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伤寒论》书名谈起
作者:刘渡舟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或叫《伤寒卒病论》。此书问世不久,就因兵火洗劫而散佚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使此书得以传至今日。到了宋朝嘉三年(公元1057年)八月辛酉,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儒臣奉命校正医书时,考虑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因此先校订《伤寒论》十卷,于治平三年正月中旬竣工而颁行于世。
《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为用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版简称《伤寒论》以来,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热病的专著,而其杂病部分,则认为尽收于《金匮要略方论》之中,这种看法陈陈相因一直流传至今。
殊不知伤寒与杂病只能合论,方可体现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杂病从伤寒中分开来讲,则大失仲景著书之旨。
这是因为单纯病伤寒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多。所以只论伤寒不及于杂病则就不够全面。况且人分男女,体有强弱,年分老幼,感邪虽一,而发病则异。
如果辨证不明杂病之理,则亦不能明伤寒之治。又有先患它病,后患伤寒,内伤外感杂揉出现,难求一致。所以,就不能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之原委。
柯韵伯深有体会地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
柯氏之说,我认为非常正确。重要的是,六经辨证原为诸病而立、非为伤寒一病而没,方有执曾有“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伤寒之一病也”,他的论法使人眼界大开。
由此可知,《伤寒论》是将伤寒与杂病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六经辨证之特长。
如果把伤寒与杂病分成两个内容来论,我认为都是和仲景之学格格不入的。如果用这种分开的思想来指导学习,恐怕是降格以求,则就难免失其大而得其小了。
学习《伤寒论》是为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掌握理法方药的治疗规律,这就是“从大处着眼”,这样才能求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的境界。
余不敏,从事中医有五十余年之久,总结起来,《伤寒论》方法治疗外感热病的机会不过十分之三,而治内科杂病则十居其七,事实如此、胜于雄辨。
--------------------------------------------------------------------------------
-- 作者: 志一
-- 发布时间: 2004/05/18 04:46pm
伤寒论》文法举隅
刘渡舟
宾主假借
举例而言,第70条的前半段“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叙证时方药皆略,则属“宾文”之义。下半段的“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场。”所叙内容,辨证论治齐备,辨证思想突出,故属于“主文”之义。
本条文一共有27个字,“宾文”9个字,“主文”18个字。如果只写主文的18个字,则使人读之索然乏味。加了9个字的“宾文”则效果极佳,文简而义深:第一,借助了虚证以烘托出主文的实证,自有水到渠成,而使人肯定无疑;第二,又可以从“实”以例“虚”,反主而为客,则使两个问题,彼此印证,相得益彰。咀嚼不尽,玩味无穷。
再举一个例子,第71条前半段“太阳病,发汗后……,至胃气和则愈”,其文有证而略脉,则属于“宾文”。下半段则脉因证治齐备,而属于“主文”无疑。
这一条的“假宾定主”文法,较第70条的义理为胜。第一,纠正了时医一见咽燥口渴,动手辄用滋濡之弊。第二,清晰地指出了下焦太阳蓄水,小便不利的口渴病变为气不化律。 结合临床而论,蓄水而津液不化的口渴反用生津止渴之药治疗,临证所见为多,试举一例于后。
患者张x x,口渴欲饮,饮后又渴,咽喉似痛非痛,如有物梗,小便不利,脉来沉弦,舌苔水滑。
余辨为气寒津液不化之证,悉摒生津止渴之药。为疏“茯苓30克,桂枝12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猪苓15克。
此方仅服6剂,则小便畅利,其病全。
由此可以证明,仲景在“胃中干”的口渴上,而不落滋阴养液之窠臼,提示了消渴、小便不利的下焦蓄水五苓散证治。
“宾文”写的恰如其分,“主文”则另辟溪径而别具一格,又能针对俗见变津干为津聚之妙,烘托入微,使人叹为观止。
虚实反正
“虚”非是空虚无物,乃是义藏于内的一种文体。“实”是对虚而言,是脉因证治,一目了然,毫无隐晦的一种写法。
例如:第23条在“一日二二度发”前提下,连举三种转归,仲景就用了虚实对写文法。第一个转归是:“脉微缓者,为欲愈”;第二个转归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第三个转归是“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
在此仲景写证而略脉,不与上两段等同。这并非仲景疏漏,乃是在“实写”之后,改用了“虚写”文笔,必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猜想。
古人有“虽是无声胜有声”之说,从发热身痒太阳之小邪未解,则其脉必见浮,亦呼之欲出,跃于纸上。所以不写浮而脉自见,似比实写更能引人联想翩翩。
现在谈一谈反、正的文法。“正”和“反”相对而生。仲景行文布局,有的从正面来写,有的也从反面来写。凡是正、反两写之文,反面比正面所取得的效果更为精彩。
举例而言,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以上18个字证治俱全,属于正面的写法。
“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47个字,则与“正与”相反,是仲景设法御变以引伸“心下痞”、“下利”的各种病理变化和各种治疗方法。
这种“反面”的写法,剥去一层,又有一层,能讲得详,论得透,又不受“正面”文法之拘束。
夫“正”与“反”在事实上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仲景写的“反面”文章也正是补充“正面”文章之不逮。因为辨证方法是多样化的,不能停留在一个模式之上。
对比发明
“对比”文法,是对证候的两方,进行排列对比,分析研究,互相发明的一种方法。
例如第12条的“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和第13条的“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看来两条极相近似,然其重出之义经过对比之后,我们发现第12条冠以“太阳中风”四字,而第13条则只提“太阳病”缺少“中风”两字。
由于排列对比,看出第12条的挂枝场局限于太阳病中风。而第13条没有“中风”二字则桂枝汤可以泛治太阳病汗出恶风的一切表证。于是桂枝汤治疗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灼然可见,达到了辨证论治之目的。
再如第93、94、95三条并列,分析三种不假药力而汗出的不同机制。
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94条的“战汗”为邪已外解;95条的“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三种汗出进行“对比发明”,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在其中。
总的来说,仲景的文法,无论宾主、虚实、反正、对比等等,都是从两个方面立论,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法思想。所以,做到了文简义深、奥妙无穷。
至于“夹叙”、“倒装”等文法从略不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