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热证 多见于外感性温热疫毒之邪,或见于生理机能旺盛,感寒后化热而表现为热象。 (1)表热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有汗,咽喉疼痛,鼻流清涕,口微渴,咽红肿或溃烂,舌 淡红,舌尖红点色重,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或指纹浮紫。 (2)里热证:可无发热,或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口烦渴,口舌生疮,呕吐酸腐,大便 干结,小便短黄,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指纹沉紫滞。刘氏一再强调,不要把发热 和热证混为一谈,里热证不一定都有发热症状,比如小儿肠胃积热就可能不发热。 3?寒热错杂证 小儿易寒易热故寒证和热证同时出现,而形成寒热错杂证候者不少。 (1)表寒里热证: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肠胃易被饮食所伤,常由于食滞内停化热而兼感外 寒,既可见呕吐酸腐,大便秘结,又可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等症。此外,小儿外感风寒后,表邪 未解而入里化热,症见发热无汗,咳嗽喘促,痰鸣气粗,舌质偏红,而舌苔白,脉数,在小儿早期 肺炎多见。 (2)上寒下热证:小儿表现为头出冷汗,面色 白,唇舌色淡,而又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等。 (三)施治特点 1?外感性疾病从“肺”论治 外感性疾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一年四季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多发生于寒热 失常之时,衣被增减失宜,或坐卧当风,或更衣脱帽,沐浴当风,皮毛之间,卒然受邪。外来之邪 一般多从皮肤毛窍侵入。皮毛者,肺之合也。小儿肌肤嫩弱,腠理空虚,毛窍疏松,卫外之气不 固,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肺卫,卫气开合失司,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鼻为肺窍,咽喉为肺 之呼吸通道,外邪从口鼻而入,则症见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咽痒等上焦症状。无论外邪从皮 毛或口鼻而入,二者皆可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故刘氏治疗这类疾病从“肺”而论治,以宣肺 透邪为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既畏寒,又畏热,但刘氏认为尤畏寒邪,就外感咳嗽来讲,以寒 邪伤肺为多。《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张景岳更明确地指出“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 于寒邪”亦说明外感咳嗽多伤于寒。故刘氏在治疗外感性咳嗽时,多用辛温宣肺之法,这是刘 氏治疗咳嗽的又一大特点,实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法。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又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当六淫之邪客于肌表,壅塞 肺气,致宣降失职时,水湿内停,则成水肿。刘氏认为小儿急性肾炎就是与外感有直接关系的 疾病,仍要从“肺”论治。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不 利,水津不能输布,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浮肿,风性浮越,风水相搏故眼睑浮肿明显,邪在肌 表,故恶寒、发热。这正是前人所谓之“风水”。刘氏治疗此类病人,均采用宣肺利水之法,常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其效果颇好。 2.内伤疾病从“脾肾”论治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精气未充,其中以脾肾更为突出。肾为先天之本,脾 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包括真阴、真阳两个方面,关系到人的体质因素,因为各脏之阴靠肾阴之 第二卷261 #### 滋润,各脏之阳都赖肾阳来温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阴与肾阳均来源于后天脾 胃的滋养,也就是说:肾阴和肾阳须赖脾阳运化水谷精微以不断补充和化生,脾主运化,须肾阳之 温煦才能发挥其健运功能。从小儿脏腑娇嫩的具体情况来说,较为突出的是“肾常虚”,即其抗病 能力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发育程度皆不足,极易发生发育不良和先天遗传性疾病,如五软、 五迟等。