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51|回复: 0

我没有一个梦[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30 16: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 Don't Have A Dream)

梁妙婵

写下这个题目,倒不是因为今天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所以想起了他的名言,再来个逆向思维式的抄袭。自从去年11月到Spring Valley与一群在那里潜心学习华德福教育的中国朋友谈论过华德福教育后,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脑海盘旋:I don't have a dream. And…WHY? 我出生在一个中国历史上颇为划时代的年份――1978年,正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的那一年。仍记得小学看到大部分歌颂改革开放的模范作文,都以类似"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后…"的句子开头。

我出生在广东,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7岁那年全家搬去了珠海特区。爸爸成了商人,妈妈一直是家庭主妇,我就在这样一个典型的不缺衣食不缺爱的家庭中长大。 我从小读书不算特别聪明,但也不太费劲,而且运气不错,从重点幼儿园一直读到了重点高中。幼儿园的时候梦想特多,看图识字上印着"老师""医生""科学家""飞行员"之类的图片,看着每一张图片上的人都觉得挺威风,希望自己能同时是老师和医生,又可以戴上眼镜当科学家和飞行员。(当然和女孩子玩过家家的时候还想当妈妈)。

上了小学后有一门课叫"思想品德",教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党,要做有理想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但什么是理想,老师似乎没作多少解释。那时还有一句口号,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除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我们也上体育课,跑步跳远做体操。美术和音乐课都是每个星期上一次,对着讲台上的苹果画苹果,或跟着老师的手风琴唱《卖报歌》。劳动课不外乎打扫教室,能去操场除草好像已是一种扩大活动范围的赏赐。毕竟,我们的学校也只是闹市中几座矮楼围起来的一块方寸之地。还有一门需要动手的课是手工课,通常要从一块块纸板上剪下不同形状的图形,再用浆糊绳子大头针连成滑梯或翘翘板之类的玩具。有时课堂上做不完的手工可以拿回家去做,我却经常因为忙着看卡通片而忘了完成,或者干脆叫妈妈代劳。

说起功课,另外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情是语文课,功课总是抄写生字,抄错了还得罚重抄。四年级以后开始要写作文,许多同学都畏之如虎,不是觉得笔下无言,就是东拼西凑,词不达意。我因为喜欢看一些杂七杂八的课外书,再加上天生的想像力,所以题材和措辞都没有问题。"我的理想"当然和"我的妈妈""我的老师"之类同为作文命题中的保留曲目,几乎每年都要写一遍,但我已忘了我当初写下的是什么内容。

上了初中科目开始丰富起来,除了继续学习语文数学外,还增加了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初二开始学物理生物,初三又增加了化学。随着科目的增加,测验考试的次数也增加起来,上课睡觉的同学,比起小学来也是有增无减。反正测验考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大多数老师上课也是照板宣科,聪明的学生上课睡着了下课也可以补回来,笨一点的对分数要求不太高的话及格也不成问题,再笨一点(或者有些反叛)的学生就根本放弃了学习。"上课的目的是为了考试"的观念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至于"学习为了什么"和"理想是什么",当年没有老师鼓励我们思考这些问题,还是背单词和记公式比较重要,毕竟学校还要统计升学的百分比,再根据这些数字去申报重点学校。初中毕业的时候毫不犹豫就报考了高中,而没有考虑过读职业中专,因为那时老师鼓励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都尽量上高中,而职业选择对我来说是那么遥远的事情。

高中的学习阶段是以考试为划分标准的。地理会考和文理分科是高一结束的标志。决定选文科还是理科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一致赞成女孩子应该读文科,将来容易找工作,而我当时想读文科就不用读我最头痛的物理了,所以也就毫无异议地选了文科。把选科表格交上去后,我才模糊地意识到我的科学家和医生梦就破灭了,但很快也就忘记了这一回事。职业对我来说仍是遥远。高二有历史性的五门会考,把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弄得神经兮兮。具体是哪五门科目我已数不出来,只记得自己很轻松地拿了五个优。真正说到"志愿"是高三填志愿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18岁了,已是个成年人,而读了十几年书的意义,似乎只在于上大学。但到底我想上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家人倒是如临大敌,把所有大学和各专业的资料都铺在桌子上,地图放在另一旁(广东省地图),再把所以有经验的亲戚和他们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女儿请到家里来当军师,一大群人对着资料和地图圈圈划划,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妈妈坚持女孩子不能走得太远,留在广东省范围内就好。我望着北大复旦的名字发了一会儿呆,想想那里冬天的大雪纷飞和自己的胆小怕冷,也就默许了。而其实广东省有名一点的学府都集中在广州("太好了,广州亲戚多。"妈妈说。),所以很快就把稍有名气的大学按出名程度降序地填上了第一第二批志愿。至于专业,"英语是热门专业,出来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爸爸说。"女孩子读英语好,"妈妈马上拍板,"至少可以当老师。"其他人也一致通过这一提议。我的确喜欢读语言,但我还是不敢确定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填报志愿的时间有限,而满屋子的人都用热切期待和"我们是为了你好"的表情看着我,等着我点头。我不记得我当时是怎样点头的,依稀记得似乎有点犹豫,但为什么会犹豫,我没有时间去想。两个星期后就是高考,再过一个月,成绩揭晓,我顺利拿到了中山大学(广州一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爸爸妈妈和所以亲戚再整整高兴了一个月后,我就出发到了广州读书。记得当时的兴奋感很模糊,反而有种奇怪的失落,但为什么,我不知道。

