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4/9 2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gl0101
《易传》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说的非常好。但是后面对阴阳的解释就不对了,阴是精神,阳是物质,这一点应该有一部分人会同意。阳是物质,物质就是我们眼前的东西,它不是特指山水,草木,骨肉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说的准确一点,阳就是指的是真气--一种超微的物质,真气是构成有形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而我们说的真气则是这种东西的原始形态。真气就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它不是空气,它比空气要小的多的多。就是老子说的:“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若从天地来论,阳就应该是地。阴是精神,万物皆有灵,精神可以贯穿虚无、有限、无限三个世界,所以说阴就应该是天。在《道德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都是依靠着精神来固定着真气,即所谓定力,通过呼吸来调和阴阳。(奥运开幕式摆出一个“和”,播音员说是和为贵,这是很幼稚的解释。其实和就是阴阳相和,即精神,物质合而为一。天得一以清.......)“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身的真气分布态和真气运行态,守住自己的精神不外驰。
这是在“孔子我说”中关于阴是精神,阳是物质的论述。实际上与哲学的精神与物质的基本观念相一致。也符合科学和常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中医的阴阳学说源于古代朴素的认知,其观点是简单、狭隘、牵强的、应用却是复杂而无法验证的。
《景岳全书》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 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 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 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这样的阴阳只是一个特征,已不是实存之物。还有一种阳气阴气之说,阴阳又成了两种类似物质的东西。由于阴阳概念的不确定性,使得阴阳学说成了可以随意解释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如何把握?如何应用?如何能与现代科学联系在一起?
以上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