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略谈学习中医药学的门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 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

http://www.szhgh.com/Article/news/politics/2022-10-22/314018.html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我国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陆续制定颁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传统医学决议》,发布《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等成绩,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央视)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2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有三种:1领导封的;2自封的(包括一批跟班在网络鼓吹的);3患者封的——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以第三种为熊继柏老中医认可!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23: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要支持中医,还得进一步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最终掌握中医药的全面理论、知识与临床技术,达到保护好自身与家庭以及亲友的健康,甚至普遍达到90岁以上高龄而动作不衰,无须依赖什么“医疗保险”与医院,这才是人生的一个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1 0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2/11/11 00:14 编辑

第四届国医大师 | 翁维良:躬身为民为良医,活血化瘀领风潮
【按:以现在的认知来看,当时患心脏病的患者基本是高层,饮食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不懂得淡食能多补这个道理,所以患上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很大;现在生活普遍提高了,基层也开始患上心脑血管病;所以说,还是得多读中国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才能懂得保持健康长寿的人生智慧——这是大智慧,比宗教领域的虚无缥缈的大智慧要管用!】


[size=1.7em]https://www.cacms.ac.cn/news_dynamic/detail/1728.html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时间:2022-08-24

翁维良,1937年出生,祖籍浙江宁波,师承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赵锡武、岳美中。从事中医药工作60年,临床擅长心血管重症、疑难病的诊治,提出“治心必通瘀”的学术思想,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

1944年的上海,一个7岁男孩紧紧抓着病榻上母亲的手,哽咽着喊“妈妈”,气息微弱的母亲不舍地望着孩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国医大师翁维良。

“母亲是患结核病去世的,如果当时的医生攻克了结核病,母亲可能不会走那么早。”翁维良生于浙江宁波、在上海长大,从母亲去世那一天起,他就立下了从医的志向。这条路,他一走就是60年,虽饱经坎坷,却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不中不西”困境练就坚定岐黄心

翁维良常常调侃自己的学医经历“不中不西”。

“那时全国没有中医院校,要学医都是学西医,在选修课上接触过一点中医知识,觉得很有意思。”1955~1960年,翁维良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读大学,当时的他没想到,最初“有意思”的中医竟会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与翁维良一起到中医研究院报到的还有其他几十位西医院校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不西不中”的尴尬——西医院校毕业却未有过临床实践,要做中医工作又无中医高等教育经历。在翁维良的记忆中,“那时大家都觉得很难、很迷茫。”

所幸的是,他们这一批学生刚好赶上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0~1962年的卫生部第二届西学中班,有了系统学习中医的机会。然而开始学习了才知道,更难的在后面——由于中西医分属不同的思维体系,这批西医毕业生很难接受和理解中医知识,更不要谈深入研究。

翁维良也没想到,当初觉得“有意思”的中医竟会这么难学,他尝试将自己新学的中医知识与储备的西医知识相结合以加深对人体与疾病的理解,却屡屡碰壁,有时想到难解处,他甚至烦躁地反复捶打自己的头。面对这种困难,有的人退却了,放弃了中医,调去其他地方。翁维良却坚持了下来,他的想法是“要听国家的话,国家让我搞中医,我就要好好搞”。当时,年轻的翁维良担任团支部委员,较高的政治觉悟促使他咬着牙不断探索学中医的路子。

尝试了许多方法之后,翁维良终于摸到了学中医的窍门——忘记所学的西医知识,把自己当作一张白纸,重新接受中医理论的洗礼

“西医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不放下西医思维,永远学不好中医。”翁维良没有忘记中西医结合的初心,但他意识到,建立地道的中医思维是关键一步。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浩瀚的中医经典中。

背是学中医的基本功,一时背不过怎么办?翁维良买了两本《伤寒论》、两本《金匮要略》,把上面的条文及方子组成剪成小纸条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背诵。渐渐地,一本本中医经典,翁维良烂熟于心了。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临床实践还是重要一关。幸运的是,“西学中”班毕业后,翁维良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药教育学家岳美中成为他的老师。在翁维良的记忆中,岳老是非常严厉的,门诊上让学生写方子,不提中药名,只说方子名,不熟悉方子组成的学生写不出方子,就要挨批评。

有一次,岳美中从印度尼西亚访学出诊归来,一脸严肃地把一厚叠病历交给翁维良整理。翁维良紧张地接下任务,打开一看,如获至宝——这些资料详细记载了岳美中在国外的诊疗经过、方药运用等,翁维良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

