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略谈学习中医药学的门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08: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5/4 20:55 编辑

成中医往事 | 冉品珍医事小传: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顽固性水泻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6 14:00:05 浏览次数:849 次

https://www.cdutcm.edu.cn/czygs/js/content_50584

    冉品珍医事小传:人参败毒散 加减治疗顽固性水泻

撰写人/陈丽平

我校各家学说博士生导师宋兴教授在课堂上曾向学生讲述了冉品珍老先生为他诊治的往事:

宋兴老师童年吃过很多树皮草根,后来肠胃就一直不好,很容易腹泻。上大学时,曾找过当时成都中医学院的不少名家诊治,都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唯独没找冉老看过,因为冉老一年四季板着面孔,神情冷峻,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去打扰他。他在附院的号又特别难挂,得半夜去排队。

宋老师有一次又因旧病复发,腹泻一天二十多次,百药无效,只好住院治疗。经2周输液治疗,每天仍腹泻十来次。

那时宋老师也在内科工作,上门诊时诊断室和冉老门对门,住院部主任是两位老妈妈,对科里的同事,无论长幼,都特别友好。她们都建议宋老师去找冉老看看。还给他出主意,叫他穿着工作服去找冉老。

宋老师遵照主任指点,穿着白大褂,一直坐在对门的诊断室里等着,眼瞅着冉老的病人看完了,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求见冉老。进诊室后,恭恭敬敬站在冉老诊断桌旁,嗫嗫嚅嚅地叫了声:“老师好!”

冉老正在那儿卷旱烟,听到招呼,他一声不吭,依旧卷他的旱烟。过了好一阵子,才眼皮都不抬地冷冰冰问了一句:“啥事嘛!”宋老师说:“想麻烦老师帮我看看病。”

冉老又不吭声了,还是认认真真卷他的旱烟。卷完一支再卷一支,等到旱烟卷得差不多了,他才把烟往桌上重重地一放,没好气地说:“学了医自己都看不了自己的病,学医还有什么价值嘛! ”宋老师只能在一边战战兢兢地听着,接着他又把旱烟杆一敲说:“坐嘛!”然后给把了把脉,看了看舌苔,把处方扔过来说:“写嘛!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藿香。”

宋老师说,他写完处方后心都凉了半截,心想:自己的病都十多年了,又不是近期感冒风寒造成的,吃辛温解表药干啥?再说,从进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以来,从补中益气汤到理中汤、砂半理中汤、丁萸理中汤、附子理中汤、乌梅丸,其他老师都用过了,全无效果。一个与脾胃病毫不相干的解表方,会有什么效果?心里非常失望。

宋老师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到病房后,两位主任老妈妈来拿方准备去给住院部药房帮他煎药,宋老师说这方治不了自己的病,吃了也白吃,不愿意吃这药。两位主任说:“不能这样看啰!冉老的方就是非常轻描淡写,很多人吃了疗效都特别好,一定要试一试!”

药煎好后,当晚在两位主任的监督下喝了一次,腹泻就完全好了。宋老师说,他当时真被惊呆了!这么轻描淡写的药,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后来宋老师听说冉老一家五口都死于大饥荒,就剩下冉老孑然一身,才知道冉老内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宋老师就经常去冉老那儿给他卷旱烟,陪他聊天,师生感情自然也就越来越亲密。

后来宋老师请教冉老:“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的人参败毒散是不是治疗久泻不止的妙方?”

冉老纠正说:“哪有这种说法哟!哪有什么通治一切腹泻的妙方哦!治病要分性质,分层次嘛!人参败毒散只治它应该治的那种腹泻哈!不能当作万应灵丹到处乱用哈!”

宋老师问冉老:“我腹泻那么多年了,怎么会还停留在一个表浅层次呢?”

冉老回答说:“那是因为你年轻呀!所以才久在一经不移嘛!”

宋老师问冉老:“那诊断依据又是什么呢?”

冉老回答说:“舌苔薄白呀!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寒嘛!”

宋老师问冉老:“为什么附子理中、乌梅丸既固守元气,又邪正兼顾,没有效果呢?”

冉老回答说:“还是刚才讲的那个原因嘛!不同方药结构不同,作用方式和作用的浅深层次不同,治证也不相同嘛!理中、乌梅都药过病所了嘛!所以没有效果呀!”

宋老师后来说,冉老的解说简单明了,让他有如醍醐灌顶,当时就被深深震撼了。

宋老师至今还时常称颂冉老“身怀绝技,是真正一流的医林高手啊”,也时常感叹冉老命运坎坷,人生不幸。

人物小传

冉品珍教授(1913—1987),四川遂宁人,早年师事蜀中名医徐立三先生,习医八年,颇得其真传。后悬壶乡里,不仅医技精湛,而且为人坦荡,医德高尚,求医者络绎不绝,名噪遐迩。他曾担任遂宁平民优待征属送征所所长、遂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创办之初,由于其医术和 学术盛名远播,被选拔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教授。从事黄帝内经、伤寒、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等教学和临床工作50余年,著有《内科临证 辨治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内科55讲》(成都中医学院) 及《中医内科手册》等专著,参与编写《中医内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3),又编有《内科临床实习参考方药资料》《内科讲稿》《脾胃病讲稿》等教学参考资料和讲稿。


撰写人简介:

陈丽平,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医各家学说(明清医家学术思想 和临床经验研究)。承担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项目1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子课题1项。作为主编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和各类专 著20余部。获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霍文巍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2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师点睛录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8 13:17:42 浏览次数:350 次

https://www.cdutcm.edu.cn/czygs/js/content_65433

从1968年9月起,我先后在成都中医附院、省医院、市一医院、二产院和中医院实习。实习科目,既有中医,也有西医;实习场所,既有门诊,又有住院部。当时进入实习的医学生不多,实习条件非常之好。更为难得的是,带习老师全是省市医界专家名流。如附院的陈达夫、王渭川、文琢之、陆干甫、彭履祥、张安钦、廖孔禹、黄德彰;省医院的樊培禄、罗建中、胡老师、高主任;一医院的王文雄、朱镇川、张澄安;二产院的杨玉书;中医院的王静安、叶德明、陈忠尧等,都做过我的带习老师。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亲切和蔼、认真负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习当中,他们还把平生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更使我感激不尽,终身受益。我在临床上使用的方药,多为他们所赐。毕业后我留校任教,继续得到各位恩师的指点和裁培,倍感幸运和自信,因为各位老师都是我的后盾,所以底气十足。数十年来,只要我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急症或疑难杂症,总爱带上笔记本去找老师搬救兵。可敬的恩师们向来对我有求必应。他们为我析疑释惑,排忧解难;他们为我分清扬浊,指点迷津,让我茅塞顿开,把乱麻理出头绪,疑难迎刃而解。我将记录各位师尊教诲的笔记本视为珍宝,取名《点睛录》,意思是,这些案例的治疗效果好,得益于老师们的关爱支持,画龙点睛。在新生入学和教师节前夕,应校报编辑王其奇老师之邀,借校报一角,选刊《点睛录》中的部分临床医案,一供读者和新同学欣赏,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献上一瓣心香;二为缅怀和纪念已经仙逝的各位恩师,愿他们的英名和事业永存。

案1

罗玲,38岁,闭经数月,身体羸瘦,肌肤甲错。门诊就医,医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甲珠、虻虫、蟅虫之类予以破血遂瘀,屡攻不效。医言如此顽症无方可用,此肝血痨也,回去好好将息,尚可再活几年。罗听后大怖,自思膝下小儿只有5岁,堂上老母年已8旬,家中无人照料怎么得了?思前想后,悲从中来。绝望之中,忽然想起自己老上级之子在中医学院上学。于是找到我家。正好父母都在,听了罗的倾诉,母亲说:“别着急,我找儿子给你想办法就是了。”父亲立刻打电话到学校把我叫回。我乍见罗玲,不免吓了一跳。她原来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现在才38岁却已经头发枯黄,面容苍老,似近花甲。一问病情,罗玲一场好哭。经诊查,脉缓无力,舌红无苔,羸瘦骨立,肌肤甲错,双下肢干枯形如蛇蜕,失眠多梦,二便正常,闭经数月,少腹时痛喜按。我记好了病历,嘱病员暂且回家去等候处方。因为当时我在附院毕业实习,尚无处方权,不能单独处方。回到医院,我将记录的病案呈送恩师陆公审阅。陆公看过之后,问:锦江何以无水?我听后,答:大河无水,是上游没有开闸。陆公又问:还有呢?我思索再三,说:连日无雨,上源干旱,下游也会无水。陆公曰:你去看看病员服过的处方,当知下一步该怎么治疗。于是我当即赶往罗玲的住处,查看了所有处方,尽用破血逐瘀之法,开闸既然无效,遂改用温阳益气、滋阴补血之法以治之,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请老师签字认可后交给病人:

制附子30g     上官桂10g    熟地30g

山萸30g    怀山30g    云茯苓20g

丹皮10g    泽泻10g    秦当归15 g

炙甘草15g    补骨脂15g    女贞子15g

病员连服14剂,月事始下,喜出望外,前来陆公处复诊,再用和剂予以调理,半年以后康复如初。

(文/谢克庆 编辑/霍文巍)

终审:超管





上一条:盛世奇缘 天从人愿 [ 2021-05-08 ]
下一条:曹泽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 2021-10-25 ]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21: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实显峥嵘——记省级教学名师邓中甲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7 16:24:36 浏览次数:1343 次

https://www.cdutcm.edu.cn/czygs/js/content_65416

      邓中甲,1943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方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中心新药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基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其主编的教材获教育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2010年,获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
       邓中甲教授是四川省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方剂学》负责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和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界知名教授。
  邓中甲教授与中医结缘缘自于高中时代的一次意外受伤,此次遭遇险些导致他双目失明,是中医最终治好了他的眼睛。这段特殊的经历和中医的特殊疗效给年轻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有志于学习中医。196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圆了他学习中医的梦想。高中时代的那次特殊经历使他对学习中医产生了兴趣,以后的学习实践则坚定了他将发展中医事业作为毕生奋斗的理想,他也正是用这样的理想来教育他的学生。
精研教学  显名师风采
  1970年8月,邓中甲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被分配到四川省泸定县医院工作,主持全院业务。1979年调动至我校基础医学院工作至今,先后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在学校任教的三十余年中,他热爱中医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其严谨的说理,婉雅清新的言辞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一次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时,青年教师向邓老请教如何提高讲课效果和如何积累教学经验。邓中甲说:“我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也常感到自己的基础不够扎实。为了做一名好老师,我一有空闲就到图书馆看书,抄摘上课时可能会用到的素材,而且还买了一个录音机,只要一有灵感,想到对教学有用的例子,或者语句,我就马上把它录下来。那时候,吃饭、走路、无时无刻都在琢磨教学的知识和技巧。”他的话让青年教师感叹不已,深深被他的执着精神所触动。
  由于邓中甲勤奋专研,孜孜不倦,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其认真专研业务的精神、高度敬业的态度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在卫生部组织的1985年全国五大中医药院校教学评比中,邓中甲获课堂教学第一名,并先后被台湾长庚大学、美国国家自然疗法医学院经典中医系聘为顾问、客座教授。他三次赴美国波特兰国家自然疗法医学院、七次赴台湾长庚大学中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先后共计历时28个月),获得一致的好评。1998年他受日本东洋医学会邀请,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所开展的讲座和交流的内容深受日方欢迎与好评。日本东洋医学会会长小川新先生特地致函成都中医药大学,感谢学校派出了这样好的老师来参加交流。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远程示范教学特聘邓中甲为主讲教师,讲授《方剂学》84学时,其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之余,邓中甲还致力于教材建设。1994年,他在全国首次提出将复方配伍规律作为教育方向,认为重视配伍技巧可增强学生对方剂中药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克服和减少临床用药的随意性。2003年,他编写的《方剂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出版发行。在《方剂学》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工作中,他大胆改革,使编撰的教材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及其应用要求,并突出方剂学在中医学术体系中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平台、桥梁、纽带作用。他在教材中增设“治法概述”一节,强调配伍技巧,总结类方配伍规律,对不同性质的方剂突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方法。这些改革,使教材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二十年来,他先后担任《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方剂学》(全国普通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主编,《方剂学》(海外标准化教材)主编,《方剂学》(中医学类专科教材第一版)副主编,《方剂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副主编,《方剂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外教育规划教材)副主编,以及《方剂学》(案例式教材)副主编;主持或参与出版了各类教学辅导用书、专著等共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因为在指导组方的治法理论、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增效减毒技能的配伍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于2005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
著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长期以来,邓中甲全身心投入到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每年担任本科、本硕七年制学员的《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先后培养了17名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全世界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毕业学生遍及国内外,涉及美国、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同时,邓老还为南京、陕西、湖北、福建、广西、云南、江西等中医药院校培养输送了优质方剂学师资,促进了兄弟院校方剂学学科队伍的建设。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他在多年深入研究中医学、方剂学基础上,精心组织规划教学内容,其开设的《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中医方药配伍学》两门博士研究生课程,深受学员欢迎。
  除培养研究生外,邓中甲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通过一对一的辅导,进行针对性培养。如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支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指导策划职业规划与努力方向,为青年教师指明今后发展方向,等等。此外,邓老定期与青年教师开展思想交流、切磋业务,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分担各类科研课题,使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锻炼,水平得到提高,青年教师因此而在实际工作中受益,参加教学比赛屡屡获奖,深受同行、学生好评。在校外,他还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中青年名中医工程”指导老师。多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以他为核心,并在其带领下培养、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方剂学教学梯队。199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授位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授位点;2004年、2005年、2009年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重点学科,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部属重点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邓中甲常说:“现在的中医药发展很艰难,我不敢说能教育多少人才,只求多留下几颗热爱中医的种子,将来让他们能在各地生根发芽,我就很欣慰了。”由于声名远播,很多学生慕名从全国各地前来,跟随他学习中医。邓中甲对他们因材施教,在他的影响下,他教导的学生都是中医的“铁杆”,成为了众多医疗单位的业务骨干。

