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旋子

我想把陈氏太极的传人请到上海,愿意学的朋友可在后面跟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8: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行 at 2006/8/28 17:47:
上海是当今太极拳水平最高的地方,北京也是藏龙卧虎,何须外请?
上海中山公园,有杨式和吴式正宗传人在,是傅钟文和马岳梁一脉,寿关顺老师应该也在那。
太极要长期跟师学习,师傅技艺不精,学生是学不好的。要 ...



去查查杨氏吴氏的祖宗跟谁学的太极?师傅的确很重要,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我们师傅已经到了,水平很高,你可以去看大家的体会贴
发表于 2006/8/28 1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父教诲:不可轻言高下,自誉毁他。每个门派之所以流传下来,总有他的特点。

我们所学的太极,并非套路,而是从基础站桩开始。这才是学真功夫的方式。

太极拳的教学,是非常自然的,虽然练功很苦,但是收效颇丰。

[ Last edited by 儒释道 on 2006/8/28 at 19:45 ]
发表于 2006/8/28 20: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来碗面条 at 2006-8-5 09:38 AM:
我错过了。
不过,我可以先把我的24式打够3000遍再说。
下次可以向你们请教!


如果想好好学太极拳,就不要打这个24式,切切!  先练站桩就行。只要能站得放松,长些腿功就行。

学拳容易改拳难!24式是杨式的架子,里面的好多细节又被改动,要领都丢了。当体操练练还可以,不能当学拳的基础。
发表于 2006/8/28 2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旋子 at 2006/8/28 18:22:



去查查杨氏吴氏的祖宗跟谁学的太极?师傅的确很重要,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我们师傅已经到了,水平很高,你可以去看大家的体会贴

看来你于太极拳知之甚少。太极传承不是这样的,不要受《偷拳》的影响,唐豪、顾留馨的言论是不可靠的。
陈氏拳是不是太极拳至今尚有颇多争论。而杨露禅之师陈长兴所习太极拳也非陈氏祖传拳法,陈长兴在陈家沟原本不受推崇。陈氏拳改称太极拳,是杨露禅名镇京师以后,陈发科至北京传拳,始改称的陈氏太极拳。陈氏拳之拳功劲路,均与其他几氏不同,陈氏拳的拳诀纲领也与其它几氏太极拳论颇多不同之处,仅其缠丝劲就为其他拳种之所无。你也可看武当太极十三式,其拳法跟哪氏太极接近,就知道源流了。
发表于 2006/8/28 2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老君即老子,身处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末期。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老子之高足。



2、程氏太极拳



    创始人为南北朝梁时 (公元502一557年)人韩拱月。歙州太守程灵洗得其传,并以此训练士卒,幸免侯景之乱的进犯。500年后传至程必。必(王必)精易理,改名小九天,共十五势。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



3、宋氏大极功



    唐时许宜平所创。许亦为歙州人,隐城阳山。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归。许传太极共三十七势,故名三世七。亦名长拳。传至十四代为明之宋远桥。记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流传至今。并传《八字歌》等五篇要诀。民初传人有宋书铭。



4、俞氏大极功



    唐时李道子创。李为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只食麦麸。人称麸子李。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俞氏得其传。至宋时俞清慧、俞一诚,明俞莲舟·俞岱岩等,传有《太极拳真义》诀。



5、后天法



    与《先天拳》照应。十七势,肘法较多。相传为胡镜子创,传宋仲殊。宋为安州人,尝游姑苏仓。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传至明代有殷利亨等。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云:宋氏、俞氏太极及后天法的传人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殷利亨、莫谷声 (不知何派),与张三丰弟子张松溪、 张翠山常相往来。七人曾至武当山请益张三丰月余。此说虽待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



    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先师所处时代,亦无统一说法。明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黄宗羲 (号梨州,1601一1695),在 《王征商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通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胶明以单于杀贼百余…”。王征南即是内家拳的一代名师。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学于征南,著有《内家拳法》。按此记载,张三丰为北宋徽宗时人。



    夜梦之说,当为迷信。然而黄宗羲作为一个治学谨严的大史学家,在以武术作为雕虫小技而极少见于五史的封建时代作此记载,不能不说是武术史上极为重要和可靠的资料。有人以夜梦之说而否认黄氏记载,否定三丰创拳。殊不见洪秀全创太平天国之先,托病四十余日,自言上天堂,受天命,遂创上帝教。岂能以此否认太平天国之壮举?



