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447|回复: 23

中医藏象多元意义的解读(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6 23: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藏象多元意义的解读



王全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级博士研究生  济南250014



指导  孙广仁  



[摘要] 藏象是对内源性脏腑、组织、经络,等的生理或病理的外源性四诊描述。以五脏、六腑,为主要演生依据,整合性生命效应为研究目标,多角度切入为研究手段。藏象的多元意义的解读,是藏象学说研究的必然。



[关键词]  藏象  多元  意义  解读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其实,藏象学说有博大的理论内涵,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思维,在历史演变中,演生出多元层次的藏象意义。全面解读这些意义,对藏象学说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1.形态脏腑层次上的藏象



这个层次的藏象,是从真实的解剖结构上,忠实地研究不同脏腑外在反映出的藏象。与现代医学对器官功能的认识基本一致。因为中医藏象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基于实体脏腑解剖的。《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如心主血、肺主气、肾主水、肝主藏血、胃主受纳,等中医语汇中的藏象功能表达,均与现代医学完全吻合,可以说,此时的藏象,就是藏于体内的脏器实际功能的外在表达。



2.模型脏腑层次上的藏象



模型脏腑层次上的藏象,是中医以哲学思维为理论建架工具,有意简化或忽略形态脏腑的真实,重视的不再是脏腑实体本身,而是以“五行”为媒介,将自然万类抽象出“木、火、土、金、水”五类属性。并将五脏六腑的某些功能抽象化,附着在“五行”的框架中。如肝木、肺金、脾土、心火、肾水的五脏属性归类。在此,五脏演生的藏象意义,早已脱离了解剖脏腑的真实,只是与所属的五行取类比象。如肝主疏泄,因为肝属木,木才有升发疏达之性;肺主肃降,因为肺属金,金性质重故有沉降之性;肾主纳气,因肾属水,水性下趋故有下纳之性;脾主运化,不重视脾是否是脾是胰,是肠是胃,重要的是脾在五行属土,土性可供耕作与承载转化之功。总之,此时的脏腑,不是解剖意义上的脏腑,而是抽象为一种模型,一个符号,它们以某些功能的相近性而纳入了五行。模型藏象的表述,已经远远超出了脏腑真实本身,它只是演义成一种只有在五行哲学思维中才能自圆其说的特殊语汇。却成为中医藏象有别于西医的最鲜亮的标志。



以肝为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为色为苍,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在此, 肝的藏象要素清单:木、东方、风、 酸、肝,筋、目、苍、呼、动、握、怒。而且由五行之“木”来概之。读出的不再是肝脏真实,而是浓重的五行“木”的哲学思辩。



3.气血阴阳层次上的藏象



在这个层次上认识藏象特点有二:既重视解剖形态之脏腑,又重视模型虚拟之脏腑。五脏六腑,结构不同,所以功能有别;五行比类有异,所以脏腑各具本质特点。气、血、阴、阳,是每一个脏腑因为有了各自的结构与五行取类,最终有了不同的表述。仍然以肝为例,肝藏血,所以血虚的藏象求因,多责之为肝血虚。用四物汤补之。这是基于解剖肝脏得出的藏象推求,肝确实内纳丰富的血液。而肝主疏泄,显然超出了形态肝藏的功能表达,而是因肝取类五行之“木”性,才符合了“木主升发条达”之外象,将某些“上达”之藏象归纳于肝的功能。如气上逆引起的“面红目赤,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急躁易怒”等藏象表述,中医认为“肝气上逆”。这些症状的产生也许与真实的肝脏一点关系没有,或可认为肝不会比别的脏腑更具有优先的条件而承担这些症状的产生,但由于模型之肝与五行之“木”联而带之,所以木性疏泄升达之性,就归于肝而不是归于别的脏。其它脏腑类推。由于每一脏腑结构不同,所以承载了相同元精演化的各个器官,它们的气、血、阴、阳有质的不同,产生的藏象亦不同。如肾气主生殖、主水,而肺气主气、主升宣、肝气主疏泄等。



4.六经层次上的藏象



六经的本质是生命按“三才”而演产生的六大时空态。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中必然的六大演化时空态。是远远高于经络(六经)、脏腑的六大生命潜在状态。三阴三阳,是以三才之“3”为演化基数选项,是“太极”元精以“一源三岐”为演化模式而化演。而不象五脏、五腑,等,以五行之“5”为演化模式。三才与五行,“一体两制”,都是生命演化所处的不同阶段。《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之实质,是不同病邪作用于人体,将潜在意义的三阴、三阳之六态,开发出三阴之谓病、三阳之谓病等六态病,而不是六经病或六脏六腑病。三阴三阳的理论意义,全在于它们对应的“开、阖、枢”,这一点,中医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每一态,其实都有“开、阖、枢”,只是各有所偏。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分别开发出不同的时空态。



明代医家张介宾,对三阴三阳颇有研究,认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实际说明,六态生理意义上的“开、阖、枢”,只是六态合于一体,互生共赢,同舟共济。此时三阴三阳,显然是广义上的时空概念,而不能拘于经络或脏腑去理解。三阴三阳,是众多时空态之一。太极,是一态;三阴三阳,是六态;五阴五阳,是十态……它们的态是无穷的。只是现实中的人类,只选择了“一、三、五”做为最优先演化的基数,所以,一态(一身之气)、六态(三阴三阳)、十态(五阴五阳),是最常见的类型,尤其三阴三阳六态,是广义藏象的完美表述,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笔者在待版新书《脏腑演化律》中有详述。



5.命门层次的上的藏象



命门是什么?是生命的门户,是承载生命本源的一个思维模型。它统一了生命所有本质要素,将各脏腑之阴,统一为“命门之阴,之水”,将各脏腑之阳,统一为“命门之阳,之火”。它象一个终源或平台,让任何脏腑,全身各处的器官或组织,在这里找到了统一的平台。这是藏象学说最本质的一层意义。如图。命门在哪里?



