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谦明生

我的中医之路(愿后学者少踩坑少弯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学中医,一定要回归医学本质,回归生理现象,不要扯得太远。

对于我们现代人,其实我们知道的生理常识比古人更多,我们能找到的书藉比古人更集中,网上也有人售卖电子版的古中医书,上千本,才几百元。我们完全有条件比古人学得更好。
不要迷信古人。这是我的一个经验。

杨振宁先生说学习要分两个阶段,一是趴着看,二是俯视着看。正因为杨先生有勇气俯视前人,所以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我们学中医,也要有这个勇气。

我看过好多本改革开放前出版的一些古医书评注,当时的中医学者,受毛泽东思想影响较大,所以,他们对于古藉都是抱着批判吸收的态度来评注的。毛泽东对古代政史文化是持簿古厚今的态度的。他认为今人比古人思想更进步。所以在毛泽东执政时期的文化风气呈现出一种朝气昂然的状态。但是过了新千年之后,文化氛围却没有了当年的志气,旧学说又兴起来,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学医,都是跪着读的,不敢怀疑,各种迷信的东西也随着兴起来,把迷信当成是传统文化。
当然,这里又扯远了。

说这些话,是想告诉大家,学中医,不要被古人牵着鼻子走,要有独立的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谦虚的古人,都会在书里表达这样的意思:“我的书不能说尽,希望后人帮我补充。”无论是《伤寒论》的张仲景,还是《医林改错》的王清任,他们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

在这第二阶段,我读了扶阳医学的相关的书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我在这第二阶段期间,也学《伤寒论》以及多家的解读,基本上没有一家是真正能把《伤寒论》本质讲透的。二千年来,真正读懂张仲景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当然了,这不影响后世医家擅长使用经方,他们虽然讲不清,但是会用,这就是《伤寒论》的魅力。你如果能把《伤寒论》倒背如流,你的水平也会不错。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在看病的时候,就经常嘴里背《伤寒论》条文,郝万山老师当年跟他抄方,问他看病怎么还念经呢?他说是在背条文。
我在这个阶段,在临床上,都没有大的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阶段 外治法阶段


因为在学内治法,药治法的第二阶段,我实在没有什么突破,感觉比较痛苦的,所以我就花时间学外治法,同时也学了一下温病学说。这是第三阶段。

外治法就很多了。针,灸,刮痧,按摩推拿,正骨,以后使用多种新形的仪器。我都学过。尤其是最近跟陈和平老师学颅荐椎平衡术,让我找到神医的感觉。通过对筋膜的了解,对体液,神经的规律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认知有了质的突破,能让我体会到杨振宁先生说的“以俯视姿态”去读中医书。

我学针灸的入门书,是倪海厦的人纪针灸篇。主要是认清穴位,和各条经络。作为针灸入门,他讲得不错。但是学完之后,离你在临床上应付各种各样的患者,还差很远。比如咳嗽的时候,你在肺经上取穴,70%的情况下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后来,又学了腕踝针,五运六气针法,平衡针法,全息针法,八卦针,腹针,董氏针灸,黄帝内针。最后我都不想再学其他针法了,谁再跟我说什么针法厉害,我心里都打“呵呵”,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针灸效果好不好,针法没有那么重要,而辩证准确最重要。只要辩证准确,抓住病机,用什么针法扎都会有效,随便扎都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有一个网友患者,失眠两年,我就给她配一组右手前臂上的几个穴位,她自己扎了一次之后,晚上就好睡了,她感觉很神奇,因为她在别处扎了很久也没有解决。

无论针灸如此,刮痧,也是如此,按摩,正骨也是如此。辩明病理,是最重要的事。

知道了病机,从这个角度去操作也行,从另一个角度去操作也行,中医治病,不是唯一解法,可以有多种解法。

中医最难的,不是学各种法,而是明理。
明白生理和医理,才是最重要的。
火神宗师卢铸之先生说:“医必先明理,而后言方药。”
这里再扯一句医易之说,因为医易通说,牵强附会,离生理本质太远了,所以会把你带到死胡同去,还在研究医易的人,请及早回头。

医理拨乱反正,是学中医的最关健的事,是事关你要学多少年才能出山的事情。不能不清醒。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的脉法啊,舌诊啊,用药啊,是比较次要的事。

我当年学脉法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痛苦,怎么学都感觉掌握不了,师父都教到我没耐心了。但是,当我医理明彻之后,发现脉学就好学了。甚至不需要脉诊,仅凭舌象,和症状描述,网上就可以开方子治病。有的时候,甚至连舌诊都不需要,只说症状就够了。因为心里有了明镜,自然知道病灶所在。

脉法和舌诊,跟医学理论有因果关系,不同的医学理论,解读脉法舌象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你用经方思维和用脏腑经络辩证,得出的脉诊结论是不同的,用扶阳医学思维和用温病学理论,得出来的舌象结论也是不同的。

