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41|回复: 16

自学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3 1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自己的感悟对于完全没接触过中医知识的新手来说太难,但被治坏的经历来说唯有自学中学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之后才能看懂有些中医给开的药方对自己是否适合
发表于 2022/9/23 20: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是好东西,都知道,群众的眼睛是亮的,但看病用药确如临深渊,都急得要自己学中医了!现实!
发表于 2022/9/26 19: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邹德琛专辑:


1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2 我所知道的邹德琛先生
发表者:赵宏利
1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
——侍诊邹德琛教授感略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赵宏利
赵宏利(杭州市中医院)
邹存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赵永山(山东中医药大学)
   我虽不敏,但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求学十余年期间,除了跟随我的硕士及博士导师马宝璋教授六年以外,还有幸先后侍诊于省内多位名老中医,如:邹德琛(伤寒大家)、张琪(国医大师)、段富津(方剂泰斗)、王维昌(妇科大家)等,深慕他们的医术医德,其中从邹老尤长,收获最大,感触最多。现观母校中医学子多只仰识张老张琪教授,段老段富津教授,而渐淡忘伤寒元老邹德琛教授,故不揣浅陋勉为此文,以略抒心意。
   一、邹师寡于言利  唯有仁义而已
   古人云:穷不学医,富不参道越是师承有名望的医生,则学费愈高,如李东垣捐千金从张元素学,昔之学医多如此。而从学邹老的人数虽众,但多为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诊室内常学生多于患者,众人将邹老层层围住,空气也时常混浊,然先生从未埋怨。同许多老中医一样,邹老对现今中医教学科研思路有很多质疑,对中医内部信仰中医者日少十分痛心,故先生对求学者来者不拒,对于热爱中医,学有体会者,更是喜爱有加。许多医生是密数方而不传,遮遮掩掩,生怕被别人看到学去;邹老却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唯恐中医后继乏人。先生常谓:都是古人的东西,没有什么好保密的。古人之论浩如烟海,邹老能将一生研究所得、经验体会和盘托出却如此谦虚,此种胸襟怎不让人钦佩!
   我国现行医疗体制、医疗观念落后,医生的诊费过低,技术价值体现不出,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只能靠药物收入等来弥补,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医生开大方、用贵药。个别医生甚至不管病情是否相符,每方必书甲珠、虫草等价格昂贵的中药。在门诊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邹老处方药廉味寡,处方一般在12味药以内,其患者量虽然最多,但是药物收入却排名靠后。先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能用少量者则不用大量,能用廉价药则不用高价药 ,尽量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为后人节省药源。比如,邹老用药注重脾胃,素喜用砂仁,然因其价格上扬而改用药性相似,但相对便宜的白蔻。近来白蔻价格亦上涨,没有恰当的药可替换,先生时常念及。又如,龙骨龙齿乃古代大型哺乳动物骨骼之化石,药源有限,虽现今仍价格低廉,但决不多用。受先生影响,我也习用经方,每每用及龙骨,然从不超过20,身体力行之是尊敬邹老先生的最好方式。对于外地患者,邹老每虑其旅途不便,常另抄方,嘱于当地购药。对于本院学生和家属,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得知,则坚决让其退掉诊费。对于官员的宴请则力辞之……,以上事例偶尔为之尚易,而象邹老这样淡泊名利、持之一生者,岂是敬佩二字所能表达的呢?
   二、效佳不可尽言  可堪最上等医
   岳美中曾将中医分为五等,依次为:开方医生、用药医生、辨证医生、 入细医生和最上等医生。相类似的,干祖望把中医分为六个水平,即懂、通、熟、精、化、神。以他们的标准来审视的话,多数中医碌碌一生也就为辨证较熟的医生,下过一番苦功者,方可达出精入细之水准,可称名医。当然我们也不鲜见某些“××名中医临证用药编方只依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之类书籍来按图索骥,文革时期的赤脚医生在看病时也是按照《常用中草药》之类的图书来依样画葫芦,他们都属于初通中医的用药医生,我个人认为不可效法。
   邹老学验俱丰,辨证准确,临证分析,丝丝入扣,取方用药,左右逢源。不论病情多么繁杂,都能抽丝剥茧,理清头绪,屡起大证。邹老不仅为患者所信赖,为学生所膺服,也为同行专家所推崇,一些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时常把疑难病患推荐给邹老诊治。如母校一老师病肺炎X片示:肺野有大片阴影,有湿罗音,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前医虑其炎症较重,多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属,而服之未效。转荐邹老,辨其为寒饮停胸之小青龙汤证,复问病史,知其因乘坐空调火车车厢过冷,且饮凉啤酒而致,遂书原方,一剂而热退咳止、啰音消失。此正和《内经》形寒饮冷伤肺之说。
   又如强某,女,200084因唇肿时时溃疡20年,久治不愈而求诊,患者纳可,食凉则腹胀,腹部有一鸡卵大小包块,推之可移,月经提前45天,舌淡苔白。先生书
   川朴10 陈皮15 茯苓20 山栀 炮姜 草蔻各10 胡连 黄连 肉桂各5,麦芽 山药 炙草各10
五剂唇肿溃疡痊愈,腹部包块消失。此乃东垣厚朴温中汤去耗气之木香,并易走而不守之干姜为能温能守之炮姜,以免加重溃疡,合山栀、胡连以清上炎之阴火,复合交泰丸以引火归源,药证相合故能捷效。凡此种种,不能尽举。
   三、善用仲景方药  学术推崇东垣
   仲景不尚空论,方药质朴,法度严谨,历来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无几谓: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主,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经方如方证药证相合则效如桴鼓,此以为千百年人体试验所验证。邹老十分重视后天脾胃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重视培补后天,善于调理脾胃。邹老虽不斥时方,但尤喜用仲景东垣方药。
例如见汗不治汗一例:裴某某,女,53岁,991228日初诊,患者感冒1周,现不发热,盗汗,咳嗽有痰,纳呆食少,眠差少寐,舌淡苔白,脉弦缓。
   邹老书白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蔻各10,冬花20,紫苑、杷叶各15 栆仁、交藤各15,白芍10三付。
   2000年1月4日复诊,自诉上方三剂盗汗大减,咳嗽亦减,尚有痰,
遂书桂枝、白芍各15克,杏仁、川朴各10克,白参10克,桔梗、甘草各10克,冬花20克,紫苑、平贝、陈皮各15克,茯苓20,五剂而愈。
   邹老谓:内伤盗汗属阴虚,外感盗汗属少阳证。我细查《伤寒论》未见少阳病有盗汗之论。复遍查柴胡诸条,仅见《金匮要略》有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小柴胡汤主之之述,《伤寒论》大柴胡汤有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呕而不渴,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两处可见汗证,心中甚为不解。一日翻阅《王旭高医学遗书六种》见其云:下后盗汗者,表有微邪也… …如其三五日不止,小柴胡去半参投又云:疫邪不论自汗、盗汗,有热为实,无热为虚,此为要诀。心中豁然开朗,佩服先生读书之广,且活学活用。
   四、术业精于儿内  余科亦可逢源   
   邹老为母校建院之初,从各地抽调的中医骨干,家学深厚,师承渊源,尤精于儿科、内科,对妇科、外科亦每旁及,多有验案,前已略述。儿科古称哑科,最为难治,盖因小儿不能言语且形质柔弱,易虚易实,毫厘之失可致千里之谬,正如《医宗金鉴》所谓: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失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能深谙儿科,很能反映先生深厚之中医功底。邹老效案无数,现略举两种疾病以管窥邹老的辨证思路。
   1、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非但未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减少,反有渐多之势,最为年轻父母所头痛。该病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厌食纳呆,择食偏嗜,大便不调,脘腹时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体弱易感,舌淡脉缓。邹老认为此多因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于受伤,如乳食失节或寒温失调,皆可致脾胃受损、饮食停滞,传化失司而发病。针对这种常见病机,邹老立小儿健胃消食汤以治之:白参10  焦术15  茯苓15  焦山楂15  槟榔15  胡黄连5-15克  炮姜5-10克  砂仁10  炙草10方中参苓术草四君相协以健脾益气;砂仁(或以白蔻易之)芳香醒脾;焦楂、榔片以消食导滞,快气悦脾,此二药尤以槟榔消导力大,许多医家虑其力猛,对成人尚不敢多用,而邹老虽两三岁小儿亦常用此量,取效甚速且从未见到毒副作用,我想这可能与其处于大队补气药中共用有关,真是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再加炮姜、胡连一寒一热,一升一降,炮姜味辛、能温脾阳、散寒邪、助脾升清,胡连味苦、能坚肠胃、清疳热、助胃通泄。全方补泄兼施、寒热并用、能升能降,共奏健脾开胃之效。
   方随法定、药随证出,临证本方尚须加减,以获足效。禀赋不足,气虚明显者宜加黄芪、山药补其元气;便溏腹泻者,可仿参苓白术散之意加扁豆、莲肉、桔梗之属,亦可加葛根以升阳止泻;便秘者,加增液汤,并改焦术为生白术,量20以上;腹痛俯卧者加元胡以止痛;腹胀不舒者加川朴、枳壳以调气;外感寒邪者加紫苏、荆芥以散寒解表;暑令感湿或饮食不洁者,可合不换金正气散以除湿正气。如小儿两岁以内或不愿服用汤药者,可以给服母校生产的消乳散或保和散,亦可达开胃增食之效。
注意因本病偏于虚寒,患儿多喜食寒凉,故临证时一定要嘱其父母,少给病儿食用寒凉饮食,并尽量限制无用辅食,如小食品,未病儿童也应注意,此实属经验之谈,信之勿疑。
   现举一例:刘某某,女,3岁,9946初诊,该患厌食时作,每厌食则颜面手臂起红疹而痒,时便干腹痛,皮肤干,面少泽,口角溃疡,舌淡苔白,脉缓。处以健胃消食汤,白术生用20,加白蒺藜、荆芥各105剂而纳增便调,惟身痒未止,后以藓皮、全蜕、薏米等味加减出入而愈
   2、外感咳嗽
   咳嗽病因复杂,内伤外感均可诱发,五脏六腑均可涉及,《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临床以外感咳嗽为多,外邪不去,咳嗽日久,则耗伤肺气;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则更易感邪伤肺,两者互为因果,故本病多见于体虚之人,且缠绵难愈,尤以小儿发病为多。
   邹老针对本病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相应处置。对于体弱易感之人在未病之前常用玉屏风散和四君子汤加减,以培土生金、益气固卫,五六剂后常可保其两三个月免受流感之扰,可达上工之意。
