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634|回复: 11

古人是如何研究药物的药性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3 22: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性之“寒凉平温阳燥”,“酸甜苦辣辛”,这些不必说,自然是 “亲身品尝“后得出的结论,而难点在与 药性的“补气”“活血”“通络”“温阳”"滋阴"“行气”“凉血”“清热解毒”“安神”以及“药性的归经”等等 中医药的“内核概念“,所有这些药性,都是通过“ 亲身品尝“后得出的结论,而不是 你想当然的"类比推论"出来的结论!虽然"类比推论"可能有一点正确,但是完全没有 古人的结论那么精确,细致入微!!

当然 你能够知道一种药物是 寒凉的,苦的,首先是你能够 感觉到“寒凉与苦“,但是对于“气,血,阴阳,经络,脏腑的微妙关系”,就不是你能够轻易的体会与感知了,首先你要知道 什么到底是“气,血,阴阳,经络”,然后,你品尝一种药物的时候,才能知道 是补气的还是滋阴的还是温阳的以及它们的归经!!
那么又如何知道什么到底是“气,血,阴阳,经络”??我说的“知道”,并非从书本上看来的那些结论与类比,而是 实实在在的自我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能够清楚的感知它们的运行,位置(在体内的),而这个方法就是---气功,内丹,以及 推拿,中医的“气“ 不是 大自然的大气的类比(当然,也可以进行类比,因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小天地,所以可以这样类比),而是可以 清清楚楚“感受“到的在人体内运行的物质!! 还有经络-----想想 古人是如何得出 如此精确复杂的人体内部的经络图的??难道是考你们的类比推理???你能够推理类比出一条经络吗?你能推理出 一条经络与某个脏腑的精确的关系吗???很显然,不可能是通过 类比与推理得到这些所谓的“公理”的,而必然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 气功与推拿,推拿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穴位”以及与穴位连接的“经络”,但要深入到人体内部得到复杂精确的经络图,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不过总体来说就是通过 气功与推拿的“自我体会“得方法得到的,这就是古人研究人体内在规律的方法,不同于西方的 客体观察解剖,中医的方法是 主体的自我体会!!!

所以,中医中的种种“公理”“结论”,不是“类比推理”的结果(当然有一定的类比推理,毕竟 事物之间有内在的相似性与联系性),好比 “五味归五脏”,这不是一种类比推论,而是一种 体会后的结论,比如 苦入心,咸入肾,这些都是能够感觉到的,而不是想当然的一种类比与推论!!

苦寒之物,往往能够 去心火,而何谓“心火”? 心火 亦是 一种 感受,就是 胸口感受到的一种“火气”,这也是 五行 心为火的原因! 去心火,你的感觉就是这种药物作用于 胸口,能够“清心”,能够 养心阴,心火太盛,就会导致心阴虚,就会疲劳,所以 苦入心 苦生心!

《内经》的“公理”-------“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五脏与人的情志的关系,亦是 自我体会的结果!

其实只要你仔细体会,你开心高兴的时候,胸口是什么感觉?“心胸舒畅,心花怒放“,其实我们的汉语已经有了结论!

当你担心害怕的时候,胸口是什么感觉?--提心吊胆,心是悬着的,而如果更加恐惧的情形下,你是不是会 两腿发软?其实就是 伤肾了!!肾发虚,腿发软!

当你愤怒的时候,可以感到 右侧肋部 胀堵,尤其是 肝脏不好的人,感觉尤其明显,“怒气“会导致 肝脏的气滞!(气滞 也是 一种明显的感觉!)

思伤脾,这个不是很简单的一种直接感觉,思虑过多,会导致 心气 不入脾,而伤脾,其实 亦 伤----心,心阴 是 靠 脾来 滋补的,所以 古人用“归脾丸”来治疗 思虑过多而造成的 心 气阴两虚 失眠乏力的病,即补气归脾,而上荣与心脑!! 这些都是可以 感受到的,也是我的亲身体会!!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的根源与研究方法 主要是 “自我体会”的气功内丹,以及 对 阴阳五行的抽象概念的易学的 运用,这些才是中医的根本,如果我们只是知道 古人得出的所谓的“公理”结论,而不深究到底是为什么,那么对中医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与明白,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也就基本处于停滞倒退的状态!!因为根源的东西丢失了,只剩下结论性的东西,就失去了其进步的根本动力!!!