我们市面上的脉诊和舌诊的书基本上没有讲出这个真相。教材也没有讲过这个事。所以,这又是一个大的障碍。你如果不知道这个真相,就买脉诊的书和舌诊的书来看,你很难学会。

在第三阶段,我的学习重心花在外治法上。还有学了温病学。

同时也兼学了一些道家的养生功法,如打坐,站桩,太极,八部金刚功,六字诀,洗髓功,对于反过来理解中医医理很有帮助。但是我没有坚持练。以后要多练功,少靠药。

温病学,在这里不长篇大论了,它是一个重要的支流,我认为它不足于成为医学理论的支柱架构。温病,主要是伤寒六经病的阳明病的延伸发挥,如果《伤寒论》学好了,再学《温病学》就容易多了。当然,温病学也是要学的,而且必须要学,你不学温病学,有很多病处理不到位,但是它又不能与《伤寒论》同等地位。

发表于 2021/12/9 1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真好,中医就应该务实,不应该玄幻。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2: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阶段,重新学内治法

学外治法、理疗,走了一圈,我又回来学内治法。因为有些病,外治法不太方便,必须面对面操作才行,有一些又太过疼痛,患者不能坚持,所以还是有必要内服中药调理。

现行的中医教材,基本上是以脏腑辩证为指导的。我们在书市上买的医书,大多数都是脏腑辩证。这种辩证方法,基本上是官方主流的。

虽然辩证体系有多种,比如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但是主流还是脏腑辩证。这里面又是一个迷雾,如果你没看穿真相,你又要多走路。

追源溯流,才能知道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类目里,《黄帝内经》是归类到医经的,同类医经的书名都叫“某某经”,比如“扁鹊内经”“白氏内经”等等。主要是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外治法。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而《伤寒论》呢,虽然序文里有提到《素问》九卷,但是·皇甫说张仲景是论广《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类目之下,是归类到经方的。同类还有好多种经方书藉,书名都叫“某某方”。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张仲景的《伤寒论》序文中说,他是参考了《黄帝内经》,但是他也没有用五行学说参入到《伤寒论》里,更没有易经的内容,里面有提到针足三里,风府风池,期门穴,这些经络的内容,这些内容是《黄帝内经》里关于针灸经络的学说。说明张仲景明白得很,他知道哪些实用,哪些不实用。但是主要还是经方的思路。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2: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医家,因为没有搞清楚医学源流,以为《黄帝内经》是经典之经典,所以用医经外治法的《黄帝内经》理论,来解读经方内治法《伤寒论》又是学中医的一大障碍。

虽然医经与经方同属于祖国古代医学体系里的医学典藉,但是毕竟使用方向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强行混合解读,又会产生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出来。

比如:把《伤寒论》的太阳病,解释为足太阳经证或者足太阳膀胱腑证,就很限制思维了。虽然也能解释一部分条文,如果真的等同起来,那是不是说,在足太阳经络上的病变,或者膀胱小便有问题,都用太阳病篇的治法来治呢?显然是不对的。又比如,前胸非足太阳经络走向的区域的病变,是不是不能用太阳病篇的汗法来治呢?要用三阴证的治法呢?显然,也是不对的。

经络,或者脏腑,都是解剖上的局部组织。

人体抗邪斗争,不是某一条经络,或者某一个脏腑能完成任务的,必定一个区域整体机能合力产生的效能完成的。

学过解剖学,就会知道,哪怕我们只是举一下手,这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调动整体的组织合力去完成。涉及筋骨肉血管等组织。治一个伤寒太阳病的感冒发烧,怎么可能只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就能治好呢?

同样的道理,服汤药,也是一定要考虑整体的,不能用局部思维来开方子。哪怕是局部一个很小的病,你都要有整体思维先考虑整体阴阳的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再加点引经药直达病所。

脏腑经络辩证,适合于针灸按摩刮痧这些外治法。但是服汤药内治,如果用脏腑经络辩证去用药,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局部主义。

您如果明白上面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出来不会看病了,他们在学校里可能考一百分,但是临床上去用那些方子,就是不好用。因为院校教材所有的汤药基本上都是脏腑辩证法来解释的。
不过呢,有些人学过了经方,再来理解脏腑辩证,就会避免犯局部主义的毛病。水平会高一些。

我是真的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舍弃用脏腑辩证来处方用药,当然,针灸还是会用脏腑辩证的,但是开药方就用经方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2: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经方,讲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学《伤寒论》不要用经络脏腑来理解六经病,虽然《伤寒论》里有提到足三里,风池,风府,期门,等穴位,这是临床随机应变而已。张仲景写书的时候,是没有考虑门派的区别,临床上好用就拿来用,所以我们后人读书,要理解他当时的想法,不要纠结书上的经络穴位,就认为它是脏腑经络辩证。

《伤寒论》里辩证论述,更多的是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辨病位在表还是在里,辨病性是阳证还是阴证,这样的条文更多,而且是决定处方用药的关健性词语。

二千年来,真正看懂《伤寒论》的人不多,南宋许叔微,是一个,当代胡希恕,郭生白,刘志杰都是。

我是后来受胡老,郭老思想影响很大的,结合人体自愈力本能论的思想,还有西医筋膜学的知识,再来看《伤寒论》,就很清楚张仲景为什么这样用药,都是顺势而为,都是在帮助人体平衡阴阳,恢复自愈力。身体能量较足的,就用汗吐下法,帮身体驱邪,身体机能沉衰的,就要温阳,扶正,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用药恰到好处,中病即止。有的时候,阴阳平衡之后,不要再用药,让身体自己恢复生机,以待一阳来复,阴阳平和,津液自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