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略谈学习中医药学的门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5 15: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90796112609320
发表于 2023/4/15 15: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5 17: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4/15 17:09 编辑

甲流高峰期,1岁3个月孩子高烧的中医外治调养反馈
2023-04-13 15:42:47  来源: 安和供销社   作者:安和四季
点击: 144    评论: 0


https://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hongyi/2023-04-13/324785.html
[size=1em]  导读
[size=1em]  一位成都安和中医育儿课学员的分享:1岁3个月小宝高烧的中医外治调养过程。
[size=1em]  大家好,我来反馈一下15周小宝发烧的情况。
[size=1em]  3月12号周日,小宝开始发烧,38.6℃。偶尔流清鼻涕,两周来时不时流口水,有点口气,伴有恶心反胃。判断可能是积食+甲流。精神状态还好,便自己简单处理了一下。
[size=1em]  3月13号傍晚体温升至39.8℃,精神状态不好,不喝水,不喝奶,有点慌。立马联系万老师。了解情况后,万老师很快给了方案。
[size=1em]  先耳尖+中指尖放血。娃不配合,只放了左侧。时不时给她嘴唇上沾一点淡盐水。掐八风八邪,一直哭。接着给肚子后背做了小儿刮痧,娃好像舒服了一些。哄睡后,开始做左手小天心、总筋、天河水和气术。做个十来分钟就醒,爬起来打嗝排气。喂水不喝。反复两三次,改做肚脐和气术。娃肚子咕噜咕噜,手掌下感觉到有气泡,断断续续不知做了多久。半夜体温升至40.3℃,赶紧捋小腿。感觉腿上微微出汗,体温下来一些,睡得也踏实多了。
[size=1em]  3月14号早起37.3℃。万老师发来语音了解孩子的情况,又指导我接下来如何护理。买来午时茶和风寒感冒颗粒。量了体温,38℃以下,喂了午时茶,只喝进去一口。揉了大椎穴和涌泉穴,再做了肚脐和气术。下午继续肚子后背刮痧,体温一直保持在37℃多。晚饭后38.2℃,担心又烧高。赶紧疏通心包经和心经。哄睡后继续和气术+捋小腿。这一晚淡定多了,体温也没怎么再往上升。
[size=1em]  3月15号早起36.3℃,脸上起了疹子。这才明白大概是幼儿急疹。一天下来孩子除了烦躁,体温一直正常。
[size=1em]  出了疹子,万老师说可香菜煮水喝,有助透疹。娃不肯喝,放点红糖喝了一两口,再用剩下的香菜水擦了脸泡了脚。午睡明显没那么烦躁了。
[size=1em]  写在后面的话
[size=1em]  中医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等外治方法是非常好用的,是绿色疗法。朋友们如果学一点基本操作,再懂一点辨证或是有老师能给一点指导意见,在面对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常见疾病或是亚健康状态时,常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能给生活提供很多的益处。
[size=1em]  希望更多人能学习中医、使用中医,努力成为家庭的健康卫士。
[size=1em]  我们计划开办安和家庭中医健康调养班(点击阅读了解详情)安和中医育儿班,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来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5 22: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4/15 22:56 编辑

这味不起眼的中药,能把痛风连根拔起

原创 李知行
中医李知行[/url] 2023-03-05 10:03发表于广东
[color=rgba(0, 0, 0, 0.5)]收录于合集
#本草系列
痛风

昔有好淫者,多病杨梅毒疮,俗称生花柳,医者常药用轻粉医治,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至废笃。一患杨梅毒疮者,自知无可医治,又羞于见人,乃穴居山野以度残生,渴饮山泉水,饥食野果,生啖山地栗,数月病竟愈复如初,方悟其有治杨梅毒疮之功。随喜传于此法于世,戒恶习,潜心习医,后为当地名医,救济众生。

这个能治疗梅毒的中药就是土茯苓。

广东人很喜欢用来煮汤,因为有清热利湿的效果。

因为此药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故得此名。

土茯苓最脍炙人口的功能当数能治梅毒。《滇南本草》:“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不过今天想介绍的是土茯苓不为人知的一面,名中医朱良春老先生认为它是一味治疗痛风的好药。这当然离不开自身本事的过硬。