    然于《明史》及诸多著作中,却称三丰为宋末至明初人。变具体者,言其元蒙定宗丁未 (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生于辽阳懿州。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政暇访葛洪山。因念"一官萧散,颇同勾漏,予岂不能似稚川哉?”遂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这样,“似乎有两个张三苹。北宋一个,明初一个。有人认为,所谓明初的张三丰,乃是明永乐时为其政治目的而假借的人物。明建文四年 (1400),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为永乐皇帝,恐建文逃亡号召起事,故派特使于海上、内陆寻捕。有资料表明,胡滢寻访张三芋,正是寻捕建文垦帝的借口而已。因为张三丰是个确有名望的道人,出师有据,但永乐帝也相信张三丰已不在人世,便于长期借口而寻访建文帝。史学家为了圆场,于是把宋之张三丰移置于元明。



    上述永乐之说虽然时代有误,其事实却不全是假。其中记载张三丰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火龙真人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真人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此外尚有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所传的南宋张三峰。志云真人姓张,名道清,字得一。郢之蒲骚里人。生于绍兴丙辰。(1136),逝于开禧丁卯(1207)。丹功武术,均臻上乘。九宫山真君殿为真人藏蜕处。甚至记载真人遗蜕 (即遗体)至咸丰四年之前犹在。“肤发如故,兀坐如生。"这又是第三个张三丰。然而当地盛传,九宫山张三峰与武当张三丰实为一人。有“天天在九宫,时时去武当”之说。



    综上所述,张三丰时处北宋较为可靠。作为太极拳创始人的著名道士张三丰,只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或三个人。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据李派太极拳谱,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继承了杨禄禅一王兰亭的“武当嫡传悟修派太极拳”及甘风池一甘淡然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而甘凤池又是张松溪、黄百家的传人。张、黄称内家拳,甘凤池称太极功,亦见内家拳与太极拳同出一辙。故以张三丰创内家拳而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是没有道理的。



    近年来随着武术挖整的深入,不少新的资料对张三丰创太极拳提供了更多证据。至于上述程、宋、俞氏各派太极的渊源更远。吴图南先生认为,张三丰也不是太极拳的第一发明人。而是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是为高论。还应指出,太极拳原理主要取向道家理论。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哲学和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晶。决不能把太极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与达摩祖师创造少林拳的说法相提并论。前者是客观的自然的关系,而少林拳也是中国人民的创造,与达摩祖师无关。不能否认后者就一定否认前者。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全文如下,



    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以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弃之于郊野矣。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由此地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识为蒋氏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但其痘周诌皆出满矣。从此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为“疤头”焉。名满海内,凡善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 “童子谬矣,苦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侯吾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侯。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侯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侯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客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戴,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风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



    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们教诲深思于万一也。



嘉庆 元年 菊月



温州 陈长兴 谨序



    据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给王兰亭,王传李瑞东,李氏后人密藏至今,禅禄当由其师陈长兴处所得。(见雍阳人《太极拳源流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北平实报》1934年夏所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记者王矫宇,言矫宇年八十余,背曾受教于杨班侠。文曰“本人曾闻之畅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仟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文与“陈序”情节有异,其实均有夸张润色之词,然于王传蒋发之说,则不失为一佐证。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已不可考。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王而蒋及至现代各派太极,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经典之首。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总诀,又是练习太极枪 (后被杨家发展为太极杆,之准绳。阴符枪实即太极枪。其诀流传不广,兹录于本书第七章中。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六首拳经的解释文字。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对此,本书第六章有详细考证。并对拳经拳论的原貌进行了整理 (见第七章)。



    总之,由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准确的。在30年代之前也是人们公认的。王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极拳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理论著述,也一直作为太极拳运动酌灵魂。指导着太极拳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关于唐豪、顾留馨的“考证”



    唐豪和顾留馨两位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武术理论家。然而在太极拳源流问题上,他们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以及王宗岳传蒋发,蒋传陈长兴之说。断定太极拳由陈家沟陈王廷发明。对此有必要加以认真澄清。



