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湾地区中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有多位名中医在西关设馆行医,悬壶济世,如岭南名医杜荪伯,擅医小儿疳积的"金公仔"梁?林,四代行医的谢培初,中医世家王照南等等都享有极高声誉。至清末民初,西关中医馆已成行成市,且多集中在十八甫附近的冼基和今龙津东路的洞神坊。人们俗称之为"中医街"。
冼基因地处华洋杂处、商业繁盛的十三行地区,在清代已是医馆聚集之地。1893年在澳门开办中西医局的孙中山先生得好友陈少白先生协助还在此开设有东西药局。据民国21年《广州指南》记载,当时在冼基开设医馆的中医有谢培初、刘赤选、罗子怡、刘则周、余藻芬等20多位。抗战期间,冼基大部分医师都逃难外迁,至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归来并逐渐迁往抗日路(今和平路)开业。40年代,在和平路开设医馆的有庄省躬、吴灼?、李家裕等30多位中医师。
洞神坊则是手工业作坊聚集、人口稠密之地。人们对医馆需求极大。据《广州指南》记载,在洞神坊设医馆的有陈任枚、傅星垣、古绍尧、谢国藩等13位,一些诊务较忙的中医如傅星垣、古绍尧等乘坐轿子或人力车出诊,被人戏称为"大轿先生"或"叮当先生"(人力车之铃声)。抗战胜利后,在内街设医馆的中医先生先后迁出龙津路行医,形成了新的中医街。著名的医家计有甘伊周、陈若孔、高健伯、杜明昭、古绍尧、宋展岐、谢泽霖、陈任枚、梁瀚芬等。他们以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医风饮誉羊城,在荔湾区中医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建国后,荔湾区大部分中医都以"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找铺位、自己管理、自负盈亏"组成联合诊所。1959年,西区中医研究会成立,是年9月,西区联合中医院在龙津东路成立。广大中医师们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或献出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数代珍传验方秘方,或为师带徒,培养中医新生力量,使荔湾区中医事业得到稳步发展,成为荔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重要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