先生认为痛风的问题是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一开始还不厉害的时候,可以没有症状。但量变到质变以后,偶尔饮食不节或者感受风寒湿邪,就会出现瘀热痹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出现痛风结节和痛风石,最后引起关节畸形。而土茯苓就是化解这种湿毒的利刃。

这些湿浊深埋于筋骨之中,土茯苓有个别名叫过山龙,可以深入泥层,其藤条带刺,非常坚硬,所以湿浊纵使藏得深,在土茯苓面前依然无所遁形。

土茯苓善于通利关节,土茯苓属于藤本植物,挖过土茯苓就知道它的蔓藤横行筋骨,善于游走上下,攀援爬物,善于疏通。其藤刚硬,善入大筋大骨。其藤带刺,善开破。硬如痛风石也能撬松破解。

最后它还能清热除湿解毒,湿浊能使血液浓稠,而土茯苓味淡渗湿,能稀释掉湿浊后引其下行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总结起来就是,先把通往筋骨关节的郁结打开,然后进行同化,再通过小便把湿浊从尿道排出。

朱良春先生在治疗痛风选用降泄浊毒药的选择,特别推崇土茯苓,几乎每方必用。

朱老曾治疗一周姓男子,28岁,1979年8月9日首诊。医案中记载,这名男子当年7月下旬右拇、食指有多个结节,且液化溃疡淡黄色液体,查血尿酸951.7μmol/L,病理活检确诊“痛风石”,X线检查提示双足跖趾关节第五跖骨头外缘有半圆形掌齿状小透亮区,符合痛风征象。此后关节疼痛,每于天气变化增剧。

明显是湿浊留滞经脉,瘀痹不利。

朱老开了一方:土茯苓45g、玉米须20g、萆薢20g、当归10g、防己10g、桃仁10g、僵蚕10g、甘草5g。

60剂后,血尿酸降至713.8μmol/L,手足结节肿痛渐渐消退。再服30剂,血尿酸降至357μmol/L,偶有关节疼痛。

END



 楼主| 发表于 2023/4/16 14: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4/16 14:13 编辑

那些越来越难洞察的“健康真相”:无糖?少盐?低脂?

