是最佳的灸点(亦可针)。低电阻反应亦与此法相近。

二、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先说说压痛穴的历史源流。压痛穴的出现和正确地应用,对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灸针的治疗作用更为重大,这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闻·缪刺论》曰:“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台》卷三十九,中膂内俞条曰:“主腰痛不可俛俯……背中怏快,引胁痛……侠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他书不及具载。特以《资生经》一书,对压痛穴更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可见压痛穴的发现与应用,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基础的。

    (一)压痛穴出现的规律
    寻找压痛反应,一定要心中有数,根据一定的规律方可伸手即得,总不能在患者身上乱摸一通,一般可按照下列途径寻找。

    1. 近距离反应。

    (1)特定区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体的某一区域范围之内出现相同和类似的反应,针对其特有反应进行治疗,就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两侧尤为重要。古人的四华穴、八华穴,骑竹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恶疮瘰疬诸症,都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而百病皆主之膏肓,也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由于背部的这一区域正在心脏的后方,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笔者把这一区域称为“阳光普照区”。以见其地位之重要。更由于这一区域肌肉丰厚,地位隐蔽,安全稳妥,是化脓灸选穴的最佳处所,值得重视。

    (2)相应经穴:除身体的许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出现反应而外,其余也基本与疾病的相应经穴相符。如颜面病的反应经穴大都在手足阳明、侧头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阳、于足太阳;胸腹多在手足阳明、少阴;胸胁多在手足少阳、厥阴;其余脏腑也可大体与所属经穴相当。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经穴体系来寻找反应穴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相符,总是存有一定的偏差。这有几种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差异,反应穴大体是以生理穴为基础,而每个生理穴因个体差异,不可能人尽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异,因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种种因素的不同,其反应点也有相应的变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经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与实际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体范围,不能按图索骥。

    (3)相应部位:当某种病症居于身体之某一侧时,压痛或他种反应,大多都是患侧强于健侧,或是只能见于患侧,如病变左右难分与左右对称者、则反应多见于身之正中,亦见于左右上下肢之对称经穴。

    2. 近距离反应。在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更为常见,脏腑的俞募大体上是与所属脏器的高下相当,当其罹受病患时首先能在相应的俞募出现反应,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能出现反应,这是近距离的,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的。而在脓肿周围如出现有特殊的敏感之处,当然是近距离的,如《疡医大全》灸痈疽法曰:“屈指从四围按之遇痛处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至于取远取近、或是远近同取,则按情况决定。

    (二)压痛穴的存在形式

    压痛穴的强弱、大小、多少和深浅,同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可特别强烈,常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为患者在无意中触及。最大的能有指头大小,最小的也能像绿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发现一处,最多的能有五六处。最深的能在肌肉深处,必须用力按压才能发现,最浅的只要轻触皮肤即可被感知。疾病愈严重则压痛愈多、愈大、愈浅,反之则愈少、愈小、愈深。当疾病痊愈后,反应穴也就随之消失。症状已经改善或自觉痊愈者,如压痛仍然存在,则指示有复发的可能。

    (三)压痛穴的寻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先行在背部探索为主。令患者露出背部,双手交叉抱肩,身体略向前倾,使肩胛骨分开。首先进行目测,如发现有变色变形之处,即直接用于指尖对之按压,常可一触即得。常规的方法是用大指第一节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压一次,用力徐缓均匀,以便发现浅表的反应。再自下而上细心推压一次,片力要稍重,以便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部分的反应。按压时切忌使指头跳跃前进。只要上下来回一次即可,如按压次数太多,使患者感觉疲劳,反而不易发现。用力要适当,用力过大可出现假阳性反应,过小则一些微小的深部压痛又不易捕获。如有发现应以一个指头确定,再做好标志。如属对称经穴:两侧应先后同时探索。

    (四)对压痛穴的选择

    一种疾病可以在几条或同一经络上面出现几个压痛穴或他种病理反应。例如面部的脓肿可以在左右手阳明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处,或者在阳明经的库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脉的至阳、灵台等处均有压痛反应出现。这些反应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是全用为好,还是单用为好,就应该区别对待。经验证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经络上面能出现几个压痛穴,并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则上是拣强的或近的先用,弱的远的则可用可不用。分别应用较同时应用为好。如果采用直接灸,则l~2穴即可。温和灸则可以分次应用或轮用。

    在绝大多数病例,是能有压痛反应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未被发现时,就不应为反应穴所拘泥,而应因病取穴。如所选的经穴恰当,效果同样良好。因此在掌握反应穴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因病选穴的法则。

    (五)对压痛穴的应用方法

    当压痛穴一经发现与确定之后,即可采用多种方法对之施加影响与作用,如直接受,间接受,温和灸,拔罐,挑割,埋藏等均可应用。老病以直接灸效果最为确实,新病则在其余诸法中任择一种即可。

三、对禁灸穴的认识

(一)古人对禁针禁灸诸穴认识并不一致

  在应用艾灸或针刺时,对于孔穴位置的选择,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之得当,功效自生,用之失当,灾害立至,故《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由于灸与针是两种刺激方法,禁针者未必禁灸,禁灸者又未必禁针。故古人分别有禁针与禁灸诸穴,且非常重视,但各书所载甚不一致。故明)高武曰:“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髎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寡不同,将孰从哉!”现时有的针灸考试课题,把禁针禁灸穴列为考试内容之一,但究以何书作为标准答案,恐怕连命题者自己也说不清。

    (二)禁灸诸穴应按灸法种类分别对待

    一般地说,针害大于灸害,而灸害又因灸法的种类不同而应分别对待,决不能一概而论。古之所列禁灸诸穴,主要是指直接灸而言,与其说是“禁灸诸穴”不如说成是“禁灸诸部”更为相宜,故对于直接灸来说。一、凡属颜面部位,不论何穴一概禁用;二、身体暴露部位,宜不用或少用,即须应用也应征得患者同意,特以妇女更宜审慎;三、正当关节处,最好不用,也曾见有因感染而成残废者;四、动脉应手处,如经渠、冲阳等穴更宜切忌;五、手足冲要之处,如手足指及手足掌心;六、身体隐匿处,如腋窝,会阴等处,灸疮发作至为不便;七特殊部位,如乳中、神阙等。以上主要是指在直接灸时,由于灸疮之位置可以产生某种后果与对生活作息产生不良影响而言,不必为孔穴所拘。《金针梅花诗钞》对此有扼要说明,摘录于下,以供参考。

    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炙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择要为君说:
    主病之穴有多般,择其安者自合辙,
    囿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炙疮发作瘢难灭;
    腋腘肘掌灸亦难,行坐痛禁人不悦;
    动脉应手慎灸针,伤其筋脉防出血;
    背部多炙针略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平宜,足之阴阳亦可识。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在今天隔物灸与温和灸已经普遍应用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直接灸的禁忌范围自然已经大大缩小,或者说上列禁区已基本不复存在,决不能曾听说过某穴禁灸,而连任何灸法都不敢对之应用,那不是因噎废食了吗。因此要了解某穴是否禁灸,应该首先认清灸法的种类,而后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三)孔穴对灸与针不同的特异作用还有待探索

    何穴宜针,何穴宜灸,何病宜针,伺病宜灸,虽然大体上可以说得通,但何穴宜灸禁针,何穴宜针禁灸,则所见与体会不多,文献资料也颇缺乏。虽然《干金》曾有“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各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则发狂,灸之则愈癫,其道幽微,岂可轻侮之载。”但也未能得到广泛验证。这也是灸针领域内一个有待探索的奥秘,期望在这方而能有所发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