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造态大论
王全年 济南250014
指导 孙广仁
中医治疗的手段是什么?
是造态,是造势。
什么是态?《说文》:“態,意态也”。段注:“ 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 。不同的态,对应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态,就是一个东西,处于一定的“发展形势及状态”中。因为它“必见于外”,故可产生中医“藏者,象也”的信息,让人们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用药如用兵,治病的唯一手段,就是造态,就是造势。有是态,必有是势。
正象因热度不同,宇宙一再变脸:气态、液态、固态。态,或态势,是一个时空概念。宇宙的黑洞,就是一个物质密度大得惊人的“特区”,一个针尖大小的体积,竟然有10,000,000,000吨重。黑洞引力大到连宇宙极速之光,也逃不出它的“黑口”吸引。
药物造势的结果,产生一个个新的时空态,代替疾病已适应的时空态。正如,将污水放掉,让鱼儿阔步 “走进新时代”。病,总是与一定的“病态”相勾结。如太阳之为病,总与寒邪造成的“闭态”狼狈为奸。这一闭不要紧,肺宣发受不了,宣不出去了,所以闹着别扭“无汗,鼻塞、流清涕”以示抗议。所以,治疗的手段,无非是消灭这个病态,创造新的生态。发汗法,显然是破此“闭态”,恢复“太阳主开”的有序“开态”。
一.植物有灵,造态演五官
脏腑演化律的课题研究,收入丰厚,找到了万物一统的脏腑或生命演化公式: N=2m+1
而这个公式,揭示了许多中医重大理论真谛。其中,太极、三才、五行,历史性地统一起来了。
1.植物演化潮流
每一植物,以种子为“太极”之元;三才,为植物器官演化之大略;五行,为植物器官演化之细纲。大致而论,植物种子,以“五行”模式大显才华: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并出息得“五官”秀丽:根、茎、叶、花、果。
同样,种子植物,也以三才为演化基调:柱(根、茎多为柱状)、片(叶、花多为片状)、球(果实多球状),可抽象成几何中的“线、面、体” 。
根与茎,叶与花,互成阴阳对待。根,土中生也,土为阴,所以根为“阴中之阴” ;茎,根生也,根生而出地,故为“阴中之阳” 。根多汁多补,茎少汁多疏。根、茎互成对待而演生,是一对阴阳。
而叶,花之母;花,叶之变。花与叶,其脉演化共式,统一在生命演化简式中。叶、花互为对待可见,成阴阳对待分演。
而果,是植物精华集大成也,“独立寒秋”,春华秋实,又回归种子的“土”生万物的德性。所以植物五器属性:果(土)、根(木)、茎(火)、花(金)叶(水)。
2.美丽的花朵,恋爱的季节,恋爱的舞台
而花的演化,争奇斗艳,好不威风: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又一个“五行”含情默默。花托,星星之“绿包”,似“土”化无穷。先吐出一双儿女“花萼、花瓣” ;再吐出一双性器风流“雄蕊、雌蕊”。大化是“三才”模式:花托、花片、花蕊(花萼为小花片、花瓣为大花片;花蕊是雄蕊、雌蕊) 。细化是“五行”模样:花托(土)、花萼(木)、花瓣(火)、雄蕊(金)、雌蕊(水)。想一想也怪有意思,我们常常喜欢献花,其实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我们是将植物的生殖器,献给亲爱之人。但在献花时,断不会想到,花里边蹲着伟大的中国人发明的“太极、三才、五行”。
二.药物有性,四气五味具全,尽显“姿态”风流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包含在三才、五行揭示出的演化模式中。
1.四气寒凉意,冬夏两重天
四气,实为五气,与五行演化模式高度吻合:寒、热、温、凉、平。寒、凉多为降势之药,如石膏、芦根;温、热多为升势之药,如附子、干姜;平,升降之势均不明显,如补气的甘平之山药。
故五气,也可概括为三才演化模式:升势(热、温)、降势(寒、凉)、平势。
2.五味俱全在,人生得保险
五味,也符合五行演化模式:辛、甘、酸、苦、咸。其中,酸性收敛、苦性泻下、咸性散结重镇,均为降势之药;辛性多发散,为升势;甘性多平势。故五味,在药性之势上,仍然有三才演化记忆:升势(辛、某些甘)、降势(酸、咸、苦)、平势(某些甘)。尤其辛味之散,只要吃一口辣椒,你的眼睛立即“飞流直下三千尺”,你立刻感到有股热力“腾”上脑巅,“升”态之势,自不待说。
