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睡虎

郝万山老师谈桂林古本伤寒论,[讨论]古本的临床效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16: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月,那咱们就共勉吧!听听大家怎么说。

我们也需要临床家。

宋本金匮中鳖甲煎丸是23味,桂本是7味,大家说说哪个效果更好。有谁用过吗?或者其它两不相同的方子,试论。我们当中应该有靠临床的吧?
发表于 2006/6/28 16: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wesleybb at 2006/6/28 15:22:
惭愧,虎头兔尾,做了个烂尾楼。仅整理完太阳病。
但已经足见桂本之优,宋本之缺,以及火神之明了。


wesleybb 兄,我这里有更大的烂尾楼: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OCR文件,一校稿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564

本来我想校完桂本伤寒,对我个人来说是「最后一次」参与校对了,但是…看起来该还的还是要还……到时再看能不能借大众之力做完吧。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总论部分 (一校稿 )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695

(后面这帖是 wesleybb 兄整理的,可没烂尾。)
发表于 2006/6/28 16: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睡虎 at 2006/6/28 16:19:
古月,那咱们就共勉吧!听听大家怎么说。

我们也需要临床家。

宋本金匮中鳖甲煎丸是23味,桂本是7味,大家说说哪个效果更好。有谁用过吗?或者其它两不相同的方子,试论。我们当中应该有靠临床的吧?


求索为先,共勉。

窃以为:就算不管医理或史实,光是从钦安先生的个性来推论,也应该不太会去做擅改宋本伤寒为桂本的事…。

「宋本金匮中鳖甲煎丸是23味,桂本是7味,」
建议独立一帖。如要发帖,可把相关条文仔细贴出来, 以利学友讨论,也方便前辈们给我们指导。

如果有些朋友还没看过 23楼的那两帖,建议先去看一下。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6/28 at 17:05 ]
发表于 2006/6/28 18: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已是初学了,我还没有开始学。上传了一本经方实验录,本想与众位共享,结果一不小心,被推到这个地步,扛起整理典籍的大旗,反而没有时间学医了。

权且从学术之外提供一点意见。

郝万山因桂本太完美而不肯承认,显然是不能服众的。这一点上古月的反驳很有道理。

我倒是有点怀疑,是不是因为宋本不够完美,当今的各位名家们在宋本里常能找到一点问题,于是自己也会有成就感,于是大家喜欢宋本。可是在桂本面前,他们就很难有这个机会了。伤寒论总共十三稿,桂本是第十二稿,可见虽然问题也还有一点,但已经很难找出来了。若有谁能找出来,他就是仲圣之才了。当然我这样想,可能有点小人之心,呵呵。

郝万山质疑张绍祖的仲圣后裔身份。这个问题要证实起来,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中国人有编家谱的传统,尤其有身份的大家庭,更是不会缺少。有心人不妨去查一查。或许有意外收获。

另外我觉得以郑钦安的身份,也不可能去做伪造伤寒论的事。

鳖甲煎丸:查桂本中味数过十的仅两方,分别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和“大黄䗪虫丸方”,均为十二味。单单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宋本的鳖甲煎丸也非仲圣原方。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1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汉服 at 2006/6/28 18:24:
诸位已是初学了,我还没有开始学。上传了一本经方实验录,本想与众位共享,结果一不小心,被推到这个地步,扛起整理典籍的大旗,反而没有时间学医了。

权且从学术之外提供一点意见。

郝万山因桂本太完美而 ...


没准参考了钦安先生的书啊(只是在提出的假设,以供大家思考,不代表我不希望桂本是真的)

到鳖甲煎丸,谁有使用7味的经验可以说说吗?
发表于 2006/6/28 2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
发表于 2006/6/28 2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桂本并不"完美"他也在谈祝由治病.我很关心其中的麻黄升麻汤临床实用效果,前贤柯琴认为不合医圣之惯例,而时贤刘渡舟则以医李梦如之子病例说明,宋本该方的有效性.在蔡德元的比较中对此则一笔代过,本人不是医生,但热衷于中医,笃信中医,也很想了解这个谜.总的来说,桂本真伪的判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他的正确性与否!
发表于 2006/6/28 20: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补充一下,刘老一生可谓临床经验丰富,但在麻黄升麻汤问题上却没有引用自己的医案,而且不只刘老一人缺乏这种经验(聂惠民,陈逊窄,为陈修圆的后裔),足以证明宋本麻黄升麻汤是一个基本没用的方子,那么如果换成桂本是不是会有所改观呢?
发表于 2006/9/21 01: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录自:《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蔡德元著
===========================================

【宋本】
l76、伤寒,脉浮滑者,此以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桂本】
8.52、伤寒,脉浮滑者,此以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


【评述】
按宋本之述,实悖方药。里有寒焉用白虎,表有热曷不解表?桂本之表无寒不需解表,里有热自用白虎,顺理成章。

由于后人对圣师之敬意,对其文字尽可能保持原貌,故对如此明显错误亦强释硬解。如《注解伤寒论》曰:“浮为在表,滑为在里,表有热者,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气传里也,以邪未入府,故止言寒……,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邪。”按白虎汤乃清里之要剂,未闻其解表之功。《伤寒论条辨》曰:“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成、方二人乃伤寒名家,其表里寒热之辨,实难令人心服。当然,也有持之异议者,《伤寒溯源集》曰:“脉浮者风,邪在表,不应即用白虎汤,脉滑者,实热在里,又不应主里有寒矣,而以白虎汤,其义未详,恐有舛误脱落,未可知也……,白虎汤为表邪未解之所忌用。”《伤寒补亡论》认为是“传写之误”。《伤寒论后条辨》认为表里二字是错简。

浅见曰:“滑脉者,阳盛之脉,从《脉经》至近代之《脉纬》诸脉学专著,均持此说,圣师亦有之,《伤寒论》214 条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大承气汤主之。”350 条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可知滑脉与里有热相符。既无表证,圣师何又赘言表无寒?因脉兼浮象,浮脉主表,恐后人凭脉断病,误投表剂,告诫之意。见浮脉为何无表证?因本证乃气血俱盛之候,浮数实长均可出现。且浮脉不主表之说亦众,《阳明病篇》187、189 等14 条皆是之。
发表于 2006/9/21 0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中医网校对的《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正式发布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9756&fpage=1

下载网址:
http://ftp.37tcm.net/index.php?o=display;id=22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