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医脾(现代医学指胰)实质的探讨(专门给西医有误解的同志看)
河北宁晋 民间中医 李源 李斌
一、概述:中西两医基础理论中都有一个脾,中西医同志在为患者会诊或相互交谈时,往往发生争论。西医同志发难说,“你们中医一张嘴就是‘脾为后天之本’,一抬手就是‘脾气虚弱’。病人患脾机能亢进,我们已把病人的脾切除了,后天之本没有了,为什么病人还有脾气虚呢?!”中医同志却说,“中医的脾是一个生理病理概念,不是一个实质器官,不能和西医的器官相提并论。”因此,两医争论不了了之。这里要问,中医的脾到底有没有物质基础,如果有,到底是什么或相当于什么器官?在发展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今天,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这里,我们仅就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二、在讨论之前,需要说明的二个问题:
1 、关于理论的来源问题:《黄帝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后世医著基本上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难经》一书也是为了发《内经》之难而作。因此,《内》、《难》二书在某一问题上发生矛盾时,应当首先考虑《内经》一书的正确性,或以后世医著以及现代医学的有关资料作参考,以判别是非,决定取舍,不能兼收并蓄,一概录用。因为这是一个继承与发展、发展与提高的问题,两者不能相反。
2、关于物质与功能的关系问题:《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之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又说,“成败依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期也。”指出了物质与变化的相互关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既有功能的产生,必有产生功能活动的物质所在;没有物质的存在,功能也不可能发生的。
在明确上述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脾的实质问题。
三、关于脾脏的解剖学基础:《灵枢 经水》一文写到:“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一语,说明古之医家在研究脏象时进行过尸体解剖。这就说明古人在“解剖而视之”,中发现“胸胁腹里之内”有“脾脏”这一器官,因此才开始了对脾脏的“切循度量”和生理病理的研究。由此我们认为,脾脏不仅有物质基础,而且有解剖学基础,是“胸胁腹里之内”的一个实质器官。
《素问 太阴阳明论》一文写到:“脾和胃以膜相连耳,而为胃行其津液。”指出古人通过解剖学观察,发现“脾和胃以膜相连。”和脾相连的器官现代解剖学观察有肾脏、胰腺、胃等器官。在这里,关于肾脏、胃的论述,两医是基本一致的,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为胃行其津液”的却不是脾脏,而是胰腺。
现代医学认为,脾脏是一大的淋结巴,呈栯园形。它和肝脏一起,调节机体的循环血量,有藏血功能。在脾机能亢进时,将脾脏切除,脾脏的藏血功能为肝脏代替;在肝脏硬化时,肝脏藏血机能降低,其藏血机能由脾脏代替。
《难经 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量,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指出脾脏是一个栯园形器官,有“主裹血,温五脏”的功能。从这种论述来看和现代医学对脾脏的论述是基本一致的。《难经校释》一书(南京中医学院主篇。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11月第一版)在该条末写到:“本难提出‘主裹血’之说,是治疗脾不统血的最早理论依据。”显然,这里的脾脏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脏。《难经汇注笺证》一书在该条下写到,这里的“散膏”指胰腺组织,又指出了胰腺的概念。
脾脏和胰腺相比,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为胃行其津液”的是胰腺而不是脾脏,因而我们认为,《内经》时代的医家把“为胃行其津液”的胰腺命名为了脾。就是说,《内经》一书中的脾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胰腺。显然,《四十二难》中论述的脾就是现代人体解剖中的脾脏。但是后世医家由于中医解剖学的失传,把“主裹血”衍化成“主统血”也纳入到中医脾(胰腺)的功能之中。认为脾既“主运化”又“主统血”。这样就把胰腺和脾脏二个不同器官的不同功能和在一起,致使中医的脾变得似是而非。
而且,关于脾脏“主裹血,温五脏”的论述。我们阅历所及只在《难经 四十二难》中看到。因此我们认为,关于脾的论述应以《内经》一书为主。但是,后世医家却把《内》、《难》两书关于脾脏(注;仅仅是《四十二难》一文)的有关论述结合起来,称脾脏既主运化、又主统血(统血一词由裹血一词衍化而来),把两个不同器官的不同功能合在一起,至使中医的脾脏变的似是而非,难于理解。以上所论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论于此以与诸同道交流、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