本病初起,外邪正盛之时,先生每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冬花、紫苑、桑皮、贝母四药下气止咳,作为对病(症)药以提高疗效,无论何证均可施用。属营卫不合者,恒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气虚外感者,多投参苏饮加减以治之;正气不虚,感寒较轻者,常以紫苏、荆芥、杏仁、桔梗加上前述对病四药;如上方未效及感寒较重者,则去紫苏易麻黄,即三拗汤,或直投麻黄汤以宣肃肺气;挟饮者,常施小青龙汤以散风寒、蠲里饮;挟热者,时以大青龙汤以散风寒、清里热;入里化热明显者,则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之;入冬应寒反温或春季病温者,酌加双花、菊花等味;长夏伤暑者,喜用半夏、霍香、白蔻之属;秋感燥热,及素体阴虚易化热者,常用清肺汤加减治之。
   案一:李某某,男,3岁,99427因咳嗽发热两天而求诊,患儿咳嗽有痰,咳甚则呕,身热无汗,纳呆,舌边尖红,苔白,脉略数。处以蜜麻黄5,杏仁、桔梗各10,生石膏15,川贝、甘草、薄荷、双花各10,菊花15,三付而愈。一月后又感冒咳嗽,有痰流涕,无汗,身不热惟手足心热,与上方去麻黄、石膏,加紫苏、桑皮、荆芥各10,三剂又愈。
   案二:耿某,女,5岁,9986初诊,西医诊断为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发热咳嗽一月,西药未效,现发热隔日一作,体温38C,咳嗽有痰,恶心,前额痛,腹时痛,喜凉食,形瘦,脉略数。邹老书霍香15,白蔻10,桂枝、白芍各15,杏仁、桔梗各10,冬花20,紫苑、桑皮各15,贝母、甘草各10,黄芪20,五剂热止咳愈,后调理脾胃而善后。
外感咳嗽后期,虽外邪渐清,但多正气亦伤,痰邪阻肺,邹老每以橘半六君汤加减以益气化痰,善后复旧;如属热病后期,壮火气衰者,可用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加减治之。邹老治疗外感咳嗽用方甚广,遣药颇活,我虽勉强整理,将其条理化,但总有挂一漏万之感。中医高校教育日益规范化科学化,而培养出的中医却疗效日衰,亦有相似原因,值得深思。
   五、我慕师德能若谷  我叹大音多希声
   邹老验案无数、经验良多,在学术上有很多独到见解,尤其是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但先生很少发表论述。很多人请求邹老出经验集,先生总是以全是古人的东西而婉拒。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现今许多人涉学未深便著作等身、科研硕果累累,其价值可想,其质量可知,在整体浮躁的学术气氛中,邹老始终慎言笃行,甚为可贵,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也曾说:轻易发表文章,易有谬误,殃及后人,罪莫大矣,孰正孰误,后人可断,其间得失,心中自知。
(邹德琛专辑·第二篇)
我所知道的邹德琛先生
不亦快斋
   得到先生去世的消息,距八月间先生辞世已近一月。
   不禁觉得很惭愧。最后一次见到先生还是年初过春节的时候,七月初本该到先生府上拜望的,因假期过短,诸事纷杂,加之实验周期的限制,竟未及探望先生(其实现在想去,难道真的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没有吗),孰料世事无常,春节时与先生一别,竟成永诀。
   学校的网页上找不到先生去世的消息,这似乎也很正常吧,先生既非某某长,也非某某带头人,此次中风之后更是失语数年,不可能发表什么“重要讲话”,是以在诸多“资助”、“获奖”和“阶段成果”、“重大进展”之类的“宏大叙事”中间,一位老先生的辞世恐怕是微不足道的吧。
   人确是很容易忘记很多东西的,多年前某次学科建设检查的时候便颇有人对先生仍算作学科的组成人员表示不满,理由便是先生年事已高,数年未曾发表文章,未获得课题资助,于是按现行的评价体系,在计算学科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人均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上便吃了亏。可我却记得,学科介绍资料里面是要写上本学科拥有伤寒名家邹德琛教授的。本科生上课的时候也常常听到我们学科的前辈……”之类的话——虽然给人的感觉颇有些类似于阿Q们的我们先前……”。先生那一代人确曾使得学科先前阔过,如今提到邹伤寒,年轻的学生们是有些隔膜了,四五十岁的人却还有着颇多的回味与赞叹。
   其实我侍诊于先生仅数月而已,非但无缘得列于先生之门墙,恐私淑弟子也算不上的,于先生之学问实体会不多。我们念大学的时候先生的身体便已不甚康健,不再给本专科生上课。1996年是先生最后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最好的朋友一直因为没能抓住最后这次机会嗟叹不已,但他毕竟是本专业的学生,先生恢复门诊之后便一直侍诊于左右。而我由于时间冲突,直到2000年硕士毕业之后才开始跟先生抄方,然未及半年,先生便再次中风,也未再出过门诊,直到去世。
   讲到体会,恰如朋友的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先生给后辈最直接的言传身教便是医德高尚,寡于言利,唯有仁义,这几个字讲起来似乎平常,更会频频出现在各种级别名医的表彰材料里,似乎德艺双馨者满目皆是了,但内骨子里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圈内人才会明了。朋友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的生存只能靠药物收入等来弥补,而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医生开大方、用贵药,而邹老处方药廉味寡,其患者量虽然最多,但是药物收入却排名靠后,而先生却始终坚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为后人节省药源,此类事例偶尔为之尚易”,持之一生则难之又难。我很同意他的话,但还想说的是,当前体制下,医生的药费提成至多不过是所在门诊或医院收入的三分之一,即或个人不计较药费收入,若某位医生始终患者盈门而创造的效益却少之又少,恐怕就难免管理者们心中不悦了,如先生一样始终坚持不用代号、别名,不设协定处方者,实属不易。
   朋友的文章中还提到先生应诊时,诊室内常学生多于患者,众人将邹老层层围住,空气也时常混浊,然先生从未埋怨,尤其对学生中热爱中医,学有体会者,更是喜爱有加。此确为实情,我虽侍诊时间不长,于此也颇有体会,不大的诊室里常有十数个学生围在先生左右,但先生从不问学生来处,也从不限制学生数量,只要侍诊时能保持安静即可,管理人员有时干预,反倒是需要先生替学生们讲讲情。门诊结束,我们便陪先生缓步回家。先生也的确对现今中医教学科研思路有很多质疑,甚至颇有微词,我们有次谈及医院针灸科如何如何,先生微笑着说:现在人家不叫针灸科,叫神经内科了。先生长于儿科,我们讲到治疗小儿厌食应该主以健脾消积时,先生也微笑着说:现在不叫健脾了,都叫健胃,广告不是总有的吗
   说实话,刚刚开始给先生抄方的时候甚至觉得,先生的辨证用药也并无甚奇处,常用药不过参、术、芪等等数十味;底方不过四君、补中、六味等几十个,从未见过什么秘方之类的,而疗效却很好。日久方悟得,此正所谓至言惟常,至味仅淡也。我更佩服的是先生辨证的准确和自信,记得有几个病例,初几次复诊时患者的症状并未见明显减轻,我们不免着急,先生却仍旧守方治疗,并在详细问诊和斟酌后,说:辨证没错。果然,再有几次复诊时,病情便大有改观了。
关于先生的临证经验,每个学生的体会自然也有不同,比如先生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我看到的总结文章就不止一篇,朋友的文章里面也讲到了,更有将其总结为辛开苦降方者。而在我看来,底方应为《医学心悟》之止嗽散,原方只荆芥、桔梗、紫苑、百部、白前、陈皮、甘草六味,但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可通治诸般咳嗽。先生常用紫苏、荆芥、杏仁、桔梗、冬花、紫苑、前胡、枇杷叶、陈皮、甘草,应该是止嗽散的加减方。按我的理解,方中用紫苏、荆芥是为宣肺以散外邪,因外邪侵袭,肺气郁闭为外感咳嗽最基本的病机;杏仁、桔梗一升一降,是为恢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特点而设;冬花、紫苑长于止咳宁嗽;前胡、陈皮专主降气化痰,枇杷叶入肺、胃二经,不但降气止咳,且降逆止呕,用于儿科患者常见之咳极则呕症状甚为切合。此方可于临证时根据病情不同加减变化,以我的学习应用体会(有时非先生原本用法),若偏于风寒,可用原方,若寒邪较重,可加用生麻黄(小儿可用蜜麻黄或麻黄绒);若偏于风热,可减紫苏而易以防风,甚或将紫苏、荆芥易做双花、蝉蜕;燥邪偏重者可加麦冬、沙参等等。病机简单者,可于四剂内收效。
   现在治疗小儿厌食和咳嗽,用的仍然是从先生那里学到的思路和方药。尤其是小儿感冒咳喘,开方两到四剂,患者问是否需要复诊时,也大多可以如先生一般胸有成竹地讲,吃完这四付药应该就好了,不必复诊。能有此把握,实当拜先生所赐。只是先生不喜笔耕,每次我们建议总结出版经验集医案集之类的,先生总是说没有什么可说的,都在古人的书上写着。这或许应该算是另一种述而不作吧,我不知道。
   据说先生年轻时颇为幽默开朗的,比如先生名德琛,校中另有一位与先生同姓而名德才者,先生曾开玩笑地说,我不及他,因为他德才兼备。但于此我们却都不大觉得,我想也许是在晚辈学生面前没有表现出来吧,只是有一次到先生府上拜望,就是出院后不久,适逢先生偶感风寒,虽精神尚佳,但较前次见时似又清减了许多,思路尚敏捷,但失语明显,我们都说比以前像是瘦了些,先生努力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两个字:减肥,说罢便笑起来,典型的中风患者的苦笑面容,我们也笑,心里却都有些酸。
   在我的印象里,先生就是一位仁厚长者,偶尔说两句玩笑话,温而不厉。
   毕业之前最后一次到先生那里去,算是告别吧,是下午,只先生和保姆在家。知道我们都要走了(赵宏利注:这里指我们博士毕业时都离开学校到外地工作或继续深造,而没有留校任教。邹老可能觉得我们几位是真正热爱中医、是真正懂中医的可塑之才,因此十分希望我们能留在母校工作,希望中医药大学多些中医味道、薪火传承。虽然我们也想留下,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母校不接收我们,邹老对此不理解、不了解)颇现出疑惑的眼神,以手指地,努力了半晌,问:留?!,保姆替他翻译,是问我们为什么不留在这里,我们相视苦笑,如何对先生讲呢?于是最终也没有说出什么,只是默默相对,苦笑。先生似乎很急切地要说些什么,但努力了很久,仍难以讲出。半晌,我们只听到含混不清的两个字:中医!!说罢,战抖着回转身,指向身后的老式衣柜,衣柜门是一幅老旧的玻璃画,郑板桥的竹子和题画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明白了。
   告辞出来,我们都没再说什么,只低着头走路,我走在最后,回头望去,保姆扶着先生站在窗边看着我们,看不清先生的眼神和表情,但应该是可以想见的落寞吧。
欲哭无泪。
   写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到,先生已经走了,那间算是书房的屋子应该会重新装修的吧,不知道先生那些线装书会放在哪儿,那块有着郑板桥的竹子的玻璃画是不是还会保留着。
   愿先生安息。
不亦快斋
200511月-12月陆续写成
200810月改定
赵宏利按:我所知道的邹德琛先生系好友所作,应其要求隐去真名。文章可以与拙作上德若谷 大音希声——侍诊邹德琛教授感略相参看。我们曾一同侍诊邹老,但对于邹老学术经验的理解还是有所差异,由此可见中医学习之不易、师承道路之艰难。我想每一位曾经跟随邹老学习过的人对老先生医术理解都会略有不同,但对于邹老人格的由衷钦佩却肯定是相同的,而且会随着大家侵染于社会越久、见到的名医越多,对邹老的感念就越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邹老虽已仙逝多年,既没有头顶诸多光环,也没有出版个人经验集,但先生的高尚人格、精湛医术不会也不应该被忘记!得先生教诲,我们着力于伤寒六经辨证、喜用传统经方,时常获得特殊疗效。受先生影响,我们尽量减少随波逐流、追逐那些虚假光环的次数,因为这些虽然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荣誉,但同时也必然会大量浪费时间和精力。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文献浩如烟海,但是人生有崖,时间短暂,因此要想成为真正好中医,必须坦然面对这些得失荣辱,因为这是成为真正中医的唯一道路。
在此,希望通过邹德琛专辑这种形式,与所有曾跟随过邹老学习的同行共同缅怀邹老先生!           
赵宏利 201121日(农历腊月29日)于杭州
附录:邹德琛教授简介: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照片为2000年作者硕士毕业时与邹老合影,邹老不是我们的学位导师。
左起:赵永山、邹德琛老先生、赵宏利 符强