    谈到唐豪的考证,有一段太极拳的派别恩怨必要提及。]930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共负盛誉,关系极好。吴称呼杨为三叔。十分尊敬,从无以吴派另立门户之意。当时的政客褚民谊任行政院秘书长。对杨老师恭维有加。并计划以其权势发展杨氏太极。但因在某集体场合邀杨师与他做推手示范时,原以为杨师会顾及他“秘书长”的面子,不料刚一接触就被杨师发出丈外。褚一气之下,改变初衷,转投吴氏门下。抑杨而捧吴。并且将太极拳划分为吴杨两派。此后在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也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乃远赴河南,进行“调查”,并著《少林武当考》一书,从而把太极拳在祖国早期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推迟了几百年 (参见宋志坚 《太极拳源流考证辩》)。



    然而,杨氏各代及其亲族传人,历尊师传而以张三丰为太极始祖,从不以唐豪、顾留馨等人之论断为是。所谓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说法,其论据不过《陈氏家谱》中称陈王廷为 “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以及陈王廷一首词申的“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数句。这里讲的是拳手刀枪,只字未提太极,而且是陈氏拳手刀枪,不是天下的拳手刀枪。唐豪却以此得出 “天下太极出陈沟”的结论。其论证理由也只有两条,其一,《陈氏家谱》在陈长兴及陈耕耘旁只注《拳师》或"拳手”二宇,而长兴、耕耘皆为众所周知的太极拳师,故陈王廷创的“陈氏拳手"必定是太极拳。其二,陈沟人保守性很强,只肯学祖传的一套,不肯学外来的拳法,故至今所练的太极拳必是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此二条,作为对陈氏太极拳业的考证,失之勉强。若以此作为对张三丰创拳说的否定,对中国太极拳起源的考证,就更显轻率了 (参见唐豪 《太极拳之根源》)。



    唐豪还认为陈王廷受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中的二十九势,都被纳入陈氏套路。因为人们把戚继光的三十二势不叫做太极拳,故唐豪把戚、陈紧密联系起来,以断定陈氏之发明。吴图南认为,陈氏炮捶根本不是太极拳,而纳入戚氏拳经的陈氏太极拳,也与蒋发传给陈良兴,陈传杨禄禅的太极拳不是一回事。目前流行的陈氏太极拳,顿足发劲,与各派大极风格殊异,有目共睹。顾留馨说,杨禄禅赴京授拳时,为了适应健身需要,将陈氏太极“"改革简化”,去其窜崩跳跃顿足动作,遂成柔和缓慢的杨氏太极。殊不知杨禄禅从陈家沟回永年后,人们即称其拳为 “软拳”、“绵拳”。赴京初演,人皆疑其能否打人。何由进行重大的“改革”?太极拳的根本特点、特征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顾留馨却说,“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见顾留磐 《太极拳术》)那么,未主张由松入柔的陈式老架,又何以称作大极拳呢?杨禄禅初回永年的传人中,又有谁练的陈式老架呢?



    为了维护陈玉廷创拳说之无隙,唐顾二人硬说王宗岳的太极拳是从陈家沟学来的。然而,山西的王宗岳与河南的陈家沟有何关系,唐先生并无考证。顾留馨也承认,“温县陈家沟当时确无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传播。”这正说明了太极拳的发源地不是陈家沟。至于蒋发,唐、顾则否认陈鑫笔记中的记载,把乾隆时的蒋发,说成是百年之前在陈玉廷遗像上持一大刀的仆人。他们还把蒋发传给赵堡镇的太极拳 (风格与杨吴各派接近,与陈氏太极大不相同),说成是陈清平创造的陈氏太极新架,并提出陈清平由陈沟入赘赵堡之说。引起赵堡传人及清平后人强烈反对。



    顾留馨自己在同一本书中,既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太极拳小序》中“太极拳始白宋张三丰”的原文,同时断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一种附会而已。”后注中又说“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誊之时。”前后三种说法,自相矛盾。至于什么“清末遗老”,“无聊的拳家”,“妖言惑众”,“江湖教师的欺骗伎俩”等侮词,更非考证家的严肃态度 (见顾留馨《太极拳术》)。



    唐豪的看法也许后来有变。他的好友李英昂先生为他整理遗著时,在其《著者简介》中写到,“唐先生为笔者少数服膺之武术史研究工作者,其著作虽然稍有武断处,如断王宗岳习技于陈家沟陈氏,而非陈家沟陈氏习技于王宗岳等。



