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779|回复: 4

(转帖)辟谷的实质与修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 11: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辟谷的实质与修炼
                          作者:李国兴|      来源:中华国术论坛     2005-3-14 10:59

        辟谷亦称却谷食气,是我国极其古老的养生功法。相传,夏禹、伯益所著的《山海经》中就有无骨子“食气”的记载。西汉的养生专著《陵阳子明经》更有具体的记述:“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气。皆令人不饥,延年无疾”。
   却谷食气之法的起源已不可考,据汉、晋年间的文献所载,此法乃源于仿生。因《庄子·逍遥游》中已有楚之南有龟,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之说。《史记·龟策列传》亦记有江淮间居人为儿时,以龟支床,后老死,家人移床,龟仍生存之事。《抱朴子·内篇·对俗》引《异闻记》所说,有张广定者,因避乱将四岁女儿置古大冢中,因该女效龟服气,三年未死,另外尚有郄俭效龟食气辟谷等说。所以葛洪说:“法其食气以绝谷”、“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故服气辟谷法亦称龟息法。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中黄经》、《食日月精经》、《食六气经》、《休粮经》等有关服气、辟谷著作。其后《云笈七签》第五十六至六十二卷《诸家气法》及《正统道藏》尽字号至深字号内,亦收有服气、辟谷资料多种,内容非常丰富。
   却谷,除称其为辟谷之外,亦称绝谷、断谷、休粮等名称。《辞海》所下的定义是:“辟谷即不吃五谷的意思,据称是中国古代一种修养方法。辟谷时仍食药物,并须做导引等功夫”。食气,亦名服气。归纳各家之说可以看到,辟谷是通过练功(以服气为主),达到内气充沛,进入不食五谷或不食其它食物阶段。而使人不感到饥饿,体力精力智力不减,身感轻快,并有治病防病,延年益寿,开发智慧,增长功力等作用。
   自古以来,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养生之术,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被广泛应用到传统医学、养生学和内丹学等学术领域。为了使广大读者加深对“却谷食气”机理方面的认识,我们从仙学修炼的角度来研讨这一课题。
   仙学(包括内丹学),不能等同于传统的养生学。它是以“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为其宏伟目标,紧紧围绕着元神的提炼、净化和升华而展开的实验学科。
   元神的提炼、净化和升华,始终遵循着以阳气为主导地位,排除导致衰老死亡等阴邪的过程。若以一言而蔽之,就是要彻底地使自我纯阳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在“除欲以养精,禁食以存命”的基础上,通过“却谷食气”之法,彻底消除人的欲望根源,即除却“三虫”以及阴浊之质。
   《太清中黄真经》载:人体内寄附着三条虫,“一者上虫居脑宫,万端齐起摇于心,常思饮膳味无穷,想起心生苦病容;二者中虫住明堂,遗子魂梦神飞扬,或香或美无定方,或进或退难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败食谷粮,子若知之道之昌;三者下尸居腹胃,令子淡泊常无味,静则心孤多感思,挠则心烦怒多起,使人邪乱失情理。”
   中黄真人注:“上虫居上丹田,脑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使人好嗜欲痴滞”。“中虫名彭质,其色白而黄,居中丹田,使人贪财,好喜怒,浊乱真气,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闭”。“下尸,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娇,使人爱衣服,耽酒好色”。“若常守淡泊,三尸既亡,承无思虑矣”。《中山玉柜服气经》总结了三虫对人体的危害:“三虫聚,贯穿五藏(脏),环凿六府(腑),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魄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衰形神,老皮发。若不却粒绝味,禁嗜诫色,则尸虫全而生,身神必死灭。”
   “三虫”,亦称三尸或彭尸(虫尸互名),分别寄附在上中下三个丹田之中。如果按《医心方》中所引《大清经》的说法,则上尸引起物欲,中尸引起食欲,下尸引起色欲。“不仅使人产生强烈的欲望、忌妒,还能引起恶梦和咬牙切齿……”(《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另外,在《太上洞真经洞章符》中,还可以看到五尸寄附于五脏的观点。因此,《云笈七签·卷八十一·制大欲神法》曰:“如果产生欲望则产生三尸,消除欲望则消除三尸。”这句话表明,三尸即是欲望(物欲、食欲、色欲)的象征。
   古人以为:使人产生各种欲望的根本原因,皆是服食五谷所致。因五谷生产在土地上,土地乃水气阴质所凝伕,所以将谷物看作为阴精之食。五味食物虽然外表诱人,但谷气阴华所化生出的涎膜,缠罗五脏六腑和关节筋脉;使脏腑停留,阻塞经脉气血的流通;使人年败气衰,形神枯悴。由于涎膜玷污神明,神气不凝于丹田之中,灵光不照于脏腑之内,才会使人产生各种私欲。而消除私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却谷”。
   “食气”,亦作服气、行气、长息等名目;同吐纳相似,为古代一种呼吸养生术。食气养生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即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更加流行,各种食气书籍也大量出现。唐宋史籍所收录的该类著作多达百部,其中以《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法》和《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最为著名。
   传统修炼学非常重视“气”对人体生命的作用。认为自天地乃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养。并将通过呼吸来服食天地日月之精华,作为修道延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太平经》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抱朴子·内篇·至理》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服气精义论》为唐代司马承祯所撰,系古典服气之名著。他在《服气论第二》中,采用“天人相应”的观点,详细阐述了自然界之气与人体各生理部位的对应关系,以及与服气法相关的各脏腑关系,对我们加深理解服气养生之理,有很大的帮助。