发表于 2022/9/29 13: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现在的中医都挂羊头卖狗肉,真正的好中医太少了!
发表于 2022/10/2 09: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2/10/2 14:35 编辑

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2022-05-26 08:46:46  来源: 佟屏亚科学网博客   作者:佟屏亚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food/2022-05-26/303078.html
点击: 898    评论: 1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size=1em]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
[size=1em]——评介《玉米与资本主义》
[size=1em]  (本文写于2007年,发稿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作物杂志》,时任主编的赵明说:“玉米怎么能和资本主义联起来了?”哈,编辑退稿了。后来此文发表在《中国种业》,转发者众。现重发书评共享玉米同仁)。
[size=1em]  阿图洛·瓦尔曼著,谷晓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size=1em]  当《玉米与资本主义》书名映入眼帘时,出于职业上的敏感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当我据有此书并一口气把它读完后,给我留下了一种认识玉米形象的全新视觉。
[size=1em]  这是一本来自玉米故乡、带有浓重的墨西哥主义倾向的书,作者阿图洛·瓦尔曼是墨西哥人类学家,他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更为恢宏的角度观察玉米,这一崭新的视角将历史从它神秘的宝座上捧下来,使玉米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共同经历和风土世情,特别是叙述了玉米从一种穷人世代依赖的粗粮发展成为今天全世界重要商品的漫长历程,同时对玉米在不同地区长期所扮演的食物角色进行比较,以及玉米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揭示了世界穷国和富国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地位。
  一、玉米传播改变了世人食物结构
[size=1em]  玉米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它有自己特殊的演变史。考古学发掘表明,玉米很难说它是一种天然的物种,夸张一点说,从一开始它可能就是人类创造的产物。试想:那种苞叶覆裹、籽粒密集的果穗,如果没有人的保护和帮助,它怎么可能在自然界生存并繁衍后代?玉米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惊人发明,经历了数万年从成千上万种作物中脱颖而出。
[size=1em]  在瓦尔曼笔下,玉米是物种演化的胜利者。正如本书副标题所展示的,这是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它从印第安人原始部落里并不起眼的果腹品,演变成为风靡全球的餐桌上的佳肴;一如旧时传奇故事所津津乐道的那样,生于荒野僻壤的山野女儿进了城市,在历尽艰辛万苦后忽然登堂入室成为耀眼的“明星”。“玉米文化”意义是双重的:人类凭借智慧和劳动创造了玉米,玉米又以其自身的产品和营养回报人类,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
[size=1em]  现代美洲人都不会忘记,最早进入的英国移民对辽阔地区的耕作和生活知之甚少,他们栽种的从欧洲引进的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倒是20英亩土生土长的玉米结出累累果实,如果不是依靠印第安人培育的这种玉米食品,“五月花号”船上的大部分清教徒可能活不到第二年春天;再进一步说,没有玉米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国,甚至整个美洲的历史都要完全改写了。
[size=1em]  作为一种改变世人生活的重要食物来源,玉米无疑最具有被严肃评论的资格。现代物质文明的成就很大部分建立在玉米基础之上——考虑到它是人类食物来源和畜牧业的饲料来源。“玉米”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具有复杂的演变形态,今天玉米已经相应地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物种、几百种产业、数千种食品,以及伴随诞生的无数惊心动魄或意味深长的故事。今天,玉米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作物,在美国每家典型超市的几万种商品中,至少有1/4的产品与玉米有关。正如本书的书名所反映的那样,玉米的历史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联系。
  二、见证了奴隶贸易的血泪史
[size=1em]  阿图洛·瓦尔曼说,在这部玉米独占鳌头的悲喜剧里,剧情的核心是玉米与资本主义。他以1/3的篇幅重点叙述殖民者把玉米作为武器,贩运奴隶,掠夺财富。
[size=1em]  作者说,近代美洲的发展是与奴隶贸易如影随形,玉米在人类发展史和资本主义兴起所扮演的角色是极端重要的,它加速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开垦,经历了非洲残忍的奴隶贸易,目睹了美洲发展的血泪历史。作者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事例,力图证实近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这一视角说,玉米是殖民者的武器,也是人世间苦难的见证者。
[size=1em]  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19世纪末,大约有1000万非洲奴隶被贩运到美洲。最初贩卖的奴隶大多是绑架来的,他们在海洋中飘流的漫长日子里,玉米是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据记录,跨海航行一般需要45天,如果每一条船载有250个奴隶,每个奴隶每天消费两磅玉米,每条运奴船就需要13吨玉米。那时的运奴船被称为“坟船”,它的双关涵义,意味着奴隶被禁锢在瓦罐似的狭小空间,也显示出贩奴过程中的极高死亡率。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就是玉米,因为玉米所含的高维生素能防止越洋航行中常见的坏血病。大规模地奴隶贸易不仅缓解了美洲的劳动力紧张并改变了美洲的面貌,也满足了国家扩张和建立稳固帝国的基础。
[size=1em]  在社会发展史上,正义不一定都是代表胜利。
[size=1em]  瓦尔曼说:玉米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玉米的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混乱无序的病症。当成千上万吨食品在仓库里腐烂,人民却在饥荒中绝望而死去。玉米的生产,尤其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背后,是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到19世纪末期,玉米已发展成为美国的“作物之王”,在美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玉米从多种意义上说都扮演重要角色,稳固的玉米产量是美国强劲出口能力的基础。在今天美国只有约1/5的玉米被直接食用,而其它大部分玉米都转化成为动物食品了。作者似乎很忽视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动物性蛋白对人体营养的重要性,也不愿从经济学角度考察玉米用于加工业对于改善世人生活的积极意义。
[size=1em]  瓦尔曼一面热忱歌颂人类(特别是美洲原始部落)在培育玉米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智慧,一面把玉米在非洲的种植归结为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径。玉米只是一个符号,其背后反映出来的仍然是作者的历史观。对于任何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的视角,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看法,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吧。
  三、玉米“入侵”遭遇的磨难与坎坷
[size=1em]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他通过社会学视角详细考证了玉米在世界不同社会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效应。根据老的马尔萨斯定律,人口增长和食物生产与供应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瓦尔曼博士记述几件重大惊世骇俗的玉米轶事,赋于这种貌不惊人的庄稼以神秘的传奇色彩。
[size=1em]  第一件是在非洲发迹。奴隶贸易需要生产大量的玉米作为食物,引种玉米又满足了非洲本土人的消费需求,驻防殖民军以及组建非洲兵团所配给的食品也是玉米。奴隶制扩张所向披靡,过程顺遂,从未遇到过任何的阻力。奴隶贸易和种植玉米都有很大的利润,大大刺激了非洲玉米种植业的发展,给社会和经济发展烙上了鲜明的标志。玉米是殖民主义全球扩张中的一种动力,也成为当地人反抗殖民统治压力的力量源泉和秘密武器。
[size=1em]  第二件是在欧洲传播。作者把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称之为“飘忽的踪影”。因为玉米在整个16~17世纪都是种植在花园里供作观赏植物,只在很少地区农民种植作为口粮或畜禽饲料。但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自然灾害频乃,玉米与贫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指出限制玉米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日三餐食用玉米的穷人都患有一种流行的“陪拉格病”(原译文如此)——前臂和脖子出现密密麻麻的红色皮疹,一般情况下农民患此病约占2%~3%,严重时可达10%以上。差不多在一个多世纪的医学争论都没有找到致病的原因,直到20世纪初期这种疾病奇怪地消失了,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玉米最终成功地成为欧洲农业变革的征服者。
[size=1em]  第三件是前苏联憾事。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连年灾荒,当政者不得不从“老对手”美国那里大量进口粮食。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啧啧称赞。回国后大规模垦荒殖稼,他发誓说要在苏联建成本国的玉米带,借助玉米转化为肉和奶的产量赶上并超过美国。1962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几乎超过了美国。但终因气候不适和干旱频发,重要的是当地生长期太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1963年赫鲁晓夫不得不从美国进口1300多万吨小麦,这就是被称之为“资本主义”入侵事件。赫鲁晓夫农业政策的失败是被赶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传入中国”部分有很多笔误和译误
[size=1em]  瓦尔曼博士辟出一章介绍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及演进,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的败笔,叙述简单,译文粗糙,尤其是让中国学者读后对全书其他史实也产生了某些怀疑。
[size=1em]  作者引用资料说16世纪初期玉米传入中国,1555年在湖南省龚县的县志中记载有玉米;还说有一位西方和尚(应译为传教士)海瑞达(M.D.Herrada)1574年写的考察报告,说当时南方福建省已经盛产玉米。这两个错误就把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全搞乱了。湖南省古代县级建制没有龚县,这里显然是河南省《巩县志》的误译。英国人最初移民美洲大陆时,称玉米为Indian corn(印第安谷),或简称corn,而corn一词只限流行于美洲大陆,在美国为玉米的专称。而欧洲人(主要指说英语国家)所说的corn泛指谷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称玉米则为maize。当时福建不可能大量种植玉米并有很多的产量,这里可能是作者误将海瑞达所指福建所产的谷物(corn)全部认为是玉米了。
[size=1em]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却忽略了紧扣人口增长与玉米发展的关系。玉米虽然于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但在差不多两个世纪里种植面积不多,长期被视为“贡品”或在田园种植“以娱孩稚”。玉米在中国发展有两次大的扩张。一次是在乾嘉盛世因人口激增出现的“流民”大规模垦荒植稼,大约在道光年间玉米已位居稻、麦、谷、粱、豆之后称为“六谷”;一是20世纪中国农业“大跃进”时期玉米大规模地从丘陵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它几乎成为大部分地区农民的主食,在“大饥荒”年代玉米拯救了无数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老一代人可能还记得,三四十斤老玉米再加上30斤粮票就能领走一个媳妇。到60年代末期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之后居第三位。
[size=1em]  译文有很多错误之处。作者说生活在边疆的民族称为“蛮人”,所以玉米从陆路传入中国的第一个名子译作“西蛮麦子”。事实上,中原人早期称边疆人为“番”,中国史书上最早记述玉米的名称为“番麦”或“西天麦”(见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本书第42页引用侯平提(1955)文章,玉米可能沿着两条路线进入中国。此处应译为史学家何炳棣(Ping-ti Ho)。书中译文凡涉及玉米面积,几乎都把“英亩”误译成“亩”,将英制单位“千”和“百万”混淆了,差之毫厘,误之千里。特别是“杂种的故事”一节中,很多农业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人费解。
[size=1em]  很为遗憾的是,瓦尔曼博士写此书时没有采集到佟屏亚1988年著《玉米史话》;英译者和中译者也没有参阅2000年佟屏亚著《中国玉米科技史》,相信译者若能拨冗向农业科研工作者咨询,很多属于农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即可迎刃而解了。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本书未列参考文献,对后人核查引用资料造成很大的困难。
[size=1em]  尽管本书有很多瑕疵,但仍不失为题例新颖、别具视角的玉米专著,值得推荐给中国玉米界学人一阅。不足之处希望再版时予以改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赞 14[/url][url=]收藏 0[/url]特别声明