3.气化情调,能上能下
药物因其寒凉、气味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运动变化,即为气化。因气化产生不同的运动势能“升、降、浮、沉、平”五性,又一个美丽的“五行”展翅亮象。有些药平补,不具有明显的升降之性,如某些甘性药。但五性之药,仍然界于三才演化之势态中:升、降、平。升、浮主“升势”;沉、降主“降势”;平,中庸之道,为“中势”。
所以,中医之药性,细化可五类,大化是三势。在植物演化史上,也许从太极“一气”所演。正如七色之光,由一味“白光”产生。药气、药味、药性,都会以其特质,细纳五行中,粗化为三势“升、降、平”。植物之药,凝结是太极,潜在是三才,细品是五行……无限分演,姿态万千,然其要一也,统一在生命演化简式中。
三.从脏腑演化看用药之大势
太极,三才、五行,对应脏器演化、植物药物演化,各有深意。
1.脏腑大势论
人体之演,始于星星之太极“受精卵”,演出三胚精元,再生五行之精气。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最终在美丽的肚腹里,安营扎寨,制造脏腑。而五脏、五腑,禀承“五行”美意,留恋“三才”痴情。升降之性各异,开阖性情反目:
肺金主肃降、肾水主润下,两者趋降为降势;
胰火主消化吸收,肝木主疏泄上达,两者主升为升势;
中焦之脾土,交通之中枢,可承上达下,为中势;
脏腑之演,既符合太极之化,演于一挂“腔肠” ;又符合三才之变,演于三胚层胚元 ;最终界于五行中,演出五脏、五腑。五脏的“升势、降势、中势”,是对三才“一源三岐”之演的最好记念。
2.药之大势论
植物药性之化呢?
亦与脏腑演化踏着同一舞曲。中医有归经理论。认为不同的药物,对某一经有“认祖归宗”的能力。我高度怀疑“归经”。哪来的些归经?实际是药物进入身内,造出了一个个态势。造出了一个个升降不同的内环境。这个环境,恰恰与脏腑升降本性,或相左,或相右。可逆之,也可顺之。直至将病所依赖的体内环境,彻底改朝换代,旧貌变新颜。不是归经,是药物造态也。
如升势之药,多使体态呈升浮上达之势。如,疏肝之药,木类性质。柴胡、升麻,升达为其本性,顺应肝木之升势,故造“升势”之态顺应肝木之“升”;有些甘温之药,多火类性质。如人参,甘、微苦、微温,黄芪甘、微温,药性以升势为主,故造“升势”之态顺应胰火之升势。所以健胰(传统认为脾)肠之药,多升浮上达,促进胰肠运化水谷,利于消化、吸收上达。
降肺、润肾之药,多造态呈降势。如杏仁、厚朴多降质敛,顺应肺金肃降之性,故造“降势”之态为降势之药。利水之药多入肾经,故造“降势”之态而顺应肾的主水之降势。
而一些甘补之药,是平势,谦和民主,造中庸之“中势”之态,以顺平补脾胃中焦,如太子参甘、微苦,平;党参甘、平,为顺应中焦的平势之药。
所以,中药的五味、五气、五势,实际与五脏的演化模式有相同之处;但药性的最终三势定论,又顺应了五脏的三势生理特点。中药与脏腑演化,都在生命器官背后,潜在着共同的“太极”、“三才”、“五行”。这才是本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思考。药之态势,顺脏腑者助其力,逆脏腑者,剥其功。无它,演化出一个个“升、降、浮、沉、中”的药态之势,造出“药控新生态”。正如气球,充氢气者浮,充氯气者降。无它,造态之气使其有升降之势耳。
四.造态大论
三阴三阳,生命演化六大功能态。以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为阳气之三大态;以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为阴气之三大态。态的意义,显然是个全方位的时空概念,抛弃了中医将三阴三阳经络化或脏腑化的恶习。它是包含无形之精气、有形之器官的一身之大综。合则“一身之气”,呈太极一气。初化“一源三岐”,呈三才“三气”;次演“一源五岐”,呈五行演“五气”……然而,基于三才而化的三阴三阳,是人体最基本的初化六态,代表六大阴阳消长有别的状态。可潜于一气,造化万千。只是六态,为其常见也。过度态品质,多得如天上的流星。
用药,造出一个个态,恰恰消灭或修正了异常病态,使扭曲的三阴三阳之为病,恢复到正常之六态的“开、阖、枢”也。以八法论之。
