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679|回复: 14

自学《伤寒论》的疑惑(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0 08: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书中解释,发热恶寒是外邪侵袭人体,正气抗争,故见发热,《素问》说“阳胜则身热”,所以发热多为阳病。反之,无热多为阴病。

但不是有“阳胜则阴病”之说吗?按上述解释,阳气弱,反而阴病,不是矛盾了吗?
此处不解,请各位老师指点。谢谢了。

[ Last edited by zeroeye on 2006/8/24 at 08:39 ]
发表于 2006/7/10 1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病】和【发于阴】,应该不是一个概念。
发表于 2006/7/11 12: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

“阳胜则阴病”,是对内而言,体内阳邪过剩,则伤阴液。比如一个国家经济还不行强行投入军事建设,耗散民力。

伤寒论则是指对外,同外部寒邪相比,身体之阳气不足,则未及发热寒邪直入,阳气足则对抗寒邪而发热。这个则好比一个国家面对外来入侵,如果国家军事实力还可以则会发生边境战争,如果军事实力相对侵略者太弱,则无枪炮声响起,敌寇直入腹地。
发表于 2006/8/2 18: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见

伤寒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书中解释,发热恶寒是外邪侵袭人体,正气抗争,故见发热,《素问》说“阳胜则身热”,所以发热多为阳病。反之,无热多为阴病。

          发于阳指阳性体质,阴指阴性体质(阳气相对不足),相同的病因,不同的机体反应。同中风寒,有人表现为中风,有人表现为伤寒,有人直中三阴。此说应领会其精神,不可定为今科玉律,要全面分析病情,郑钦安据临床对此颇有不同看法,盖凡事有一般,有特殊,不应一概而论。
          阳盛则阴病,指热邪伤阴,或清或滋或下皆为救阴。
发表于 2006/8/2 18: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详看郝万山师的讲座

请楼主详看郝万山师的讲座,有详细的的解释。
发表于 2006/8/4 20: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也经常搞不懂究竟是阴虚,还是阳虚,还是双虚。以前有过多处的SY史

症状是这样的,那们老师可以帮忙推敲下:
腿上睡前会出虚汗,手掌汗就更多了,空调房下手会变得冰凉,但掌心还是很多汗
尿不尽,龙其大便后又想小便,有时尿分叉
有时早上起来腰会痛
。。。
发表于 2006/8/4 20: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盛指阳邪盛!阳气都转化为阳邪了,阳气自然就弱了!造阳盛的原因当然就是阴病!
个人的愚见!
 楼主| 发表于 2006/8/24 08: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诸位老师的指点。

另外,《伤寒论》将到合病的时候,36条提出,“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但32条的时候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处为何不用麻黄汤呢?是否是因为下利的缘故。但33条又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处“不下利”,为何不用麻黄汤加半夏呢?
书中对33条的注释说“以葛根汤解太阳之邪,加半夏降逆止呕”,为何是以麻黄汤解表邪,加半夏降逆止呕呢?

谢谢各位老师指点。
发表于 2006/8/24 1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好学生啊


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想出来,但是出不来,用麻黄开表,让邪气出来。

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者,系桂枝汤加三两麻黄四两葛根。故其中也有解肌开表之功效,但主要是用葛根。葛根善能沟通表里,而且起阴气生津液。
此处为何不用麻黄汤呢?————已经下利,若再解表发汗,则重亡津液而死。故须起阴气,存津液,而不可附加发汗也。

是否是因为下利的缘故————是的,上边刚刚回答了。麻黄汤证,无汗,无下利。此处有下利,有津液损耗。


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此处加半夏是降胃气之逆。为什么用葛根而不用麻黄么?麻黄向外开表气,葛根半夏向里降逆存津液。若用麻黄向外开,则上逆更甚矣。


老师不敢当,所以免谢。

[ Last edited by 儒释道 on 2006/8/24 at 12:40 ]
 楼主| 发表于 2006/8/24 13: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33条还有有些不明: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但呕者“,加半夏是降逆,此处可以理解。但斑竹提到的“麻黄汤证,无汗,无下利。“此处既然无下利,为何不在麻黄汤解表的基础上加半夏降逆,而是用葛根加半夏汤呢?



曾经到过华师大,看到牌子上的标语,其中有两句话,感触良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此处借用一下,学高为师,斑竹何必过谦也。多谢了。有新的问题我会继续发的,呵呵。

[ Last edited by zeroeye on 2006/8/24 at 14:00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