「 支持红色网站!」
打 赏




相关文章
  • 重磅!先正达的转基因玉米将获安全证书 尚属首次
  • 非转基因糯玉米,长自东北黑土地,香香甜甜,脆爽巨糯,一定要尝尝!
  • “迈开历史性一步”!转基因大豆玉米2021年已开展产业化试点
  • 夫妻猎杀8头野猪获刑:庄稼被糟蹋,70亩玉米绝收
  • 收玉米要铺红地毯,这是要整活了吗?
  • 中国孟山都:大北农的种业冒险与转基因玉米主粮化
  • 先玉335是转基因玉米的证据
  • 大北农再获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范围覆盖全国玉米主产区
[url=]登录[/url]





发表于 2022/10/2 14: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果可能是你的致病主因2018-12-14 11:14:3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安和四季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baojian/201812/187585.html
点击: 5262    评论: 0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核心内容:病人出院时,医生总会告诫,多吃点水果。几乎所有的养生专家,所有的养生节目,都是一个声音:多吃水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医院旁边,最多的就是水果店。
  病人出院时,医生总会告诫,多吃点水果。几乎所有的养生专家,所有的养生节目,都是一个声音:多吃水果。
  有人还编成口号:“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
  前不久我还看到某医学权威在网络上宣称空腹吃水果是治疗癌症的绝招。这很明显是很荒谬的。中医认为,空腹吃水果,是会伤脾胃的,而且伤得很厉害。中医治病,第一个原则就是建中,也就是建立脾胃中土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发动机,其功能不好,饮食不吸收运化,哪来的气血和机能抗病?可很多人居然相信水果多吃是有益无害的。
  当普通人的生活,被莫名其妙的专家们掌控着发言权,通常意味着灾难。每次叮嘱阴证及湿气重的病人少吃甚至别吃水果时,他们都会疑惑地看着我。这些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每次需要跟他们解释很多。
  为什么要少吃水果?
  水果以寒凉居多,久食、大量吃伤脾阳。
  而现代人,因为多吃冰饮、冷饮、吃多垃圾食品、压力劳累、抗生素滥用等诸多因素,体质普遍偏寒。所以偏寒凉的水果对于今天人们的体质,多吃是要慎重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今人们大多心浮气躁,总吃寒凉的水果虽然当时口里舒服,但代价是耗了自己的脾阳肾阳,时间久后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女的会长斑发疹、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甚至患子宫肌瘤、乳腺癌等。男的会患鼻炎、胃痛、腰痛、体倦、易感冒、便溏、畏冷、下肢静脉曲张等。
  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我们的脾胃功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寒凉的水果天天吃,伤了脾胃和阳气,服用再多的药物也是枉然。
  前段时间我有一位重度鼻炎患者,女性。语有回响。几近香臭不闻。脉沉,略弦, 重按弱,脾胃寒湿之脉。一问大便,果真平日皆溏。问她是不是喜欢吃水果,果然大爱西瓜、梨、甘蔗等,不论时令。
  平常我总结所诊鼻炎者,十有八九喜食寒凉水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前几天还有一位病人H姐,很典型的脾胃虚寒。她最佩服我的是看出了她体内有淤血。她告诉我,她早年是裁缝,被一匹布重重砸在背上,她知道自己肯定有内伤淤血。 正是因为脾胃虚寒,她的淤血才这么多年一直没化掉。
  H姐服药后说话语声响亮,神采飞扬,面色白皙,不再像原来那般暗黄。我笑问你还记得自己刚来时的样子吗?H姐说记得,身子强多了。上午过来前,帮经理去超市买东西,好大的一件货,她搬着就走了,居然还没喘气没出汗没腰疼。放在以前,稍重一点的东西碰不动的,一走动就虚汗淋漓,腰酸背疼,近些天还明显感觉食欲和睡眠好了不少。 在给H姐针灸时,我发现她小腿上原本鼓胀暴显的青筋已经消隐下去了。
  临行前,H姐递过来了一大袋芒果给我。我说谢谢您啊,我不怎么吃水果的,你拿回去吧,不过您也得少吃。我说你脾胃弱成那样了,还这么吃,我不给你治了。 虽然解释过几次了,H姐还是有点不太理解,她无奈地嘟哝,都说要多吃水果多喝水,能美容,怎么就你说要少吃水果别多喝水呢。我笑了笑,您就按我说的做好了。我知道,那些所谓的主流观念早已先入为主。年轻人尚难醒悟,何况年纪大的人。
  水果营养多吗?
  我们说某一样食物有没有营养,前提应该是它能被脾胃顺利消化吸收。冰冷的水果进入腹中,我们还没来得及吸收水果的营养,水果首先却耗了我们的阳气和气血。
  对于阳气足的年轻人来说,吃水果时被耗阳的感觉可能还不太明显。对于病人和体弱的中老年人来说,就很敏感了。他们常常水果一下肚,就感觉腹部冰凉甚至疼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病人问,水果不是维生素多吗?
  我说蔬菜就有大量维生素,吃水果,搞到大便不成形,连正常的营养都吸收不了,维生素再多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吃水果吃到连常规的食物都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了,营养价值高意义何在?
  水果能美容减肥吗?
  我们的观点是,肥胖常常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脾胃虚弱了,无力运化多余的水分和脂肪,它们就变成垃圾堆积。所以,想减肥,健脾胃是根本。有些人,脾胃很弱了,口中泛清水冒酸气了,都不知道戒掉水果。很多女性为减肥,把水果当饭吃,这自然会事与愿违,越吃水果,脾胃越弱,越减越肥。
  有很多女性,为补充水分,为了养颜,吃很多水果,可是皮肤反倒很干,面色暗黄,无光泽,并没有变成红苹果的颜色。反倒是我嘱咐他们少吃水果,同时去湿补阳,疏通上下表里。面色红润起来,皮肤也不再干燥。
  水果能通便吗?
  昨天有位病人,便秘,三四天才一次,还不容易排出大便。我们都知道,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滓。这位女性平常试过香蕉通便,可是越来越严重。
  有人也许会问,不是水果香蕉含有很多粗纤维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是,香蕉乃大寒之物,阳气足的偶尔吃可以通便。而体虚少阳的人吃了,寒主收引,排便更没动力。我问她你平时是不是很乏力、怕冷、月经也少,色黑结块啊。她有点惊讶地望着我:是的啊。
  她这明显是寒秘。我给她开了些温里散寒通肠的药。并郑重告诉她,别再吃香蕉了,也最好别吃水果。
  水果怎样吃最合理?
  平时胃口好,消化能力强,多食怕热的人适当吃点水果是很好,可以稍制脾胃的亢盛,减少内热。
  酒肉偏多的人,体质热的人,或者得热病的病人是可以适当吃的点水果的。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生冷吃多了,对什么体质的人都会伤脾胃的。
  古人很注重这一点,空腹不吃水果,体弱者不吃水果,小孩老人也不敢给太多的水果吃。现在是没有这些观念了。对于虚寒而又嘴特别馋的病人,我只能让一步:实在想吃点水果,就少量的用开水泡一下或煮一下,可以稍制其寒凉。
  在清代的时候,我们就有出口清肠胃积热的大黄去英国。他们的观念是多吃水果可减少肥胖问题,使身体更健康。我们是不能不顾自身体质完全照搬过来的。其实提倡多吃水果,最初是西方观点。西方人体质偏热。他们的食物又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蔬菜很少,所以胃热血热是他们的主要症型。
  一位女生,还是营养学的研究生。月经有点不正常,体偏寒。我在告诉她一些灸法之后,提醒她少吃水果,她一脸的惊讶:不是都说水果美容,水果通便,水果口感好,水果维生素丰富嘛。我解释了一番,她看上去还是难以接受,礼貌性地点点头,顾左右而言他。我知道,我们的观点与她平常所学,与教授们专家们的说法相悖。也难为她了。
  吃水果还要注意地域和季节性
  首先,市面上的水果,大都不是当地与当季的。物流发达了,水果已经没有了地域界限。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地的水果,是与当地的气候与环境相对应的,只是适宜当地人的。吃异地水果,很容易伤身。比如海南产火龙果,因为海南热啊,吃大寒的火龙果就很爽,但若湖南人来吃火龙果,就会寒胃。
  同样,水果是讲究时令的。夏天炎热,大自然就赐予我们西瓜来消暑;秋天气燥,大自然赐给我们柿子和雪梨来润燥;可是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水果都不是当令的,西瓜一年四季都在卖,雪梨一年四季都在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次,正因为现在的水果大都不是时令的。在保存这些水果的过程中,人为地使用了催熟剂和激素等,毒害不少。而且为了让水果外表看起来漂亮,水果商们常会使用激素。少吃这样的水果可以减少对身体的额外伤害。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对病人很重要一条饮食禁忌就是忌生冷。之所以要忌生冷,是为了保护人体之阳。治病,不能只依靠药物,更需重视生活习性。我们在生活习性上,有太多的误区,它们直接会导致疾病。比如多食水果,水果便是最典型的“生冷”。
  安和四季微商城信息
  上新推荐:新疆和田葡萄干、立君苹果、垆土铁棍山药、吕梁生态骏枣、 洛阳手工粉条、古法手作
  新鲜出炉: 补虚养血玉灵膏、九蒸九晒芝麻丸
  驱寒护阳:血糯酒酿、 古方姜糖、手工节气灸条、驱寒祛湿足浴包
  客服微信:18701398040
  安和微商城:https://kdt.im/h0Eml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赞 9[/url][url=]收藏 0[/url]特别声明