大一的时候上人生修养课,看到一篇谈论当代大学生理想的文章,才骤然明白自己的失落感从何而来。那篇文章的大意是说,目前很多中国学生的"理想"是考大学,所以当他们上了大学后,就觉得理想实现,失去了追求目标。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写照。从小在甜水中泡大,爸爸妈妈的期许,学校的教育制度,都不知不觉地推着我往考大学的方向走,一走就是十几年,而我只是为了不让爸爸妈妈失望,才不厌其烦地去考那一场一场的试,直到迈进了大学的门槛。我一直以为这是唯一的路,而没有深思我为什么要这样走。而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读书考试对我来说都不算太难(多亏妈妈遗传的好记性),但环视高中时候我身边的许多同学,他们读书读得那么心力交瘁,不止一个女孩子对我说想自杀,也只是为了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挤进任何一所大学。这样累的意义何在?作为一个幸运的"成功者",我发现我没有多少成功感,因为我不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读大学又是为了什么。或者,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找一份好工作。那找一份好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钱吗?那显然不是我原来理解中的理想,也不是我人生的最终追求目标。我开始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理想"这一话题,并发现我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不加深思就读了十几年的书,考上大学就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理想。

当上了大学后,"理想"就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名词。和我不同的只是,很多同学都不介意没有理想的生活,对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下一个目标也不抱任何质疑。说起童年的梦,有的说他们的童年就没有梦,有些说已经忘了,记得的说完后也只是一笑置之,而为着某个比较高尚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是比较高尚,我也没有标准)。我在最初的反思与疑惑过后,也无心再深思下去:周围的人都是如此,我又何妨等到四年毕业后再作打算。

大三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爸爸妈妈又帮我挑了另外一条路:出国。他们自然有充足的理由,尽管不外乎物质上的回报,但象从前一样,我没有对他们的决定有任何异议。我知道他们深爱着我,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我好,尽管这种"好"用的是他们自己的定义标准,而没有问过我的意见。但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愿意出国,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因为我希望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在一条循规蹈矩的路上走了十几年,从来没有想过对不对,并以为这是唯一一条可以选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只是为了一份好工作,为了物质上的安全,我象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我很想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希望通过国外的生活,自己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判断自己人生的方向和在社会上的位置。

2001年9月份我如愿以偿来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读英语教育。其实这也不是一个我深爱的专业(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深爱的是什么),但我明白在哥大读书绝对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好机会。11月的时候第一次到Spring Valley,认识了一群渴望把华德福教育传播到中国去的有志之士,才第一次接触到华德福教育这一名词和它的一些相关观念。那一次相聚,我们再次谈到理想这一话题,我不得不坦白,到此时此刻,我仍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本身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无暇对华德福教育作深入的研究,只知道这种教育哲学倡导人性的自由,包括从小鼓励孩子自由地幻想,培养他们劳动的能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我不能说自己的胸无大志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错,也不能归咎于父母对我过于周全的溺爱与保护,但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没有梦想的中国大学生。许多我的高中和大学的同学,与我走过相同的路。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衣食无忧;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我们是考试的高手,生活的低能儿――考得出100分却分不清糖和盐。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毫无困难地找到了工作,但他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否之限于金子房子车子,我不知道。我也不肯定华德福教育是治疗我们这类无理想主义者的良方,但我的朋友告诉我,在华德福学校的孩子,都比较活泼自由,幻想丰富。我不能说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只会扼杀孩子的想像力而一无所长,也不能说华德福教育是唯一的出路。作为一个较典型的中国学生,我写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只盼作抛砖引玉之意,让更多的人来思考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不知道,在今天的中国校园力,有多少的幼儿从来没有人向他们解释过什么是理想,有多少的小学生每天被家长耳体面命要刻苦读书却不给他们一个理由,又有多少的中学生为了高考而废寝忘食,只为考上大学这一单薄的"理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象我这样,读了十几年书后,才突然发现:Oh, I don't have a drea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8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