所以强烈建议,学医之人,同时去学一学内丹气功,亲身体会一下 到底什么是“气”什么是“血”,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心”,什么是“肾”等等(这些在气功内丹中都是可以清楚的体会到的,而不是空洞抽象的感念!!),这样你就能够更加真切明白清晰的理解把握中医基本理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7/23 2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故不能混为一谈。所谓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中医将其形象称为“肉桂”。而桂枝入药,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中医认为,二者虽均味辛、甘,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以及经寒血滞引起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证。但肉桂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力强而功专走里,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症,补命门火、治寒疝腹痛等症。而桂枝则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力缓而既走表又走里,治阳衰与里寒轻症宜用,又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有汗或无汗。

两种虽然 功效类似,但差别还是很大的,中医看似模糊不精确,其实是很精确的!!

至于 肉桂和桂枝这两种 非常相近但又不同的药性 古人是 如何这样 精确 得到的呢??有多少人 认真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不要老是 照搬书上的结论性的东西,这些精确的结论,古人是如何得到的呢???!!

古人是如何研究药物的药性的方法,才是中医的根本!!

其实,肉桂和桂枝 药性的差异,完全是 “亲身品尝“,“自我体会”后的才能够发现的,绝对不是 大多数人 以为的“类比推理的”方式 发现这些药性的!!!

你亲自品尝一下 肉桂和桂枝,体会一下 哪个 能够 使“命门”(两肾中间的脊椎的位置)感到“温暖有火”,哪个 能够“发汗”的,再体会 它们 药性 发挥的人体的位置----这就是 归经!

不仅仅是 中药的药性,整个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上都是来源于 道家的内丹气功,以及古人的自我推拿中的“自我体会“,再加上对 阴阳五行的易学的运用,而形成了中医的内核理论--阴阳气血经络脏腑五行,内丹气功对人体的微妙的自我感受,是古人的中医对人体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发表于 2006/7/24 11: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是练功到一定程度后,吃了某药,就感到药在身体哪里走呢。

汗。
发表于 2006/7/24 13: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洁古 金代医学家。名元素,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其医论以为治病不应拘 泥古方,并创“药物归经”及“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对后世医学有一定的影响。所著有《珍珠囊》、《医学启源》等。

不知道 张洁古 是不是个内丹气功高手呢?
发表于 2006/7/25 18: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说来,孙思邈的方子,是最准确的了。

因为他就是一个道家。
发表于 2006/8/2 14: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请问易道老师,您是不是亲自品尝过好多药物了?
如果一个医生不会丹田气功,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他不是一个有水平的医生?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8: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无尽 at 2006/8/2 14:17:
那么请问易道老师,您是不是亲自品尝过好多药物了?
如果一个医生不会丹田气功,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他不是一个有水平的医生?


不敢当老师,我因为 自己 先练过气功内丹,对内丹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认识,后来因为自己的病,偶然学习了中医,但由于我在学中医之前,已经对内丹的理论与实践相当的了解,所以,学习中医,尤其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体验,而内丹气功,强调“体会”,尤其是“气感”,所以,当我 服用 补气的中药时,立刻就能够 体会体验到 中药的气 了,所以,我对 “气”的认识,绝对不是 一般中医人员对 气 的“概念性”的认识,而是 真切能够体验真切能够掌控的“具体的”气!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去学一学内丹气功,亲身体验一下“气”,再 服用 补气的中药,你就能够 彻底领悟 古人对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了!

中医中药并不神秘,关键是 其研究方法 古人并没有 清楚的传给后人!