「 支持红色网站!」
打 赏




相关文章
  • 商务部回应“蔬菜水果价格上涨”
  • 车主因车轮子带泥进城被罚3000元 官方:改罚600
  • 萨台“断交”主因是民进党当局恶化两岸关系
  • 农药帮倒忙:不治病反致病
[url=]登录[/url]





发表于 2022/10/2 14: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耳先正达的剧毒农药包衣种子,提高不了产量却污染环境2021-05-04 15:59:06  来源: 食物天地人   作者:侯赏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food/2021-05-04/267204.html
点击: 4907    评论: 0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导语
  包衣种子在当今农业领域应用很普遍,从小麦、玉米、水稻到各种蔬菜等种子都有使用,那什么是包衣种子呢?就是在其表面通过人工方法加一层胶囊包裹起来的种子。在这层胶囊中加入了农药、肥料、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弱毒病毒等,以保护和催进发芽及发育,大大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可以说从包衣种子开始就为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埋下了巨大隐患。除此之外,市场经济无序化生产也造成了种子过剩,而包衣种子根本不能用来食用,其中很多就用来做生物燃料,但在处理过程中很容易污染环境而影响健康和生态。
  作者 |Carey Gillam,WILLA CHILDRESS
  编译丨守拙 球球
  校对丨亦静 侯雷
  编辑丨侯雷
  排版|Liu
  一、异象背后的生物乙醇工厂
  对于内布拉斯加州米德镇的居民来说,第一个异象是臭味,某种东西腐烂的味道。人们出现眼睛、喉咙发炎和流鼻血的情况。之后,蜜蜂开始成群地死亡,小鸟和蝴蝶迷失方向,狗狗们瞳孔放大、走路摇摇晃晃。
  经过多次向州及联邦政府投诉以及内布拉斯加大学一名研究员的调查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不太可能的嫌犯——一家乙醇工厂。它是一家名为欧立腾(AltEn,编者注:此文内皆指美国这家公司,与其他同名公司无关)的化工企业,和美国其他许多同类公司一样把玉米制造成生物燃料。
  欧立腾被认为是一家环境友好型公司,因为它生产乙醇的原料是玉米等高淀粉谷物,年产量约2500万加仑(约等于9.5万立方米)。监管机构普遍称赞这是一种环保的汽车燃料生产方式。而且生产乙醇的同时通常还会产出一种叫做酒糟的副产品,作为有营养的牲畜饲料出售。
  但与美国其他203家乙醇工厂中的大多数不同的是,欧立腾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涂有杀菌剂和杀虫剂的包衣种子,其中包括新烟碱类杀虫剂。
  公司负责人宣称欧立腾是一个“回收站”,可以帮农业公司解决掉供给过剩的经农药处理的种子。这种策略使得欧立腾公司获得了免费供给的乙醇原料,但也使其生产出因杀虫剂含量过高而喂不了动物的废弃物。
  事实与之相反,欧立腾一直在囤积发酵谷浆,这种谷浆臭气熏天、呈石灰样绿色,重达数千磅,部分被当作“土壤改良剂”分配给农田用,其余则堆积在自家工厂的场地上。
  二、令人震惊的杀虫剂含量
  一些研究人员称,正是这些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水和土壤,可能还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他们指出,州政府官员下令进行的测试发现欧立腾公司废物中的新烟碱含量比安全水平高出许多倍。
  “有些记录里的(新烟碱)含量简直是离谱。”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律师丹·雷切尔(Dan Raichel)说,该委员会一直与学术界和其他环境保护组织合作,监测米德的环境状况,“如果我住在那个地区,有那样高含量的新烟碱进入水和环境,我会为自己的健康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雷切尔和其他调查者都说,米德的情况是一个警告——也是一个例证,它说明了需要对拜耳股份公司和先正达等大公司销售的涂有农药的包衣种子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认为,针对特定的杀虫剂,食物和水中的新烟碱类安全含量最高浓度为70ppb(十亿分之七十)。该机构为“水生生物”淡水无脊椎动物设置了不同的有害物接触安全基准浓度。比如对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的基准是11ppb,噻虫嗪的基准是17.5ppb。
  该州环境部门在对欧立腾的公司资产进行检查时,在它的许多大型废料山中检测到一座竟含有令人震惊的噻虫胺,浓度高达427,000ppb。据内布拉斯加州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检测显示,噻虫嗪浓度的检测结果也高达85,100ppb。
  在欧立腾工厂一个排废水的泻湖中,检测到噻虫胺的浓度为31,000ppb,噻虫嗪浓度为24,000ppb。而且就在这里,发现了第三种名为吡虫啉的有害的新烟碱类农药,浓度为312ppb,环保局设定的水生生物接触的吡虫啉基准是0.385ppb。欧立腾的泻湖系统容量大约为1.75亿加仑。
  在厂区泻湖中还发现了其他10种高浓度的农药。州监管机构在10月给欧立腾的一封信中指出,包含噻虫胺和噻虫嗪,欧立腾使用的玉米中至少有4种已知“对人类、鸟类、哺乳动物、蜜蜂和淡水鱼类”及其它生物有害的农药。
  州政府在信中还表示,该厂“不遵守”各类污染防治规定,担心欧立腾没有妥善处理废弃物,有可能造成“短期和长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三、远超边界的污染扩散
  米德的居民说,他们担心那些没有被控制在厂区泻湖内的废弃物污染。除了那些(作为改良剂)进入农场扩散到土地中的之外,似乎还有更多的废弃物从废水湖中渗出并溢出到邻近的水道中。
  欧立腾公司一直将其废水排入土地。一些米德的居民担心他们赖以生存的井水现在已经被污染了,而研究人员也担心供应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地下蓄水层可能也受到了污染。他们还对两年多来监管部门在保护社区方面的失职表示很不满。
  米德规划委员会前主席乔迪·怀布尔(Jody Weible)也在试图寻求州政界领袖和监管机构的帮助,以处理她所说的从欧立腾产生的“毒药”。该工厂距离她住了34年的家只有大约一英里。
  “我已经给环保署、水务、自然公园和环保人士发了邮件,几乎所有我能想到的人都发了。”怀布尔说,“他们都说无能为力。”
  住在工厂附近的其他居民也向州政府反映了人们患怪病、鸟类垂危或死亡的情况。
  在接到多起投诉后,内布拉斯加州农业部下令欧立腾停止向农田排放废弃物。但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堆积在乙醇厂或被冲入其泻湖。欧立腾公司已经开始焚烧一些废弃物,还把“生物炭”装在袋子里储存在厂区外面,这让当地居民更加担忧。
  该州监管机构表示,他们没有对厂区以外的水、土壤或植被进行检测,也不知道欧立腾废料扩散是否可能带来更大范围的危害。但内布拉斯加大学研究蜜蜂健康的研究员朱迪·乌斯玛特(Judy Wu-Smart)做了一些测试,她说,毫无疑问,该工厂的污染已经扩散到了远超其边界的地方。
  乌斯玛特在从植被中发现新烟碱残留,并追踪检测连接内布拉斯加大学土地和欧立腾的水道后,她担心高浓度新烟碱的大范围污染正在对环境造成伤害,也可能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造成伤害。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蜜蜂只是一个生物学指标,说明存在某些严重的问题。”玛特说,“我们迫切需要研究新烟碱对当地社区和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
  新烟碱通过植物根部在生长过程中被吸收,可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多年,它与其他杀虫剂一同因被称为“昆虫末日”而遭受谴责。这种杀虫剂还被认为与白尾鹿的严重缺陷有关,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这种化学品可能伤害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担忧。
  欧盟2018年禁止在户外使用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联合国表示,新烟碱危害极大,应该“严格”限制使用。但在美国,新烟碱却被广泛使用。
  密歇根州立大学昆虫学助理教授梅根·米尔布拉斯(Meghan Milbrath)表示,欧立腾的做法所带来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米德”。
  “正如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那样,处理不当的种子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并置当地群众于危险之中。”米尔布拉斯说。
  内布拉斯加州环境和能源部(NDEE)表示,他们对蜜蜂死亡的缘由“没有意见”,但对此事没有“管辖权”。该州机构表示,他们在持续“审查该工厂的运营和活动”。
  居民们说,当该市在2018年批准新工厂时,他们不知道将在工厂加工经过处理的种子——他们以为欧立腾公司将使用未经农药处理的饲料玉米。事实证明,在与拜耳、先正达和陶氏等跨国种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之后,该乙醇工厂成为美国仅有的两家加工杀虫剂处理过的种子的工厂之一。截至2020年,欧立腾一直在加工全美98%废弃的处理后种子,每日加工量在60到90万磅之间。
  四、社区居民的担忧
  在工厂运营的近三年中,米德镇居民(其中一些人离工厂不到一英里)开始出现各种健康问题,例如突然流鼻血,慢跑时昏倒,不断咳嗽。自2018年以来,已有50多个社区成员就这些问题以及牲畜健康、死亡问题和“蜜蜂死亡”(突然的蜂群崩溃)提出了正式投诉。对于一个少于600人口的社区,有50份投诉已经格外多了。
  今年年初,州监管机构最终下令关闭该工厂,直到可以处理掉其堆放的废物为止。欧立腾最初是把这些废物作为土壤改良剂出卖给农民的,之后才收到该州的“停售”命令。该工厂本来必须在3月1日之前清除废物,但欧立腾选择忽略这些命令。更糟的是,2月下旬,这家现已关闭的工厂的一个400万加仑容量的储罐上冰冻的管道爆裂了,导致的乙醇泄漏事件影响到了距离该工厂四英里之外的地方。
  现在,内布拉斯加州正在因欧立腾未能收拾它的烂摊子而提请诉讼。然而,曾经见过邻近企业倒闭的居民担心工厂破产后,废物将永远无法清理。
  由于米德镇的灾难被地区和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内布拉斯加州立法机构也已加紧步伐,推动新法案出台,以限制该州范围内中的乙醇工厂中使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种子。到目前为止,这项法案在内布拉斯加州一院制的立法机关中顺利推进着。对于米德居民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但没有企业反对的声音很令人不安。如果内布拉斯加州成功地淘汰了在乙醇生产中使用经过杀虫剂处理种子的做法,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面临一场全国性的“打地鼠”游戏——因为其他州就将面临加工这些种子的压力。
  尽管这场灾难的规模令人震惊,但并不令人意外。米德灾难般的现状完全与我们破碎的监管体制有关——长期以来,这种体制一直没有对用杀虫剂处理种子的方式采取预防监管措施,同时遮蔽了公众让他们难知其危害。
  五、公司的骗局?
  处理种子是新烟碱类农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一类杀虫剂)最常见的用途之一。研究人员还发现,新烟碱对授粉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具有剧毒,对鸟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哺乳动物构成了巨大的风险。在播种期间和播种后,经过处理的种子易于漂移(“扬尘”)并渗入水道和邻近的农作物中。由于它们的广泛使用,科学家们担心害虫会获得耐药性,草甘膦等其他广泛使用的农药就面临着这种情况。
  我们谈论问题的影响范围有多大?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大豆种子和90%以上的玉米种子在出售前都经过了新烟碱预处理。虽然每年每种作物种植多少英亩存在自然波动,但像欧立腾这样的乙醇工厂每年都是方便加工那些用不上的杀虫剂处理过的种子的最终目的地,其崛起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它对周围社区造成危害。
  不顾市场需求的预处理种子听起来是否只是不必要的浪费,请您看看有关种子处理效果的研究再下结论。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北美地区,新烟碱处理过的种子并不能持续为农民提高产量或利润——数据表明,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种子处理的成本无法收回。然而,由于无法获得未经处理的种子,许多农民无法选择是否使用这些农药。
  六、巨大的监管漏洞
  当我们寻找在传统农业中开始减少农药使用的地方时,种子处理似乎是一个理想的起点。但是,有一个小问题:种子处理没有像其他农药那样受到监管、跟踪或研究。由于存在巨大的监管漏洞种植农药包裹的种子在法律上不被认为是在使用农药。
  相反,预处理种子被归类为“处理过的物品”。这意味着,官方认为,“杀虫剂的首次使用”是发生在工厂或合作社中,而不是在农场(“处理过的物品”类别中的其他产品包括经过处理的家装油漆——处理后会驱使昆虫远离刚涂过油漆的表面)。将预处理过的种子归类到该范畴,会使研究人员无法获得每年数百万磅进入农田的杀虫剂的施用数据,而且使监管机构也无权干涉这种使用杀虫剂的方式。显然,以这种方式对预处理种子进行分类只会服务于农药行业的利润。
  七、“米德的灾难”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米德居民而言,我们只能希望欧立腾产生的有毒废弃物能被清理干净,社区成员能看到该承担污染责任的人站出来解决问题。州政府在逃避这一责任——3月1日期待已久的社区会议在州官员拒绝参加后被取消。不过,米德居民自然不会让这个问题被遗忘。随着事情的继续发展,它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欧立腾的灾难不是异常现象,而是从头到尾破碎的监管体制的自然产物。就像社区成员在加紧追究内布拉斯加州决策者的责任一样,我们都必须加紧要求堵上经处理种子的监管漏洞——最起码要在生产的每一步都必须对这些危险的农药负责。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可能会面临一系列不可收拾的祸患。
  米德的情况表明,变革始于地方——您所在的地方可能已经有人倡导减少新烟碱的使用。我鼓励您现在就参与这些活动,并推动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从而保障人们的权益真正高于企业的利益。
  —END—
  文章来源:英国卫报(2021.1.10),农药行动网络评论(2021.3.10),有所调整,小标题有增改。
  原标题:1. ‘There’s a red flag here’: how an ethanol plant is dangerously polluting a US village(《 “这是一个警告”:乙醇工厂如何严重污染美国村庄》)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jan/10/mead-nebraska-ethanol-plant-pollution-danger
  2. The dangers of treated seeds, realized(《认识到农药处理过的种子的危险》)
  http://www.panna.org/blog/dangers-treated-seeds-realize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赞 36[/url][url=]收藏 0[/url]特别声明