1.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在皮者”,是些什么东西?是水肿、疮疡、咳嗽、疟疾。为什么这些玩艺用“汗而发之”而治之?因为它们都兼有表证。表证是什么?是恶寒发热,是“太阳主开”受阻,转而鸟枪换炮,成为“太阳之为病”的“闭”。在这个闭态中,外达宣利失败,外越力量变小,一个因寒而产生的“寒则收引”,形成了一个以内闭为主要特征的“羞花闭容之貌”,是闭态。如果不是身体特弱,用汗法,是良策。
用发汗之药,干什么?造成一个个“开态”。发汗方向是什么?向外也,外越也。中医常说宣肺发汗,宣是什么?宣是向外布达,向外通告,所以叫“宣布”,叫“宣战”。宣的目的只有一个:向外传达,造一种声势也。发汗,就是那么一种治法,服发汗药产生一种向外宣达的“开态”之势,在开态中,汗孔开也,汗出也,所以叫汗法。汗一出,“太阳之为病”的闭态,就完蛋了,就闭不成了,就被迫开放了,禁固人的独裁皇帝们(闭着门子专搞遇民政策是其拿手好戏),就作不成了。随着病之闭,被迫因发汗药造成新态之“开”,太阳之病需要的病态之“闭”,消灭了,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厢,所以,以“太阳之为病”为生存条件的所有污七八糟,七大姑八大姨,统统大扫除,统统消灭掉。所以,汗法治病谱仍然很广,只要兼有“太阳之为病”的闭态,统统可以“汗而发之”。
汗法,造成一个药控“开态”新环境,对抗病态之闭。最终恢复正常意义上的“太阳主开”的开态也。。
2.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高者,是什么东西?是指部位,指身体咽喉、胸膈、胃脘等偏上的部位。此处的痰类、伤食之病,可用吐法。
老祖宗发明字是特讲究的。《说文》:“吐,写也”。《诗·大雅·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此处柔,指软食;刚,指硬食。吐,左为“口”,主会意,指口道;右为“土”,主音。而土,五行指脾,消化道也。意指从消化道“土”内上吐也。故“因而越之”。消化道是什么?在阳,则言“阳明主阖”;在阴,言“太阴主开”。怎么讲法呢?在三阳三阳论纲中,胃肠为阳明,而阳明主阖,说明胃肠以内蓄能量为其要,以关门为首务,所以才符合“阖”。阖,就是闭态也。但当伤食时,它就阖不成了,为了祛邪,只好忍辱负重,转阖为开。开者向外,故可用吐法。吐法是什么,一个使肌体向上向外宣达的治法,一个使身体激荡外越的“开态”。此开态,对抗“阳明主阖”。吐法也消耗人体一定能量,这个能量由阳明之阖内蓄的能量提供。食物在上消化道,还没影响到下消化道,所以,用不着“太阴主开”参加也。太阴在《伤寒论》中,特指腹部,尤指下消化道。
瓜蒂散,两味药“瓜蒂、赤小豆”,常用的吐剂。瓜蒂味苦性涌,一派外越之功。赤小豆,酸涩内敛,防吐药太猛,且有解毒之良效。二药合用,造成一派外开之态。适应于痰涎、伤食之实证。为治病,暂削“阳明之阖”的闭态。故《金匮要略心典》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因伤“阳明主阖”内聚的能量也。故临床慎用。但笔者用得很欢,还发表过《吐法探微》论文。
3.下法
张从正,就象李奎,有那么“三斧头”————汗、吐、下。老先生颇受三才启迪,酷爱三法,尤其精于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虫积,这些鸡毛狗盗的臭玩艺,赖在体内不走。我们忽视了它们存在的状态性————内敛、自聚、成团性。它们自我组织,结成一个个自恋的“闭态”,与阳明主阖(关),可有一比。。怎么办?使闭态变开态也。用什么办法?使闭态变开态,使阳明之阖,变成阳明之开。用药造成开态之势,外越之势。如是肠内邪气,这个势,在肠道,方向是向下的。我们应该变个眼光看问题。在浑天说看来,空间没有上下,只有内外。所以,下法,吐法,就是广义的外开之法也。宿食在胃,吐法为其开,为其外越;宿食到下焦肠腑,下法为其开,为其外越。燥屎在肠,唯大黄最速,使“阳明之阖”立即由“阖”变“开”,从肛出。瘀血,一团自闭之凝血也,故活血化瘀,散之于内,好一个“开态”了的。
停水,太阴不开而反闭也。闭则不升清,不运化。唯有开态,才顺太阴之“开”性。正如地土板结,唯肝木之疏可松土宜耕。开态之药,补胰脾而助“土”、“火”之温运,逐水气而利土、火之自复。故十枣汤,外开荡涤水气最速,无它,造成“开态”之势也。顺“太阴主开”也。
下法,创造了一个“开”态,以破凝结之病的“闭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