同时由于小儿机体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机蓬勃,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而 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旺,所以相对感到“脾常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 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小儿内伤病中以脾肾疾病居多,根据小儿的生 理特点和小儿时期特有疾病的特点,刘氏在治疗内伤性疾病时,多从“脾肾”论治。 小儿疾病,无论内伤还是外感,大多是表里兼病,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这是由小儿‘易虚 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形成的,临床上尤以脾胃兼病,脾肾同病较为多见,因此在治疗上须采 用内外兼治之法。在治疗小儿外感病时注意照顾脾胃,因为小儿感冒往往由于内伤饮食后复 感外邪,或者是感冒之后造成消化和吸收功能失调,而夹食滞。除发热恶寒等症状外,常伴有 食欲减退,胸腹胀满,或呕吐酸腐,大便干燥。刘氏在治疗中都适当加用消食和胃或化滞通便 之品,表里同治。这正是刘氏常说的“里气通则表气和”之意。又如治疗哮喘,他认为哮喘的主 因是痰饮内伏。肺、脾、肾虚衰与痰饮内伏有着直接关系。哮喘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肾虚 必累及于脾。所以刘氏抓住益肺气,健脾气,补肾气的培本疗法,研制出“健儿片”等新药,疗效 显著,曾追踪观察过五年以上,能坚持服药的84例患儿,总有效率达到96?2%。对于小儿痰饮 证的治疗,刘氏不单纯采用健脾化湿之法,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患痰饮证多为婴幼儿,形体 多虚胖,面色 白,目窠发青,刘氏认为与肾阳不能温煦脾阳有关,故采用温肾健脾化湿之法, 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将桂枝易为肉桂,以温肾阳。又如治疗小儿腹泻,其发病诱因可能是感寒、 受暑或伤食而致脾胃失调,但久泻或久病之后,脾虚必及肾,肾阳伤则命火不足,不能温蒸中州 之气,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完谷不化,便下澄彻清冷,所以对于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人多从 温补脾肾之阳治疗,多用附子理中汤。遗尿症,一般多属肾虚,但刘氏则强调不要忽视“脾弱” 之症,主张补脾实土以存水,常在方中加入黄芪、茯苓、干姜等健脾益气之品。 四、临床用药特点 (一)用药如用兵,贵在少而精 《兵书》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医家治病亦然如此,贵 在辨证明,药味少而精。辨证明,要调查分析,切病情,要了如指掌,然后巧立处方,用药精简,攻 其要端,常能事半功倍,挽救病人于危重。刘氏平时最反对的就是问病堆药,拼凑成方,或随症增 药,采用围攻战术,开大方,少则十余味,多则数十味,由于药味过多,相互牵制,药力分散,形成 无帅之兵,无主之方,往往难以收效。刘氏常告诫学生,一定要引以为戒。因小儿机体具有“稚 阴稚阳”之特点,遣方用药更应倍加注意,既不可大剂寒凉,更不应重剂温补,加之小儿服药困 难,剂型应适合儿科特点,精方简药,突出重点,主次分明,量足力专,相辅相成,无充数之竽。 刘氏总结前人的经验,效法仲景之立方,结合儿科之特点,临床遣方用药以药精、味娇、量 专为原则,复杂重症每方不超过8~9味药,简单轻症每方6~8味药。例如治疗小儿重症哮喘 第二卷262 #### 发作期的病人,常以炙麻黄、银杏、桃杏仁、干姜、炙百部、炙草为基本方,随证加1~2味药。药 少量大,银杏、炙百部二味药,三岁以上患者均为15克,较大的学龄儿童常用至20克,临床观 察平喘止咳效果好,无不良之弊。又如治小儿风寒外感,症有发热恶寒,咳嗽,同时伴呕吐的, 常选用苏梗,取其一能解表透邪,二能理气和中之作用,实乃一药二用之意也。对于小儿之里 热证,刘氏清热泻火不用三黄,而用青黛一味而清之,同样能收到较好疗效。以小方治大病在 其临床中也是屡见不鲜,曾会诊一消化道出血伴发热的患儿,体温39℃,给予抗感染,枕冰袋, 酒精擦浴处理,体温仍不降。刘氏诊察患儿后,立即从家中取来葱和姜,另加5克苏梗,用刚开 的水沏成汤,嘱家长给患儿频服,不要掀被,通风,令其汗出。第二天果然烧退。刘氏给我们分 析,此患儿虽然高热,但全身无汗,掀被后皮肤有皮粟(鸡皮样),指趾端发凉,再给予冰袋,寒邪 闭郁肌肤,热不得散,故需给予辛温发散之品。这使我们领悟到刘氏常说的治风寒外感发热最 好的方剂就是“一个葱白,三片姜,5克苏梗煎成汤”。 (二)宜寒宜热,或寒热并用 有人说仲景之方,偏于辛热,不适于小儿,刘氏则不以为然。盖仲景之法,辨证谨严,仲景 之方,非止一端,既有温热者,亦有寒凉者,还有寒温并用者。疾病本身有寒证,也有热证,而且 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有时寒热并存,作为医生应该有是证,用是药,不应以个人所好来用药。刘 氏在治疗时应寒则寒,当热则热,或视其偏胜,寒温并用。既是仲景精神在临床的体现,又是刘 氏灵活用药的体现。