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722|回复: 0

[原创]运动医学推拿手法阐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8 16: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发表于《中国民间疗法》2006年第9期(核心期刊),发表时编辑作了删节,在此贴出的是原文,希交流与指正。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技术和知识对运动训练进行监督和指导。中医推拿技术在促进运动疲劳恢复和治疗运动创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运动队已经把推拿作为必不可少的恢复措施之一,但对于推拿手法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在长期担任运动队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对推拿手法取得了一些经验,整理如下。
1 常用推拿手法的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
1.1 推法
推法是以医者的指、掌或肘尖为着力部,附着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手法。全掌推法应用较为普遍,操作时医者以手掌先向运动员体表垂直施加一定压力,力达肌肉层,再保持此压力不变,向前方直线推动,由慢渐快,重复3-5遍,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按摩的开始手法与结束手法。用拇指在腰部督脉和膀胱经做推法,有解除肌肉痉挛、活血化瘀的作用,对腰部劳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2 擦法
擦法是以手掌为着力部,附着体表一定部位,做直线来回磨擦的手法。擦法在动作上与推法有相似之处,但有着本质的不同,区别如下:(1)擦法力度仅作用于皮肤层,而推法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关节韧带,在胫骨等处可达骨膜。(2)擦法运行路线为往返,推法路线为单方向。(3)擦法频率较快,因其用力较轻,需借助快速磨擦生热,达到温经散寒,祛风活血的治疗效果。擦法在传统按摩中多作为辅助手法使用,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擦法配合正红花油、活络油或自制药酒,手法频率150次/分以上,时间10-15分钟以上,用以消除运动后肌肉酸痛、胀痛、刺痛有很好的疗效。
1.3 揉法
揉法是医者用全掌、掌根、大小鱼际等部位紧贴患者受术部位,进行环形蠕动的手法。运动员身材一般较为高大,肌肉丰富,对推拿的力度要求较大,因此掌握科学的手法用力技巧是相当重要的。以叠掌揉法为例,运动员俯卧于按摩床上,医者双手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按于治疗部位,双肘关节微曲,肩部放松,上身前倾,使上半身的体重通过手臂作用于患者身上,揉动时以肩部发力,上身可配合手部动作做轻微的晃动,切记手臂只起到传导力的作用,不可只凭手臂发力,否则必然导致手臂酸痛,力量不能持久。在肾俞、腰眼、环跳等部位可用指揉法、肘揉法或足跟揉法加强刺激。揉法有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还能有效缓解其它强刺激手法带来的不适感。
1.4 扌衮 法
扌衮 法是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使拳在患者体表进行来回滚动的手法。用力时同揉法一样要借助医者身体的重力,还可以通过以下变化来强化力度:(1)腕关节固定的扌衮法:传统扌衮法中腕关节可以有屈伸活动,笔者认为若要增加扌衮法的力度,可以使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以前臂旋前旋后发力带动拳部扌衮动,作用力更加深透。(2)用掌指关节作为接触点,可以加强刺激。(3)前臂扌衮法:以尺骨—前臂背侧—尺骨为接触面进行来回扌衮动,可弥补力量不足,通常在拳扌衮法操作10分钟以后,加强刺激用,起到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
1.5 拿法
拿法是以医者拇指与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为着力部,握住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并做持续的有节律提捏的方法。颈项部、上肢部多用单手拿法,大腿、小腿部多用双手拿法。拿时医者手指与患者肌肤间不可滑动,上提与放下应以相同速率进行。拿法的刺激较强,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开窍提神等作用。拿法可与按法组成复式手法,即提起时用拿法,放下时用按法,可以缓和刺激,提高疗效。
1.6 弹拨法
弹拨法是医者用手指做与肌肉、肌腱或条索状病理反应物垂直的方向左右推移拨动的手法。手法要有一定的弹性,如拨动琴弦,让目标组织滑过手指。本法刺激性较强,可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对于因受寒和疲劳产生的肌肉痉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促使病理反应物很快消失。
1.7 叩击法
叩击法是以手指、掌、空心拳叩击体表的方法。笔者在临床中多采用空心拳叩法:双手空握拳,拳眼向上,以小鱼际交替叩击于体表,小臂充分放松,利用手臂的重力自然作用于体表,并借助体表的反作用力使双拳自然弹起,轻松自然,频率宜快,每分钟120-180次,有舒松筋脉、消除疲劳的作用。并可同弹拨法组成复式手法,弹拨10次后叩击30秒-1分钟,反复进行,对肌纤维痉挛形成的条索硬节有特效。
1.8 点穴法
点穴法是医者用指端或器具尖端,固定于患者穴位上点压的方法。操作时上身微前倾,沉肩、微屈肘,拇指端或食中二指并拢置于穴位,左右平揉或垂直按压,以穴位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宜。点穴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通经活络的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穴位多位于肌肉丰隆处和骨骼凹陷处,神经血管丰富,过分用力刺激穴位,当时疼痛缓解,但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的轻微损伤,影响运动员第二天的训练,因此点穴手法切忌粗暴。
1.9 牵拉法
肌肉牵拉法是运动康复保健常用的一种方法,全身主要肌群均可根据解剖学结构进行牵拉,通俗的讲就是把需要放松的肌纤维拉长。例如,运动员俯卧,医者手持其踝关节,使膝关节充分屈曲,足跟触及患者同侧臀部,此时患者可感到肌直肌有明显牵拉感;若将其踝关节向外侧平移后再屈曲膝关节,足跟位于臀部外侧,则股内侧肌群受到明显牵拉。在训练后进行短时间的牵拉(每次30秒-1分钟,重复3-5次)确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它常用推拿手法还有按法、振法、抖法、摇法、扳法,不再一一介绍。

