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孩子重诵儒家《孝经》带来了什么
--------------------------------------------------------------------------------
http://www.qianlong.com/ 2005-08-29 15:59:12
办班也曾遭遇种种猜测
一个月的时间,
他们体会到了办班的艰难。老两口和儿子一起设计给孩子们安排哪些学习和活动,准备午饭,采买用品。儿媳妇和徐老师主要负责教课,边教边摸索方法。“一个月了,我和赵鹏没给自己添一件衣服。”26岁的张超对自己能这么干一个月也感到“意外”。
但是,人们的不理解让张家人心里有点憋屈。“刚开始时,村里人不相信,我们不收钱、还白管饭,觉得哪有这样的好事啊?”赵鹏说。
更多的人是不理解他们所教的内容。“一开始就有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说我们在教孩子念佛,其实我们家只有我妈一个人信佛。我们教孩子《弟子规》,跟那是两码事。村里人想不通,要不就觉得我们是傻子,要不就猜测我们肯定得图点什么。”张超说。
崔秀华眼圈红了,说:“办点好事怎么这么难呀?”
张凤友对村里人的议论早有耳闻,但似乎并不是很生气:“家长的认识也有个过程,说好说坏我都装没听见,让后人评论去吧。”
“这样的班我还要办下去”
8月20日,经典导读班结业。这一天,孩子们穿上了张家给他们定做的绿色T恤,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搞了一场汇报演出。
孩子的家长来了,村里爱看热闹的村民来了,村长也来了。张家全体出动,台上台下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注意到,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全国劳动模范朱荣年来到了现场。她在结束时给孩子们一个个发奖,奖品就是张超在城里小商品批发市场采购的橡皮、尺子、铅笔盒,每个女孩还有一个发卡。
孩子们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但他们始终非常认真,秩序井然。“看羊儿跪下吃奶,看乌鸦反哺父母,孝心是一切动物天性的光明……”这是孩子们在集体朗诵《孝亲诵》。稚嫩的童声,让台下为人父母者忍不住动容。
张凤友在结业仪式上叮嘱孩子们,回到学校要在各个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这一下子就散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张超说。
“看这样子,我想寒假再办这个班。我觉得大家都办这个班才好呢。我希望我的学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崔秀华从结业仪式上回来,又讲了个想法,“如果将来发展大了,就可以办幼儿班,要是有城里人在这里全托,我们就适当收点费,没钱的孩子还接着免费。”
“这次真的看到效果了,”张超说:“传统教育我还要做下去。”他设想,以后在教学内容里加上欣赏国画和毛笔字,还有手工制作。“以后要把《论语》《百家姓》等经典的内容都加进去。”他说。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请人写的书法。其中一幅写的是:“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慈善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在经典导读班结业现场,全国劳动模范、昌平退休教师朱荣年告诉记者,她也看了《弟子规》,就是讲怎么孝敬父母的。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前些时候,社会上有人提倡,让孩子们给妈妈洗一次脚,这也是德育。传统教育里的孝敬父母、敬兄爱弟等思想都是好的,其实它都包含在德育里。”她说,“德育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并不一定像我们经常搞成的那样专门挖出一块来进行。在语文的教学中,就有很多涉及德育的内容,像他们这样的诵读经典,也能起到德育的作用。”
当然,她提到,学《弟子规》,要学它的思想精华,并不一定是要学它的每一个细节。
朱荣年说,知识与道德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如果一个孩子只有知识,而缺少道德方面的教育,那将是很危险的。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仅有德育,但没有足够的知识,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所以,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我觉得办这个班的几位老师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为孩子们付出了心血,我们应该珍惜它,保护它。”她说,“不过,慈善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一个家庭的财力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主张他们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并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这个工作办得更好。”
相关链接: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学童生活规范,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清中期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
《孝经》是中国儒家的伦理之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该书以孝为中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 Last edited by 上学 on 2005/9/1 at 11: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