2022-09-25 14:34:29  来源: 深响   作者:李新笛
点击: 4355    评论: 1
https://www.szhgh.com/Article/health/food/2022-09-25/312460.html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作者|李新笛
[size=1em]  后台编辑|荆吉
[size=1em]  高龄股神巴菲特曾向媒体透露他的食谱——每天喝5罐可乐,一周吃三次麦当劳。他觉得吃这些能让他感到愉悦,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头儿”。
[size=1em]  此言一出随即引发了很多争议,而这些争议大多围绕一对天生的矛盾——口感与健康真的可以兼顾吗?
[size=1em]  我们随机走进一家盒马,一份“宫保鸡丁”色香味俱全,但配料表却不忍卒读——330g,钠含量为3098.7mg(939mg/100克),光是这一道菜的“盐”就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下称《膳食指南》)所建议的每日食盐摄入量——5g食盐(约为2000mg钠)。
[size=1em]  可乐、奶茶、预制菜、汉堡、薯片、炸鸡腿......它们都是“食品工业”的杰出产物,方便、美味,但食品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口味、便利等要求,必定需要添加盐、糖、脂或者各类添加剂,因此也被俗称为“垃圾食品”。
[size=1em]  在追求健康的消费浪潮下,食品工业进入革新时代。无糖、少盐、低脂被作为健康的代名词无限放大,但这究竟是食品工业的“良心发现”,还是另一个营销概念的炮制?“美味、便利、健康”的“不可能三角”能最终达成兼容吗?
[size=1em]  01
[size=1em]  美味=“盐糖脂”
[size=1em]  没有人不向往美味。基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食品企业会想尽各种办法让食品更好吃。
[size=1em]  大量加“糖”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一听330ml的北冰洋汽水含糖量超过30克;在今年宁波市场消保委的一场样品检测中显示,一杯750ml的一点点奶茶中含99克糖分,在27杯不同品牌奶茶的检测样品中,平均每杯含糖量达到34克……这些数据都远高于《膳食指南》所建议不超过25克的每日摄入糖的含量。
[size=1em]  而如果多看看配料表,你会发现在超市里买的薯片、饼干、巧克力、小蛋糕等各种各样的加工食品,无一例外都含有大量的糖。大街小巷的门店销售的果茶、甜品,几乎也都是糖堆砌的产物。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淘宝平台中一家网红进口饼干的配料表白砂糖、
[size=1em]葡萄糖浆、脱脂/全脂乳粉含有不同类型的“糖”
[size=1em]  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加糖,是因为人类大脑对糖的“上瘾”历史悠久。在人类发展早期,糖意味着获得能量、储存脂肪,而随着工业的发展,糖产量的提高和种类的丰富,它也被用于更多的食品当中,人类也更加依赖它。
[size=1em]  且不说小孩爱吃甜食,连大人也无法抵抗住甜食的诱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每顿饭必有甜食,并以“一口黑牙”为荣。
[size=1em]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人们对糖的依赖其实是绝佳商机。现代食品企业甚至发明出“极乐点”的概念,来研究如何通过精确地加糖,让食物达到消费者最大的感官享受。
[size=1em]  食品企业在试图让消费者“上瘾”的过程中,“加盐”、“加脂肪”的方式也往往屡试不爽。
[size=1em]  人类的身体中从口腔一直到肠道,都有检测“盐”的神经末梢。《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下称《盐糖脂》)一书中写道,
[size=1em]  对于食品制造商来说,盐是一位有神奇魔法的员工。它能让糖尝起来更甜,让饼干吃起来更脆,能让华夫饼凝固,还能够掩盖苦味或者让没有味道的食品变得有味道......
[size=1em]  而高脂肪的食品,口感会更具诱惑力,比如让土豆条变得香脆美味,让面包干变得更柔软,让饼干变得更膨松、不易碎裂,且更柔软、更具口感。脂肪还可以掩盖和彰显食物中的一些味道,比如掩盖酸奶油的酸味,彰显香气。
[size=1em]  盐、糖、脂,这三个成分不是相互孤立、非此即彼的。它们就像调色盘的三种颜色,可以通过无数的组合搭配来让口味更丰富和均衡。用《盐糖脂》作者迈克尔·莫斯的话来说,就是“复杂的配方对味蕾的刺激恰到好处,但又没有过于单一浓郁的味道,这样就不会使大脑感觉到‘够了!不想再吃了’。”
[size=1em]  更重要的是,这种“均衡”有无限种答案。“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调整‘可控因素’和‘消费者回应’之间的准确关系,你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产品。”
[size=1em]  源源不断的美味食物让消费者不断买买买,食品企业于是能够获得可观销售额。但消费者的健康成了牺牲品。
[size=1em]  02
[size=1em]  为了方便,不惜一切代价
[size=1em]  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不只是美味,便利性也同样重要。关于“便利”,最有代表性的伟大发明当属“方便面”。
[size=1em]  方便面由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在1950年代发明,为了让面条好保存 、有味道,他借鉴天妇罗的做法,用油炸让面条失去水分,从而实现储存。最早,他使用高温高压的方法,将炖熟的牛、鸡骨头的浓汁抽出制成营养剂做汤料。到了1960年,干面条制造商奥井清澄用外添调料袋的办法,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给方便面进行调味,而这些料包为了变得更好吃,含钠量很高。
[size=1em]  这款与油和盐息息相关的方便产品从亚洲火到全球。据BBC的数据,到2017年,全世界吃掉了超过1000亿份方便面,相当于地球人均食用13次以上。
[size=1em]  方便面是食品工业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开端。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食品企业不断开发更方便的食品,但看看它们的配料表,你会发现“方便”也是用大量的“糖、盐、脂”堆砌的。