在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在每一个显示生命的要素之中。每个脏腑均有命门,它是生命演化的一个个小“太极”,正象每个种子产生植株后形成的一个个小“胚芽”。但在生命最本源处,一个个小命门统一于一身之命门。一身之命门,它是无数小命门的综合体或联合体。命门是元气演生之初源,《景兵全书》载有:“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高屋建瓴论述了命门至高无上的含义。在这时,五脏之气,统一为命门之气,五脏之阴,统一为命门之阴,五脏之阳,统一为命门之阳。中医之所以不同脏腑的气虚、阴虚、阳虚,所有的治疗方药基本相同。如补肝阴、肺阴、心阴、肾阴,用了相同的“熟地”,可用相同的“生脉饮”加减。这哪在补肝、肺、心、肾,简直在补一个最本源、最共性的东西,补一个“元态”之物,那就是抽象出来的“命门之水”或“命门之阴”。再如,补肺、脾、心之气,可用相同的四君汤加减等。中医认为异病同治,是由于异病对应的元态物质的虚亏相同,这就是元气之虚,与元气对应的“命门”之气虚。即在各个实体脏腑背后,有一个相同的总命门,这才是中医藏象学说一直忽视的思维模型—————命门藏象模型。



命门,从《灵枢·根结》的“命门者,目也。”,到《难经·三十六难》的“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中医界对命门的求索倍感兴趣。是否追问到细胞、基因,就能找到答案?请拭目以待。但命门概念的演生,显然有重大的医学意义或生命演化意义。在命门层次上,各个脏腑产生的不同藏象会得到本质的诠释。脏腑功能有别,但它们的物质基础却在命门层次上高度统一起来了。至于命门到底指代什么?正象我们自问,生命到底是什么。所以现在认为命门是生命最本质的一个模型,应该是很具有远见。



结论:中医藏象具有多元含义,正确运用不同的研究切入点,全方位研究藏象学说,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当我们的研究思维日渐完善,我们离真正的藏象学说建立的时代,就为时不远了。研究思维的失败,是一切藏象研究的最大失败。
发表于 2006/7/27 03: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为评职称等而发在杂志上的书本里来书本里去的文章最好少转贴。根本不是传统的那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做学问的方式。
纯粹是说食数宝型的。意义不大。
而且最近这类文章转贴的还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08: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怀西行者 at 2006/7/27 03:05:
这种为评职称等而发在杂志上的书本里来书本里去的文章最好少转贴。根本不是传统的那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做学问的方式。
纯粹是说食数宝型的。意义不大。
而且最近这类文章转贴的还不少。

楼上的师兄明鉴,转帖是因为我认识本文作者,他不是一个为谋生而玩中医的人,是真真正正的(虽然是学院出身)搞学问的人,有兴趣可以看看他的两本书<走近中医>和<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我想如果您看了,您是不会这么武断的下结论的.更或者您也认识他,我看您也是山东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势态三焦说:

势态三焦说与脏腑演化之势
笔者从脏腑在演化中习得的精气升降运动之势,提出了新的三焦说————势态三焦说。
由于五行按三才演化出三势:金、水为降势;木、火为升势;土为中势。所以,五脏演化与五行对应如下:
肺——金
肾——水
肝——木
胰——火
脾——土
所以,新五脏亦与五行一样,按三才演化出三势之精气:
肺、肾————为降势
肝、胰————为升势
脾为————中势
也就是说,五脏由同源“成脏腑精气”而化演,产生了三大类升降不同的精气类型:升势、中势、降势。这三大类型,最终决定了新三焦与新五脏、五腑配对理论的产生:
上焦:肺心、肾膀胱
中焦:脾胃
下焦:肝胆、胰肠
解释:肺主肃降,肾主纳气、主藏精、主水,故其气为降;肝、胰两腺体,将各自的消化液流入肠腑,促进消化,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化营卫,而后上达肺、心以化宗气,故两者为升势。
只有“太极”中位精气,演化成脾,承上达下,所以脾为中势。因太极是一极之心,故演化出单个的脾,而不象肾肺可演化出左右两个。
而肺、肾在循环系统,主动;肝、胰在消化系统,相对主静。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所以,运动强势的肺、肾为上焦,在阳位,以降为用;而运动弱势的肝、胰为下焦,在阴位,以升为用。介于其间的脾为中焦,以中庸或调中为用。
故从脏器的精气运动特点命名新三焦:降势肺、肾为上焦;中势脾为中焦;升势肝、胰为下焦。
此处的上、中、下,与实际的器官位置也许不符,但却与脏器的演化势态完全符合。它以脏腑产生的精气运动特点,为确立三焦的唯一参考,比单纯从脏腑的位置论三焦,更具有临床意义。
在此,笔者提出脏腑的生成概念:
所谓生,是脏腑演化的部位;所谓成,是脏腑演化后产生作用或服务的部位。如肺,演化于内胚层的消化道上端,但最后却加入了血液循环系统(演化于中胚层),与所表里的心,同主气血。正如,中国培养的学生,最后拿了美国的绿卡,服务于美国一样。脏腑“所生”,与它“所成”、“所用”,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生成”,正是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含义:所生(源)、所成(用);生是因、是源,成是果、是用。
而脾,它在中焦,虽然与胃绑在一起号称“中焦脾胃”,但却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心在曹营心在汉”,对消化一点贡献也没有。中医认为“中焦如沤”主消化腐熟水谷,而脾确实是“名不符实”。虽然脾生于消化道上皮,却加入循环系统。脾是淋巴器官,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个小支流。所以,从所成所用的角度说,脾是循环系统的一元。只是中医炮制了功能“脾”,将消化道一网打尽满河鱼,不讲理得很。本书就要清算这种模糊无聊的假“大王”。
新三焦与三才配伍:上焦为天(肺、肾);中焦为人(脾);下焦为地(肝、胰)。天气凝而成阴则下降(如肺肾主降),地气散而化阳则上升(如肝胰上达),符合自然界阴阳交感之理。
在脏腑演化图中可见,脏腑与阴阳鱼配对:肺、肾,在阳性之鱼区,在阳位故有降势;肝、胰,在阴性之鱼区,在阴位故有升势;脾,在中位阴阳交合之“S”曲线,过太极中心,为阴阳交感的产物,形成脾脏。故肺肾、脾、肝胰,三区域相对独立而化生,是形成笔者新三焦最好的诠注图。
新三焦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上焦降势之脏,多用沉、降药而顺其降势;下焦升势之脏,多用升、浮之药顺其升势;中焦中势之脏,多用不浮、不沉的中性之药调其中势。
如水肿病,重点调上焦肺、肾。利水药性味沉降而利下,故有利水功能,顺应肺、肾之降势而利水从下端尿道出。临床上,水肿或肺水肿的病人,常用利尿药,即是例用。
而消化道病,多用疏肝、补胰(传统为脾)之药。肝木之气主升,胰火之气主上。疏肝之药,多升性无疑,以顺肝木之升势;补胰之药,也多上达可见,以顺应胰火之升势。如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补中益气汤培补胰气(消化道),其药性多温多散,主升势无疑。

——————摘自《脏腑演化律》的“论三焦医学模式的建立”一节片段!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系里,只有咱地球一家,演化出生命吗?
生命家族里,只有哺育类动物,才演化出最丰富的脏器吗?
在世界医学里,只有咱中医,才有脏、腑,有区别的名称吗?
脏腑的演化,有多少神话,让你我开采,剖析出它们精湛的生命演化实质?
许多中医大家,总是谆谆教导我们:“把《内经》学好,最好背下来!”可遗憾的是,我们确实也背的不错。我们也牢牢记住“人是小宇宙”这个中医的千年语录,也知道“通天下一气耳”,是中医看家法宝。但是,却是一个叫张颖清的人,中医没学过几天,愣是从中医界喊破嗓子的“人是小宇宙”中,开采出令人寡目相看的“生物全息律”。中医界唯有的自尊,还是沉没于自我陶醉、自我解释、自我设计的快乐桃花园里,“清深深、雨蒙蒙”念道什么“博大精深” 。
还有更现代版的阿Q思想:“计算机二进制,是阴阳学的翻版;六十四基因排列,与《周易》的六十四卦排列,是大模样扒个小模样;中医的整体观,既是系统论,又是控制论,和信息论也有关!”我知道,一个好的科研体制,才能产生好的科研氛围,形成好的学术素质。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民族,我理解它给独立思维的学术大脑,留下的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
中医界,也不是一片净土。
发篇论文,要几百、上千元的“版面费”。许多没大出息的杂志,都快堕落成屠宰场了。还有,天女撒花式的“学术交流会”,谦虚地挤牙膏战略,以国家名义,交天价“会务费”,正大光明地,“宰你没商量”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邀请函”,要求交一万六千元会务费,还许诺出国云云。说是开“学术会”,我到觉得象“鸿门宴”。
张仲景,为什么几千年只产一位?不正是中医界,最重要的学术课题吗?我们还有张仲景,天真无邪的天性,痴着的求知个性,思想自由的时代性?对“道、气、阴阳、三才、五行”的理解,我们比起张老祖,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我们是向着猿猴方向进化,还是向着现代人类方向进化?