「 支持红色网站!」
打 赏




相关文章
  • 生态环境部回应气候变化领域五大热点问题
  • “洋种子”价格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有哪些?
  • 生态环境部:希望日本对国际社会负责
  • 谁该为“货车司机喝农药自杀”负责?又该如何亡羊补牢
  • 喝农药自杀的卡车司机,到底能唤醒多少人?
  • “食品安全犯罪”就该“刑罚+终身禁业”
  • 孟山都1982年知道草甘膦致甲状腺瘤,1988年向中国申请“农药登记”时谎称“无致癌”
  • 证据:孟山都1982知道草甘膦致甲状腺瘤,1988向中国申请“农药登记”时谎称“无致癌”
[url=]登录[/url]






发表于 2022/10/4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丹妙药还是饮鸩止渴?:美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问题



2021-08-27 17:00:59  来源: 学术研究   作者:施雱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food/2021-08-27/277609.html
点击: 1495    评论: 1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导 语
  近年来,“超级细菌”的不断出现引起了大众的恐慌。抗生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灵丹妙药”,可是现在其弊端已开始不断显现。在美国,抗生素对动物的双重作用——杀菌和促生长在1948年就已经被发现并投入应用,促使畜牧业告别传统的散养模式而进入工业化养殖阶段。到2001年,农业领域对抗生素的使用占全部抗生素使用的84%,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忧国忧民的科学家联盟”以及欧盟都在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加强对畜牧业滥 用抗生素的监管。
  可是,从本文对历史的追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早在1977年就向国会递交禁用青霉素、限用四环素的建议,可是却遭到了为大农场主代言的众议院农业委员会的阻扰。近年来,由于消费者的强烈呼声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加强监管,如设立全国抗生素耐药性监控系统(NARMS),可是抗生素的有限管制仍进展缓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大农场的强大压力下,往往会牺牲的公众健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施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后台编辑|Liu
  发现与合成抗生素是20世纪的伟大创新之一。由于在治疗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方面具有显著功效,抗生素在美国曾一度被誉为“灵丹妙药”。①当动物学家在试验中偶然发现它们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功能以后,它们就开始发挥治疗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功用。这一发现在美国畜牧业的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②从那时起,美国的畜牧养殖业进入了大规模使用抗生素的时代。然而,关于细菌与抗生素的故事并未因此画上圆满的句号。滥用抗生素带来了耐药菌种类和数量的增多,从而危及人类健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政府相关机构,自二战以来曾多次调查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即便是“灵丹妙药”也是有局限的,人类应当明智、审慎地使用抗生素。迄今,美国历史学界虽已对抗生素问题有少量的涉及,③但尚未出现对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这一主题的系统论述,从历史学角度对它进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而以环境史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细菌、抗生素、农场动物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寻求较为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提供某种借鉴。
  “灵丹妙药”还是饮鸩止渴
  抗生素的双重功用是针对它们在畜牧养殖业中的作用而言的,意即它们兼具治疗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作用。具体而言,抗生素在畜牧养殖业中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其一,预防和治疗牲畜因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疾病;其二,提高牲畜的生长效率。④这双重功用的发现促使美国畜牧养殖业的转型,增加了牲畜的产量,对美国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畜牧养殖业长期滥用抗生素也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由抗生素的双重功用带来的双重效果随之凸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农牧业和兽医药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的农牧业在二战的炮火中失去了生产能力,而美国从那时起开始承担起为盟友提供战时食品补给的责任。来自国内和海外的肉类需求的压力,迫使美国农业部不止一次督促国内的农牧场主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和肉类。在战时宣传的语境中,加快粮食和肉类生产是农牧业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针对牧场主的爱国主义宣传,则更多地侧重于为前线的战士生产更好的肉制品,让他们更加强壮,从而确保战争的胜利。
  美国的牧场主积极响应了这一号召。《德克萨斯畜牧杂志》(Texas Livestock Journal)在1943年首期的发刊词中说:“赢得战争首当其冲”。[1]1943年德克萨斯肥畜秀和家畜展的主题是“给战士更优质的肉”。[2]与畜牧业扩大生产同时出现的,则是美国国内兽医教育和动物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美国在二战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兽医和动物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为研发抗生素储备了充足的力量。[3]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历史情境为抗生素双重功用的发现与使用创造了机会。
  20世纪50年代以前,抗生素已经在畜牧业中有所应用,但最初只用于医疗而非促进生长。1948年,托马斯·朱克斯博士(Thomas H. Jukes,1906—1999年)及其同事的发现为抗生素双重功用的应用“打开了大门”。[4]他们在研究复合维生素B时偶然得出的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的结论,[5]开启了美国畜牧养殖业将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时代。在他们之后,又有很多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加入这一行业,从而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研发得以加速进行。[6]战后初期,美国化学企业和肉类生产企业需要把战时积累起来的巨大产能从军用转移到民用,对抗生素双重功用的发现符合这两个行业的需求,从而抗生素不仅作为疫苗,也作为饲料添加剂被美国的畜牧养殖业接受并利用。因为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美国的牲畜饲养者渐渐放弃传统的饲养方法和技艺,而走向生产“现代肉”(modern meat)的工业化养殖阶段。美国学者吉米·斯卡格斯认为,大规模的饲育场和工厂式农场因出产肉制品的效率更高而提高了生产者的竞争力,从而逐渐取代了日益走入困境的传统牲畜饲养方式。[7]
  民间调查机构拉尔夫·纳德中心于1972年出版的研究报告认为,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促使养鸡业和养牛业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单位面积上养殖的动物数量大大超过往昔的室内养殖成为潮流。这种养殖体系一方面有提高生产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牲畜罹患传染病的危险。因为拥挤“造就了有利于疾病快速传播的环境”,而养殖者“为了遏制疾病和减轻压力”,则需要给牲畜“喂食大量的抗生素、镇静剂和其他的预防性药物”。[8]从而,现代养殖体系逐渐陷入依赖并滥用抗生素的恶性循环。
  可见,畜牧养殖业将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实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意义。通过给牲畜饲喂低剂量的抗生素,在促进牲畜增产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如此便能够在提高畜牧业产能和产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意外的损失,从而降低肉制品价格,使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吃上肉制品。但是,这样一种意义的获得却是以家畜乃至人的健康为代价的。畜牧养殖场中大量的耐药菌通过污水排放和空气流通进行传播,大大加剧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开始造成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
  其实,从青霉素被最初用于人类医疗事业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抗生素的杀菌功效并非一劳永逸。⑤因为细菌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会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从而不断削弱和降低这些抗生素在对抗特定细菌方面的能力。为此,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不停地寻找新的抗生素以替代那些正逐渐失去疗效的抗生素。
  可是目前研发新型抗生素的效率却大不如前。不久前,有文章用“逐渐变小的军火库”[9]来形容人类面临抗生素新品种匮乏的困境。“与耐药性问题相对应的麻烦是缺乏新的有效的抗生素——输送新药的管道长年来低速运转。因而,公共卫生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保持现有抗生素的有效性。”[10]
  目前,美国政府和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滥用抗生素加剧了耐药菌的日渐蔓延。这种滥用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在人类医疗领域的滥用,其次则是在畜牧业中的滥用。人类医疗行业中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是不争的事实,而畜牧业长期大量地将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以低剂量例行加入牲畜的饲料的做法也难辞其咎。
  事实上,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利益和局部范围来看,确实能提高产量并降低死亡率,但从长远利益和人类健康的大环境来看却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期在农场动物的饲料中以不足以杀死细菌的低剂量添加抗生素,类似于在动物身上进行培养耐药菌的大型实验,极易造成各种耐药菌在动物身上大量繁殖和交叉感染。而人一旦接触到患病动物或食用未经适当处理的带有耐药菌的动物制品,也会被感染。有鉴于此,美国政府相关机构从20世纪70年代起,着手调查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相关问题,并做出过解决畜牧业滥用抗生素的初步尝试。但长期以来,这一情况却并未得到改善。
  “明智使用”与“审慎使用”的呼声
  现在,关于滥用抗生素将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后果的结论已经普遍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然而,这种共识的达成却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过多次调查和呼吁才逐渐得出的。长期以来,“农业中抗生素的使用都是一个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问题”。[11]
  20世纪60年代,反对在畜牧养殖业中不加选择地应用抗生素的声音即已出现。第一份调查报告出自英国。当时英国国内也出现了在农业中使用抗生素是否合理的争论。为了解决争议,英国议会成立“畜牧业与兽医药业使用抗生素联合调查委员会”负责进行评估。1969年,该委员会出版《关于畜牧业和兽医行业中抗生素使用的联合委员会报告》,简称《斯旺委员会报告》或《斯旺报告》。
  《斯旺报告》认为给动物使用抗生素有可能对人类造成两方面的危害:其一,抗生素本身具有的副作用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二,动物身上会产生耐药菌并有可能转移到人体。因而应对抗生素加以“明智使用”。[12]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这样一条:在动物饲养中使用抗生素时,应当对抗生素做医疗用和饲料用之区分,只有那些不用于人类医疗的抗生素才可以被加入动物饲料当作生长促进剂使用。这份源于英国的调查报告开风气之先,至今仍被视作同类调查报告中的经典。
  在此之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1970年4月成立特别小组,调查在动物中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小组的主席是当时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兽医处(Bureau of Veterinary Medicine)处长范豪韦林博士(C. D. VanHouweling)。特别小组在1972年发布调查报告,主要从给动物使用抗生素可能对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抗生素有效性造成潜在风险这三方面做出评价。结论指出,已有证据表明某些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会引起牲畜肠道耐药菌的增多,并有可能传染人类,且根据数据观察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即“这种做法导致了人类健康风险”。报告还建议逐步停止某些对人类医疗有重要作用的抗生素被当做生长促进剂使用,同时要求研发新型生长促进剂以取代现有的抗生素。[13]从报告中看,这时已认识到某些种类的抗生素之于人类医疗的重要性。尽管在这份报告中没有出现“审慎使用”一词,但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已经表明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求畜牧业审慎使用抗生素的指导性态度。几年后,担任这一特别小组负责人的范豪韦林博士与他人合作完成一篇文章,其中出现了“审慎使用”一词。[14]
  1977年卡特总统就职以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国会提出限制在畜牧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的建议,却因国会内部反对派施加阻力而宣告失败。1977年9月,担任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局长只有5个月的唐纳德·肯尼迪博士(Donald Kennedy,1931—)受到参议院约翰·莫斯监督与调查小组委员会的严厉斥责,斥责的理由是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未能保护公众免遭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健康危害。[15]随后,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于1977年底向国会递交关于在动物饲料中禁用青霉素、限用四环素的建议,但是它很快在1978年遭到众议院农业委员会的反对。为大农场主利益代言的众议院农业委员会在7月起草的一份决议中认为,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这项建议可能使农业生产者每年在增加的生产成本上多花7亿美元。决议要求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撤回其建议,直到该局能够提供有关抗生素添加剂造成危害程度的更为完全的证明为止。