“岳老虽然不苟言笑,其实心里对学生非常关爱,教东西更是倾囊相授。”在岳美中的督促下,翁维良对于经典方药如何运用于临床有了初步认识。

1962年,随着中医研究院院所调整,翁维良被派到西苑医院参与心血管病研究室筹建,他又先后拜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为师,与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成为同事。在各位中医名家的指导下,翁维良彻底摆脱了“不中不西”的困境,坚定地走上了岐黄之路。

“18年住院医师”引领活血化瘀风潮

1963年,西苑医院正式成立心血管病研究室,同时还配备了30多张病床。翁维良作为住院医师(初级职称),管着几乎一半病床。随叫随到,24小时责任制,每天2~3次查房,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一干就是18年。

不怨不忿、不急不躁,翁维良身上带着浙东书生的温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专心致志地投入中医临床科研实践中,逐步成为中医活血化瘀研究风潮的重要引领者之一。

“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用点活血化瘀中药。”如今,这已是深入人心的医学常识,可在当年,活血化瘀治心脑血管疾病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翁维良那一批中医人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将这条路拓宽、踩实,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改变了心脑血管疾病“唯西医是从”的治疗格局。

“那时候,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中医药的价值,临床上强调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翁维良说。什么叫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就是治心绞痛、心衰等急症首选中药,而不是硝酸甘油、毛地黄等惯用的西药。那么,中药的疗效能与西药叫板吗?

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医界普遍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是心阳不振,治疗多使用通阳散结的栝楼薤白半夏汤一类的经方。

“有效,但不够快!”翁维良的老师、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时任副主任郭士魁在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合作中,深切地感受到栝楼薤白半夏汤的见效速度根本无法与硝酸甘油、毛地黄等西药媲美,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死往往在分秒之间,中医药一下子就落了下风,如何“先中后西”?

“郭老平时话不多,但只要一谈到治病就滔滔不绝。”年轻的翁维良以医院为家,与周末才回家的郭士魁及另一位年轻医师一起住在西苑医院空闲的病房里。一到晚上,师生三人就开“卧谈会”,活血化瘀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思路在一次次卧谈中越来越清晰。

虽然当时普遍认为,久用活血药会损伤正气,不适于本质为虚的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却将活血化瘀之法用到了极致,解决了很多医学难题。再结合关于临床实践的思考,郭士魁、翁维良认为,“活血化瘀的路子值得一试!”

令人惊喜的是,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为基础方化裁的活血化瘀方药一应用于临床,就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见效速度更是可与西药有得一拼。

“起初是温阳宣痹药与活血化瘀药合用,效果出来后,渐渐地单用活血化瘀药,看到这一路子行得通,大家都很兴奋!”耄耋之年的翁维良回忆起年轻时与老师一起在临床攻关的往事,仍然心潮澎湃。

找到治疗思路只是第一步,要让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与西医药比肩,还有漫漫征程——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的理论需要完善,活血化瘀药物分类及使用规范需要明确,将传统中药做成起效快的滴丸、喷雾剂的工艺仍需探索……郭士魁、翁维良在紧抓临床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科研需要将传统中医理论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正是“西学中”的翁维良所擅长的。他没有忘记刚毕业时自己怀揣的中西医结合梦想,也终于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恰当契合点——运用现代技术方法深入解读中医药内涵,并将中医药诊疗思路具体化、明确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临床疗效。

20世纪80年代,国家自然基金会刚刚成立,翁维良就拿下了国自然支持的活血化瘀研究项目。此后,研究活血化瘀成为行业热潮,几乎年年都有关于活血化瘀的科研项目落地。2003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成为第一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中医药研究项目,将活血化瘀研究推向了更高潮。直到现在,这一思路仍深刻地影响着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

“18年住院医师”的经历没有阻碍翁维良前进的脚步,他凭借扎实的中西医功底,在郭士魁、陈可冀的指导下,提出了“治心必通瘀”的诊疗思想,并总结出“百病多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怪病多瘀”“心病多瘀”的血瘀病因病机理论以及“活血化瘀十二法”,丰富了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论的内涵。他引入了血栓、血小板等血瘀高黏状态指标,使血瘀证的诊断更清晰、实用;按照作用强度将活血化瘀药明确分为养血活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三类;研制出冠心3号等实用经验方,制定了凸显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身体力行地推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实验研究为依据、回归临床为根本的血瘀证病症结合诊疗模式日益成熟。

回首既往,探索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这段历史无疑是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段,而翁维良正是书写这段历史的关键一员。提到那段奋斗历程,他如同孩子般兴奋,仿佛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而提到荣誉,他却保持了一贯的温润谦逊,“成绩的取得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集体的智慧,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养出大医情怀