————————摘自《脏腑演化律》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头的书稿,变得厚厚的,我的心却变得沉沉的。并没有因为又写了本书而沾沾自喜,相反,却有种沉重感。这哪是本书,充其量是几年来对中医感悟的笔录,只是对它又翻晒了一下,集成一本叫“书”的玩艺,折磨大家的感情。
前十年,我是中医的继承者,现在是中医的疑问者或挑剔者。我不能糊里糊涂将半辈子交待给中医,而是充分发挥我的“奇思怪想”,重构它的理论。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左升右降”,就是基于错误的“地心说”(误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它转动),推出的太阳东升、西降的“纯视觉”层上的结论。并把这种结论,作为一个定理,固化成脏腑的“肝左升肺右降”理论。
一个理论,可以原谅它产生时代的粗糙甚至是荒诞,但不原谅它一再拒绝时代进步的事实,而对自己显然的瑕庇,采取自圆其说甚至狡辩的态度。
中医研究,不能跳进文献堆里“昏睡百年”,自我陶醉到忘忽所以;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以经解经,将理论解释到“左右逢源”。而应该跳出原来的“围城”,以判逆的心态“吹毛求疵”,然后“有所失,才有所得”。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始研究行为,塑造的中医理论,在一部《黄帝内经》中,一呆就是上千年。《内经》也以其概念的宽泛性,让中医后来人,产生了可怕的定势思维,缺少理论创新。一致中医整体观念,包含的“全息论”思想,中医在挥霍亨用它几千年后,仍没谁读出它的“全息”意义。感谢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一个中医“门外汉”,帮了中医的忙,读出了整体观的伟大意义,创造性提出了“生物全息论”。此时中医阵营里,才跟风似地“全息”起来。我就知道,中医界是多么地保守,多么地固步自封,多么地拘于传统。
藏象学说,中医的灵魂。它有意简化或忽略形态脏腑,重视功能脏腑的集合意义,并从信息层次上,成功地完成了医学任务:说理、治病。要深入研究,一定要从多元层次把握它,而不是一个“藏者,象也”,就把问题打发了。它有一套相当系统的哲学理论:道、太极、元气、三才、五行、五运、六气,等等。并在我称之为“软科学(无形)”的“精、气、神”方面,猛下工夫,显然收获颇丰。但同样用这些哲学思维,读出脏腑乃至生命演化真谛,尤其我称之为“硬科学(有形)”的脏腑演化,显然用力不足。中医“喜软怕硬”,失去了“半壁江山”。这恰恰构成了本书研究的焦点。
“任何科学体系,如果不能再发现并消化新事实,便已经凝固,再不能有所发展了。”[1]中医尤其如此。

————————摘自《脏腑演化律》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脏腑实质

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翁的诗,来比喻认识中医脏腑实质,恰如其分。越是沉迷于中医而不跳出中医圈来个反思,你有可能学了一辈子中医,水平仍然是二百五一个,你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学中医,重在全方位感悟并体悟中医理论,而不是你只有“头悬梁锥刺骨”的傻功夫。学中医的人,一定要学会远视,全视,而不是近视,偏视。一定要学会将自已从地球上提溜起来悬在半空,作一回航天英雄杨利伟。象杜甫公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医的藏象是什么?
是联系,是哲学,是文化,是天文,是地理,是人情世故,是“天地人”三才,是“金木水火土”,是一组“同气相求”的一串菜单。唯独不只是你肚子里真名真姓的脏腑。
如“东方,青色,酸,眼睛,怒,动,呼”,就组成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肝病要素。如果你是个较真的人,非要拿着一大叠西医化验单,指着中医大夫鼻尖理直气壮:“我的肝功化验正常得很,你为什么说我肝有问题呢?”问题就来了,西医化验单,准确地说对中医大夫没用。因为中医的肝病概念,不是西医的肝病概念。西医的肝病,是肝实质的病,什么肝硬化、转氨酶增高、大三阳、小三阳、白蛋白球蛋白比等等,一大群把病人吓破胆的玩艺;而中医的肝病,充其量是“藏者,象也”,是“望、闻、问、切”,是外在表象恰恰符合了中医给肝罗织的网络中。中医肝病要素,是以“五行”为主要模型钩织的一层虚幻的面纱,它关注的是神似,是飘逸,是大写意,是中医哲学文化灌注的一种思维方式,唯独不是你拿放大镜找到的那个病菌、霉毒、衣原体。这正是中医、西医结合几十年也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原因。搞笑的是,现在仍然有些中医院校拚了命搞中、西医“拉郎配”,迫害大白鼠上断头台,非要把中医折磨得跟西医一样“丁是丁卯是卯”。
是的,中医藏象理论,古典医学的点眼之笔,一个很凄美的故事。
说它很美,是因为藏象理论,在形式上相当完善,又有效地指导临床实际。说它美中带“凄”,尚有遗憾,是因为它的脏腑认识,与现代医学认识住住有出入,很容易“惹事生非”。它时而指实质性的形态脏腑,时而偷梁换柱,成了功能性脏腑。云里雾里,孙悟空一个,确实让圈外人王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节以肝藏为论述重点,试述其要。

