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389|回复: 78

我的中医之路(愿后学者少踩坑少弯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2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中医爱好者,说学医很多年了,临床还是不行,不理想,很有挫败感。我认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绝大多数中医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很多名医,都有过这样的挫折经历。东北火神张存悌先生是中医科班出身的,他说“自己到了五十岁才开窍”,他的从医生涯才开始开了卦似的一路高光,成为当代名医。


中医教育的现状是这样的:我国每年培养数万名中医毕业生,大多数毕业后到临床去,都是临证而迷的。中医学生现在就业难,根本原因就是不会看病。中国太缺乏明医了,我遇到太多患者寻医无门了,如果每年的毕业生真的会看病,他们有大把一展身手的机会,何愁就业难。


院校的这些中医学子都是经过高考选拨,算是智商较好,再受过几年系统的学习,尚且如此,更何况希望自学成才的你呢?

现在,我时不时都会遇到有想学中医的热心人,我都会用类似的这番话劝退人家。真的是用心良苦啊。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院校里的那么多中医学子,智商肯定是没问题的,显然,主要是没有走对路。还有就是有很多迷雾和障碍没能够跨越,造成苦学也不行。如果能够拨云见月,其实学中医,三年就可以上临床,做个不错的小大夫。

我自从2006年开始学医以来,也遇见过几位天才中医,靠自学,三五年就水平很高,超过大多数中医的水平。他们除了天赋高之外,走对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算天赋不高,如果走的路的方向是对的,也会很快能掌握医术。

我自认为自己天份不算太高,在中医路上,也走了弯路,如果当年一开始就走对了路,起码可以节省一半时间。

写这篇文章,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希望后学者能够少走弯路,少踩坑。

我学中医大概可以分几个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阶段:营养学自然疗法阶段
我最初想要学医,是因为我自己就是病人,毕业后求医十年,身体没好,反而越治越差。我在2001年之前,是从事水工工程的,工作是要外出的,我那时想着我这身体可能活不了多大岁数,所以我就参加自学考试学会计,想着以后工作可以坐办公室,不用外出,比较适合我。

后来,在2006年的时候,我看了一张盗版光碟,看到一位叫林海峰的营养学专家,整体自然疗法创始人的演讲,他的一些观念我很认同,比如人体是有自愈力的,药物是治不好病的,人体是有智慧的,能够自我修复。

我接受了这些观点,并开始放弃求医问药的道路。开始学营养学,和自然疗法。以求自治。我也多次亲近林海峰先生,基本理解他的思想。20062007年,一年多的时间了,我大量阅读了营养医学和自然疗法的书,大大小小的书,大概看了有100来本。现在看来,都是浪费时间的,除了知道一些常识和一些观念之外,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上有用的东西。

但是时至今天,我对于“人体有自愈的本能”,这种观点是一直坚信的。后来,看了中医名家郭生白先生的《本能论》,胡希恕先生讲伤寒的言论,我更坚定这个观点,也影响了我以后阅读所有的医书的一个视角。所有的治疗,都是为了帮助和激发人体的自愈力。这个观点,其实西医也是认同的。但是,西医在这个观点之下,缺乏有效的方法,或者说他们的方法很低下,甚至是背道而驰。

在那一年多时间里,我也接触了很多保健品公司和产品。也做了多次断食,喝果菜汁断食。因此严重伤了脾阳,以至于很长时间脾胃都差。到了2007年夏天的时候,人已经很虚弱了,快到阴阳离绝的感觉。多说几句话,都口干,长相也很难看。现在翻看那时的相片,真的惨不忍睹。