    但唐先生纯为学术研究,勇于认错,敢于发扬和批判的精神,最令笔者服膺。唐先生生前与笔者讨论武术史时,曾一再表示,许多旧的著作,因为近年发现了许多资料,需要重新修改。" 顾留馨在临终前三个月,卧床为来访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太极拳在中国流传有三百余年,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人陈长兴教了杨露禅,经杨氏祖孙三代教学于北京。逐渐流到全国。今已遍及世界。顾留馨,1990年3月20日于上海寓所。"这里已不再提陈王廷发明太极拳了。是否回避太极拳的创始问题,不得而知。他对杨氏太极拳的高度评价,是完全符合近代太极拳发展史的 (贝《武林》1991年第2期《太极名家顾留馨生前一席谈》)。
发表于 2006/8/28 2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知止 at 2006/8/28 20:18:


如果想好好学太极拳,就不要打这个24式,切切!  先练站桩就行。只要能站得放松,长些腿功就行。

学拳容易改拳难!24式是杨式的架子,里面的好多细节又被改动,要领都丢了。当体操练练还可以,不能当学拳的基 ...

知止先生在济南,是否是洪均生先生陈氏拳一脉?洪老先生是有真功夫的。
强烈同意不要练24式!更不要跟那些学院派冠军的光碟练!24式、48式、竞赛套路之流,是体院架子,把杨氏拳改成了四不像,笔直的杵在那跟电线杆子似的,以为就是立身中正安舒了,蹲得低,以为就是功夫了,真是可笑,叫它们太极操、太极舞还差不多!作为健身操足够了,称为太极拳,纯粹是败坏国粹。李德印的学院套路,只能称其为李氏,哪是什么杨氏啊。
太极功夫的深浅是很好分辨的,拳架不会看的话,功夫高低,推手可知。
发表于 2006/8/28 22: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旋子 at 2006/8/28 18:22:



去查查杨氏吴氏的祖宗跟谁学的太极?师傅的确很重要,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我们师傅已经到了,水平很高,你可以去看大家的体会贴

我无意说你们师傅水平高低的,来自陈家沟想必功夫是很好的。只是觉得,在北京上海的朋友,还要外请师傅来学拳,实在有些抱着金砖要饭的味道,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欲回上海习拳还要过段时间呢。上海无论陈杨吴武孙各式,都是有高手在的。而且受海派文化影响交流气氛非常浓厚,甚至连一些心意拳高手也会推手,也因此上海的太极拳水平一直很高。
发表于 2006/8/29 09: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二个月前去上海交大参加过赵堡太极拳的联谊会,里面的老师说不用练桩功,可直接学套路,三个月包会,三个月学不会可继续跟着学,直到学会为止,我看了他的弟子打的拳,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我练,一点基本功都没有直接学拳这样只适合摆样子,对我们学中医练功不但没有帮助,时间长了反而有害,所以就没跟着他们学.
发表于 2006/8/29 10: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的技术,不同人来教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发表于 2006/8/29 10: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名家顾留馨_______此是名家不明,借着政要的权势,出书发言,名为考据,实则乱了传承。至于  【陈长兴是蒋发唯一弟子】这句话,也是不正确的。

2
陈图南希夷先生抟,与宋之理学,相去甚远。而观65楼文,论各家年龄而为考据者,多数混乱。

3
释道年幼,也学24式数月,但因自身体质关系,至于“高探马”时,便不能继续。今方知,要从基础练起,身法步法到一定火候,架子套路自然而然。不然的话,越练越偏。

4
回68楼:当时我也在交大,赵堡的老师说的很清楚:【不必练桩功,每一个动作都是桩功。】这话很明显,他们传拳法,是倒过来传的。就像学医,有人从四大经典入手,有人从明清诸家入手。太极真功夫,当从基本功入手。套路如同广播操的教学方法,正和学院祝派先学中医教材和明清诸家一样,是个流弊。

5
要想通过学拳而学会真功夫,或者真正得到体质改善,还是要从基本功入手。不知一行大哥所推荐的上海诸位名家,是如何教学的呢?

6
请恕小弟多嘴《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一书,据我观察,写书之人并无太极真功夫,也无明确师承,不过是个写书卖墨的罢了,此种资料,不看也罢。

[ Last edited by 儒释道 on 2006/8/29 at 10:5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0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