仁心仁术 树歧黄典范

  邓中甲认为中医的关键在临床,没有临床,中医研究就失去了根基。于是在教学中他率先开展了讨论式教学及临床病案影像教学,以传统师带徒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临床见习,成果显著。
  除教学外,邓中甲一直坚持临床工作,对脾胃、肝胆系统疾病、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着丰富治疗经验。作为医生,邓中甲医德高、医术好,救人无数。早在文革期间,他在四川省泸定县医院一待就是八年,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那里,他曾为贫穷的民众免费看病,甚至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钱来,给山上的猎户子女垫钱买药。在那里,他治愈了众多不孕患者,让他们膝下有儿女。在那里,他摒弃对麻风病的恐惧,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麻风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此获得了国家卫生部嘉奖。

直到他调至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定县的当地人民对他仍念念不忘。八十年代末,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了一次暑期实践活动,到邓中甲当年行医的磨西镇义诊。当得知带队者为邓中甲时,当地群众早早准备好了招待的茶酒迎接他们的到来。当义诊队进入磨西镇时,热情的群众成群结队地欢迎他们,纷纷邀请到家中做客。老乡们感激的泪眼和一声声的道谢,让同行的老师深深感动,更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被尊重的成就感。

  如今,邓中甲虽然年近七十,却依然保持着对中医药事业极高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坚持每周四天看医疗门诊。他的病人有相当一部分为肿瘤患者,针对肿瘤患者的焦虑情绪,他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处方时他常替病人着想,力求“简、便、廉、效”,深受病人爱戴。一次,一名远道的病人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辗转来到他的门诊求治,当得知他的不便后,邓中甲告诉他:“你们当地有位×××医生,医术也不错,不必舍近求远,找他看也是可以的。”真挚朴实的话语让那位病人备受感动,说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医生,不求病人蜂拥而至,反而处处为病人着想!
  邓中甲热爱自己的工作与专业,尽管学习中医的过程艰苦而漫长,但他不觉艰辛,庆幸自己选择了悬壶济世和教书育人这一行。面对外界的赞誉,他总是回应道“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些平凡的事,这些都是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值得渲染的”。谦虚的态度,严谨的精神,平实的作风为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报473期 文/基础医学院 编辑/霍文巍 康玙歆)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霍文巍





上一条:教书育人 亦师亦母 [ 2021-05-07 ]
下一条:以朴实无华行动 谱写党员先锋乐章 [ 2021-05-07 ]


 楼主| 发表于 2023/5/5 2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医学思想的社会实践中医治未病是健康养生之学
发布时间:2007-06-28
·                                       https://www.cacms.ac.cn/zykxy/mtzy/200706/3d9f2a6faf274d6aa93d3ce971cf564a.shtml
·        [url=]  [/url]
  治未病是伟大医学思想的树立
  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这里将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的许多著作中,如《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此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清·曹庭栋则指出“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国务院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治未病在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非常重要”,并认为“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开展治未病是伟大的医学革命
  如果现在要求人们回答医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人们常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医学的对象是发病的人群,医学的任务是对已患病的人进行治疗,因而医学是关于疾病的医学。西方医学经典的定义也认为,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并认为医学是研究人体偏离健康状态及表现出异常状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然而大量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却导致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另一面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医疗费用日益上涨,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和分配不公。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开始反思:“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它根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医学的目的的再审查》国际研究计划)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说到底就是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来源于疾病的预防观。“预防”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下经》“君子以思患而豫(豫,通预)防之”。春秋时期亦提倡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如《管子》说,“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故祸不萌。”实践以人的健康为医学目标,“宝命全形”的养生之道,是对健康的维护,“以平为期”的治疗思想,是使疾病向健康的转化。
  实践治未病是伟大的社会运动
  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不少家庭面临“因病致贫”以及“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卫生体系正担负着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期望平均寿命延长,国人也更加注重自身健康。国家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要战略前移:即从疾病为主导向健康为主导转变,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促进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报告指出,在人类健康长寿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的影响只占8%。因此,“治未病”要形成社会风气,成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们摆脱疾病的困扰,掌握健康长寿的主动权。
  时代在发展,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纯的没有疾病,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是在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这个定义表明,健康应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适应状态的良好。学习研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必将促进国民的健康。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著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淳淳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学倡导的治未病的思想以及丰富的养生理论和经验乃是今天发展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的宝贵财富。
  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手段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如何应用于养生防病?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特色。我们研究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可直接应用于健康评估,并用于具有疾病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慢性疾病及康复期的人群与个体,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医疗干预和个性化顺势健康管理服务。实践证明,体质辨识对“治未病”的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防治模式的形成,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经济建设有重要的贡献度。诚如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一批西方学者指出,“在我们西方所称的‘功能整体性医学’只是刚刚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但还没有给出特殊功能变化和一个明确定义的框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开创的中医体质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中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学,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利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愿我们在治未病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 琦)