  1978年8月公布的下一年政府农业年度预算案标志着反对派的胜利。根据这一预算案,政府将拨款25万美元用于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安全性的研究。其中指出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被期望在这些研究悬而未决期间,暂缓执行该局的任何及所有的建议”。与此同时,国会参众两院都认为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建议“明显缺乏将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的理论科学上的忧虑,同已证明的人类健康问题连结起来的决定性数据”。面对来自国会的压力,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做出暂时搁置这项建议并展开进一步研究的让步。[16]而这一议题随后长期被搁置,直到35年后的2012年才又被重新提上了议程。[17]
  如果只考虑经济利益的得失而不对利弊得失作综合考量,那么抗生素显然是“灵丹妙药”。但是很多专业人士却持更为审慎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局长唐纳德·肯尼迪承认在农业中滥用抗生素和人类健康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没有争论路线”,“我们在争论交通密度……有一条路线;你可以从这去到那里。问题在于它多久会发生一次?”[18]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访谈中,他依然认为当时的证据是足够用来证明应当限制青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在农业中使用的,但是来自肉类工业的激烈反抗使得他们最终“输掉了那场战争”。[19]而用他的话来说,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这次行动的意义,在于他们“尝试对其采取行动并最终将其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上了台面”。[20]
  此后,美国官方科研机构继续跟进对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问题的调查。1979年科技评估办公室的报告《家畜饲料中的药物》[21]和1980年全国研究委员会的报告《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亚临床治疗使用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22]是这一时期出台的研究报告的代表。它们在主要观点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承认某些细菌对特定种类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事实,并且认为耐药菌在得到治疗的动物间有相互感染的可能性,进而也认为与动物有密切接触的农场工人有感染耐药菌的可能性。但是两份报告都得出了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在人类医疗领域耐药菌的出现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的结论,转而强调进一步研究之必要。2004年,美国总审计局应国会要求而作《抗生素耐药性:联邦机构需要更好地集中力量转向研究兽用抗生素对人类的威胁》,承认“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正在增长的公共健康问题”,[23]指出“在动物中使用抗生素可能在未来成为影响美国贸易磋商的一个因素”,且“欧盟可能反对美国把抗生素用作促进生长的目的,因其成员国正在废止那种使用。”[24]这份准备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不仅把美国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问题与公共安全问题挂钩,而且与国际贸易问题挂钩。如果这一观点对政府产生影响,美国政府则会加强对滥用抗生素的治理力度。
  近来,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呼吁停止滥用抗生素。“忧国忧民的科学家联盟”在2001年发布了对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状的调查报告,据该组织的粗略估算,农业领域对抗生素的使用占整个抗生素使用的84%,[25]远远高于美国官方40%-50%的估算。2011年,包括这一组织在内的一些健康和消费者团体在曼哈顿联邦地方法院起诉美国政府,要求政府采取行动限制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滥用。[26]
  注释:
  ①1959年,一本名为《奇妙的药物》(Wunderdrogen)的德语作品出版。后该书被译成英文,于1964年在美国出版。英译本以“灵丹妙药”(“Wonder Drugs”)作为主标题,副标题是“抗生素的历史”(“A History of Antibiotics”)。Helmuth M. Bottcher, Wonder Drugs: A History of Antibiotics, Einhart Kawerau (trans.), Philadelphia & NY: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64.在抗生素甫经应用于医疗事业而初现成效的年代里,美国报刊中时而会用“灵丹妙药”(wonder drugs/ miracle drugs)代指抗生素。近来虽仍有报刊使用这类用法,但已多含反讽意味。
  ②以下书籍的部分章节讨论了以抗生素为代表的生物科技推动美国农业实现工业化转型的具体问题,参见Nancy Langston, Toxic Bodies: Hormone Disruptors and the Legacy of D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Joanna Swabe, Animals, Disease and Human Society: Human-Animal Relations and the Ris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c Press, 1999; Susan Jones, Valuing Animals: Veterinarians and Their Patients in Modern America,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Ann Vileisis, Kitchen Literacy: How We Lost Knowledge of Where Food Comes from and Why We Need to Get It Back, Island Press, 2008; Michael, Pollan,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Penguin Books, 2007.
  ③以下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部分章节提到了抗生素在农牧业中的使用,参见Joanna Swabe, Animals, Disease and Human Society: Human-Animal Relations and the Ris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c Press, 1999; Susan Jones, Valuing Animals: Veterinarians and Their Patients in Modern America,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3; Nancy Langston, Toxic Bodies: Hormone Disruptors and the Legacy of D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有学者对抗生素在养猪业中的早期推广作了个案研究,见Mark R. Finlay, “Hogs, Antibiotics, and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of Postwar Agriculture”, in Susan R. Schrepfer and Philip Scranton (eds.), Industrializing Organisms: 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p. 237-260.《美国环境史百科全书》收录了有关抗生素的词条,见Lana Thompson, “Antibiotics”, in Kathleen A. Brosnan (e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 York, NY: Facts On File, 2010, pp. 114-115.还有学者对欧盟国家的抗生素政策作过回溯,见Lars-Erik Edqvist and Knud Borge Pedersen, “Antimicrobials as Growth Promoters: Resistance to Common Sens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Late Lessons from Early Warning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1896-2000,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2001, pp. 93-100.
  ④参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生物学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237-238页;Britannica: Academic Edition, http: //www. britannica. com/EBchecked/topic/203664/feed, 2012-04-11.
  ⑤参见Britannica: Academic Edition, http: //www. britannica. com/EBchecked/topic/27751/antibiotic, 2012-04-11.
  参考文献
  [1]Jelks F. Castellaw, “We Observe”, Texas Livestock Journal, Vol. 2, No. 1, January 1943, p. 5.
  [2]John L. Mortimer, “Better Beef for Soldiers——Theme of 1943 Houston Fat Stock Show and Livestock Exposition”, Texas Livestock Journal, Vol. 2, No. 1, January 1943, p. 6, p. 31, p. 42.
  [3]Susan Jones, Valuing Animals: Veterinarians and Their Patients in Modern America,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99.
  [4][6][11]Richard H. Gustafson, “Antibiotics Use in Agriculture: An Overview”, in William A. Moats (ed.), Agricultural Uses of Antibiotic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6, p. 1.
  [5]Thomas H. Jukes, “Antibiotics in Animal Feeds and Animal Production”, BioScience, Vol. 22, No. 9, Sep. 1972, pp. 526-534.
  [7]Jimmy M. Skaggs, Prime Cut: Livestock Raising and Meatpac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607-1983,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9.
  [8]Harrison Wellford, Sowing the Wind: A Report from Ralph Nader's Center for Study of Responsive Law on Food Safety and the Chemical Harvest, New York: Grossman Publishers, 1972, p. 127.
  [9][10]Charles W. Schmidt,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Livestock: More at Stake Than Steak”,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Vol. 110, No. 7, Jul. 2002, p. A401.
  [11][12]Michael Swann (et al), Report of Joint Committee on 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1969, p. 57.
  [13]1972 FDA Task Force, Antibiotics in Animal Feeds, 1972, Report to the Commissioner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vailable upon request to Bureau of Veterinary Medicine, FDA, 5600 Fishers Lane, Rockville, MD 20852, p. 8, p. 10.
  [14]C. D. Van Houweling and J. H. Gainer, “Public Health Concerns Relative to the Use of Subtherapeutic Levels of Antibiotics in Animal Feed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Vol. 46, 1978, pp. 1413-1424.
  [15][16][18]Nancy K. Eskridge, “Feed Additive Controversy: Congress Stops FDA from Restricting Use of Antibiotics”, BioScience, Vol. 28, No. 9, Future of Biological N2 Fixation, Sep. 1978, pp. 557-559.
  [17][18]Gardiner Harris, “U. S. Tightens Rules on Antibiotics Use for Livestock”,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1, 2012, http: //www. nytimes. com/2012/04/12/us/antibiotics-for-livestock-will-require-prescription-fda-says. html?_r=1&emc=eta1, 2012-04-14.
  [19][20]History of Medicine Division,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istory of the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p.12.http://www.fda.gov/downloads/AboutFDA/WhatWeDo/History/OralHistories/SelectedOralHistoryTranscripts/UCM265233. pdf, 2012-08-26.
  [21]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Drugs in Livestock Feed, Vol. 1.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June1979.
  [2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h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of Subtherapeutic Use of Antimicrobials in Animal Fee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
  [23][24]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Antibiotic Resistance: Federal Agencies Need to Better Focus Efforts to Address Risk to Humans from Antibiotic Use in Animals, Washington D. C.: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April 2004, p. 47, p. 8.
  [25]Margaret Mellon, Charles Benbrook, and Karen Lutz Benbrook, Hogging It! Estimates of Antimicrobial Abuse in Live stock, Cambridge, MA: UCS Publications, 2001, p. xiii.
  [26]Larry Neumeister, “Lawsuit Seeks to Curb Animal Feed Antibiotic Use”, The Associated Press, May 25, 2011.
  戳我可以留言哦~~~
  —END—
  图文来源:学术研究,2016-8-22
  原标题:二战后美国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问题初探|世相