二.脏腑的浪漫故事
中医园里,脏腑的历史,就是一串它们被传统文化浸染、包装的浪漫史。
1.肝系病的要素集合
说系统比单纯说一个脏腑,更能反映中医特点。肝,它是以五行之“木”为媒人,将各种自然或生命活动特点,以“木”类象,连串成肝系病的要素,并集其大成,成为肝“病”的参数。
要问的是,什么性格,将肝与“木”勾结在一起?因为“肝,干也”,干,有层意思是“边”,所以,五脏只有肝长在一边,象国防边境线,保卫着身体,保卫着国家。自然想到了保家安国的大将军。于是,肝与木配,并授以“将军之官”。
这里,要紧的不是肝的化验单,而是要弄明白“木”的类比属性。木,《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中。下象其根。”
木,生于土中,因水而活,参天上达而显修拔之气。上有叶茎之蒸蒸日上,下有根须之盘根错节。其叶青萃,其体垂长,体质弦劲有力,合春之“少阳”而萌生新绿。初春嫩芽、阳春之果,因未熟多有涩酸之味,不似夏秋之果丰收之势多甘甜醇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为色为苍,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门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这就是肝系病要素:木、东方、风、酸、肝,筋、目、苍、呼、动、握、怒。这就是古人的肝病“化验单”,准确地说象菜单,或是托拉斯集团。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东方之升,象木之展叶初放;风吹木摇,随风自得;修拔挺直,似“将军之官”之烈、之德,之“怒则气上”。一气之怒,始有面苍色。将军之呼、之动、之握、之怒,无非为了战斗之“疏泄” 。
肝的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藏血之意,显然与实体肝藏相符合。而疏泄之意,实在应该是肝与木“联姻”后得出的模型肝功能,是一种说理工具,而不一定有真实肝的参与。这正是中医、西医的差别。而中医学中的“肝病”,多以肝的疏泄功能罗织而成。上达疏泄,其实很好理解。我见过一个园艺工人,夏时雨季,将葡萄藤在地上一米处斩断,第二天去看,只见断面上向外冒大量清而稠的液体。促使液体等营养物质上达的力,是植物在进化中产生的反地心引力的 “升力”或“元力”。植物进化出输导组织,形成向上的小管,成为运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升力使植物的根吸水上达,产生了中医所说的“上达、升发”的疏泄功能。如果这种上达疏泄之功异常,会产生肝系病:
(1)疏泄太过的大将军
疏泄,木之升拔向上、向外的生长之势,正如肝气之性烈上承。如果这种泄疏功能过亢,就会产生“急躁易怒,头晕、头胀、头痛,而红目赤、耳鸣”之肝系病象。主要病机是,肝疏泄过亢,肝气上逆,使“气行血也行”,造成了头部过余“脑充血”。
有些刚学中医的人,对“心烦躁”的心火,“易怒”的肝火,弄不明白:为什么都是火,一个是心烦,一个是肝怒?其实,心火、肝火均是脏气有余,正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的刘河间观点。“烦”字,火字旁,心主“火”主神志。所以烦躁,多表示心火亢,影响的是心主 “神”志,如心烦意乱,而不说肝烦意乱。心烦躁,强调的是神志内容。而肝“易怒”,重点强调的是一种性格,而不是神志。如将军之暴,军人特点。传说许世友大将,脾气很暴,他在办公室潜心研究时,是不允许他人随便闯入的。这就是将军脾气。将军是干什么的,他可不象常人有富余时间闲情逸致,他是“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他要动脑子,思考与敌搏杀,哪有时间“儿女情长”、“柔情似水”?他要刚直不阿,上事君亲;他要暴如烈马,以征四方。 “木火”脾性,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神志特征。
三国时的周瑜,江南一名将,被山东的诸葛亮“三气周瑜”而一命鸣呼。与同学讨论这一病案,认为周瑜死于肝气过于疏泄,也许他平时就患有肝病,或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而极易破裂出血,为致死前提。诸葛孔明的“三气”,激起了他过亢的肝之疏泄功能,肝气横逆上冲,血随而上,致胃底血管破裂而大吐血死亡。临床用镇肝熄风汤治疗,治肝气上逆,效果理想。肝之病重在调气,镇肝熄风汤用大剂量的“赭石、生龙、骨生、牡蛎”,质重下垂,以降肝之上逆之横气,以“急则治其标”而图速效。并巧配茵陈,顺应少阳升发之胆气,防止镇肝太重,也体现了肝“体阴而用阳”之妙用。气降血落,血归于肝、心,而上逆之症则除。然肝疏泄过亢病机多由肾水之乏引起,即肾虚“水不涵木”。标“木”之逆凶凶,却因本质之肾“水”乏乏。所以,高血压病后期肝气上逆治好后,常拚着命服用六味地黄丸,以熟地大补肾“水”而图根治,无它,“水生木”耳。
肝疏泄过亢多发生两个病症,一是上述的肝阳上亢引起的疏泄太过;二是肝气太过引起的肝火。前者镇肝熄风汤有良效,后者丹栀逍遥散而效夸。
知道了木之性,就会理解许多平时不理解的中医趣事。唐代“药王”孙思邈,养生大师,常服水而健身。每在雨后天晴之时,晨起,面东而叩齿,饮清泉之凉水,“细细而缓”慢慢下咽。一次一杯,每杯一升,连饮三杯。据孙老说有去除陈渍、养颜美容之效。《千金翼方》:“水之为用……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刚读时觉得不以为然。现在看来,确实学问多多。雨过天晴后,空气中富有游离氧,是天然的“氧巴”。面东而立,以顺木之东升之性;叩齿以健肾,饮清泉之凉水,水则入肾,寒为肾性,清泉之水富有氧气。晨起皮肤呼吸失掉大量水份,五脏津亏,正急需要水以补充。肾“水”充,肝“木”活。木是什么,木是五行中唯一的“生命”,土、金、火、水,生命演化的物质条件。先演化植物(木质),再演化动物,动物吃植物为生,自然界的规律。所以,治疗各种肝区痛的患者,我常令其空腹,大量饮凉开水,减食但可吃水果蔬菜,不用一味疏肝药,只用一味大黄,承肝之逆气,达到疏肝胆之妙。中医在于学活,而不是死学。大黄性降,故可利胆降肝气之用。肝为什么痛?它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多由各种原因造成了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最后到哪去?肠道。所以,我提出了肝与胆肠相表里的观点,一个是近表里(肝胆),一个是远表里(肝肠)。肝、胰与肠都是好亲戚。
