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69|回复: 0

胃脘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胃脘痛
刘臣彬打字整理
作者空军总医院:杨家骥
胃脘痛简称胃痛,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心窝处痛,包括祖国医学中的“心胃痛”,“心痛”、“肝胃气痛”等。《灵枢经》记载“中脘穴属胃,隐隐作痛者,胃脘痛也”。又因胃痛常伴有反酸、嗳气、嘈杂及痞满等症状,故中医书中的吞酸、嗳气、嘈杂、痞满等门中可找到类似的记载。
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七情郁结:《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清代《叶天士医案》记载有“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这些都说明忧愁、思虑、恼怒等七情过甚,易引起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而气滞不舒,同时肝木横逆犯胃,故脾胃运化失常,中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而引起胃痛,如果肝郁久则化热,病可由气分及血而成肝郁血瘀。总之,情志太过均可影响到胃之功能,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机能活动障碍而引起溃疡病的说法是相类似的。
2、饮食不节:明代《寿世保元》谓“胃脘痛者,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累,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均指出因饮食过多,或饥饱失常,或过吃生冷油腻食物,而导致脾胃运化失司,食滞内停,胃气不和,而发生胃脘疼痛,或因过食辛辣以致胃热蕴蓄而成本病。
3、脾胃虚弱:脾胃同居中焦,二者表里相依,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宜降,皮宜升,胃喜凉,脾喜温,当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脾之运化,输布精微,若脾胃素虚,再加饮食生冷,或感受寒邪,使寒积脏腑,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亦可发生胃痛。
辩证
胃脘痛须辨别脏腑、虚实、寒热、阴阳、气血等几个方面。
1、辨脏腑:胃脘痛之证候,最多见者为肝、脾、胃三脏之证。
1)、肝脏之证:主要表现为脘胁胀痛,吐酸烧心,嘈杂,脘闷痞胀,或恶心、干呕、脉弦。
2)、脾病之证候:主要表现为腹胀,大便或溏或不爽,四肢发凉,乏力。
3)胃病之证候:主要变现为胃脘胀,饮食不振,嗳气呕吐,大便干结等症。
肝脾胃三者关系密切,脾胃之症往往兼见,其病常由肝气横逆犯脾胃所致,所以上述症状又称之肝胃不和或肝脾失调。
2、辨虚实:
1)、虚痛:病程长,时发时愈,痛时喜按,饥则痛作,得食缓解,脉象常为细小无力。
2)、实痛:病程短,痛时拒按,食后痛重,腹胀,大便秘结或不畅,脉弦滑,舌苔较厚。
3、辨寒热:
1)、寒痛:多见,疼痛遇寒或生冷饮食则痛发,四肢发凉,得热则疼痛缓解,便溏畏寒,呕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沉细小,或弦。
2)、热痛:胃痛喜凉,恶热,烧心,口渴、心烦、便秘,舌苔黄,脉数或弦数有力。
4、辨阴阳:主要辨别阴虚或阳虚。
1)、阴虚:主要为胃阴虚,症状表现为:胃痛、烧心、反酸、口渴、便秘、舌质红,苔薄或净,脉数。且服辛温香燥之药而胃痛更剧者。
2)、阳虚:主要是脾阳虚,症状表现胃痛,脘腹作胀,嗳气,呕吐清水,口不渴,大便稀溏,四肢乏力,畏寒,舌白或腻,脉细小。
5、辨气血:
“初痛在气,久痛入血”。在气分者,胃脘作痛胀闷不舒,上腹痞满甚至气聚成形,痛止则消,嗳气多而德嗳则舒,舌白。在血分者,胃痛日久,或大便时黑,服调气行气之药,而疼痛不愈,或舌质紫暗,均属血分之证。
治气分之证,则不必加血分之药,治血分之证,则必须兼用调气药,以“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故。
分型论治
1、气滞型:(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由于肝气犯胃,肝胃之气郁结。
主症:胃脘及胸胁胀痛,嗳气,反酸,嘈杂,纳差,每因生气而胃痛加重,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甘草、香附、陈皮。原方去川芎,加木香、砂仁。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消胀,白芍、甘草柔肝和中,香附、木香、砂仁、陈皮理气。
2、虚寒型:(脾胃虚寒),由于脾阳不振,内寒阻滞所致,以久病体虚多见。
主症:胃脘绵绵作痛,得温痛减,喜按,得食痛减,吐清水,畏寒肢冷,神倦便溏,面白少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
1)、黄芪建中汤:炙黄芪、桂枝、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本方对饥饿痛,得食缓解为主者较宜。对胃痛重者加高良姜、香附;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制半夏;全身畏寒者加附子。
2)、厚朴温中汤:温中理气、燥湿除满。厚朴、茯苓、陈皮、草豆蔻、木香、干姜、甘草。
3)、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本方对脾虚气滞脘痛腹胀,嗳气为主者较适宜。
3、血瘀型:
主症:胃痛如刺,食后加重,痛有定处,拒按,或见柏油便,呕血,舌质紫暗,苔白腻或薄黄,脉涩。
治法:调气和血通络。
方药:
1)、失笑散加味:生蒲黄、五灵脂、当归、赤芍、白芨、元胡、香附。
方解:生蒲黄可破血,五灵脂行血,当归、赤芍活血,香附、元胡调气活血,止痛,白芨止血。
2)、膈下逐瘀汤:行气、活血、化瘀。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方中当归、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红花,均为活血,五灵脂、元胡化瘀,乌药、木香、枳壳可行气止痛。
4、阴虚郁热型:体质素有肝肾阴虚,由于气郁化火,胃阴受灼,症见两胁胃脘隐隐灼痛,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口干唇燥,喜饮,吞酸、嗳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剥或干,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揉肝
方药: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方解:沙参、麦冬养胃阴,生地、枸杞子、当归滋养肝肾,川楝子泻肝清热理气,这样肝有所养,肝气条畅胃痛即可除。
5、食滞型:饮食过多,食滞内停而引起胃脘作痛并见胸脘胀满、嗳气、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和中消食
方药:
1)、保和丸:焦山楂、焦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
方解:山楂消肉积、油腻,神曲善化谷食积滞,莱菔子下气消面食,陈皮、半夏、茯苓和胃,连翘散食滞停积所致的郁热。
2)、枳实消痞丸:枳实、厚朴、干姜、半夏、麦芽、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连。
方解:本方为补虚化积健脾消导,故对脾胃虚弱而有伤饮食者用之。
6、痰饮型:上腹满闷作痛,吐酸水,恶心,腹中漉漉有声,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涤饮
方药:加味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干姜、草豆蔻、吴茱萸、甘草。
附兼症用药:
一、胃痛:
病程短:百合、乌药
病程长:丹参、檀香、砂仁。
喜热饮:高良姜、香附、元胡。
喜冷饮:川楝子。
二、反酸或胃酸高:
乌贼骨、贝母、川连、吴茱萸、煅瓦楞子。
三、胃酸低:山楂、乌梅、龙胆草、丁香。
四、恶心、呕吐:
姜半夏、陈皮;旋复花、代赭石。
三、便干、便秘:
大黄(后下)、郁李仁、火麻仁。
四、久泻:
赤石脂、禹余粮;炒薏仁、芡实。
五、睡眠不好:
夜交藤、酸枣仁。
六、消化不好:
焦山楂、鸡内金。
七、腹胀:
厚朴、枳壳、木香、槟榔、莱菔子
十、呃逆:
丁香、柿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