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612|回复: 10

医学衷中参西录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8 21: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sol 于 2020/3/28 22:17 编辑

近期购买了民国时期张锡纯撰写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读书笔记》。深深地感到这本书确实不错,对于我这样的医学爱好者非常适合。计划在这里做一个笔记,慢慢学。
这本书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共分三册。我就是觉得这本书的封面漂亮,比那款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就是要漂亮,所以购买的这款。据说这款是非常正宗的。向爱好的人推荐一下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2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sol 于 2020/3/29 06:32 编辑

例言学习(1)
1、发明药性的书是《神农本经》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以周天之日数。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养生,中品治病,下品攻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读书笔记》有专门一部门讲论药性。根据《本经》而来。
2、阐发医理的书是《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主要是黄帝、岐伯、伯高、鬼臾、雷公的问答。《素问》以药治病,《灵枢》以针灸治病。
3、西医于解剖实验虽然精妙,但仍有未能解剖的地方。人的脏腑有气、有血、有功用、有性情,而西医主要以血液为主,而省略了气。能明白脏腑的功用,不能识别脏腑的性情。
4、西药喜欢猛烈,中国人服了与脏腑不适宜,主要原因是西方人多吃肉,中国人多吃谷物。从小的养料不一样,所以脏腑的性质也不一样。所以这部书中也讲西医,取得是西医的化学原理,运用于医理中。
5、古人吃中药的方法:煎一大剂,分三次服下,中间如果病好了,就不用吃了,如果病没好,就一天全部吃完。这个跟现代人的吃法是不一样的。
       有钱人家吃药,多不用次煎,其实次煎不能废。
       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这句话看不懂,有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慎柔和尚”?
       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无味即淡,脾胃属土,所以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
6、治疗阴虚证,重在脾。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足太阴脾经)所以治疗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然能灌溉各个脏腑。
白虎汤中的粳米,以及其他如薏米,芡实,山药等都一样,都需要生用,不用炒过以后再用。如果专门用于健脾胃也许可以炒一下,若用于止泻利则不应该炒。
主要原因:盖生者汁浆稠粘,可以留恋在肠胃中,若炒熟再煮,则无汁浆。
7、党参:也就是古代的人参,主要是生长于山西上党地区的称为党参。而以五台山地区的最好,因此别称“台党参”。
参皮上有横纹的最好,如果没有横纹,就是种植的。
高丽参:辽东秧参,其性燥热,不宜轻用,而且在伤寒,瘟疫的方子中尤其不能用。
潞党参,皮色微红,又称为紫团参。补力比台党参差,但其性平不热,用于气虚有热的人合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21: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sol 于 2020/3/29 19:51 编辑

例言学习(1)
1、发明药性的书是《神农本经》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以周天之日数。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养生,中品治病,下品攻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读书笔记》有专门一部门讲论药性。根据《本经》而来。
2、阐发医理的书是《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主要是黄帝、岐伯、伯高、鬼臾、雷公的问答。《素问》以药治病,《灵枢》以针灸治病。
3、西医于解剖实验虽然精妙,但仍有未能解剖的地方。人的脏腑有气、有血、有功用、有性情,而西医主要以血液为主,而省略了气。能明白脏腑的功用,不能识别脏腑的性情。
4、西药喜欢猛烈,中国人服了与脏腑不适宜,主要原因是西方人多吃肉,中国人多吃谷物。从小的养料不一样,所以脏腑的性质也不一样。所以这部书中也讲西医,取得是西医的化学原理,运用于医理中。
5、古人吃中药的方法:煎一大剂,分三次服下,中间如果病好了,就不用吃了,如果病没好,就一天全部吃完。这个跟现代人的吃法是不一样的。
       有钱人家吃药,多不用次煎,其实次煎不能废。
       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这句话看不懂,有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慎柔和尚”?
       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无味即淡,脾胃属土,所以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
6、治疗阴虚证,重在脾。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足太阴脾经)所以治疗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然能灌溉各个脏腑。
白虎汤中的粳米,以及其他如薏米,芡实,山药等都一样,都需要生用,不用炒过以后再用。如果专门用于健脾胃也许可以炒一下,若用于止泻利则不应该炒。
主要原因:盖生者汁浆稠粘,可以留恋在肠胃中,若炒熟再煮,则无汁浆。
7、党参:也就是古代的人参,主要是生长于山西上党地区的称为党参。而以五台山地区的最好,因此别称“台党参”。
参皮上有横纹的最好,如果没有横纹,就是种植的。
高丽参:辽东秧参,其性燥热,不宜轻用,而且在伤寒,瘟疫的方子中尤其不能用。
潞党参,皮色微红,又称为紫团参。补力比台党参差,但其性平不热,用于气虚有热的人合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2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sol 于 2020/3/29 22:00 编辑