[size=1em]  比如,你想用豆浆粉来缩短早晨打豆浆的时间。但翻看一款国民品牌的招牌原味豆浆粉,它的配料表主要包含的是大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而麦芽糖浆和麦芽糊精,分别是糖类中的双糖和多糖。
[size=1em]  一些忙碌的家长希望用冲调果汁吸引小孩喝水。除了含有食品企业大力宣扬的“富含维C”以外,这类果汁与“水果”几乎毫无关联。事实上,冲调果汁基本是各种各样的糖和添加剂勾兑,对身体毫无益处。
[size=1em]  这两年因为疫情而被捧红的预制菜也是同样,为了让预制菜保存更久、味道更好,食品企业会大量添加盐。
[size=1em]  随便打开淘宝中一款月销量1000+的预制菜产品,其在商品页面公布的营养成分表中显示,每100g中含有钠1110mg。这意味着,这款200g左右的产品,含有2000mg(2g)以上的钠。《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食盐摄入量也就这么多。
[size=1em]  而含钠量过高,几乎是所有预制菜等方便食品的通病。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不同平台的三款预制菜配料表
[size=1em]  就像企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食品做的更美味一样,企业同样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只为让食品的食用更加方便。
[size=1em]  比如现在西餐厅里的布丁都是提前准备好、一下单迅速就能上桌,但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制作布丁需要花费几个小时。
[size=1em]  当时美国通用食品公司要求一位员工发明即食布丁,公司最开始考虑到消费者的顾虑和健康,坚持用淀粉、糖和天然香料来尝试,却始终没有成功。但他们的竞争对手,却很快利用各种合成物质制成了这种即食布丁,并申请到专利。为了超越对手,美国通用食品公司就撤销了全部的约束,要求“只要能在30分钟内做出即食布丁就行”。
[size=1em]  健康,再次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size=1em]  03
[size=1em]  一切都可以逃过消费者的眼睛
[size=1em]  食品企业让食品更加美味和方便的常见操作,就是添加更多的糖、盐、脂。而无处不在的加工食品意味着,这些物质很容易被摄入过量。
[size=1em]  这将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
[size=1em]  过量摄入糖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并诱发糖尿病、心脏病、营养不良;过量摄入盐则可能导致高血压;过量摄入脂肪同样也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同时,这些成分的长期过量摄入,也会有致癌风险。
[size=1em]  食品工业带来的危害不仅困扰着以美国为首的食品工业大国,它同样也困扰着中国社会。
[size=1em]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超过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肥胖也进而导致了糖尿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病总人数约为1.298亿。这其中发病最频繁的Ⅱ型糖尿病就是由肥胖引起的。除了老年人,近年来由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饮食不良,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越来越多地发现Ⅱ型糖尿病。
[size=1em]  人们并非对食品工业带来的危害一无所知。为了应对市场中各种各样的顾虑,食品企业拿出了“营销”这一终极砝码:通过“选择性强调”,让消费者的关注点集中在“健康成分”而忽略不健康成分。
[size=1em]  食品企业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利用品牌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知识差来进行销售,把一个不健康的东西包装的很健康。
[size=1em]  比如,但凡饮料或者食物声称自己含有“浓缩果汁”,你可能都会觉得“因为它是果汁,所以比较健康”。但实则不然。
[size=1em]  在《盐糖脂》一书中,作者将浓缩果汁的制作拆解为三个步骤:
[size=1em]  去掉果皮并从果肉中提取果汁,这意味着大量纤维的丢失;
[size=1em]  在果汁中添加去苦味的化合物,从而调节甜味;
[size=1em]  蒸发掉果汁内的水分。
[size=1em]  这意味着,浓缩果汁“基本上就是纯糖,几乎没有纤维或者其他任何与水果相关的东西。”
[size=1em]  此外,如今很多产品在包装上强调自己“无蔗糖”,试图将自己与不健康划清界限——但“无蔗糖”完全不等同于“无糖”,因为蔗糖只是糖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而已,这款产品中可能含有蔗糖以外的其他糖类,比如“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等,过量摄入它们依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size=1em]  同时,夸张营销、饥饿营销,发力食品外观/包装/门店装修,用具有冲击感的视觉效果来吸引消费者,也能够让消费者暂时忘掉那些不健康的感觉。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淘宝平台中一家知名轻主食店铺所销售的
[size=1em]无蔗糖饼干配料表
[size=1em]  自食品工业诞生的第一天起,其核心目标就是将产品销售出去,追求利润也是所有企业经营的必经之路。
[size=1em]  好的趋势是,当前整个社会对健康重视度的提升,企业家、投资人,也意识到“健康”是一种商机,根据IT桔子,2021年至今“健康饮食”相关融资超过20起。据“真探”曾经总结,获得融资的项目大多强调“植物基”、“功能性”等。在各大电商、便利店、超市的货架上,你也会看到那些摆在C位的商品越来越希望自己和“健康”扯上关系,从无糖饮料、到低脂鸡胸肉、轻盐榨菜、再到零糖酸奶。
[size=1em]  但坏的趋势是,似乎食品工业的企业们都嗅到了这股名为“健康”的财富密码,消费者洞察“健康真相”的难度越来越大。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江游6个月前•河北省[/url]
[url=]27[/url][url=]2[/url][url=]回复[/url]