那年夏天,我遇到我的第一位中医启蒙老师,给我开了扶阳的方子,吃了半年,几乎每个方子都有附子,前后吃了大约有5斤熟附子,才活过来,才感觉有些力气。启蒙老师是我这辈子都会记住的救命恩人,他是引领我学中医的人,也是把我带入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在那半年时间,我每周都去看病,那时候围绕着启蒙老师身边有很多年轻的朋友,那时候大家都年轻,都比较有热情,那半年,以及以后的多年里,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开始学习儒释道。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0: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阶段:扶阳医学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较长,其实如果先走第四阶段,再来学扶阳理论,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更好理解扶阳的思想。在这个时期,我主要是以黄元御《四圣心源》作为学习的中心教材,以黄元御为宗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当时受到一位老中医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指导后辈学医的小文章的影响。

原文现在还在网上,如下:

1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2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3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4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5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6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7其它医书,但观其方.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

当时,我基本上是按老先生指的这条路去学医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条充满迷雾的道路。为此我多走了很多年。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医易之间纠缠。

这条路我走了十来年,也没有走通。如果现在让我来指导后学者学中医,三年就可以让他上临床做个不错的医生,我绝对不会指这条路给人走。

那时因为刚学中医,传统文化知识也比较匮乏,所以觉得如果按上面那样学医,很崇高又充满魅力。

现在想想,真的是掉坑里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0: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易结合,就是学医路上的最大迷雾,“学易越深,离医道越远。”

请记住我这句话。

这句话是我说的,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我原创的,我说这句话也不怕别人来砸砖。

我曾经把这个观点在一些中医群里说,基本上都是被人骂的,说我肤浅,说还没有入门,之类等等。但是,以我观察,凡是沉迷于医易之间的人,绝大多数是水平都不乍滴的人,有一个写了一本《易解伤寒论》的书,能把初学者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他的临床水平如何,网上有人评论,我不多讲。

当然,也有一些人本身中医学得很好,也喜欢《易经》,然后他们也有这种情结,就是喜欢把玩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娱乐的心态,他们很享受这种揉在一起的感觉,喜欢把医易混在一起的人,让人觉得有品味,故作高深。这种人一般比较高智商,但是肯定不是带你进入中医之门的好老师。如果你跟他走,他会把你带到坑里,几年都爬不上来。你会成为他的门徒,你的医术永远都不能超过他。

我就是因为看穿了这点,所以,我及时跳出来,然后另外找道路,才有今天在临床上还算得比较明白。

虽然我不敢说现在我有多高的水平,但是起码思维是很清晰的,就算有时候处方不够精准,效果不明显,我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知道如何去调整方子。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是糊涂人了,就差经验的积累而已。

发表于 2021/12/8 2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是医,易是易,医易相通,理论相也,阴阳五行。
发表于 2021/12/9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一下!《四圣心源》确实不错,学传统中医直接《伤寒论》入门难度相对较大,从《四圣心源》入门相对简单明了,学完《四圣心源》再学《伤寒论》《黄帝内经》就感觉好很多。我就是这样学过来的。《易经》知道一点,目前还无法与中医有效联系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在这里要讲医易这些东西?

接受传统文化熏习的人,会养成一个厚古簿今的习惯,他们不敢质疑古人,认为古人都对。所以,被绕到水沟里很久都爬不上来,还不知道原因何在。
你只有理解古人当时的文化背景,你才能看穿里面的东西。古代读书人都有易学基础的,自汉朝董仲舒以来,古代读书人都是要学《周易》的。所以阐释医理的时候,他们喜欢用易理来解释。这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和局限性的。

孙思邈有一句名言:“不知易者,不足以为大医”。对这句话的误读,也误导了无数中医学子。

为什么这样讲呢?
首先,易经的本质是做人应事的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它是一本正确而没用的书。(这句话,也会引来无数人的砸砖,尤其是风水算命从业者,肯定要掀我房顶了。)它对于训练一个人的情商智商,是很好的读物,可以让人培养出趋吉避凶的觉察力。当你懂得这些易经里的道理,为人处事,就会更有智慧,能看清很多人世间的事情。
所以,孙思邈认为:中医人都有必要去学它。他这样说,是没有毛病的。