“要做好医生,就要到基层去。”翁维良之所以常常这样教导学生,与他扎根黄土高原做“赤脚医生”的一段经历分不开。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党和国家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也因此迁至山西稷山县,建立了农村疾病研究所。当时,翁维良作为先遣组的一员提前赶到稷山县,与同事们一起在吕梁山下挖了防空洞储存中医古籍。后来,翁维良的妻子带着五岁的儿子也来到稷山县,然而没能与妻儿团聚多久,翁维良就作为医疗队领队前往汾河以南的黄土高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医疗队“赤脚医生”生涯。

“高原上的井有几十丈深,打不上来多少水,下雨的积水都要留着喝,卫生条件不好,乡亲们很容易生病。”翁维良回忆,那时医疗队没有多少经费,老百姓更付不起药钱,他就带着医疗队为老百姓扎针、埋线、推拿,必须用药时就采当地野生的中药材,洋金花、地肤子、地锦草、马齿苋甚至棉花杆都成了治病的良药。

最让翁维良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就地取材,用洋金花治好了老乡的慢性支气管炎。那个年代,农村有很多老慢支患者,一动就咳嗽,根本就干不了农活,有这样患者的家庭往往格外艰难。翁维良看着乡亲们受苦,心里着急,他发现漫山遍野都是有止咳平喘作用的洋金花时,不禁思考:能不能用这药为乡亲们治病呢?

翁维良和医疗队的同事开始尝试用洋金花煮汤药,结果虽有平喘作用但见效很慢,而且量特别不好掌握,用量小了不起作用,用量大了又会损伤神经引发舞蹈症,这可难倒了医疗队。直到一天,翁维良看到农闲时乡亲们聚在地头抽旱烟,不禁眼前一亮,他联想起古籍中有记载洋金花切丝卷烟通过吸入而止咳平喘的方法。于是,他也依样“画葫芦”,把洋金花晒干后卷在烟叶里。为了让治疗剂量精准,翁维良和同事自己卷烟亲身尝试,并搭起了简易病房,让早期尝试此方法的老乡住下,随时观察各种剂量的不同反应,最终确定了最佳剂量。

由于存在副作用,用洋金花治慢性支气管炎并非临床首选,可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翁维良用这个法子为很多老百姓减轻了痛苦,他也因此收获了很多“铁杆粉丝”。多年后,仍有黄土高原的乡亲拖家带口地来北京找他看病。

一个患者背后可能就有一个困难的家庭,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苦涩辛酸。驻扎黄土高原、与老百姓同吃同住的那段经历涵养了翁维良“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情怀,用他的话说:“当医生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做‘人民的医生’!”

往后几十年的行医历程中,翁维良将这份情怀落实到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把患者当亲人、当朋友,与很多患者保持了长期通信,耐心地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出诊时,他常常加班加点地看病,无论忙到多晚,都要看完最后一位患者;多次跟随医疗队到贫苦农村巡回义诊,再苦再难也从不觉累,因为他是“人民的医生”。

以身传承让国医精神永续

从医60年,翁维良一直忙忙碌碌,他的研究领域早已不局限于活血化瘀治心脑血管疾病。他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牵头制定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行业规范,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中药临床药理学》专著;他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主持重大科研计划,推动形成适合中医临床研究方案优化方法的规范程序,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水平……

“老师每天7点多就到医院,一忙一整天,周末也不休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翁维良的亲传弟子、西苑医院党委副书记李秋艳笑称,老师的勤勉让学生很有“压力”。在她的记忆中,老师从来不苛责甚至很少提要求,但出门诊,他永远来得最早,做课题,他永远查资料查得最全,这份“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既令人感动,也是强大的鞭策力量,“做翁老的学生,就不好意思偷懒。”

“家门有一代代传承的家风,师门也有一代代传承的学术之风。”翁维良的亲传弟子、西苑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主治医师张菀桐谈到,看到老师于耄耋之年仍亲手整理郭士魁先生留下的手札,心里很感动,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的使命。

如何才能做好传承?翁维良曾带领学生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在他的指导下,张菀桐曾专门以“探究传承方法”为主题作博士论文。经过长期研讨与尝试,他们针对名老中医医案记载的病情错综复杂、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形成长时动态诊疗方案的图文分析策略,强调通过个案分析积累形成群体诊疗规律的医学范式,系统性地建立基于个体化医疗的中医药经验传承方法。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为中医药经验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传承方式,是翁维良倾注心血努力探索并会一直做下去的事业。其实,从名老中医身上传承的又何止是经验方法,还有更可贵的国医精神。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读博士王旭杰是李秋艳的研究生,他长期参与翁维良的课题研究,在挖掘学习名老中医经验的过程中,常常被老一辈中医人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还没毕业的他已然立下了大医的志向,“翁老教老师,老师再教我们,每一代人都要成长为优秀的中医人。”

王旭杰为之而努力的,正是翁维良所希望的。85岁高龄的他每天坚持在临床、科研一线,以身作则、亲身传承,为的就是让年轻人领悟到中医药精华所在,让中医药临证经验和中医人的精神操守一代代传承下去,造福更多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年轻时的翁维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世纪60年代,翁维良(第二排左二)与郭士魁(第二排右一)、陈可冀(第二排左一)合影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02: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抓紧时间学点中医吧!