一个医生不会丹田气功,也可以有很高的医术,毕竟中医不仅仅需要“体验”,也需要 理性的推理思维,况且 中医的辨症,各种症状的辨别手段和方法,古人都有了详尽的描述,比如 肾阴虚,会出现什么症状,比如 气虚 会出现什么症状,这些都有详细的描述,你不必知道 什么到底是“气”,只要看症状,就知道是 气虚了,但这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认识,一种抽象的认识

再比如 各条经络,穴位,有各种作用联系,只要按照这些 结论“定律”,去做就可以治病,而不必知道 这个穴位,这条经络为什么是 这么回事,就好比我们运用 数学定律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一样,可以解决得很好,而不必知道 定律是如何证明的,那么如果不深入了解定律的证明的方法,只是使用定律,那么你只能是一个“技术工程师”,而不是“数学家“,不是 原创性的“科学家”!!

[ Last edited by 易道 on 2006/8/2 at 18:19 ]
发表于 2006/8/2 2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讲求天人合一,也是身体力行的。

在那个年代,练气功或者说处于恬淡虚无的气功态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修道的人也较多,古人的思想精神状态比现代人那要相当相当清静了。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现代人用现代科学认识的是完全不同的。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中的讲述就知道了,真人、至人、圣人等修炼者都达到很高的天人合一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对人体的认识那是相当相当全面和透彻。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2: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窝  -------就是“胸口”,两乳 之间的部位,而不是“心脏”! ,中医的“心”的概念,其实不是“心脏”,而是指“胸口”,内丹中又成为“黄庭”,是人体“中气”之枢纽,因为这个部位可以 强烈的感受到“气”,它也是“胃气”“宗气”之源,而中气又 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 上面的“上丹田”---即“主窍”,其位于 大脑中,上鄂之上,两眼之间的位置(两眼之间是 天目穴,也就是现代科学中的“松果体”,主窍 还在 天目穴之后!),其实“主窍“ 就是人脑中的“脑垂体“,是人体的“神经内分泌中枢”,而黄庭---中丹田,即为“胸腺”,也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还有 下丹田--就是肚脐眼下面5厘米左右的丹田,其实也就是中医中的“脾”,这个部位也有大量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以这些重要的穴位,我们人体都是能够感知的(上丹田不容易感知),所以我断定 “气”即为“神经内分泌物质”,其功效也与 神经内分泌物质非常相似,对人体宏观微观的细胞的直接调控,乃至人体的生长与死亡!!

其实“气功”“中医”都不神秘,它们是能够客观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的人体内部的精微物质(我认为就是神经内分泌物质),并不是 什么特异功能之类的玄之又玄的东西(当然我不否定 特异功能,因为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 与“气”的关系不紧密,“气”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而特异功能非常人说能达到!)

大家要学气功,可以直接 学习 内丹,深入了解内丹,你会发现 内丹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紧密的联系,也会发现中医理论的根于其实 都在 内丹之中,甚至内丹对人体内在的探索认知深度丰富度 都要 超越 中医(当然是这样,内丹是中医之源头嘛!)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2: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功,重在“养性修心”,而道家功,重在“炼气修命”(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也是 修心养性就非常重要了,而最终则“佛道”殊途同归,一起进入“空”的境界)

所以可以结合 佛道两家的方法,佛家主要是 念经,即通过反复念诵经文,而使人精神集中而无杂念进而进入“入定”的精神状态
而道家的方法是“凝神调吸”,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即 精神“意守丹田”(下丹田,而不是中丹田与上丹田,意守中丹田与上丹田极易 走火入魔,所以要注意!)“聚集凝聚”中气 入下丹田,丹田之气 累积到 一定程度,将产生巨大的功效,人体开始 自我修复(其实人睡眠的时候也是 气沉丹田==心肾相交,但是丹田之气得不到 积累,所以 睡眠也是对人体的修复,主要是养阴,但是功效远不如 积累凝聚之后的丹田之气的功效)

我推荐一种 简单易行,无需精神控制的简单方法-----躺在床上,用手掌按在肚脐眼下面一点的位置,不停的旋转摩擦 腹部的皮肤,这样作,自然精神安定,没有杂念,而且 引气血 下行入 脾,入下丹田,你只要坚持作一段时间,下丹天就会有明显的热感气感,这就是丹田之气,其将会 滋养五脏六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