(2)疏泄不及的林妹妹
看过《红楼梦》,对林黛玉之死心疼得三天睡不好。林小姐好象天生就对中药有缘份,一生注定将中药进行到底。细想一想,她死得实在可怜,不但到手的爱情泡了汤,而且天天愁肠千千,以泪洗面。谁也不理解她,也许只有难吃的大药丸子最理解她。所以她一口一口与药丸闹别扭。
很想对林黛玉的死作详细的考证:她死于肺痨,因于伤感。病因是“肝泄疏不及”,抑郁过度。肝郁之病,郁郁少欢。使木在上难有上达之势,致叶少养而枯;在下根须难保吸水之量,木失水助而终有焦竭。疏泄不及,还可致“木郁气聚”而化火,引发少阳胆火,并而上达以克金。故致咳嗽、咳痰、咳血。久病肝肾双耗,体力衰败,可致痨虫乘虚侵肺。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被虫侵,肺金质弱,更无力制约肝木之郁火暗煎,使“木侮金”而肺绝,咳血而亡。黛玉之死,始于肝郁疏泄不畅,木郁而克肺致肺弱,再痨虫乘虚入肺,致咳血而亡。
(3)肝风内动想到了神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的话再明白不过,不需要化验单,不需要B超、CT、两对半(肝功),只要有“风”动之症,如抽动、眩晕之症,就是肝系病。再加上前述的“木”类要素,就是“肝病大全”。
产生“风”动症的原因很多,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生风、血瘀生风、痰湿生风、寒极生风……病因不同,产生的风有别。
在此,需要讨论的是,风是什么?
风是标象,是一种“善行数变”,是“风胜则动”,是“风者,百病之长也”。因为风为春季主气,与木之萌生新绿有关系,所以才与肝“联而带之”。本质上说,风是属于中医“神”的范畴。广义之神,指生命的一切现象;狭义之神,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神,上帝的代称。敬畏上帝,是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有过的最原始的天性。刚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许多大科学家,同时又是狂热的基督徒,信仰上帝。如牛顿晚年拚了命寻找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虽然无果而终,但不能小看他的行动。有一次大着胆问一个外国人,问为什么他们一边作学术报告,一边空闲时间逮着《圣经》就念。谁知他们的回答让我惊讶,“你们特唯物,你们的科学在哪里?”。那一刻我很难看。是呀,一边念《圣经》一边宣誓就职的美国总统,将国家建设得世界一流。神学院与科学院并存,没有影响美国科学第一,诺贝尔奖获者美国占去七成。信仰神的意义,显然不是到底有谁见到过神,他反映了人类对上帝最原始的敬畏心态,总比一个没有任何敬畏底线的民族(投机型),更能培养出自律与诚实的国民素质。在此,信神已经不是迷信,而是培育人性中那份纯朴的约束力。这个力的消失,也许是有些国家国民素质失败的答案。
在人体中,神在哪里?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由心主。
但纵观中医文献,笔者发现,中医的神,实由厥阴之脏所主。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是引起神志异常最常见的两脏。现代医学认为,脑从胚胎外胚层演生而来(最上,似天),神经支配一切万物,所以符合神在天的“天神引万物”。在人体中,只有三个脏腑好闹脾气,产生上逆症:肝气上逆(头晕)、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肺气上逆(咳嗽),但只有肝,才上达头顶。所以,肝最常引起神志改变。肝为木脏,上达巅顶(头),修长上达之势让你叹服。读矛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就想到西北极的白杨。其实我家乡山东莒县,就是白杨之乡,全国白杨植树大会,曾在那里开过。去过我家乡的白杨林,你一辈子忘不了什么叫“向上、修达、伟岸、雄壮”,让你体会到什么叫肝主疏泄上达。再者,疏泄之木,可做耕地之犁,古代在没发明铁器之前,是用木犁耕地,使土“疏松”以利种庄稼,即“木克土”。松软之地,才能“泄”,使土地进入更多空气,挥发多余的水分,让土“喘气”。
神,脑之居,中医也早有认识。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腑”。只是神志异常,中医多由心包或肝所代。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热病后期热入营血,又可热影响肝主血而产生热极生风。《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说明神、情志与气的关系。山东大学乔明琦教授认为“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说明肝在神志病中的“积极”角色。在本书中,笔者在发现脏腑演化律后,发现,胚胎演化出的三胚层,外胚层演化出脑(主神);中胚层演化出肾与主生殖的性腺(主精);内胚层演化出消化腺体(主气),如肝、胰等,与三才相应,中、内、外三胚层,分别对应中医三宝“精、气、神”。太阴主气、少阴主精、厥阴主神,基本上与胚胎演化出的三胚层相对应。只是三阴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要作全新的认识,将在后几章详述。
(4)秦香莲“急中生悲”
京剧《秦香莲》是出好戏。当上驸马爷的陈世美,不但抛弃妻子,还丧心病狂到派韩琪,在半路上杀秦香莲母子。当明晃晃的大刀带着一股怒气逼近香莲,一个弱女子面对死亡的悲悲切切如泣如诉,最终让刽子手怒火平息并生“恻瘾之心”。最后是韩琪自杀。秦香莲成功地调动“悲”,灭了韩琪的“怒”。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克木,故悲胜怒也。当一个人大怒而来,看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去归劝,总比你大骂他祖宗要奏效。人们说女人是眼泪做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女人的核武器。我到觉得女性天生就是一流的心理学家。男同胞不妨也学着这一手。三国时的刘备,就是一个特会哭的爷们,人们常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2.心系病的要素集合