2022-11-13 09:07:39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重楼
https://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hongyi/2022-11-13/315413.html
点击: 320    评论: 0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优化”了,微调了。
  昨天就有嗅觉灵敏的网友在自己公众号留言板块建议读者准备相关物资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天网络上也满是讨论要不要抢购制氧机和呼吸机的声音。
  看来,只要不是天真的人,都知道,新一波的冲击无可避免。虽然科罗娜女皇座下奥系家族的确往高传染性低毒性的变异方向走,但是看美日新等地的数据,反复感染+不正确的治疗,的确会有部分人群留下后遗症。
  冲击之下,最先受影响的必然是有基础病的人群,君不见某“明珠”3-5月份举全国支援的情形下去世的近600名患者全是因基础病而死?道理很简单,本来他们的身体就很脆弱,是在药物和仪器的加持之下才形成了脆弱的紧平衡,结果那啥一来,平衡被打破,事情就会变得很棘手。这个时候,离世了,争论究竟是die of 还是die with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那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几天还有某地网友讲述自己母亲作为透析病人,医院停掉了病人及陪护的每日核酸,且院内发生院感,其母被感染肺部感染合并心衰离世。这还是一个三甲医院,后专门只接透析病人,要求透析完了必须住在医院。
  医生也很无奈,哪怕发生院感了,也得带病硬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最为发达的英国,long covid患者的比例,全人群中患病率医护能排到第三,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比例医护能排到第二。
  真流感化了还好,问题是目前还是比流感要猛那么一点点,更何况得了流感如果不及时治疗,自身免疫力差的还是有死亡风险的,19年春的一篇文章《从流感发烧到重症监护 一场流感如何改变一个中年中产之家的命运》,当时惹得多少人焦虑不安?
  这次微调当然还包括了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增加重症床位,准备救治药物等,这也是三年来一直都在强调的。
  这个时候,真的得抓紧时间学一点中医。毕竟相比不确定的大环境,人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
  不然,如果家里有人发烧或其它突发急病,碰上医院院感、医疗挤兑、原则居家等情形,还真是麻烦的事情。下两图是加拿大部分网友的经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类似的情形,3-5月时“世界的某都”,也出现过不止一例孩子发烧,线下求助无门,最后家长诉诸网络,然后问题在线下得以解决的情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家长懂一点中医,类似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网友“马贼山”就分享了自己2020年冬春之交的故事,在风暴之中的他们,大年初一儿子发烧38.6度,妻子力排众议,用厨房的食材和一点中草药使得孩子两天退烧,三天止咳。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一家更是幸运地躲过了医疗挤兑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除了常见病的治疗,特殊情况下某些急症的急救也可以用,典型的就比如潘粤明的母亲在针灸医生远程指导下缓解了他父亲的新发脑梗,具体情形详见《能做个实事求是的合格“中医黑”吗?》,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中医还讲治未病,预防为主,懂中医理念学中医方法,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当然了,除了口罩,该备的防.yi药品和物资储备还是要做。网友“中医妇儿-林波”医生就建议,“包括但不限于:艾条,苍术粉,藿香正气丸,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参苏丸,小儿肺热咳喘颗粒,九味羌活丸,清肺化痰丸,午时茶,荆防颗粒,四磨汤或槟榔四消丸,保和颗粒,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等等”。
  最终,心态很重要。有了相应的知识和物资储备之后,心态还是要平和,要稳,国内和国外的经验都证明,中医对该病有很好的疗效(HK3-5月那波冲击还特意从大陆请的中医专家和团队过去支援),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胸有成竹,咱们不慌。
  【文/重楼,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针砭药石”,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赞 21[/url][url=]收藏 0[/url]特别声明