有没有权威的说法?你说多盐多糖不好,可有人说不是不好。听谁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4/18 10:14 编辑

建议将《中医学概论》列入本科,从选修到必修慢慢来

2023-04-16 14:51:1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道一人
点击: 291    评论: 1

https://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hongyi/324858.html

[size=1em]  连续推出两篇,司马南“左不左”不重要,何院士的“中医黑”、善变到反水更有趣关于<司马南“左不左”不重要,何院士的“中医……>一文的说明》,与中医其实没半毛钱关系。说的是有那么一年意识形态混浊,若干“个人好恶强烈者”无端将中医捆绑构陷,我在这两篇文章中将此事端出来,称作“中医陪斩”,并对这类“个人好恶强烈者”表达了更强烈的憎恶,称之为“跟风”、“趁”形与“蹭”势;此事总难释怀,今天也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与中医确实没多大关系。
[size=1em]  1949年后传统的东西受到较大冲击,中医号称国学,虽也在受“质疑”之列,但并未受到较大冲击,相反还受到较好保护,特别“文革”期间还得到大力弘扬,无论“无影灯下”、“针刺麻醉”、“赤脚医生”都是那代人的集体记忆,50岁开外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记忆,那时无论大都会城市还是穷乡僻壤,街街角角都会有中药店,点内靠墙几排药材柜,柜台旁两位身穿长褂的营业员,手拿传统药杆秤,柜台面几张用来包药的油皮纸。
[size=1em]  依此看中医看似“身板硬朗”,但就“中医陪斩”事件前后看:也就那么几个张口就来,近似泼皮的人,用几句“‘是药三分毒’与‘中药无任何副作用’到底哪个对?”、“中医不是‘整体论’,而是‘笼统论’”,就将几位中医大学教授怼得落魄困窘,一时间中医成了过街老鼠,人人都可踩上一脚,中医不堪一击,轰然倒塌。今天我把他归咎于当时“形”与“势”对中医不利,“文革”期间的发扬光大恍如“回光返照”。我看内中复杂原因,这正是我今天还想说道说道的;当然不是一篇急就章说得了的,原因太复杂,只能挂一漏万,就一个视角说道说道。哪个方面呢?于是全都浓缩在标题中了。
[size=1em]  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相当方面和相当程度上已经西向或西转,有人厌恶“全面西化”这个称谓,然而这是个实事求是的看法,是个“实然”现象,厌恶“全面西化”,这是从“应然”讲。一百多年来,无论1949年后的全面倒向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论事叙说的什么,全面西向是个不争事实。此类争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意识形态”,很容易被“趁”形“蹭”势者利用来表达“个人好恶”,更搅浑一池水。
[size=1em]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医的抢救、维护、发扬、光大。
[size=1em]  中医在“文革”期间如此出彩亮丽,然而不过十多年,那次事件中落得如此不堪一击,我脑子中一直思考这件事。我们关于中医的一套术语话术全都都丟了,一套名词外衣还在,也还是零零碎碎的存在,全都在用西方语言阐释这些零零碎碎术语,于是乎只要读过几天书,认得几个汉字,就可人人对中医打上一拳,踩上一脚――何况何祚庥这类“大理论家”。
[size=1em]  殊不知无论拥趸派还是“黑客”,他们全都用西方语言阐释中医,用零零碎碎几个中医术语名词嫁接西方含义,中医自己内在一套结构体系荡然无存。
[size=1em]  文化有“道”、“术”、“器”、“体”、“用”分流,中医在“文革”期间如此出彩亮丽,今天回顾,那只是在“术”、“器”、“用”方面,不在“道”或“体”,大家想是不是这样的?无论中药、针灸麻醉、拔火罐、中西医结合等等,是不是这样?
[size=1em]  中医在“文革”期间如此出彩亮丽,没有基于中医自身的整体结构,只是“术”、“器”、“实用”;为什么大讲中医的“发扬光大”时代,却把这遗漏排除?
