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福建晋江高考理科状元捐出25万庆祝费
本报晋江9月1日电( 本报记者 何春中)
17岁的黄河是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06年高中应届毕业生,如今他已在清华大学参加大一新生军训。今年他的高考理科成绩651分,加上“省级优秀学生”的20分加分,终以671分的高分成为晋江市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录取。
半个世纪前,黄河的老家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曾出过一个清华学生;半个世纪后,黄
河考上清华大学的消息,让当地黄氏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兴奋不已。
晋江人好客,婚丧嫁娶,子女行16岁成人礼等,都要花钱庆祝。黄河考上名牌大学后,其父母高兴之余,也准备拿出25万元好好热闹一下。
黄河家境富裕,黄河的父亲黄拥护有四兄弟,共同经营一家公司,在江苏、北京等地都有生意网点。8月30日下午,黄河的母亲张向群在家中告诉记者,她的3个侄儿结婚,光是酒席就摆了200桌,以每桌1000元计算,至少也是20万元。因此,黄家拿出25万元来庆祝孩子考上大学,在当地才能上“档次”。
但黄河对妈妈说,“考上大学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不值得大张旗鼓庆祝。如果要花掉这么多钱,还不如捐出去,资助更需要钱的贫困生或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做更有意义!”
张向群担心如果破例,会被人家说小气。但黄河很坚持,又去劝说父亲。黄河的父母最终决定尊重儿子的意见。黄家取消了所有庆祝活动。
25万元的庆祝费到底如何捐?黄河和全家人进行了商议,分配结果是:捐给东石中学10万元、养正中学5万元,侨声中学5万元,剩下的5万元——分给檗谷村每位老人100元,每个贫困家庭100元。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些钱已到受捐者手中。
黄河捐出25万元庆祝费的故事已在当地传为美谈。在当地人看来,黄河这孩子“读书、做人都有出息”。黄河的母亲张向群回忆,黄河16周岁时,按照风俗,要习成人礼,也是黄河提议将5万元捐给了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
张向群说,黄河在学校,除了伙食费和买书以外,花费很少。星期天一般都是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家。有时候,父母开车到学校去看他,黄河总是让父母把车停得离校门远一点。“黄河考上 清华大学后,他的二伯父才奖励了他一部手机。”
“儿子对我说,不要乱花费,要把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我们当然尊重他的意见。”父亲黄拥护说。
黄河的班主任老师翁俊卿记起黄河上高中时的一件事。高三时,普通英文字典的词汇量已不够用,班上少数同学就买了牛津英文字典,一时间同学们争相借阅。有一天,黄河悄悄跟翁老师说:“我买了一本牛津英文字典放在讲台桌上,您让需要的同学自己去翻阅,但别说是我的。”
黄河的同班好友黄熠对黄河的印象是:很低调,节俭,黄河读高中三年,一直都没有买手机。平时除了伙食费,花费较多的就是经常买一份《体坛周报》。“要知道,黄河可是球迷,他还是班里足球队的左后卫呢!不花钱买报纸看肯定不行。”
近日,记者在檗谷村采访时还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黄河的爷爷黄秀经就曾经把家里全部20多头猪卖掉,给小学校建教室。
83岁的爷爷黄秀经从没上过一天学,年轻时曾干过建筑、搬运等多种苦力活,老人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
1987年,檗谷村小学要重建。当时手头并不宽裕的黄秀经老人听说后,主动出资1.6万元认捐了一间教室。檗谷村书记黄宁波说,黄秀经是当时唯一捐建教室的农民,其他教室都是华侨捐的。后来,黄秀经带着几个儿子起早贪黑,磨豆腐、加工面条,用了近两年时间才把债还清。
现在黄家准备在晋江东石中学设立“黄秀经家族教育基金”。老人希望能帮助村里更多的贫困学生念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晋江人捐资助学已形成风气:
——在共青团晋江市委倡导下,仅成立一年多的晋江青商会就向各灾区、老区、希望工程捐款达100多万元。
——晋江市慈善总会也积极倡导移风易俗与慈善事业相结合。自从总会发出移风易俗倡仪以来,理事会全全成员积极响应,婚丧喜庆简办,节约礼金72.6万元捐献给慈善总会。
——而据统计,目前,晋江市有基金会47个,拥有金额1440万元。从2000年至今,晋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关工委累计捐资1221万余万,扶助贫困学生龙活21985人次,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承诺。
晋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龙琪在记者结束采访时说,“千年古镇安海镇还配合‘村奖教奖学基金会’为大学和高中录取新生发放奖学助学金,组织村民踩街,表达全社会对青少年的读人、做人并重的鼓励与重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