「 支持红色网站!」
打 赏



相关文章
  • 惊闻昆明一医学检验所被查!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核酸弄虚作假
  • 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 防疫新政“20条”背后,警惕一种新型“分锅”自保术弥漫基层
  • 优化防控措施下 广州疫情如何应对?
  • “二十条措施”发布当天,多省市部署调整防疫措施
  • 雷鸣电亮:持续不断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什么?
  • 新华时评:扎实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
  • 卫健君:警惕!富士康疫情源于美国苹果手机进口零部件?
  • 防疫新二十条,极简版重点来了
  • 疫情防控二十条出台,这些地方紧急开会
[url=]登录[/url]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02: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流感发烧到重症监护 “小病”真能摧毁一个家庭




  原标题:从流感发烧到重症监护 “小病”真可能摧毁一个家庭
https://news.sina.com.cn/s/2019-03-06/doc-ihsxncvh0168066.shtml
  3月4日,在多方帮助下,一名携带“人工肺”的危重患者顺利转入中日友好医院。家属称,起初只以为是流感引起的发烧,没想病情很快就急转直下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以治疗呼吸感染闻名的中日友好医院,这样情况的病人不只一两个,看似普通的流感却可能致命,甚至摧毁一个家庭的未来。肆虐在冬春季的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从流感发烧到重症监控 一切来得太突然
  一名28岁的老师,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年三十(农历除夕)当晚开始发烧,只以为是感冒便到医院输液,没想到就昏过去了,再之后转进危重病房,无法自主呼吸。家人觉得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两个年幼的女儿还不清楚妈妈的情况,而那个家庭都被巨大的压力碾压着。
  流感带来的压力,赵华(化名)正深刻的感受着。她的丈夫李松(化名)已经在ICU躺了2个月了,家庭的花销已超百万。而造成这一切的,也是一场流感。
  李松供职于北京一家媒体单位,12月24日平安夜的早上,起床后他觉得浑身不舒服,有些发烧。妻子赵华便张罗着让他在家休息,李松吃了一些常规的感冒药还是上班去了,并没有把这次感冒放在心上,,原想着过一两天也就好了。但几天下来,烧一直不退,持续在38-39℃,李松这才去了附近的医院。
  医院化验,甲流的结果是阴性,医生开了药让继续观察。事后,家人才知道,事实上,甲流的隐蔽性很强,化验结果这次就“说了谎”。
  12月底,李松仍然高烧,而且开始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他再次来到医院检查,没想到直接被留下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这让赵华怎么都不明白,丈夫怎么去了趟医院,就成了重症?
  这时,医院确诊了李松发烧是由甲流(H1N1)引发的,同时引发肺炎、呼吸衰竭、心脏和肾脏功能衰竭,当天就上了呼吸机。
  李华说,丈夫住进ICU的时候,意识还很清醒,躺在病床上还摆弄着手机。
  但是突然有一天,李松突发喘憋心衰,病情急转直下,随后便开始昏迷不醒。普通的呼吸机已经不起作用,只能做气管切开导入呼吸设备维持生命。
  两家医院ICU住了俩月 倾尽20年积蓄
  在此后的日子里,李松的病情持续恶化。1月中旬李松转院到中日友好医院治疗,但病情仍旧没有好转,重度昏迷,身体多个脏器出现了感染、衰竭。临近春节前,医生已经向李松的家人暗示继续治疗可能会徒劳无果,希望家人有心理准备。
  那一刻,赵华几乎崩溃。李松今年刚到知命之年,平时的工资不算多,只能算是个中产。业余时间也更多的去参与亲朋的公益事业。他们一家是典型的北漂,在北京也一直租房,终于在今年供养着女儿上了大学,老家还有年迈的父母,其父亲还因为患病落下残疾。家中的一切都是李松打理,连房租的事情赵华都没过问过,以至于李松昏迷后家里的很多事赵华都是懵的。
  提到丈夫,赵华眼圈再次泛红。此前,赵华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如今丈夫出事,赵华只能放弃工作。女儿知道自己帮不上家里的忙,也是几次泣不成声。
  李松住两个医院的ICU前后有2个月的时间,这2个月,赵华体会到了“钱像流水一样”的感觉往出流。这个家庭前20多年的积蓄,在仅仅2个月不到就化作云烟,即便如此也填不满100多万的治疗费。为此,赵华把老家的房子抵押出去借款,还东拼西凑的借钱。
  在李松住进ICU的这段时间,赵华看到过和李松一样因为流感引发感染和衰竭而离开人世的人,也看到一些家庭终因病人太过痛苦且花销太过巨大,而在“几无希望”的情况下放弃治疗。但无论怎样,赵华决定坚持过了农历春节,让这个家庭“团团圆圆”的过了这个年。
  或许是“好人有好报”,李松挺过了这个春节,从正月初八开始恢复了意识,慢慢的清醒过来,各项指标开始缓慢的趋向好转。因为气管切开,李松还不能开口说话,但可以通过口型和眼神简单交流。赵华问他,想不想回家?他张开嘴,空气中传导出一个“想”的意思。
  既然病情已经趋于好转,治疗就必须坚持下去。但下一步,这个家庭面对的则是巨大的经济压力。房子卖掉以后住哪?孩子的学费总不能不交?李松即便“捡”回一条命,后遗症也需要长期治疗,费用怎么办?还有家里年事已高的老人……
  问题是,谁又能想到,一场流感就能改变一个中年中产之家的命运。
  医生:流感并非字面上的“流行性感冒”
  北青报记者搜索发现,有关因流感病情危重进入ICU治疗,使用呼吸机、人工肺等设备的病例几乎每年都有,仅宁波、兰州、广州等多地都有类似病例的公开报道。
  流感为什么能致命?据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院王一民医生介绍,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并非字面上的“感冒流行”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对器官损伤大,甚至能够威胁生命的流感病毒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被称作是人类历史上“七大瘟疫”之一。
  据了解,流感病毒为 RNA 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每年流感流行可导致全球5%~10%成人和20%~30%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5万~50万患者死亡。
  记者查询发现,截止2019年1月最后一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与前一周相比减少了20.26%,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57.08%,仍为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预计未来北京流感活动度将持续呈现下降态势,并于3月退出流行期。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刘迪、张洪春医生介绍说,流感病毒的传染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但流感传染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展为重症病例,一般来说,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肥胖者、妊娠期妇女都是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同时,如果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者,也是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一般的流感症状就是发热、头疼、全身酸痛,体温可达到39-40度,发病3-4天后大多逐渐好转,但咳嗽可能会持续1-2周,而重症及危重患者则常伴有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肺炎,其他也包括对心脏和肾脏等多器官的损伤。
  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流感手段还是接种流感疫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家居和办公场所的通风、清洁;注意个人手部的卫生,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防止飞沫污染他人;佩戴口罩;远离人员密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同时主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林辉
责任编辑:赵明