[size=1em]  我们知道任何文化都有理论和实例两大部类――比如京剧,他有“京剧理论”和“京剧戏”,“京剧戏”,就是京剧的“实例”。同样中国哲学也有这两大部类,比如“阴阳”、“虚实”、“五行”、“术数”等一长条就是他的理论内核,亦有更多实例――大部分实例都以民间文化的形态存在着(其中不乏巫术),而中医是最系统条理化的实例,或者一言以蔽之:中医承载着中国哲学几乎全部;以今天之势,不读中医就弄不懂中国哲学(有调侃者曰,今天哲学系的《中国哲学》,其实是《中国哲学家学》)。
[size=1em]  然而谁都知道,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最受反思和批判,哪怕1949年以后,因此作为中国哲学的最完整系统化的承载体――中医,当然没法其自身结构整体方面的“发扬光大”了――既使在那个“发扬光大”时代,短短数年后就被几个泼皮调戏也就顺理成章。
[size=1em]  这就是我一直思索的看法,也是我今天标题隆重提出的理由。
[size=1em]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医的抢救、维护、发扬、光大。不仅要在“术”、“器”、“实用”方面多下功夫,也要在理论方面多下功夫,“中国术语要中国解释”,中医要放在他自身结构中才有意义,放在他自身结构中的解释才意义。这就需要教育,所谓“利其器”是也。
[size=1em]  这里需要着重关注一对名词“解释”与“阐释”。“中国术语要中国解释”,一系列中医术语的意义要在中国本土语境中进行解释,然而如今华人思维西向西转,不可能回到一百年前的传统语境中去,我们的理解必定是借助西方思维的意义,一套语言形式上是华语,而相当部分意义是来自外部,怎样连接起理解――也即“术语的中国解释”连接“理解的西方泊来”,当中这个连接工作就是“阐释”,这与“古代解释放在今天的意义”是一个道理。
[size=1em]  总之,“中国术语要中国解释”,但是今天的含义理解必须重新“阐释”――那就不得不西向西转,或者十分不情愿的“全面西化”。毕竟今天人人都在讲“科学”嘛,而科学的主要来源是西方。
[size=1em]  ×××××××××××××××××××××××××××××××××××××××
[size=1em]  这样,我就将标题说清楚了,具体怎么操作?我就讲不清了。
[size=1em]  以前我读书时代好像没听说过有选修《中医学概论》的,后来去上海财大回炉拿证书,看到一连串的选修课程,其中《中医学概论》赫然在列,觉得不可思议:财经类与医科类没半根筋相连――何况还是“中医”,财大修《中医学概论》啥意思?当然知道意在中国哲学,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size=1em]  那时我虑思重重,限时限刻拿到证书,哪有心思这个东西;并且那时对“中医”或“中”字头的选修课之类都不怀好意、嗤之以鼻、浪费青春年华,谁还会选修那种东西。那时财大老师放眼长远――认为今后会大变,年轻人修《中医学概论》是通向中国哲学的最佳和最短路径。
[size=1em]  今天我得感谢财大老师,但我再也回不去了,后悔药也没得买,但不妨碍向年轻人叙说和推荐,学有余力的话不妨选修一门《中医学概论》,他是中国哲学最完整的载体和实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中西文化大碰撞,鹿死谁手还未知数呢?年轻人一定看得到,会经历,会参与。年轻是最好的资本,许多东西待老了以后再去学,耗费几年时间一知半解,年轻时代也许一个学期甚至几个课时就搞定,以后拿起来易如反掌。
[size=1em]  何况我这里说的是“概论”,意在中国哲学而非面向从医做医生。
[size=1em]  这怎么理解?涉及教育学和专业领域,我就不好说了。我的意思,在完整结构体系下,掌握中医的若干核心术语和概念。中级中医师行医至少得掌握一千多个术语和概念,这是医考设定的,“概论”有一百多个核心术语和概念就够了,足以撑起中医的大致框架和体系,理解中国哲学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在于为今后“中西文化大辩论”创造扎实基础。
[size=1em]  我说“西方原子论,中国整体论”,泼皮说“中医是笼统论”,有了《中医学概论》铺垫,我足以让他提着裤子见他奶奶去,年轻时有了这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够了;事实上整个社会有这个“器”,就会产生“群体免疫”效应,我量那个泼皮不敢当众说出那种无知的话――这也是我今天提议“从选修到必修慢慢来”的思考。