他还说做医生还要读四书五经呢。但是你不能说四书五经跟医学有什么直接关系啊。这些书是医生的文化修养类的书,不是医学书。作为一个中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你只是为了学医治身体之病,可以不必学。

《周易》跟生命科学的中医,毕竟是完全两码事,是两个领域。中医主要是面对生理问题的,不是面对人事的。因为汉朝之后的读书人,常用易理来阐释人世间的事情,所以当他们要阐释中医的时候,也用易理来阐释,这只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

关于这些历史渊源,请看我的小文《关于《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的由来》

医易强行捆绑,会僵化中医的医理,我相信每一个有较高逻辑思辨能力和现代科学意识的人,在读这类医易的书的时候,一定会感觉牵强附会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五行生克,是不严谨的学说,是经不起严格推理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反中医的人指责中医是伪科学的深层原因。
其实,他们指责得对。

网上很多中医粉老是跟中医黑争论这个话题,真的很没有必要。我就不怕这些指责,当我真正的理解中医治病的原理和本质之后,就不会跟他们争论这个话题,我反而欣然接受。

黄元御,郑钦安,都有深厚的易学功底,所以他们写的书,为了阐释医理,易经拿来就用。而作为我们现代人,普遍缺乏易学功底,要想理解他们的东西,就老费劲了。清末的唐容川,还专门写了一本《医易通说》,把医易越来越引向玄学。这本书,看似很高明,其实是糟粕,惑人心目,一旦信了这本书,你学医的道路就要多走几年。

还有我非常尊敬的刘力红老师的恩师李阳波,他的医术水平确实很高,他试图用传统文化术数来建构中医理论模型,但是没有完成,他自己就英年早逝了。

我斗胆说一句:就算他不英年早逝,他也不会成功。

他这样建模,对于帮助记忆一些中医医理,作为一个方便记忆的思维导图,可能会有些好处,但是如果当成医学的本质理论,必定会僵化中医,使医学成为形而上学,把中医引向死胡同去。他说开方就是开时间,说得条条是道,其实是异端邪说。
很多时候,能够自圆其说,只是“套套逻辑”,不一定是对的。

人的大脑最擅长的就是牵强附会。用他的时相医学,加上牵强附会,当然能把很多话解释绕圆场,但是用他的时相医学,培养了多少个会看病的好中医呢?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些不太应该说的话。这里又有点迷信了,黄元御,唐容川,李阳波,都短寿,四五十岁的命,就算是累死的吧,但是,也说明他们只是理论上的高人,他们那么精通易经,应该很会算吧,应该懂得趋吉避凶吧,应该懂得保命养生才对吧。我没有不敬他们的意思,这些名医,他们的品格都很高尚的,很值得尊敬的,但是尊敬是一回事,做学问是另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我爱我师,但是更爱真理。”做学问,不能是空中楼阁,书可以写得看起来很高深华丽,可以写得让人仰望,但是不一定对的。很多名医之所以出名,是他的门人有了社会影响力之后,把他供奉起来的。他当年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你看懂这点真相,就不会迷信他们了。)

我始终认为,中医的发展,一定要把玄学剥离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如果凡事迷信古人,中医只能越来越被时代抛弃。

只有在理解古人的思想本质之后,守正创新,才是真正的尊重古代圣贤。

你可能又要问了:既然我否定他们的理论,那怎么解释他们的医术高呢?
这很好理解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们对于经典太熟悉了,脑袋里装了太多的方子了,而且他们掌握的主要中医理论,大多数是正确的,所以临床上遇到问题就能想到方子去用,知道如何进退。他们是有过人之处的,有天赋。但是,他们要解释医理的时候,就师心自用,自以为是了。

一个一流的运动员,不一定是一流的教练。一流运动员,是有天赋和大量的锻炼加上悟性成就的,但是好的教练能把潜质差的运动员,培养成一流的运动员。你要找到那个一流的教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