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灸法与经络的发现
白兴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9(2)
经络是中国医学所独有的理论"近些年来,人
们根据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与《阴阳十
一脉灸经》(简称《阴阳》)两部经脉学专著中只有经
络而没有穴位的事实,提出古人是通过采用针、灸等
刺激激发了沿着一定路线的感觉传导,古医书上的
经络线就是对这种感觉传导现象的记录[1]"然而,
这种观点混淆了“针”与“灸”的差别,也忽略了《足
臂》与《阴阳》两部现存最早经脉学专著有“灸”无
“针”的事实,需要修正"
1 灸法的历史十分悠久
针灸是“针刺疗法”与“灸法”的简称,虽然二者
都对人体的穴位施加刺激,人们也常常习惯于“针
灸”并称,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针刺
是创伤性刺激,无论针刺用具制作得多么精细,也无
论施术者的技术多么高超,总是要对机体造成一定
的创伤,而逃避伤害性刺激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许多
动植物还进化出刺状物作为防御武器"并且针刺部
位不仅局限于病变处,更强调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
穴位"采用针刺治病的历史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
样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而是晚到战国至西汉才出
现[2]"
灸法则不同"《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
广义上讲,一切运用温热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属
于灸法,狭义的灸法则是特指烧灼艾叶治疗疾病的
方法,即“艾灸”"喜暖畏寒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植
物也有趋光性"灸法的产生与火的发明及使用有
关,可以想象,古人在用火烧烤食物和取暖散寒的同
时,也一定会发现温热刺激会使疼痛、腹胀等病症减
轻或消失"因此,自从人类控制并使用了火以后,原
始的灸法可能就出现了"马王堆古医书《五十二病
方》就记载了许多比较原始的灸疗方法"早期的灸
法材料繁多,形式多样"在材料上,除艾叶外,几乎
任何能够燃烧的物质均可被用作灸的材料,如木炭、
干柴、干稻草、粗麻、旧蒲席、鸡毛等"施灸的部位多
为烧灼病变局部或大面积地烘烤"例如,治疗癃闭
的方法之一是把干燥的饲草或干柴点燃,让病人背
对着火烘烤,同时还有两个人按摩患者的腰骶部,小
便就会通畅[3]4》2"
灸法可能是人类最早发明使用并延续至今的治
疗手段之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主要治疗手段"
在马王堆古医书中,《足臂》与《阴阳》为灸疗专著,
病症不分虚实寒热,一律“灸其脉”;《五十二病方》
虽是一部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医方专书,也大量采用
灸法治疗,在《2种病症中,有23种列有灸疗方法,
且许多病症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灸疗方法"在
《史记》所载仓公的2《个病例中,虽然只有2例采
用灸法治疗,但据载仓公著有《仓公灸法》一书,说
明他也比较擅长使用灸法治病[4]"
2 单独使用灸法能够激发循经感传
在针刺穴位时,常会出现酸、麻、胀、痛、蚁行感
或流水样感觉,从被刺激的部位开始沿着古代医书
上所描述的经络路线传导,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循经
感觉传导(简称循经感传),也称之为“针感”"循经
感传是现代的概念,《内经》中所说的针刺时的“气
至”,实际上就是循经感传"《灵枢#九针十二原》
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也就是说针刺时,感觉
传导能否到达病变部位是评判针刺疗效的重要标
准"虽然循经感传在针灸等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但人们对这种现象本身的研究则始自2”世纪《”年
代"19《”年,日本学者长滨善夫等在给一位视神经
萎缩的病人进行针刺治疗时,偶然发现该病人出现
非常明显的感觉传导现象,感传的路径不同于神经
和血管的分布,而与古典的经络线相一致[《]"此
后,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现象做了大量观察,证实循经
感传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趋向病变部位的特
性(即“气至病所”)和治疗效应,这些和古代文献中
的描述是完全一致的"在激发循经感传时,一般多
采用毫针或低频脉冲电刺激十二经脉的井穴或原
穴,周氏等单独采用灸法,同样可以激发循经感传,
并且感传的出现率达7”%以上[》-7]"
3 温度对激发循经感传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采用针刺、电脉冲等刺激激发循经
感传时,若在受刺激穴位的周围或沿经络路经加温
可以提高循经感传的敏感程度;反之,若循经降低温
度则可以使感传程度减弱,速度变慢"此外,环境温
度对激发循经感传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室内温度很
低(1《e以下),一般不产生感传;当室内温度在1《
~2”e时,较难激发感传;当室内温度在21e以上
时,则容易激发感传[8]"
针刺的作用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灵枢#
九针十二原》),“气至”就是气血运行的表现"古人
不仅认识到气至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并且