如治疗小儿痰饮咳嗽以“温化”为主,治疗小儿风寒湿痹以“温通”为主,治 疗小儿脾胃虚寒证以“温补”为主,每方必用干姜,有时一方中干姜、附子、肉桂并见。刘氏认为 干姜为治脏寒之要药,凡辨证为寒者,皆可应用,同样适用于小儿,虽性大热,味大辛,无伤阴之 弊。然而刘氏在治疗小儿温热病时,里热者,清气凉营;实热者,通腑泻热;血分热毒者,清热解 毒凉血,药物一转寒凉。比如治疗阳明气分大热者,生石膏常用至60克(学龄儿童),通腑泻热 时,往往大黄、元明粉同用,急下以存阴。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常采用辛温、辛凉同用。偏 表寒重者,重用辛温,佐以辛凉以清热;偏表热重者,重用辛凉,佐以辛温以透邪。刘氏认为辛 温与辛凉的区别在于:辛温药发汗作用较强,辛凉药发汗作用较弱,小儿外感初期,易感寒化 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若单用辛凉,往往汗出不透,而延误病情,若单用辛温而汗出热不解。 如表寒重者,常用荆芥、防风、苏梗、桔梗、白芷,佐以柴胡、连翘;表热重者,常用银花、连翘、桑 叶、菊花、青黛,佐以苏梗、生姜。 (三)善用药对 刘氏早年曾随师施今墨先生,施老先生善用药对,刘氏颇得其传,在儿科临床时广泛使用 药对,两味药配伍应用。 刘氏所用“药对”,有寒温并用,有表里同用,有一阴一阳,有一气一血,有一脏一腑等;有相 互配合,增其疗效;有互相制约,防其偏胜;有升降结合,散敛相伍,下面举例说明: 1?炙麻黄与银杏 炙麻黄为宣肺止咳平喘药,以治标实之咳喘;银杏苦甘平,有小毒,为肃降敛肺止咳平喘 药,以治本虚久喘为宜,与炙麻黄配伍,发挥其辛开苦降之功。二药合用,一宣一降,一开一敛, 使肺气宣降得宜,则咳喘自平。此乃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之法。 第二卷263 #### 2?杏仁与桃仁 杏仁理气止咳,桃仁活血止咳,二者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合用具有降气活血之功,又有止 咳平喘之力,这是刘氏治疗哮喘时常用药对。 3?五味子与干姜 五味子酸涩收敛,善敛肺气而滋肾水;干姜辛散温通,能温经逐寒,止咳化饮。五味子以酸 涩收敛为主,干姜以辛散温开为要。二药参合,一收一散,一开一合,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利肺 气,平喘逆,化痰饮,止咳嗽甚妙。对寒饮偏重者,干姜用量略大,对肺气虚,咳喘汗多者,五味 子用量略大。 4?麻黄与连翘 麻黄辛温,中空而浮,既能宣肺气,开腠理而发汗,又能温化膀胱而行水利尿消肿;连翘苦 微寒,轻清上浮,善走上焦能泻心火,利小便,二药合用,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宣肺 气、开腠理、利水湿、消水肿之力益彰。对小儿急性肾炎兼表症者,屡用有效。 5?桑螵蛸与海螵蛸 桑螵蛸得桑木之津液,禀秋金之阳气,善滋肾助阳,固精缩尿;海螵蛸生于海水中,禀水中 之阴气,能收敛止血,止泻、固精。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相合,补肾助阳,收敛缩尿的力量 增强,用于治疗下元不固,小便频数,或失禁,小儿遗尿。 6?藿香与木香 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木香辛温芳香,健脾消食,行 气消胀,行气止痛,二药合用,芳香开胃,醒脾增食,适用于小儿脾胃不和纳呆食少,脘腹胀满、 疼痛等证。 (四)开拓创新,改革剂型,研制新药 刘氏年逾古稀,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开拓。他结合儿科特点,考虑到小儿服汤药困难,在改革 中药剂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早在十几年前,刘氏就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方贡献出来,与北京市药 材公司合作生产出“小儿感冒冲剂”、“痰饮散”、“痰热散”、“滋阴片”、“补气片”和“儿童咳液”,将 汤剂变成散剂、片剂、合剂等运用于临床,方便了患儿和家长。刘氏善于观察,善于思索,看到 市场所售中成药大多为治疗肺热咳嗽的清肺化痰之品,而缺少治疗风寒闭肺咳喘的中成药,就 根据自己多年来治疗经验,精心配伍,研制出“咳喘宁”片剂中成药,临床已观察400例风寒咳 喘的患儿,服药三天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5?5%,为治疗小儿咳喘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中成药,填 补了治疗风寒型咳喘药物的空白。为了提高哮喘患儿的抵抗力,使哮喘得到根治,刘氏又研制 新药“健儿片”,作为哮喘患儿缓解期治疗的药物。连服三个月后,患儿体质明显增强,感冒减 少,哮喘发作次数减少或控制,收到了很好效果。投放市场后,深受家长和患儿的欢迎。 临证特色 刘氏一生都在学习、研究《伤寒论》,他常说:研究《伤寒论》,就要学以致用,如离开临床而 泛谈《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不足为取的。虽然《伤寒论》之方非专为小儿所设,但儿科中的许 第二卷264 #### 多病证机理与《伤寒论》的方证有相同之处,所以刘氏用《伤寒论》方治疗小儿疾病,每每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