有三个原因,最终让中医将“火”的性格烙到“心”上。心中血色之红,与火相似,所谓“红心似火”;心天天孤芳自赏地蹦蹦跳跳,与火之上串下跳可有一比;火性温热,故比喻心为“阳中之阳”,是太阳。
红、动、温,火性三要素,心“一个都不少”。
《说文》:“火,南方之行。炎而上。” 中医正是以“火”为底片,拷贝心系病的所有要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筋,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为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语中的。痛者,火之腐所致,西医说的“炎”症,就是两个“火”字上下配偶。炎者,火叠加也,毒也,红也;炎者,发炎也,致肿也,肿甚则痛也,肿腐则溃也、痒也、疮也。
心病报告单:南方、热、火、苦、心、血、赤、筋、笑、舌、痛、痒、疮。这就是心病罪证材料,不需要你心真的梗塞,也不需要你心电图哪个波变了模样。因为任何脏腑都可变着法子折磨心,并在心这个“君主之官”大舞台上,“城墙变化大王旗”。
(1)清心火想到了大地震
心烦、失眼、多梦、心悸、口舌生疮,是常见的心症。虚火宜补、实火宜清。但你想过没有,不用清火能否治心火?为什么产生了心火?难道产生心火不应该吗?
一个胶东女青年,在电话中与我有约,痛诉自己的苦难史:经常脸上障碍物不断,疙瘩懒在脸上,几十年都没有走的意思;红红得,也暗暗的,一茬接一茬收成得很成问题。一致影响了自己的爱美之心。别的症状不显。我的处方:大黄10克开水冲,代茶饮。每天喝凉开水四杯,吃青蔬菜和水果为主。减食,吃正常的三分之一。一周后电告,形势大好:疙瘩已消,不发红,只是原来的暗色显得突出。处方:四物加桃仁、红花、丹皮收效。学生问我为什么不多开几味药,为什么不开黄连上清丸?我的回答:凭什么要开许多药?凭什么只守着黄连上清丸?治病不是为了吃药。病人家穷,能化一分钱治好病,不化二分钱治病好。最好不化钱。
该换个思维了。
心火是什么?是气,气有余便是火。治火不一定非要见火就清,为什么不先断“气”而灭火呢?没见过美国现在打仗强调“零”死亡吗?空手套白狼的工夫咱也得学着点。唐山大地震还记得吗?静悄悄的夜晚,剥夺了二十五万人“人活一口气”的权力。骂地球吗?显然不是。这是地球无奈的自卫。正象你跑步时,心跳到要蹦出来。高血压差一点让你摸了阄王鼻子,同样是心脏为了捍卫你才出此下策。地震,是地球将板块运动中积聚的能量,以“地动”自由操的形式抛出来,或以火山喷发吐个长龙图案。这是地球的自我调节,自我保护,否则,积聚这些能量(机械能或热能)不释放,地球就受不了,就“肝气郁滞”,就会“心火旺盛”。如果地球内部蓄积的能量大到足够引起自暴的程度,可能时刻会自残到粉身碎骨。以地震或火山喷发的形式耍个小脾气,实在是高明的手段,延长了地球生命,也延长了人类的生命。
消灭地震多余的能量,是消灭地震最有效的方法。治心火同样可类比。《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五:“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总有一定道理。减食或以菜果代食,喝凉开水,是我最常用的“健康设计”方案之一。先辩态论治,然后才是辩证论治。断其食,使营卫之气产生不足。气一少,火的燃料就少,就会自灭。大黄苦寒通下,亦灭火气。大黄性下,制约火之“上炎”。气少,血容物质就少,就没足够的力量,在脸上轰轰烈烈闹革命。什么红疙瘩、绿疙瘩,纯粹是饭撑的,纯粹是饱后长“病”。有人说,不吃饭受得了吗?《内经》不是说人断谷七日死吗?我的回答是:《内经》是什么时代,也许是草根树皮的年代。现在是什么年代,现在是“小胖敦”满街溜的年代。你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魔鬼身材,愣让没良心的你折磨得脑肥肠满,光荣地成为医院的“大药罐子”。为什么我说先辩态论治,你的病人一天吃二斤肥猪肉,你活血化瘀药一天只消灭了二两,你给他治血压高有效吗?如果方药效差,你是否又骂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理论出了问题?
几天、十几天不吃饭,是饿不死的。再说,以菜果代饭,能难受到哪里,能比一大把一大把的药往嘴里捣更难受?草食动物的羊、牛同志,天天食青草喝生水,不是活得“鹰歌燕舞”吗?
疾病是什么(实症),是“火山”,是“地震”,是你身体以病的形式贮存的能量,是你的负性存款,是对你不善养生的罪证档案,是你身上时刻会爆炸的原子弹。我们说消化食物,其实可改一下宾语:消化疾病。在负营养状态下(饥饿态),就可消化疾病,你就是高明的白求恩。只要你不至于骨瘦如柴到弱不禁风,以菜果代食改变自己的现在式,说不定你治好了自己的疑难杂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对心皇帝的疑问
心,中医冠以“心者,君主之官”。对他的皇位好象没人产生怀疑。这时由于,中医的历史,是实用主义的历史,关注的是“有效”二字,对器官的结构学,向来懒得质问。正因如此,心在中医界糊里糊涂当了几千年的皇帝,现在它仍然懒着位子穿着黄袍过着皇帝的瘾,而对浩浩荡荡的脏腑民主要求一向仇视。看来中医书本里的心皇帝真想“万寿无疆”了。
其实,中医史上想推翻皇帝的声音不绝于耳。因为其它脏都是实体结构,而心是个空心结构。别的空心器官叫腑,如胃、胆、膀胱等,唯独空腔心叫脏。实际,在古文《尚书》、《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中,就有“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的记载。只是在今文《尚书》与《内经》中,才改革成“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现代进行式。这说明一点,对心的位置,确实有过异议。