也认识到温度会影响针刺的疗效,也就是说间接地
认识到温度对循经感传的影响"《素问#调经论》
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
消而去之"”如冬天寒冷,地冻水冰,人体气血运行
也涩滞不畅,表现为手足不温的“四厥”,当此之时,
单纯采用针刺疏通气血效果就不好,必须先热熨
掌、肘、腋、项、脊、脚等处,再行针刺(《灵枢#刺节
真邪》)"在治疗“寒痹”时,《内经》也建议可采用
先热熨再针刺的方法,即“每刺必熨”,或者干脆使
用火针(《灵枢#寿夭刚柔》)"《素问#八正神明
论》还据此提出“天寒无刺,天温无疑”的季节性针
刺使用原则"此外,据《针灸聚英》记载,在针刺治
疗前,还可以将针柄放入口腔,或将针贴近身体处或
放入热水中以“暖针”,目的是加热针体,使“气得温
而易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9]"
4 “寒头而暖足”的保健和治疗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寒冷的
冬天在户外停留较长时间时,首先感到手足寒冷,
而头面部虽无遮盖却很耐寒"《内经》认为产生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生理上四肢部阳气偏虚而头
部阳气偏盛"上为阳下为阴,头为诸阳之会,故阳
气较盛;而四肢为阳气之末,故阳气相对不足(《灵
枢#邪气脏府病形》)"这种现象在病理情况下会
更加明显"阳气虚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手足不温,
而头部怕冷则不常见"因此,马王堆古医书《脉法》
根据“取有余而益不足”的原则,提出“圣人寒头而
暖足”的保健治疗措施[3]279"古代文献中未曾提及
具体的“寒头”保健方法,可能是因为头面部本身就
一直暴露在外,即使在冬天和夜晚"在寒冷季节坚
持用冷水洗脸,可以预防感冒是毫无疑问的"现代
许多研究表明,像耳廓一样,手足也都是人体的缩
影,温暖手足可以促进末梢血液循环,调整全身脏腑
机能,达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温暖手足的方法很
多,如热熨、按摩、热水暖足及穿戴保暖手套和鞋袜
等"
虽然在两部经脉学专著中没有提出具体的施灸
部位而只言“灸其脉”,但并不意味着要灸某一经脉
的全程,而是依据“寒头而暖足”的原则集中在四肢
末端施灸的,有以下几方面的证据:临床上采用灸
或针刺激四肢部穴位尤其肘膝以下者,不但产生局
部得气感,还常常沿着一定的路径传导;而刺激头面
及躯干部的穴位时,则以局部得气感为主"研究循
经感传现象时,也主要采用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或
原穴以激发感觉传导"在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
《足臂》中,将经脉分为足、臂两大类,“足脉六,手脉
五”,所有经脉都起于四肢而止于躯干和头面,并且
绝大多数经脉从腕踝关节附近发出,许多部位与
《灵枢#本输》中所记载的“原穴”位置非常接近,如
足少阳脉“出踝前”(即丘墟穴),足少阴脉“出内踝
娄中”(即太溪穴),足太阴脉“出大趾内廉骨际”
(即太白穴),足厥阴脉“循大趾间”(即太冲穴)等"
在《史记》记载的现存最早的病例中,仓公提到别
的医生曾采用灸“足少阳脉口”的方法,极有可能就
是指足少阳脉“出踝前”处"
《 其他与认识经络有关的因素
有关经络循行的描述为中国传统医学所特有,
不见于任何其他民族的医学体系中"然而灸法并非
中国医学所特有,采用温热刺激治疗疾病的方式普
遍存在"如古希腊医学的“灼法”()与
中国的直接瘢痕灸十分相似,就是采用生亚麻等材
料直接烧灼血管或病变部位,常常引发出血、局部严
重烧灼伤并遗留瘢痕"这种方法十分残酷,但其疗
效可能也很确切,在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
文集》卷四中就有这样的名言:“药不能治者刀治
之,刀不能治者火治之,火不能治者则为不可治"”
在这里,烧灼法被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可以想象,
古希腊人在长期的烧灼实践中,也可能体验到类似
循经感传的现象,但为什么他们没有认识并描述经
络现象呢?主要可能与东西方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不
同有关"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
和黑胆汁等四种液体组成的,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
性质"如果这四种体液的比例失调,人体就会患病"
体液失调有过多和不足之分"治疗上,体液不足者
以适当药物(如温酒)补充,体液过多则需采用放
血、吐、泻等方法以及适当的锻炼将多余的体液排
出"烧灼法的目的也是放出多余的体液,阻断液体
流动的通道以改变其流动方向,或促进液体的流动
等"液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尤其以红色的血液
显而易见,因此,在《希波克拉底文集》(卷八第79
页)中对血管的分布有专门的描述,并且也明确提
出“灼其脉”()的施治
原则"
与古希腊医学一样,在中国早期的医学文献中,
“脉”也是指肉眼看得见的血管,古人也曾“解剖而
视之”(《灵枢#经水》)"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在经
脉、络脉之中运行的除了有形可见的血液外,还有无
形不可见的气"气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的重要概
念之一"气的本义是指天空中飘动的云气,引申为
呼吸及所呼出和吸入的物质"呼吸是人类及其他所
有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也
是最显著的生命体征"有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
呼吸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呼吸对生命如此重