例言学习(2)
黄耆:
黄芪入汤剂需要生用,不用蜜炙后再使用,除非是做丸剂或散剂需要用熟,蜜炙过的。黄芪的主要功能是气。气分虚陷而出汗的人,服用黄芪汤后,立马可以止汗。主要原因是阳强阴虚而出汗的人,服用黄芪汤后,立马大汗淋漓。若气虚不能逐邪外出,与发表药(桂枝?麻黄?)同服,服用后会出汗。
所以黄芪的使用跟生用还是熟用没有关系,而跟使用的人有关系。


石膏:

石膏寒性,能散热,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有实热的情况,非常有效。
石膏分为生石膏和熟石膏,熟石膏就是通过“煅”过以后变成熟石膏。
煅过的石膏和生石膏的性能完全两样。生石膏是发散,而熟石膏,即煅过以后的石膏是收敛。比如用于做豆腐的就是使用煅过的石膏。
所以如果是外感有实热的情况,如果用生石膏,可以达到一两(30g,古时候的一两为10钱,而1钱相当于3g).而如果使用了煅石膏,那就惨了,用一两就将伤人了。
所以在买石膏的时候需要仔细鉴别,是生石膏还是煅石膏。

石膏生用之能散,煅用之能敛;
丹砂生用无毒,煅用之有毒;


细辛:
细辛要注意不能超过3g,(细辛服不过钱)。
原因是味辛的能麻口。比如花椒、天雄、生半夏等都有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能够麻口的,就能麻肺,如果能麻肺,则其呼吸就停了。
如果胃中受凉,嚼30颗花椒,下咽后就会觉得气不能上来。所以古时候的人要去面见黄帝的时候,怕说话不对,害怕有不测,就带几个捣椒去,一但不对,立马服用。


半夏:
半夏需要淘洗干净,洗掉里面的矾味。
半夏主要功能是降逆止呕吐,但里面含有白矾。如果用于治疗降逆气,止呕吐,因为矾味容易导致人涌吐,所以使用前需要淘洗干净。但淘洗的时候需要估计一下,里面的白矾有多少,淘洗以后,需要把半夏补足,还原原来的分量。目前市场上有清半夏,也要淘洗干净。
如果专门用于利痰的,清半夏可以不淘洗。

龙骨、牡蛎
如果用于收涩的情况,需要煅用。
如果用于滋阴或收敛火,或者需要用它们收敛的特性,不能煅。
如果用于丸剂或散剂,微微煅一下就可以了。

山茱萸
山茱萸的肉和核不一样。山萸肉和山萸肉核功能不一样。
山萸肉的功能是救脱,固脱,这个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其味道非常酸,如果碰到稍微酸的山萸肉,这样的山萸肉用了也没用。
必须是尝味道极酸,然后用了才有效果。

肉桂
肉桂不能久煎。而且市面上都是捣为细末,这样如果再久煎,更加没有效果了。而像石膏,由于是石质的,必须捣细了再煎,否则药力无法出来。
所以肉桂只要去除粗皮,再以整块煎,就可以了。


乳香,没药
最好是生用,不可以炒。
如果是用于丸散剂中,可以弄成碎渣后,隔着纸烘一下,到半熔,等冷了以后再弄成细末。
用纸烘的这个办法是乳香、没药去油的一个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22: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sol 于 2020/3/28 22:21 编辑

例言学习(3)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22: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芪入汤剂中生用就是熟用,没有必要先蜜炙一下。但如果是丸散剂中的黄芪可以用熟,蜜炙也可以。

发表于 2020/4/13 17: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husol 发表于 2020/3/28 21:39
例言学习(1)
1、发明药性的书是《神农本经》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以周天之日数。分上、中、下三品。上 ...

根据前后文来看,慎柔和尚应该是一个人。
发表于 2020/4/13 17: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husol 发表于 2020/3/28 21:41
例言学习(2)
黄耆:
黄芪入汤剂需要生用,不用蜜炙后再使用,除非是做丸剂或散剂需要用熟,蜜炙过的。 ...

细辛入煎剂用个5、6克是完全没问题的,三克太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拾杏 发表于 2020/4/13 17:19
细辛入煎剂用个5、6克是完全没问题的,三克太少了。

是不是现在的药都是人工培育,品质已经大幅下降了,所以需要较大的剂量,这个跟古时候纯天然的野生药不同啊?
发表于 2020/4/19 1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husol 发表于 2020/4/18 19:19
是不是现在的药都是人工培育,品质已经大幅下降了,所以需要较大的剂量,这个跟古时候纯天然的野生药不同 ...

有这方面的因素,入煎剂的情况下用量大一点没事,但是入丸散剂的话还是要谨慎,用多了不安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5 1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