其实,让心占在“土”位上或“火”位上,都能自圆其说:从相似学看,心跳动不息、心血似火,非常符合“火”性格;从功能学看,心在中央、承载四方,“土”气得掉渣。但有一点不要忘记,这种命名原则,纯粹是从感觉或相当然的角度命名,没有升华到结构学的角度。这正是古代医学发展的通病。难怪乎《素问·五藏别论篇》大有异议:“余闻方士,或以脑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的《内经》思想,实际在发展了中医的同时,同时也在制约着中医,使中医走了一条虚浮于真实脏腑之上的唯象医学之道。对器官结构学的研究,中医界一直歉着一笔帐。不能认为中药有效,就不去质疑中医理论的先天不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心仍然被捆绑在皇帝位置上,仍然叫脏而不叫腑。是否应该换个新标准,来命名脏腑,中医界要给个说法。
3.脾系病的要素集合
在中医园里,好象数着脾最收成。“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其实,脾的地位演变,透视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脾,从构字学角度研究,它是左右结构。左边月从“肉”,右边音读“卑”。《说文》:“脾,土藏也,从肉卑声。”,卑,指地位低下,低人一等。孔子崇阳思想,炮制了中国数千年的“等级思想”,而历代皇帝又固化了这种等能观念,使中国人心目中,潜在着独裁的心理残余。
卑,椑之古字,本义是圆搕,一种“小”酒器。后来形容地位低微,如《管子·水地》:“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易·系辞》:“天尊地卑”。正是这种等级观念,才有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卦象中,乾、坤二卦,代表天、地。所以,与坤卦相应的“地”代表了卑微,顺从、附属之意。
而另一个哲学大家老子,反其道而行之,尊阴崇阴,强调阴柔、虚无的净态养生思想。将“水、地”提高到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正是基于孔子、老子的尊阳崇阴思想,形成了中医界众多医学流派。脾土,从孔子眼里的“卑溅”,高升到老子“请上座”的“尊贵”。从卑微之顺从,大阔步“走进新时代”:土生万物、包容、承担大任、生化,等伟大母亲的角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而《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系病的要素清单:中央、湿、土、甘、肉、口、黄、思、肿、满。一个以五行之“土”穿起来的“脾”菜单。脾是成脏腑精气在中心“太极”位置演化出来的器官,在胚胎演化中,它由内胚层演化而来。相当于消化系统胰。所以,中医脾,一向招人诟病,因为它指代不清,将消化道的功劳,全部“独吞”了,弄得有数亿年演化光荣史的胰,愣是没在中医界混上个名份。有人说,胰就是脾,有人说,脾就是消化系统,反正,脾在中医界混得不清不白。将有专章论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8: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4.肺系病的要素集合
“操心烂肺”,说明在所有器官中,肺与心最“亲密无间”。一个为实,一个为空。应该是最般配的一对,成表里关系。一个是“君主之官”,一个是“相辅之官”,都是官宦之家,可说门当户对。谁知,由于中医界仍是将肺心都叫脏,将肺、心同性论之,所以弄得这一对君、臣,为避“同性爱”之嫌,穿过“胃者,水谷之海”,到下焦的腹里找相配对的伴侣:肺与大肠结伴;心与小肠结缘。而现实中的心、肺,仍然是爱得死去活来的一对,同甘共苦:肺病可致肺心症;心病亦可致心源性肺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系病的财产清单:西方、燥、金、辛、肺、皮毛、白、咳、鼻、忧、满闭。
(1)尽职的肺宰相五行具全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对肺地位的一次总结。它象一个美丽的华盖,保护与衬托着心皇帝。“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肺者脏之盖也”(《素问·病能篇》);“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医贯》)。与心君臣相称居于要职。“心肺独居膈上”(《难经·十二难》)。肺、心,唇齿相联,共主气血。
《圣经》说,上帝用泥土造人,吹了口气成就了人类。可见,生命的意义全在于喘着口气,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在低动动物,可以在身体的几乎任何部位,都可开个孔作肺用。两栖类的青蛙,可用皮肤呼吸。到了高等的爬行动物,皮肤的呼吸功能退缩了,但开发出强大的肺呼吸。所以,从演生学角度看,皮肤与肺,功能具有相关性。中医“肺主皮毛”,其实含有重大的进化论意义。肺布达卫阳以固表,实际是将卫气,布于与自己“似曾相识”的“同功”组织表面。肺的宣发,就是肺将卫气宣散于自己的“自留地”。
肺,与五行相应,演化出了五叶肺;心,却演化出了四个腔。五与四,“五四运动”,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名词。从上个世纪初,国人喊出了“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一个国家的发动机。正如五、四结构的心肺,是人体的发动机。
  (2)轻清之脏的来历
我的研究认为,古人是通过认识了脏腑以后,然后才纳之入五行程序的。正象姑娘小伙闹腾熟了,才决定是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它的轻清、主宣发功能,是古人发现了肺确实质轻可漂。《难经·十三难》:“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复沉”,言其轻也。《医宗必读》:“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是从结构学上,寻求肺的轻清之质。肺 “虚如蜂窠”,“得水而浮”的结构特点,是肺主宣发之功能的类比依据。请想一下,如果人体的肺与膀胱换个位置,肺在下、膀胱在上,怎么样呢?你肯定只剩下大口喘的份。因为肺上面压着一个膀胱“大水库”。所以,生命演化是特讲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