 楼主| 发表于 2023/5/6 05: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真的把中药说透了!这是我听过最好的讲解

2023-05-05 11:09:59  来源: 人民健康论坛公众号   作者:人民健康论坛


https://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hongyi/2023-05-05/326019.html
点击: 528    评论: 1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庆维 北京同仁堂名医馆馆长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中医是‘生命医学’,西医是‘生物医学’,中医的‘维度’高于西医。”北京同仁堂名医馆馆长关庆维早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是高维度的‘象医学’,不可用低维度的生物医学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指导甚至约束中医药学。”
  虽已年近六旬,但身材高大的关庆维,眼神犀利,络腮胡子发白且微长,医者风范自显。他出生于著名中医世家,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及独到的见解,近四十年来每天接诊大量患者。在访谈过程中,关庆维更多从“高维度医学”的层面阐述中医,梳理中医与西医之异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医的“维度”高于西医
  在关庆维看来,中医和西医虽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医学手段,西医的初衷也是把人作为一个生命来探究,但当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到今天,却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是生命,而中医看到了西医没有看到的生命之“象”,从而导致中医无论在指导思想、认识对象、认识角度,还是在治疗方法与价值导向等方面,都与西医有根本性的不同。
  他说,中医是追求平衡,追求人自身、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平衡。阴阳不平衡,才是生病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身边都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为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不生病呢?因为人自身有强大的自我调控体系,能让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持平衡。”
  “中医通过使用自然药物的‘偏性’,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纠正身体的偏性、恢复健康。身体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药物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中医通过药物与身体发生‘合象’,从而达到平衡实现人自身的健康。”关庆维认为。
  他进一步分析说,中医理论是“藏象学”,思维方式是“象思维”,是面对人体形而上层面(即生命层面)的医学,通过恢复人体形而上统领形而下的本能,达到运用人体本能发挥功能让人体回到健康的目的,因此中医是“道”;西医是着眼人的形而下层面(即生物层面),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还原、可以逻辑推演的方式进行诊治,是通过对人体的形而下实体过程进行干涉试图控制疾病,是“器”和“术”的层面。
  象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它是模拟式的思考能力,指运用带有直观、感性的图像、模型、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将宇宙自然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模型构建宇宙万物统一背景下的人体生命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可以说,中医的‘维度’高于西医。”关庆维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象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生命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古人云:身者,生之舍也。身体是生命的房子,生命走了房子还会在,还可以解剖。但只研究房子,能得到关于生命的根本的认识么?”关庆维问。
  象思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思维,是原创性的源泉和母体,是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思维。中医相关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象思维。
  比如,中医治病,要考虑到社会与自然背景的,考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节律等对人健康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域的人,在不同时间节律上发生的即便是同一种病,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同一种病,地域不同,或发生的时间节律不同,在中医眼中的阴阳中和的“象”是不同的,尽管这不同的象指向同样的病变形器,但中医依据的医学理论是着眼于人体与天时地利人和构成的整体的象,而不是着眼于肉体器官这样的形器,是根据象来立法处方遣药,这就是中医的“象思维”。
  “中医大夫给病人开了一个星期的方子,病人说我没时间来医院调方子,擅自决定吃二个星期。这就不对了,节律变动人体的‘象’也就变了。中医大夫立法开方,是针对人体的‘象’的,象变了还按依据原来的象立法组的方治疗,也就是吃药不对应节律,就会伤害身体,这样还不如吃一个星期药停一个星期不吃药。”关庆维说。
  以西律中 中医药或误入歧途
  然而,在现实中,“以西律中”并非个案,甚至已然成为主流,这正是关庆维所担忧的,并呼唤民众与医学界、管理部门需要警惕的。
  “现在,在实验室里研究中医药,基本用的是西医的方法,把中医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温凉寒热等都放弃了,还是中药吗?”关庆维说。
  关庆维指出,现在中医药的研究课题,都是用分子生物学在统领中医药学发展,国家级课题层面尤其严重,“可以说,中医药的主流研究已经走到全盘西化的地步,现在真正的中医很少了,大部分中医都是用西医的思维去开中医的处方。”
  他表示,中医“西化”还体现在相关政策中,“如药典中规定,每种中药饮片,其有效成分在分子水平上的含量是多少,这是用‘西化’的脑袋去制定中医药典的标准,按这种标准生产出来的中药,和原本意义上的中药,已相去甚远,疗效更是无法保证。”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0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5/7 07:18 编辑