要,自然使人们认识到尽管我们每时每刻所吸入呼
出的东西如此细微而不可见,但却十分重要"古人
认为这种细微而不可见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
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
的"人为万物之一,人本身就是“天地之气”相互作
用的产物"古人对气的重视不仅停留在理论上,更
体现在对气的锻炼及实践上"他们认为吸入之气对
人体有益,称之为“清气”,而呼出之气对人体有害,
称之为“浊气”,因此发展了一系列的呼吸锻炼方法
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先秦
叫做“吐纳”,“吐”指呼出身体内陈旧之浊气,“纳”
指吸入自然界新鲜之清气"马王堆古医书记载的
“食气法”和《庄子#大宗师》的“踵吸法”都是吐纳
锻炼的具体实例"
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气的理论和实践在世
界医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古希腊人在
理论上也认识到气为人体组织及生命活动所必
需,“气不足”()会导致许多疾病,但是,他
们在治疗疾病时则完全依据体液说"两种学说
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无论何种液体,都是有形的,
看得见的;而气则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经络运
行气血,灸或针刺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因此,可以想象,古人在“灸其脉”的过程中,不仅
重视有形的血的运行变化,更十分重视无形的气
的运行变化,最重要的反应就是“气至”,也就是
循经感传"换句话说,古人在灸治过程中,非常
重视人体对温热刺激的反应而忽略了对产生这
种反应的形态结构的研究,也就是说重视无形变
化的功能而忽略有形静止的结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学者认为上述认知方式
可能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占卜术有关[1”],是很有道
理的"占卜是古代巫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殷商时期
尤为盛行"方法是选取牛或鹿的肩胛骨,或龟的腹
甲,在骨面上钻孔和烧灼(以艾为主要材料),然后
观察烧灼后形成的裂纹情况(即“卜兆”)以预测吉
凶,并将占卜的内容刻在骨面上称为卜辞,这些卜辞
也是我国目前发现并公认的最早而且比较系统的成
形文字记录"在占卜过程中,巫师的注意力集中在
烧灼后所产生的裂纹以及裂纹的走向而非烧灼的局
部"占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判断疾病的吉凶"疾
病被看成是鬼神作祟或祖先的惩罚,因此巫师便采
用祈祷、祭祀、诅咒等方法,以祈求鬼神的宽恕或祖
先的保祐,并由此逐步发展成“咒禁”、“祝由”等法
术"灸法与烧灼甲骨的占卜术无论在形式、使用材
料及目的上都十分相似"巫师烧灼甲骨,占卜疾病
的吉凶;医师(早期的医师很可能就是巫师)则烧灼
人体经脉,治疗疾病"如同巫师一样,医师在用艾炷
烧灼治疗疾病时,既有宗教般的虔诚和神圣,也有同
样的执着和耐心,他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施灸过程中
病人所感受到的任何反应和变化并将这些现象记录
下来"就像烧灼龟甲兽骨时会出现不同走向的裂纹
一样,烧灼人体四肢部时最主要的反应就是出现沿
着一定路线的感觉传导,可以称之为“灸兆”"尤其
重要的是,随着感觉传导的出现,位于传导路径上的
原有病症会减轻甚至消失,感觉传导及其效应(病
症)因此成为观察的焦点,所观察到的结果构成了
经络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两大内容,即经脉循行及其
所属病症"
》 结论
通过对有关考古和现代研究文献整理分析
发现,灸法的历史要比针刺疗法悠久得多,单独
使用灸法能够激发循经感传,温度对针刺等其他
手段激发循经感传影响明显,在现存最早的经脉
专书中所使用的唯一治疗手段是“灸其脉”,并且
主要依据“寒头而暖足”的原则集中在四肢末端
施灸,这些地方也正是容易激发循经感觉传导的
部位"上述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灸疗实践和经络
的认识之间确实存在着渊源关系"《足臂》与《阴
阳》两部医学文献,既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
也是现存最早的灸疗学专著"虽然在“灸其脉”
之前,采用温热刺激治疗疾病的手段就早已存
在,但都是大面积的烘烤或直接烧灼病变部位,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灸其脉”施治原则的确
立,标志着灸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从实践到理论
的完全成熟"此外,古代中国人对经络这一独特
现象的认识也受到中国特有的气的理论及实践
和占卜术的影响"从烧灼甲骨观察裂纹走向以
预测疾病的吉凶到“灸其脉”积极地治疗疾病,是
一个重大的飞跃,标志着从巫到医的嬗变,对人
体经络现象的认识则是这一嬗变过程中最重要
的收获"
作为中国医学所特有的理论之一,经络学说的形
成和发展为针刺疗法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前
提条件"《灵枢#经脉》开篇即云:“凡刺之理,经脉
为始”,也就是说,一切针刺的道理都是以经络学说为
基础的"从“灸其脉”发展到“刺其脉”,完成了中国
医学史上另一次质的飞跃"
本文从文献及理论角度对灸法与经络之间的渊
源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其正确性还有待更严格的科学
试验的验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