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gryfu 于 2022/4/2 12:49 编辑
症状:
晨起咳嗽痰多 鼻涕(肺)食欲一般(脾胃)
大便干3天一次(肠)
无表证不考虑外寒里饮辈
里证 大便干(有津亏)无腹痛(暂疑大黄、葶苈辈)
晨间加重(无少阳证)乃是夜间积痰随体位变更,刺激肺部的结果。(停痰宿水)。
(咳痰、如是肺实,当胸闷痛、卧而加剧,或整日都剧,或兼腹满烦躁,而不似此晨起排除痰涕后,剩余大分部情况轻松。)
(如是肺虚,而少口渴,汗出症状)
食欲一般。
土虚胃逆,阻肺之降路。胃逆则呕,肺逆则咳喘。
(津液输布异常)在上之清气霾郁,化为痰涕而出于上窍。
肺之收降不行,则津液不能洒陈脏腑,其便干。呈现里虚津亏证。
痰涕之多,也应考虑脾胃功能,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治痰之时,更要治脾,以绝生痰之源。痰饮水湿,病源皆一,当处温药和之。
橘皮竹茹汤
橘皮 辛 生姜辛
大枣 甘 人参甘 竹茹甘 甘草 甘
辛甘皆入脾
橘皮 竹茹 皆善化痰。生姜散饮。
竹茹甘寒更宜于阳明虚热之证的痰。
人参 甘草 大枣以补脾
大量辛味以泻脾,
辛甘又化苦 ,以兼治湿;
白术也可通便秘,(虚性,湿性)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芩、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按:《外台》卷八痰饮不消及呕逆不食门,载有延年茯苓饮,主治及药味均与此方同,惟用量及个别文字有出入。方后细注云:“仲景《伤寒论》同。”据此,可知此系仲景方。
方义及对应的核心病机(毛进军) 《外台》茯苓饮方证脉证病机之关键在中焦,消水补津以通调三焦气机为重,所以应看作是理中法的扩展方,以理中汤(人参汤)为核心来理解。方中以生姜代干姜且量最大,重点偏于消水。生姜既能温运中阳,又能发越水气而降逆。人参补胃气、生津液。白术甘温,健胃气、消痰水、益津液,促进中焦健运,以助三焦气机升降和调。据证机可活用苍术、白术。白术味甘而缓和,以健胃益气为主,并能止汗,适用于胃虚痰阻偏于虚证者。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味辛而燥烈,以燥湿运脾为主,适用于湿盛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之功。方证有气满、痰水,气满忌甘缓,痰水宜速消,所以方中没有大枣和甘草。方证中痰水要气化为津液并尽快消除,所以加茯苓不仅利水降逆气、开胸腑、除心下结气,还化水饮为津液。因痰饮停滞而阻滞三焦气机运行,有气机郁结,所以加枳实和陈皮相须为用:枳实苦微寒,行气宽中破气而消胀力强,先降而后升;陈皮辛苦温,健脾燥湿理气而祛痰力强,先升而后降。陈皮主在理气祛痰饮,既可温胸中痞塞及胃肠道痞满,又可通阳明气滞,理气而不伤正。 该方理中健胃、消痰水、补津液、通闭解结,即除三焦水气结滞。条文中的“心胸中”,应指上焦、中焦,即心胸中、膈下胃脘部,又病及下焦。该方证机主在胃气虚,此胃气虚由虚寒和津虚两个层面的病机所致,胃虚寒而中焦停痰宿水太过又逆于上焦,机体为自我修复而吐水,或误下而吐水,皆能导致胃津伤,虚寒水气内停而气机郁滞,津伤里热微结而气机不利。三焦水气津液代谢本该平衡,但因上、中二焦虚寒和津虚并存,中焦不制则会导致下焦气挟痰饮上逆,三焦皆失衡,出现胸腹部胀满、不能食。还会出现心慌、胸痛、眩晕、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大便微结或溏黏难排等症状。 《外台》茯苓饮证核心病机为:胃虚津伤,三焦气机郁结、水气(痰饮)上逆。治之扶正祛邪兼顾:健胃养津,通气降逆,消痰化饮,解表通里。该方据病机可辨治痰饮、痞满、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郁证、感冒、咳嗽、喘息、心悸、胸痹心痛等诸多病证,不要将此方证仅局限于治疗胃肠病。
两方相较,似乎 茯苓饮更适合本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