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王永炎
发布时间:2011-04-07
http://www.catcm.ac.cn/zykxy/xkdtr/201104/3ed0e0a772ae4b72b79c1640bb923997.shtml
【按:本篇论文的信息量很大,值得反复揣摩!】
  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医药学人的思维与相关的行为。本文从中医药学学科方向变革的现实需求,指出学科发展朝向,是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实施健康医学行动,针对中医中药诊治的优势病种,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医学并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疗效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共识性的循证证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性与技术的可及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国内外通行标准,不断地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中医药学的学术创新门径是学用诠释学与循证医学。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与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学科带头人要能够兼通文史透视组学,重视表征的观察与体悟,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为构建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奠基。
  进入21世纪,中医药学的学术方向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包括有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融合互动,还有人类新思维进入到后科学时代的影响。我们需要系统地梳理,并结合中医药学科的现状去探寻创新之路。今就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1、学科方向变革的背景
  随着全球科学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需要调整变革与创新。所谓科学大格局应该包括着概念的更新,思维模式的转变,理论框架的构建与付诸实践行动的指南。其中的重要因素,应该是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当英国物理学家史迪芬·霍金在1974年做黑洞预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惊。黑洞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 (event horizon)所规定的时空区域。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质量要无限大,甚至会爆炸。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宇宙中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显然它是我们研究的对象。20101116日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其中有90%的暗物质尚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不足10% (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异,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上述宇宙天体的观测与发现又会对中医药学有什么影响呢?中医药学确切说不是唯物为主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是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应强调关系本体论,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等无疑是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吻合!
  始于上个世纪中叶有一个争论比较久远的问题,那就是中医药学被称做经验医学,学科本身有没有自己的理论?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资深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医中药的事业很关心。他十分肯定地说: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科学哲学的底蕴,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真、善、美;另一个方面,它能够指导实践,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其与线性科学不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思维模式。上世纪初期,西学东渐,还原论盛行,还原论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工业文明的进步,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功不可没。然而还原论的盛行,特别是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优秀的中华文明,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本世纪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迎来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呈现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行的时代,全球截止到2009年已有720多所孔子学院,关注学习中国的文史哲。长期的农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形象思维决定着我们重视观察和体悟。我们既重视病人的客观表现,做好望闻问切四诊的检查,就是通过四诊收集到病人的表现,医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于做出分析,是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依据,这是主体的认知过程,将主体、客体、象、意、体结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象思维。象思维属于动态的整体,其所使用的工具有视、嗅、听、味、触等感知层面,还可有超感官之形而上层面的内容,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如老子的大象无形、顿悟等。
  健康理念的更新是本世纪中医药学重要的源动力!上世纪以还原论为主体的西医学是建立在以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则需要从诊治人的病向关怀病的人的转换。忽视了主体是,过度注重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人文关怀是错误的,以致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发病率增高又得不到合理的诊疗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均重视了医疗改革,突出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医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人类的生活满意度与生存幸福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和实在的疗效,重视个体化医疗与循证医学证据等。这是引起西方学者关注中医药学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可引领本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其整体医学思想、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顺应自然的各种疗法有其存在的广阔天地。为此,中医药学学科建设要坚持我主人随,弘扬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植根于大科学的背景之下,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所谓大环境的变迁应该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要服务于大卫生的客观需求,促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朝向全社会的广大民众,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要让广大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对常见多发病能够吃得上药,吃得起药,能够把中医的适宜技术加以推广,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实现中医药学科的总体目标,科学与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来建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科建设要贯彻我主人随的原则!上世纪的中医前辈们是为了中医的生存而奋争。现在我们需要面临的是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谋策略。我们主张以国学、国医为主体,有主有从,中西结合,同时,欢迎和团结一切关心中医药学发展的多学科人员与社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
  2、中医药学学科方向概述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是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实施医学健康行动,针对以人为本的健康问题与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病种,以辨证论治为主体方向的个体化诊疗手段,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共识性的循证证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性与技术的可及性,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国内外通行标准,不断地提升中医药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自然哲学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引领指针,在的层面。本世纪的自然哲学观重视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网络信息链接为主的模式,强调关系本体论和实践第一性的观点。这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重要的挑战。纵观上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浪费主义盛行、卫生资源的短缺、寿命虽有延长但伴随痛苦的增加、眼中只有而没有主体的,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标准判别疗效的医学评价体系。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的复杂性、能动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尤其是现代宇宙观的重大变化,带来了人们视觉域的不断拓宽,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学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强调的有: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主张整体系统的和谐与统一的理念,注重关系本体论的认识方法,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人为本的健康问题与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病种作为中医药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医药学历来是重视这一主体因素的。人为本,病为标治病救人等理念是深刻烙印在中医药学人的脑海中!人有生物学属性,更有社会心理属性,每个人均有1014个细胞数并同时还有寄生于人体上比人体自身细胞多10倍的细菌,多么庞大的军团!人的健康问题又是十分广阔的天地,中医药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目前中医治未病(包括亚健康防治)思想与工程的不断推进、中医养生和中医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活跃,中医心理学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中医药学的研究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各类研究计划将重点放在现代难治病的辨证论治方案和证治规律,其中包括临床流行五病,即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肿瘤及糖尿病。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也有专项资助。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的手足口病,中医药在防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优势病种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方向,如何把握好时、空间的转换,寻找到证候演变的拐点有效诊治与阐发机理是我们的优势。譬如冠心病有胸部闷痛,心电图不正常,可以确诊为冠心病者。然后介入造影检查:冠状血管完全是通畅的,未见有斑块,它只是微血管的血循障碍,中医称为病络,是络脉的病。按络脉者,常则通,变则病,变则必有病络生,病络生则络病成。通过审证求因明辨导致病络的核心病机,依据共性的病理环节进行治疗,运用复方中药的标准汤剂多获较好的疗效。为人类健康维护的中心加以展开,有是证,则用是药,贯彻我主人随的主体性原则,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天人相应、形神一体、动态时空等均有其合理的内核。