关键字 : 流感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1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2/11/14 18:25 编辑

  中医瑰宝苑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1咳嗽遗尿
     咳嗽遗尿在《素问》中早有记载。它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沈金鳌、林佩琴等都主张用茯苓甘草汤,但余屡用未见其效。通过观察发现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产后之妇女,除咳嗽遗尿外,往往兼有头晕乏力,胸满心烦,心悸气短,脉弦滑无力等症,而无“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肾咳证。偶读方隅所著《医林绳墨》小便不禁条,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才始有所悟。再细读《素问》:“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句,才使我茅塞顿开。乃拟:柴胡9,当归9,白芍9,麦冬9,党参9,五味子9,半夏9,陈皮9,青皮9,紫菀9,黄芩9,方一首,作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的方剂,试用于临床常效如桴鼓。例如:郑××,女,30岁。产后两个月来,咳嗽遗尿,久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审其脉证,见其面色皓白,言语无力,心悸气短,胸满心烦,口干,脉虚而弦滑。综其脉证,诊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予上方2剂症减,6剂愈。久而久之,虽见效者甚多,然无效者亦不少。例如:唐××,男,64岁。前医屡用上方无效,询治于余。审其脉证,除咳而遗尿外,肺与三焦之证不见,面色微黑,腰酸背痛,小腹憋胀,排尿不畅,时而尿热尿痛,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尺脉反较寸脉为大。反复思考,正如《素问》所述之肾咳,乃拟八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以培补肾气,果然2剂症减,1O剂愈。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5 03: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2矽肺
     矽肺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古典著作中还未见到明确的记载,因其具有明显的气短,喘和胸满,所以近人有的认为相当于中医的肺胀,有的认为相当于中医的喘或短气。治疗上往往拘于景岳“气喘之病最为危候,人欲辨之者,亦为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其一为真喘,一为似喘;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何也?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主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气既短促而再加清散如压卵矣”之论,不审五脏的升降和生克制化之理,所以往往治肺不效而求肾,治肾无功而又求于肺,单治不可则同治肺肾,若再无效,即怨古人。不知《素问·天元纪大论》早就说过:“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短气或喘虽然重在肺肾,但五脏阴阳升降,生克制化,并不仅仅限在肺肾两脏,所以单单求肺求肾往往无功。例如:张××,男,成。二期矽肺4年,前以补肾纳气,宣肺定喘,化痰止咳等中药及西药治疗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胸满胸痛,气短咳喘更加严重,头晕头痛,心烦心悸,手足憋胀,诊其脉沉而涩,口唇及舌均稍紫暗。乃肝肺气郁,升降失常,痰滞血瘀,木火刑金之候也,拟疏肝理气,化痰降气,活血软坚之剂:柴胡、枳壳、赤芍、桔梗、杏仁、陈皮、青皮、苏叶、甘草、黄芩各9,瓜蒌15,苏木6。服药3剂,诸证好转。连服三月诸证均平。