发表于 2022/10/6 20: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 :此书与中医没有直接关系,但与中医教育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可以说:“今日对自学中医知识投入时间、精力与财力,明日我们的生活世界必将变得更为美好(身体健康有保障,求医少走许多弯路,不用交智商税)!”,这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与目的!


微信截图_20221005182824.png
发表于 2022/10/7 21: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2/10/7 21:52 编辑

扁鹊传书《天回医简》将于年底正式出版,将《扁鹊见蔡桓公》移出教材的“专家”们,脸疼不?

2022-10-06 09:41:4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重楼
点击: 388    评论: 0 [url=](查看)[/url]字体:
【按:专家如果拿了资本财团的好处费,有时也会胡说一通;例如那个胡说喝牛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无耻网红!】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hongyi/2022-10-06/313012.html
[size=1em]  导读
[size=1em]  他们言之凿凿地称“没有真正史实可以证明真正有过这么一位神奇的中医”。可当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形成对应,甚至与后世中医也有所呼应的时候,那又怎么说?
[size=1em]  文/重楼
[size=1em]  9月27日,据红星新闻消息,《天回医简》定于10月中旬进行三校,也是最后一次校正,预计年底正式出版。
[size=1em]  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这是一条并不那么起眼的新闻,但是对于中医乃至中华文明的传承而言,它却显得那么的重要。用研究团队的说法,“《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
[size=1em]  这还得回到2012年,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中于天回镇抢救性发掘了一处西汉墓葬。重要的出土文物包括四台蜀锦提花机模型,实证了了蜀锦作为天下母锦名不虚传;还有约14cm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再有就是《天回医简》了。
[size=1em]  当然,医简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包括了《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疗马书》《经脉》8种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还有106个失传的医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
[size=1em]  1000多支医简,25000余字,字体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其中不乏齐地方言,再加上是中断2000余年之后才重见天日,其考古工作之艰巨可见一斑。
[size=1em]  后,经研究团队反复求证,证明《天回医简》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并在汉景帝时由齐传入蜀地,同时也证实了东汉时期四川三代脉学大师“涪翁—程高—郭玉”为扁鹊学派传人的事实。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点击查看原文视频
[size=1em]  然而,“天回医简”被发掘出5年之后的2017年《扁鹊见蔡桓公》就被踢出了课本,在那之后自媒体就流传着相关的文章,到最近也还在传。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有三个质疑:一是扁鹊这个人不见得是真的,仅仅是神话、传说;二是无论是韩非《扁鹊见蔡桓公》,还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亦或是其它古书中有关扁鹊的记载,其医术都太玄乎了;三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的活动时间跨度太大,总不可能扁鹊活了几百岁。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这种质疑,乍一看,还真有点儿道理,但一点都经不起推敲和深究。
[size=1em]  比如有的质疑文,连蔡桓公其实是指田齐的齐桓公都搞不清楚,还拿着蔡桓侯来说事,以此来说造假或时间跨度大。至于《史记》中记载的扁鹊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等,中医历经传承,一直用到了现在。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扁鹊是一个学派,史记中记载的秦越人之所以叫扁鹊也是因为医术太过于高明,因此继承了上古神医扁鹊之名——这恰与“天回医简”所考证的扁鹊学派相吻合。
[size=1em]  退一万步而言,纵使扁鹊是神话与传说,就不该收录了吗?
[size=1em]  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本来就言简意赅、层层推进、意味深长——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把防微杜渐,养生防“病”大于治“病”,由表及里的过程与思想,生动的展现出来了。无论是从寓言的角度,还是从学习古文的角度,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入门文章。
[size=1em]  以虚假为名,将其删除岂非咄咄怪事?
[size=1em]  与之对应的,则是前些年爱迪生救母、华盛顿砍樱桃树,怎么就能堂而皇之的进语文课本?
[size=1em]  这些所谓的专家不光不学无术,干的还是刨根的活。
[size=1em]  如果说,17年、19年,研究团队还是初步证实的话,到如今,不光是完全确认,并准备将文献整理出书了。
[size=1em]  这个时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呢?怎么就当起了缩头乌龟?
[size=1em]  他们言之凿凿地称“没有真正史实可以证明真正有过这么一位神奇的中医”。可当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形成对应,甚至与后世中医也有所呼应的时候,那又怎么说?脸疼不?
[size=1em]  【文/重楼,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针砭药石”,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赞 13[/url][url=]收藏 0[/url]特别声明



「 支持红色网站!」
打 赏




相关文章
  •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壬岷:患者95%肝坏死被西医放弃,中医“十八般武艺”创造“奇迹”
  • 篝火:为什么不用中药、不重在防疫?
  • “中医馆必须以西医诊断作为第一诊断”,这算和尚管道士吗?
  • 壬岷|遇见好中医:8岁男孩本要终身插管,扎针4天康复回家!
  • 壬岷:赞成都双流区的中医药防疫,主动出击做实做细!
  • 从“中医走得太前了”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 壬岷:泸定震区伤员用上中医小夹板,群众喝上中药大锅汤
  • 我国中医药抗“疫”成效明显
  • 疗效说话,在美华人中医成功抢救ICU危重患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5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