  保证技术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的诊治取得的共识性疗效的问题有二一是疗效的循证证据不足;另一是担心中医药技术的安全性。前者要不断地完善中医药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以获取公认的循证证据是目前中医药学术领域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充分而客观地看循证医学,笔者主张:一要学,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为我所用、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关注病人的评价研究,如自我感知、心理承受、知情同意等。在安全、有效、稳定的大前提下亟待建立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这是一把公平的尺子是人们均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难以比较,无法约束而使行业行为处于无序的状态。要以全球的视野去处理中医药学的相关问题,这样才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医药学有良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现今提出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调整变革问题,我们是基于:目前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也需要不断地拓展,把放在天与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精气神一体,象与形融通。我们主张科学和人文融合互动,然而医学的方向不能够从人文到人文,如果是从人文到人文,过份强调象思维,不与形体融通,就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现在人们问责大学,问责大学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从中医药学科看,主要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实践技能不足,亟需强化基本功训练等。值得思考的中医教育是跟着西方的模式走,是借鉴?能赶超吗?要重新调研,要吸收宋代书院及太医院教习,优化目前中医药学的教学资源,闯出中国人自己的路!
  3、中医药学学科方向内涵的调整
  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学术内容上朝向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ed)、预测医学(Predictive、预防医学(Preemptive)、参与医学(Participatory)做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与网络医学(Network Medicine)的发展。
  东学西学融合提倡4P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速猛发展,药物遗传学从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个体化医学的概念也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如何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去发展个体化医学,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对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现在的用药方法是用同样的药,而在将来的个体化医学中,由于可以预测不同病人的药物效应,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疾病,医生也可能根据病人的遗传背景来选择合理的药物和最合适的剂量。同时还有医学模式中心理、社会与环境等方面也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内容。显然中医药临床医学的核心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本世纪的个体化医学方面有充分的发展机遇。各类人群,不同的环境,得病的机率是不一样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的需求与本能。四川人为什么吃辣椒?因为四川地区是一个湿气较重的区域,火神派医生多生长在四川,其用附子非常多,做菜都可以加附子。所以人的生存环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给人养成生活习惯的条件,这是自然生态。还有社会环境等。中医关注一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包括整个生长过程、成长经历,再加上他现在的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综合的观察与评价。所以中医学才是真正的个体化医学。包括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提倡预测医学,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重点应该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上,可及时地预测、辨识健康状态及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测医学包括各种气候、物候、各种环境、各种致病因素等,既要关注环境等自然条件,又要关注是什么样的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怎么样去调理?通过调身心针对人体的状态去解决对病证的治疗等问题。中医多通过望、闻、问、切的宏观观察方法,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生物学指标做微观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五运六气学说是代表性的预测医学。关于整体医学指引下的预防医学,即是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人为的干预,包括药物干预、营养干预,或者是生活行为干预。这是目前应对慢性病公认的最佳策略中医药学中对于整体系统医学思想早已有之,且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阴平阳密积精全神形与神俱等,具体干预的方法也众多: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等等均为实践证实有效的生活调摄方法;民以食为天(《汉书》),中国人最讲究饮食与营养。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之一就是饮食文化,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饮食疗法:为核心的理念与相应的烹调技术,十分丰富。不仅有药物干预方法,还有祝由调心、调气、调神、针灸等上百种外治方法,且多为天然、可及、安全、经济、有效等干预措施。至于参与医学,即对个人的健康我们每个人并不是被动的,仅由医生来决定对我们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倡导自己也要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自觉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提倡科学与人文融通。中医药学历来重视人的智慧能力,人为本,病为标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机体在发病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决定着病人在临床上是否发病的关键!治病的目的是救人,是核心,是健康的主体。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要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要凸现个体化医学的中医药学优势,同时还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重视高概念时代的医学导向,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什么叫高概念?一要有现代的大科学理念。二要研究复杂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的学术边界,提倡整合。三要在实践中践行诠释与创新。目前美国已有38所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2006年起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叫做“CTSAS”。美国国立卫生院每年投入5个亿美元用于推进转化医学。转化医学这个方向的变革是由于广大民众对医药的客观需求拉动的,要以病人为出发点去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病人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系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医学的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社会包容。故此,转化医学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进而提高医疗的总体水平。所以,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主张要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多机构、多层次组成课题攻关组,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协作。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从临床到基础。临床是开端,通过基础的研究、机理的研究再回到临床上来,还要以临床研究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其基础理论的升华,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源泉都在临床。医院要到院前去转化,院前就是社区、乡镇和农村。临床上的成熟技术要向产业转化,研究的成果要向效益方面转化,要应用到基层上去。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转化医学的模式要具有普适的价值,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更要有永续的动力去支撑可持续发展。转化医学的模式需要稳定的结构,过去的提法是创新团队,进一步朝向产、学、研联盟的更新。近来已有专家提出多学科联合体这一新概念,未来我们应该建立多学科联合体。多学科的联合体有三项要求:第一一定要有多学科、多机构的多层次性的稳定结构;第二它引领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要朝向基层、朝向临床、朝向应用。将农村、社区慢病的防治、防控突发传染病等做为研究的重点。第三多学科联合体是要医、产、学、研、资实行一体化。资源的,要求前置进入市场,进行资本的有效运作,在实践中来提高学科的自主运作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们把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工作做好的保证。如此,我们就能够取得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促进健康基金会等有效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就能够有资本的高效支撑,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就必会更加顺畅和健康向前地快速发展。总之,转化医学的重点要前移,移到预防上来,重心要下移,移到社区和乡村中去。