     李东垣、黄元御等在说明脾胃作用的重要性时,又同时大力倡导了脏气升降之理。李东垣说:“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黄元御说:“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气之不遂;少阳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脏气之不行也。”又说:“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升,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当八九。木气抑郁而不升,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逆,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本病胸满胸痛,气短而喘,心烦心悸,食欲不振,正为肝肺气郁,中气盘塞,肺金不降,湿痰内盛,血络瘀结影响升降所致,故以升清阳,降浊阴,化痰热,通络脉而证解。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5 10: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临床过程中,经常遇见一些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咳喘,久治无效。综其大要大致有:
     1.表邪为主不先解表,仅与宣肺定喘
     例如:患者赵X×,女,成。咳喘三个多月持续不止。某院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子抗生素,氨茶碱等治疗一个多月无效,转请中医治疗两个多月仍无效。又邀余治,遍试定喘汤、小青龙汤等20余剂仍无功。余思良久,难于措手,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云:患者阵阵恶寒,身痛鼻塞,乃表寒之证,表寒者应先解表,而诸医均以化痰定喘治之,致表邪不解,肺气闭郁,喘咳不减,又病已将三月余,表气已虚,非麻黄发散所能治,因麻黄汤发汗较剧,过汗必损表阳,卫阳虚则易受外邪之复客,而喘咳难愈,故治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宣肺定喘。方用: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生姜4片,大枣5枚,厚朴10,杏仁10。服药2剂,喘咳果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而安。
     2.气逆作喘反用升浮之药
     例如:患者耿××,男,成。喘咳不止两个多月,某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无效,又转请中医,先用定喘汤加地龙,继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加减仍无功。细审其证,喘咳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咽喉不利,头汗较多,脉滑,寸盛尺弱。思之,正与苏子降气汤证合拍,但又考虑麻黄乃喘家圣药,恐仅用苏子降气汤无功,乃处苏子降气汤加麻黄治之。服药2剂未见寸效,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云:“证属苏子降气汤证无疑,用之固然应该有效,但却用之无效,关键在于麻黄一味。麻黄虽为喘家圣药,但其性宣散升浮,本病痰浊壅盛,气逆作喘,非降气化痰纳气归肾不能解,若再加入麻黄之升散,必使病势上冲,而喘咳加剧,因此应去麻黄。”余宗其意,去麻黄,仅服2剂喘咳即减,继服10剂而暂时缓解。
     3.脾胃虚寒,斡旋不能者,反治肺肾
     例如:患者李××,女,30岁。支气管哮喘5年,遇夏必发,冬季反减,近两年来冬夏俱喘,走路气短。前医始予定喘汤、小青龙汤无效。转请余诊,余诊其脉弦大,治以黄芪鳖甲散去鳖甲、秦艽、天冬、桔梗、桑皮,加麦冬。7剂药后喘咳大减,但继服则无效,并见齿衄、鼻衄、泄泻。再审其证,亦认为上方正确,予上方20剂,药后气短咳喘加剧,衄血同前,按其手足均厥冷,舌质淡暗,脉弦紧。反复思考,衄虽火证为多,然虚寒者亦有之,且十几天来胃脘满痛,食欲不振。乃云:脾胃虚寒为本,痰饮蕴郁为标,因拟附桂理中合二陈汤方4剂,药后非但衄血全止,亦且喘咳渐平。
     4.肾不纳气者,反用麻黄之升宣