   “凡服气,皆取子后午前者。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黄昏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人亦如是。又,春气行于经络,夏气行于肌肉,秋气行于皮肤,冬气行于骨髓。又,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正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至四时之月,宜各依气之所行,兼存而为之。”
   “又,肺藏气,气之本也。诸气属于肺。夫气通于肺,又肺者脏之长也,为诸脏之华盖,呼吸之津源,为传送之官,治节出焉。又魄门为五脏之使,为四脏之主,通于十二经肺,周而复始,故为五脏使也。故令气停于肺,而后流行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六腑之大主也。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养五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也。
   肾者,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左为正肾,右为命门,故令气致于肾,以益其精液。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于鼻,藏于心肺;五味入于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五气和而生津液,气液相感,神乃自生。”
   作者在此处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进行阐述。虽然只论述了五脏之中肺与肾的生理功能,但肺肾两脏的后天与先天之气,亦会自然流通诸脏。故此,作者总结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其味也”的服气吐纳养生规律,从而得出炼气修神之要义。
   胃虽为五脏六腑之海,并与脾相表里,主受纳和消化饮食物,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仙学修炼中,并没有受到重视。
   我们通过对“却谷”和“食气”有关内容的探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却谷”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各种私欲之念,静持心神,止舍烦务,使三虫动而无效。再就是通过却谷,不让大地的浊气进入体内,从根本上断绝阴质的来源,使身体向纯阳化逐渐转换。而却谷的成功,则必须依赖“食气”的辅助方可实现。
   欲望(三虫或三尸)的本质,实为人的原意识,应属于阴神的范畴。古人在修炼中将其形象化、神格化的原因,就如同与体内体外其他诸神一样,只不过是使气能够聚集的方法,一种炼气存神的形式表现,切莫用所谓的迷信思想来误解。
   在《老子三尸经》中,不仅将三虫认为是来源于饮食物的阴精,还将七魄(即肺脏中的七种浊气)认为是人的形骸的阴精。另外,还例举了在人生成之际,由留血变化而生成的“胎籍”(即起源于胞胎的二十四个大结,亦称尸气)。人如果企图脱离这个尘世而成仙,就必须铲除这些“污秽的诸神”,从而进入纯阳的境界。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为唐宋期间的著作,经中叙述了通过“却谷食气”使身体逐渐产生变化的内容。经曰:“对外无所求,内则自然而然地安静。安静则神定,神定则气调和。气调和则元气自然产生,元气自然产生则五脏滋润,五脏滋润则百脉顺畅流通,百脉顺畅流通则津液上承(口中)。津液上承则不思五味(来自地的饮食物),自然无肌饿和渴感。”
   又曰:“一年变换气;两年变换血;三年变换脉;四年变换肉;五年变换髓;六年变换筋;七年变换骨;八年变换发;九年变换形(整个身体)成为真人。这样地按九个周期炼形而达到长生,其玄妙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全部具体记载”。
   《太上养生胎息经》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吞咽产自五脏津液(即口中唾液)的方法。
   “东方为青芽(即肝气),服食芽时饮朝华(即上部齿根部的唾液),用舌的表面舐口唇,漱口之后而饮咽。南方为朱丹(即心气),服食朱丹时饮丹池(即下部齿根部的唾液),用舌的表面搅齿根部,漱口之后而饮咽……”。将该经与此相应的其他论述整理如下,便可得到完整的“五芽服气法”。
   东方:青芽(肝气)←—朝华(齿根上部的唾液)。
   南方:朱丹(心气)←—丹池(齿根下部的唾液)。
   西方:明石(肺气)←—灵液(口唇里的唾液)。
   北方:玄滋(肾气) 玉饴(舌部的唾液)
   元气(用鼻引入口与玉饴同饮)。
   中央:太山(脾气)←—醴泉(舌根部分的唾液)。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经认为这样的服气和饮咽津液,不仅可以代替饮食物,还可以“在五脏生出灵芝、玉英”。
   这种吞咽津液而产生的身体变化,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也能看到。《十问》中谈到:通过吸饮“神雾”与“天浆”而送至五脏,就会形成“轱白”。轱白一旦形成,就能得到与日月相等的寿命,并能形解(指形神分离)。
   综合古代经典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古人辟谷所走的是一条“述服气之神功,渐通达于胎息”以至辟谷之道;亦有服食药物进行辅助的记载(在此省略)。通过辟谷,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断除浊阴精气的来源,也是斩断情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受到历代仙学修研者的重视,并将其视为仙道修炼中关键的一环。正如《太清中黄真经·咸美辛酸章》所总结的那样:“若谷气不除,即不见幽玄至理也”。
发表于 2006/8/3 2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
发表于 2007/1/16 2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之中,有机会实践一下
发表于 2007/1/17 09: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东西没太看懂,先收藏,谢谢
发表于 2007/6/6 09: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精华贴提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5 1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