  网络医学(Network Medicine) 也是调整变革的热点。还原论的思想与方法功不可没,但是用它来解决生物医药复杂的病理过程,特别是多因素、多变量与多组织器官变化的过程就十分困难了。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转化。所以必然就要涉及到机体相关性的网络系统与多重靶点效益的整合互动时空。那么,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机体受到某一个应激性刺激的时候,它就出现一个网络的系统调控,应激系统运作。到一定的时候还会启动机体的代偿功能,一直到系统失控时,才表现出疾病的表征。所以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只是特异性,机体自我适应性,还有机体自组织、自修复、自调节等方方面面。所以,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机体整体、各系统、各器官、各层面组织细胞,它的共有特征就是网络协调性。在这种背景下,要认真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原有的中医药学的学说与理论,合理地延伸到所谓的神经体液免疫的网络之中,延伸到细胞的分子网络体系之中网络医学不仅仅是人们理解的用计算机远程会诊,哪个医生看什么病,享受医疗资源,网络医学是来解释健康与疾病,特别是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这种机体产生的各个组织细胞的复杂病理变化有它的网络变化的整合效应。探索复杂疾病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要的是要解决表征问题,根据表征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不仅要了解基因,还要知道基因的功能以及它与表征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衡量临床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反映疾病真实面貌,治疗的效果,还要注意它的临床中间节点,同时也要注意影像学等检测的客观指标的表征变化,来把主观的这些评价表征和科学数据结合起来。因为疾病是多因素、多变量、多环节,它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结构,我们要在解释网络中它的共性病理环节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单靶点,而是一个多靶点的节点的协调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要解决的证候的核心病机,所以网络医学、病理生理学他们都具有是一个非常亲缘的关联,都是揭示疾病发生的主导环节与多节点、多靶点的互动,这样就可以去探索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关系本体与实体本体的链接。正因为网络医学是构建在系统内整体内的,重在综合。在网络医学引领下,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整体观念,把疾病理解成表征,即是中医证候。表征的基因是一个功能化的概念,基因节点就是多靶点,然而与药物受体三个要素的互动,运用计算机技术,观察药物对病理网络的干预和影响,这样就使研究的新药更贴近于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笔者在“973项目的研究中就已提出了复方组合化学这一新的复方中药的概念,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复方组合化学的新方法,它是针对复杂疾病系统的多靶点,多环节的。复方网络药理学,它是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因芯片技术以及二位凝胶点、蛋白凝胶点等,我们不仅能够识别基因,同时可以探讨这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功能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时间上实现蛋白质表达及多个基因的组合互动等。通过对先进技术的组合,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去研究,有可能反映系统的复杂问题。
  4、中医药学的学术创新门径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视组学,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要逆向对接。
  面向未来,最为重要的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现提出笔者的建议,供参考。
  一个是学用诠释学。诠释学是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科学,对于学科的骨架概念进行诠释也是创新。如中医学的概念,冲、任、天癸、玄府、气液、病络等概念是西医学中没有的,要给出一个清楚的概念使人能够懂得,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诠释,在国内外的生物医学期刊上发表。联系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看教师(医师、研究人员等)包括研究生每年能有多少篇SCI的文章,又有多少能够体现中医药学的学术水平、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文章是比较重要的。西医学没有的概念给予诠释,被接受并吸收了就是对于医学科学的充实,关键在于它能够指导临床。笔者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称非典)的中医药应对过程中运用中医诠释的范例。在参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们真正地看到了肺热叶焦的形态,非典的病原体是明确的,变异的冠状病毒,导致出血性肺炎,打开胸腔看,肺叶萎陷了,干枯了,满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释?机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医诠释,金元医学大家刘河间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气液玄府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非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胸血水和肺热叶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络脉,络脉淤滞而渗出了血液,血液又通了隔膜,隔膜上的孔隙,这个孔隙是不是细胞间质那还很难说,需要进一步求证。依据刘河间的学说,其机理是渗出的血液通过膜上的玄府而渗透进了胸腔的。笔者觉得最可贵的不只是我们看到了肺热叶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导致了病络的形成,通过玄府渗出来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热,凉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证的中医汤剂,也可大量地使用静脉注射液,包括清热解毒的喜炎平、热毒宁等,还有活血化瘀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尽早投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中医药综合的抢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还的希望,还能减少大量激素冲击治疗带来骨质疏松的弊病。
  第二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不等于随机对照试验,然而循证医学的理念为大家所共识。循证医学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中医学,然而我们要得到一个共识的疗效,就必须更新现有的评价方法、去创新方法学,才能达到共识的疗效。共识的疗效就是说中医药的临床实验所取得的疗效中医认可,西医也认可,中国人认可,外国人也认可。如此,我们不只可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而且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也能够发表文章。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首先在预防方面我们研究了一张小复方,有鱼腥草、金银花、菊花、薄荷、生甘草,制成标准汤剂送给大、中、小学生、及的受阅部队食用,当时北京78月份时还没有疫苗研制出来。通过回顾性的研究,做了3万多例的回顾性调查证实,中医药是有一定预防作用的。在佑安医院做的263例对轻症的临床实验,一组为莲花清瘟胶囊,一组为达菲胶囊,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非劣性检验,结果说明莲花清瘟胶囊不比达菲差,而且在流感样症状缓解方面还有它的优势。一份在北京的工作拿到上海进行数据处理,以保疗效证据的真实性,因此就得到了卫生部主要领导的肯定。
  关于完善评价方法体系,我们对于疾病防控,特别是社区慢病的防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有局限性的,可采用实用性的随机临床实验,是要比较中医在参与治疗中是否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时空间起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能体现出中医的疗效优势和它的特质吗?从而服务于广大民众,同时也要发表学术论文,还要在国际上,在SCI源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也就提高了我们中医药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关于提高素质与学术创新能力的思考,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视组学,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要逆向对接。学术方向的调整与变革的最高理念是宇宙观,宇宙是大而无外的大一与小而无内的小一共同构成的,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大一含天体、地学、物候、气候;小一含蛋白质、分子、中子、可有比中子更小的。综合和分析,宏观和微观,关系本体论和实体本体论,要你去对接。宏观的研究向下,微观的研究向上,如果能够对接上,找到契合点,这就是一种重大的发现。然而机会常常是擦肩而过的,平行的擦肩而过,没有能够契合在一起,大概需要几代人,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工夫,然而这个大一融入小一,小一酝于大一,大一小一能够融通,东学西学能够兼容,科学与人文能够融合互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如何体现中医药优势,其重点在临床医学。首先是有肯定的疗效,而后要制定诊疗指南和规范标准,并且能够具有可推广和辐射的能力,再后去发现其中的机理。
  第二点要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学科带头人要能够兼通文史,特别要关注科技发展史,包括中医的各家学说等应该有很好的把握。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要实现创新的目标,要通过崇尚国故,追思前贤,善于学习借鉴等手段来实现。举一个例子是小学,这个小学是指对文字的释译。药者毒也,药能对抗疾病,如大黄、附子等;药者厚也,药也能够补充营养,像阿胶、鹿茸、熟地黄之类;药者瀹也,瀹有疏导调节之功。这个字,三点水,说明水是源泉,上善若水,积淀厚重。右面上是一个人,人底下一个横,一是阳,断开了当然就是阴,一画开天,人贵阳气。三个口为团队,群体,三生万物。再下面是一个册字,团队所某之事、含事理、伦理、哲理,有和合配伍的物质群体,才能起到疏导调节的作用,这当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更多检验。
  第三是透视组学一定要用系统论来指导还原分析,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还原分析的研究。通过还原分析的研究一定要回归到整体上来。要重视表征,重视观察,体悟,司外揣内等,这是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和表征之间的关联,我们希望能做逆向的对接,然后它非常可能是平行的擦肩而过,对于新的技术应该着眼于整合,使成系统才具有创造功能。
  第四是动态的观点。太极图是平面的示意图,快速旋转的时候,你就再看不出来黑与白来,而它是一个灰色,你再也看不到白鱼的黑睛和黑鱼的白睛了,因为都融合了。还有由动态时空出现多维的界面,此时太极就没有了外边圈的界限了,整体是一个混沌的,所以它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它是不确定性的。它可以演化成千千万万的变化。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这种见解来自于农耕文明与象形文字的象学,这也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五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理念、技术、器物三个层面中技术和器物不具备学科专属性,而具有学科属性的是理念,请大家要注重中医药学理念的思考、理解、学习和应用。譬如光谱质谱与功能核磁共振等科学仪器装备的应用,催生了生物医药的新技术,同时可为多学科研究服务。中医药融入的多学科当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天文、星占、术数、历法、物候、地理、吕律等。另一类是现代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信息学、逻辑学等。
  为适应当今中医药学的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创新,一定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加强道德、学风建设,大力提倡精神成人,专业成才!希望大家能够做真正的学人,学术所化之人,要敢于选择走阻力最大艰险道路的人,为构建我们创新性的国家而努力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17: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17: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持人张涛猝逝,五一做了3份兼职,留上亿身家不到32岁【按:运用“全息汤加减法”进行灵活配方服用,完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而且具备高中学历者,都懂得使用;可惜中国大多数人仍然不懂得《十年一剑全息汤》与《全息汤新砺》这两本书的存在,更谈不上运用此法进行自我保健了!】主持人张涛猝逝,五一做了3份兼职,留上亿身家不到32岁
举报[url=]缩小字体[/url][url=]放大字体[/url][url=]收藏[/url]微博[url=]微信[/url][url=]分享[/url][url=][/url]