     例如:患者李××,女,成。喘咳短气10个多月,某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住院治疗8个多月无效,出院后求治于中医,1个多月仍无功。审视其证:喘而短气,面赤足冷,上半身烦热,时时汗出,脉寸大尺微。思之,证脉相参,乃肾气虚衰,虚阳上浮,纳气失职所致,欲以金匮肾气丸治之。又思之,麻黄乃定喘要药,地龙为解痉定喘之良药。乃在金匮肾气丸方中加入麻黄、地龙。服药2剂非但无功,反有加重之势。再思之,金匮肾气丸滋阴温阳,纳气归肾,实属合拍,而麻黄宣肺升浮,地龙通络脉疏内风,于病为逆,应去之。处方:熟地24,山药12,补骨脂10,茯苓10,泽泻10,丹皮10,附子10,肉桂10,五味子10,车前子10(布包),仅服1剂,喘咳、短气即减,继服10剂而大安。
     5.心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者,反用宣肺化痰以伤正气
     例如:患者李××,女,成。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数十年,一年前因感冒而咳喘加重,某院诊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前后住院治疗7个多月不见好转,后又配合中药射干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加减等治疗8个多月亦无功。审视其证。除喘咳短气不能平卧外,并见骨瘦如柴,饮食俱废,畏寒肢厥,足冷至膝,手冷至肘,口干不欲饮,舌淡而苔白,脉沉细促无力。反复思考,证脉合参,诊为心肾阳虚,邪水上泛,上凌心肺所致。而前医所用诸方均以实治,故难奏功。乃拟真武汤原方1剂。其后某医拿方视之,云:“病重药轻,又无麻黄之定喘,不可服。”即刻在该方中加入了麻黄1剂服,结果服药4剂,效果罔然,又邀余诊。余云:“正虚之躯,过用克伐之品,已成正虚邪实之重证,麻黄发散之力虽微,而伤正气却有力,应减去麻黄,加人参、杏仁,正气稍复,痰饮可减。”处方:人参6,杏仁6,附子6,白芍6,茯苓6,白术6,生姜1片。药进2剂,咳喘稍减,继服20剂喘咳停止而出院。
     6.中焦气滞,应予调理脾胃,反用肺药
     例如:患者李××,男,成。喘咳不止,食后加重三个多月,频用中、西药物治之不效。审视前医之方,大都为定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生脉散加减。再察其证,虽喘而不能乎卧,但喘声不剧,腹满腹胀,脉弦紧。思考良久,乃云:“痰湿中阻,轮轴失转。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喘咳之机与此理相似耳。景岳虽有初喘治肺,久喘治肾之论,但不可一概而论。治宜平胃、二陈加减除痰湿,理脾胃,使轮轴恢复斡旋之机,肺气自降,肾气自纳。”处方:半夏10,陈皮10,苏叶6,杏仁10,厚朴10,茯苓10,神曲10。服药2剂,咳喘稍减,继进20剂喘咳渐平。
     7.肝郁者,不去理肝,反予治肺
     例如:患者张××,女,成。哮喘反复发作数十年,8个月前咳喘又作,在某院住院治疗半年无效,出院后,配合中药宣肺定喘,降气化痰,纳气归肾等方百剂仍无效。细审其证,喘而短气,频频咳嗽,头晕目眩,心烦心悸,胸胁窜痛,经期尤甚,夜间口干,或口苦,纳呆,再询其病之始,月经期间生气后加重,舌苔白,边有瘀斑,脉虚弦滑。余思良久,诊为心肺俱虚,痰饮内聚,肝木失达,木火凌金之候。为拟益气养阴,疏肝化痰,咳嗽遗尿方加减:柴胡10,当归10,白芍10,半夏10,陈皮10,青皮10,紫菀10,麦冬10,党参10,五味子10,黄芩10。药进3剂,喘咳果减,继进40剂而喘平。
     8.阴虚燥痰者,反用温燥去痰例如:患者苏××,女,成。夏季喘咳发作数十年,今年入夏以来咳喘尤剧,频频应用中、西药物三个多月无效。细审前医所用诸方不外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加减而成,舌苔薄白,脉弦滑。沉思良久,云:“夏季阳气在外,肺主皮毛,主上焦,故里寒而肺热;冬季阳气人里,故肺寒而里热,阴虚燥痰,人夏必甚,故夏季喘而冬季瘥,此时若以温燥伤阴,燥火更甚,痰热尤增,故治宜养阴润燥化痰。处方:百合15,麦冬15,冬虫夏草15,淡菜10,药进2剂,咳喘即减,继进10剂喘咳停止。
     9.气阴两虚,痰饮阻滞者,不去扶正,但予祛邪
     例如:患者徐××,女,78岁。慢性支气管炎19年,气胸手术后一年来经常气短。近两个月来咳喘气短更加严重。某院诊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住院两个多月,中、西药物频频用之,不但无效,反而日渐加重。纳呆神疲,时见神志朦胧,呼之迟迟始应,心悸怔忡,自汗盗汗,舌质紫暗,光剥无苔,脉虚大而数。审视再三,诊为气阴俱虚,痰郁气结,寒热相夹之重证。为拟益气养阴,化痰理气。黄芪鳖甲散加减:黄芪15,人参10,地骨皮10,紫菀10,茯苓10,柴胡10,半夏10,知母10,生地10,白芍10,麦冬10,肉桂10,甘草6。服药1剂,喘咳即减,精神好转,继服10剂喘咳大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