2 提高推拿手法疗效的途径
提高推拿手法疗效的途径除正确掌握上述手法操作要领外,还需要从医患合作、辩证论治、功法锻炼等方面来加强提高。
2.1 医患密切合作是手法取得疗效的基础
推拿是医者在患者体表部位施行手法,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作用频率的快慢均对疗效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及病症的不同,手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医者在操作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认真触诊患处,发现肌肉痉挛、僵硬、条索、结节等病理变化产物并加以消除。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对手法是否适应,及时调整手法力度,切忌思想放松,更不可与患者或其他人聊天、说笑,必须全神贯注于手法操作。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的要求。推拿时要嘱病人充分放松,有的患者对手法不适应却不告诉医生,自己肌肉紧张来对抗手法的用力,这种情况要注意避免。只有运动员充分放松,医师用力刚柔相济,均匀深透,才能产生好的疗效。
2.2 辩证论治是取得疗效的根本
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推拿治疗前要明确损伤的部位、性质、成因,尤其要鉴别是骨损伤还是软组织损伤,诊断明确前不可凭经验盲目治疗,如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和胫腓骨疲劳性骨折从临床表现上很难鉴别,治疗方法却有本质的区别。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在治疗和伤后恢复训练安排上也不尽相同。
2.3 功法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运动员体格健壮,要求推拿医生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用力技巧。传统推拿功法中的易筋经、八段锦、少林内功等,以及现代体育运动的健身体操、健身器械、球类活动等都有利于提高推拿医师的身体素质。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一项适合推拿医师的锻炼的优秀功法,它既能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又是一种科学用力的技巧。习练太极拳产生的内劲和推拿用力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太极拳是一项思想高度集中的运动,练习中以意领气,形意结合,精神动作高度统一,这与推拿治疗“心随手转,法从手出”的要求一致。其次,太极拳是内外合一,上下相随的整体运动,提倡用整体之力,去除后天拙力。同样,推拿的用力也绝不是单凭臂力的局部用力,否则很难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第三、太极拳对人体姿势的规范要求不容易产生疲劳。太极拳锻炼时要求“头顶悬、松肩、垂肘、坐腕、空胸实腹、圆裆裹胯、双膝微屈、足趾扒地”,而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要求为“松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二者可以互相借鉴。长期习练太极拳,在推拿手法中融入太极拳要领,有利于防止推拿医师的疲劳,促进推拿劲力的渗透,从而提高疗效。

3 训练期与比赛期推拿手法的区别
推拿手法有补泻之分。一般认为用力轻、频率慢为补,用力重、频率快为泻。在训练期运动员疲劳较重、肌肉酸痛症状明显,多使用泻法来快速消除症状,但不宜使肌肉放松过度,影响第二天的训练。比赛前一天的晚上,推拿用补法,重点在头部和背部,四肢少做或不做,使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比赛间歇可采用轻快手法使四肢肌肉兴奋起来,发挥出较佳的竞技水平。

4 小结
本文从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领、提高手法疗效的途径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所谈的虽然是推拿手法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但文中提到的用力技巧、医患合作、功法锻炼等内容也适用于医疗推拿和保健按摩。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高云秋等主编,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北京按摩医院编,中国按摩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        罗才贵主编,推拿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