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66|回复: 0

痰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 2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臣彬打字整理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祝谌予
概念:痰饮一词出自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历史。其含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痰饮是各种饮病的总称。其狭义者是水湿流于各种不同部位,凝聚而产生的症状,给于不同的病名,加以不同的治疗。《金匮要略》将痰饮分为四种:即悬饮、益饮、支饮。
何为饮?聚湿成水,水停为饮,饮化为痰。其过程湿痰,痰分有形无形两种:吐出的痰是有形的,谓之痰,积于体内,无形的也谓之痰。两者都是水湿停留在身体某处,产生的病态(或症状)是谓之痰饮。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古人说明人体内水的气化过程。饮入于胃通过胃的腐熟,依赖肾脏的温煦,再使脾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为华盖而布下,输其精微,濡养全身。其糟粕下输膀胱而排出。所以,人体的水湿运化全赖脾、肺、肾功能的健全。痰饮的发生,也离不开:脾、肺、肾。其中主要是脾不运化水湿,阻抑肺气通调水道,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脾肺又赖肾阳的温煦,倘肾阳不足,则脾肺必受其影响,气化不利水湿凝聚而为痰饮,中医称“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本”。
(一)、痰饮
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致其停留成饮于胃,出现胸胁胀满,呼吸不畅,特别是胃脘有振水音。有饮化为痰,则呕吐痰涎并挟有清水,口渴不思饮,饮后又吐,其后背寒凉如掌大,伴有头晕目眩,为水湿上泛所致。短气心悸为水气凌心证候。日久渐消瘦,有的病人在小腹部有气向上冲,顺任脉冲击咽喉,出现头晕,甚者可晕倒,中医称此为奔豚气,都是水湿凝聚痰饮不化,气逆冲动所致。
痰饮病很多人都有小便不利,其根源是水湿不能运化,脾阳肾阳不能温煦所致。舌苔白腻,脉弦或滑。《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冷如掌大”,都是由于脾阳不振,水湿内停造成的,如水饮上冲于心肺则心悸气短。
治则:温阳利水。
方药:
1、 苓桂术甘汤:桂枝助肾阳温煦,白术燥湿健脾,茯苓淡渗利湿,甘草和中。
2、 如呕甚加半夏、生姜。
3、 蓄水于少腹,小便不利,用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一、悬饮
《金匮要略》谓“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嗽引痛,谓之悬饮”。意思就是水湿停留于两胁,引起咳嗽,牵引作痛,称之悬饮。悬者悬挂之意。其症类似西医的胸膜炎,气息短促,咳嗽而痛,水湿停留于胁间,只能偏于一侧卧。络道塞阻,肺失宣降,升降失调,出现咳嗽吐痰,气息短促。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则:攻逐水饮。
方药:
1、 十枣汤:
大戟5克芫花5克甘遂5克大枣十个
将前三药研成粉末,分成三份,每次一份,用十个大枣煎汤送药。或将药与枣同煎,使其药入枣,煨之水快干时,弃药吃枣。此药毒性大,攻逐力强。服后常腹泻腹痛,故用枣减其毒性,保护胃肠。实际临床,每天一次,每次用量0.2克,最多0.4克口服,能引起恶心、呕吐、胃痛,甚至肝功转氨酶增高(肝损害)。
2、 控涎丹:
甘遂30克大戟30克白芥子30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02—0.5克口服,每天一次。
也可以用十个大枣煎汤送药。
3、 柴胡疏肝散:
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芎、甘草以疏肝理气止痛。中医认为水饮在胸胁,故当疏肝理气止痛,再加瓜子、郁金、橘叶、,其中冬瓜子少用不行,起码要一两捣碎。如痛甚加川楝子、元胡,即金铃子散;如水多加葶苈子、川椒目;咳嗽加白前、百部、桑白皮川贝母。
二、溢饮
《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其临床症状: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恶寒无汗,口不渴,喘咳多吐白沫,有时胸满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脉沉紧。脾肺之气输布失职,使水饮停留于肌表。何以停留四肢?脾主四肢肌肉。寒邪束于表,卫外之气闭塞,故无汗而恶寒。如停留于中焦,则口不渴。饮迫于肺,则咳嗽痰喘。胸阳之气不振,则胸满痞闷。
治则:温散发汗(给邪以出路)
方药:
1、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生姜、半夏、五味子、白芍、甘草。治外寒内饮咳嗽效果好。
2、如有外寒内热,发热烦躁,有时口渴。是内有郁热,故口渴欲饮。治以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生石膏、杏仁、生姜、甘草。
四、支饮
《金匮要略》云:“咳嗽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临床症状是咳嗽,喘息,不能平卧,要半坐。咳嗽口吐白沫,经年不愈,脉弦紧,苔白腻。多为西医所谓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认为,饮邪上逆,肺失宣降故咳,逆而喘。由于水饮上逆,面部浮肿。
治则:解表温里,泻肺逐饮。
方药:
1)、小青龙汤加葶苈大枣汤。(葶苈子定喘泻肺)
2)、病人出现口干发热为寒包热,热郁于内,被外寒所束,引起咳喘发作,用小青龙汤加生石膏以解外寒,清里热,除内饮。
3)、不发作时,必然痰盛,用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葶苈子、苏叶、杏仁、黄芩、甘草、百部、款冬花、紫苑。
气喘甚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4)、如受凉咳喘重,常用苏子降气汤:苏子、前胡、厚朴、生姜、肉桂、当归、陈皮、半夏、甘草、大枣。用在气喘不降,痰浊壅阻的病人。厚朴宽胸理气,肉桂温阳化饮,陈皮半夏止咳降逆,当归引血下行而定喘。
5)、如喘重用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加葶苈子,一定要加葶苈子,因其定喘作用好。咽喉有水鸡声加射干,无射干用桔梗代替,白果可收敛肺气定喘,黄芩、桑白皮清肺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7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