  5月4日,网红圈再传噩耗,主持人张涛去世,令人唏嘘不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涛好友发文缅怀,称:好兄弟,好邻居,好朋友,好哥们,一路走好!愿在天堂一切安好!
  好友透露张涛前天还在古城表演,表演过没走到家,心脏就不舒服,路过的人给了糖水喝喝,走到家突然晕倒,之后送医不治最后身亡,年仅32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涛的另一位好友,和张涛相识20多年的好兄弟也确认了此事,并发文缅怀了张涛。
  据悉,张涛年仅32岁,育有一个儿子,平日里工作十分的拼,这个五一长假别人都忙着休息,张涛却忙于赚钱。五一短短几天,张涛做了3份兼职。
  张涛的第一份兼职便是在古城做武生表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生是戏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他们往往都身穿着靠,头戴着盔,穿着厚底靴子,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一定的大将风度,要求相当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生平日里的训练也很辛苦,需要在脚上绑着板凳上楼梯、跳跃,摔倒受伤可谓是家常便饭。而且武生需要从小开始训练培养,张涛便是从小接受武生培养,即便有心脏病也始终坚持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五一假期,张涛的第一份兼职便是古城表演,他穿着武生的服装做着高难度的动作,即便烈日炎炎脸上还带着灿烂的笑容,十分敬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五一假期,古城旅客人满为患,很多人慕名前来看武生表演。张涛和团队小伙伴也不负众望,在人流密集、烈日炎炎下还坚持表演。可是表演虽完成,到家后却忽然猝逝,令人唏嘘。
  除了武生表演,张涛还有一份工作,便是打理自己在景区的小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颇有商业头脑的张涛,在自己长表演的古城景区开了一家笑店,平日里除了表演,便到店里帮忙。五一游客暴涨,张涛店里的生意也很是红火,在古城表演一天的张涛本就筋疲力尽,还要打理店里的事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张涛唯一的第三个兼职便是婚礼主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河南的留言称张涛前几天还在他那里主持。看网友发布的时间,应该也是五一期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婚礼主持人的工作虽不如武生那么辛苦,但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耗费的精气神很大。又是精气神又是体力表演,普通人尚且疲惫不堪,何况是有心脏病的张涛。
  事实上,张涛并不是五一才这么拼,这些年他一直都很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很多和张涛有过合作的网友都留言感慨:“年前才给俺儿子主持婚礼,得到了亲友认可,可惜了32岁正值大好年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网友感慨张涛实在太拼了,几乎行行都干,而且干得很好,这么拼搏的他给儿子留下了上亿身家,结果自己却早早去世了,实在令人唏嘘。
  就在几个月之前,另一位武生也不幸去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2月份,武生蓝衣公子的扮演者刘广澎因病去世,他扮演的扑蝶蓝衣公子堪称经典,疫情几年没出会,本以为今年可以继续大放异彩,不曾想却因病去世,实在是造化弄人。
  张涛和刘广澎都是优秀的武生,也都年纪轻轻猝逝,令人唏嘘不已,做这一行不容易,能坚持这么久更不容易,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毕竟健康才是一切的资本。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17: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hhbffq 发表于 2023/5/7 17:52
主持人张涛猝逝,五一做了3份兼职,留上亿身家不到32岁【按:运用“全息汤加减法”进行灵活配方服用,完 ...

武生武生,肌肉强壮五脏不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知预警,难以预防,一旦遇险,生命凋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5: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