[size=1em]  我们华人语言和文字内禀特性,许多术语不象西方语言那样是严格定义的,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下才有意义,才能理解,同一术语不同语境就会不同含义,这在中医尤甚――我们把那称作“辨证”,那次“中医陪斩”中,那些泼皮明明知道这个,却“揣着明白装糊涂”,逮着中医死缠烂打,往最下流的地方构陷,年轻时掌握若干核心术语和概念,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结构,成年后足以撑起一片“大蘑菇”,泼皮必然知难而退――墨子拥有实实在在实力,公输班九攻而子墨子九距之,这才打消了楚王以大欺小的狂妄。
[size=1em]  举个实例,网上一查就有,讨论的人很多的。
[size=1em]  “湿气”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也是最为当下华人知晓的一个病种,与“糖尿病”、“癌症”等十几个并列最为华人知晓的一个病种,但象其他中国文化一样,中医没有一个关于“湿气”的内涵定义(相比较而言,西医的任何一个病名病种都有内涵定义),有人以古词“湿邪”从形式上“定义”他,其实就是个同义词,不算内涵定义;但在具体语境下不妨碍理解,主要是通过“分类-解释”这种外延思维达到理解,比如将“湿气”分为“内湿”与“外湿”,然后通过“病因”、“性状”、“表现”、“用药”等加以解释。
[size=1em]  中医的相当多术语都像“湿气”那样,是缺少内涵定义的,但有确切的外延,我们今天就需要重新“阐释”――这个阐释的大背景必然是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中西交集文化,肯定回不到过去去了。
[size=1em]  我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湿气”的最佳定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湿气”,在中医概念里被称为“湿邪”,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受阻。
[size=1em]  《中医学概论》必定要解决这类问题,其中方法论更重于具体知识――何况不是去做医生行医;同学们年轻,这类问题的解决更是有体力、智力、信心的保证;过了这一村,没了这个店,四十岁以后再去学,大部分人是没法完成的。
[size=1em]  谁知道呢,跨界、跨系、跨科,理科工科文科去学《中医学概论》,弄不好结出异样丰盛的果实,其中出的人可能比医科还厉害呢?跨界经常会发生这等奇怪事。
[size=1em]  当然这不是我今天提议的目的,再则这样坏了医科同学的事业,他们会生气不同意的。
[size=1em]  【文/道一人,红歌会网专栏作者】

相关文章
  • 土郎中说“医”——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
  • 红歌会网讲座预告:甲流盛行,如何用中医防治?
  • 甲流高峰期,1岁3个月孩子高烧的中医外治调养反馈
  • 张忠德团队、郑广娟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中医早干预,新冠后免疫恢复快
  • 一个想法:如何让西医纳入中医的范畴?
  • 【北京·5月】安和中医育儿课,守护孩子健康!
  • 关于《司马南“左不左”不重要,何院士的“中医……》一文的说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 司马南“左不左”不重要,何院士的“中医黑”、善变到反水更有趣
  • 案例分享:高危型HPV值阳性,中医外治法调理转阴!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wx林阿振20小时前&#8226;福建省[/url]

难!



发表于 2023/4/18 17: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16: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hhbffq 发表于 2023/4/13 13:14
蔡磊:“电梯都不愿意等,现在却只能等死”

2023年04月13日 08:48 新浪网 作者 观察者网

微信截图_20230419143525.png 微信截图_20230419143618.png 微信截图_20230419143707.png 微信截图_20230419143815.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16: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1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