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458|回复: 16

《古中医学概论》(第五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0 12: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潜平居士 于 2020/2/20 12:33 编辑


古中医学概论
(第五稿)
王兴宝   2020年2月17日


自   序
        余之先兄,零八年重病,初西医治疗,已无希望,后服中医汤药,以期奇迹,然一年后,先兄终不治,合家悲痛,余痛不已。先兄病中,余读《中医基础理论》,意为保健辅助,先兄既逝,置书归阁。后思先兄,一年之内,生存质量高,有如常人,其突然病去,心中疑惑,欲寻其根由,又执书苦读。约三年后,余愈读愈惑,苦思不解。因余学医,首重医理,五千年中医理论,繁杂错乱,各说纷纭,无一贯之理,故有心戡乱。于七年前,受仲景书第十二稿启发,渐有眉目,其时即定书名:《古中医学概论》,以备今后撰写。七年之中,神农黄帝,伤寒百家,理论医案,书读无数,方药亲试,理论推敲,夜常难眠,时至今日,学习中医,恰有十载。余近日,思绪郁发,可得连贯,撰写五日,一撮而就。余之论,比之《内经》,理论完整,一线贯之,可解仲景,临床自效。本著形式,有别它书,要言不繁,大道至简。阴阳主客,六气三则,同气相投,同气之下,异性相融,同性相加,阴阳二分,寒热虚实,一线牵之,实乃至真之理。余不敢私藏,不冠以己名,不裹以高价,作无偿公开。愿此著作,成为经纬,开释后学,振兴中医,造福人类。名古中医,正本清源尔。

                                                                                                                                                                        椒陵承启
                                                                                                                                                                      2017年3月31日晚于马鞍山



一、阴阳
古中医学,是一门实验性哲学,是人们自觉或未觉利用六气理论,使机体健康运转之古中国医学。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示万物生化,即道生一,一生化阴阳,阴阳各生化三为六气,六气乃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此六气生化万物。六气乃阴阳所生化,虽三阴三阳,非阴独生三阴,非阳独生三阳,其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关系密切,可见后章。


阴,由能量和物质组成,以物质为主要属性,能量寄存于内,易于察觉;阳,由物质和能量组成,以能量为主要属性,物质为其载体,不易察觉。


宇宙中,无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能量,也无脱离能量而单独存在的物质,即无绝对的阳,也无绝对的阴,或言无真阴真阳。绝对的能量必须时刻依附于绝对的物质而存在或传递,二者俱不能独立存在。


即使如各种波和场,也是能量时刻依附于各种物体(包括真空中充满的物体),进行快速发散式传递并逐渐损耗殆尽,直至消亡时都依附在物体中。真空,非真的空无一物,因为我们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的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光亮有其明暗,其为薄阳薄阴而已。


宇宙,是物质和能量紧密结合且变化万千的存在,其非唯物,亦非唯心。其由无数阴阳组成,亦由无数阴阳循环组成。大循环之中含多个相同次层级之中循环,中循环之中又有多个相同更次层级之小循环,以此下分,无微不至,向上溯源,可近初元。
  
阴阳者,可作二分之法,缘于万物由阴阳组成,具阴阳之属性,二分之阴阳,属性相应,又各具主体属性,然又有区别,或上下,或前后,或内外、或虚实、或寒热、或软硬、或明暗、或曲直,诸如此类。


阴阳生化之前,无时间和空间,阴阳生化其时,唯有内外,阴在外,阳居内,阴阳生化,六气生,则有上下左右前后,即空间产生,六气循环不息,则时间产生。


阴阳六气,同气相投,同气之下,异性相融,同性相加。六气生化,作圆运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浑为一体。此自然之理,大道于此,至关重要。


二、六气
六气,分主客,主气主自然,客气主生物,先有主气,后有客气,客居主中。地球乃主气所生化,其六气运转不息,较为典型。人乃客气所生化,其六气循环往复,较为典型。


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主气之地球六气,应象天地,分别为厥阴风与木、少阴温与君火、少阳热与相火、太阴湿与土、阳明躁与金、太阳寒与水。此六气生化运转,变化万千,以成地球现状。


客气之人六气,应象脏腑经络,分别为厥阴肝木与三焦风及其经络、少阴肾君火与右心温及其经络、太阴脾土与肺湿及其经络、少阳左心相火与胆热及其经络、阳明大肠金与胃躁及其经络、太阳小肠水与膀胱寒及其经络,此六气生化运转,不独见某气,则六气合和,以保人之康健。


地球之现状,赖于主气大循环。太阳系之中心,非太阳,为所有太阳系星球循环围绕之中心,地月系之中心,非地球,乃月球和地球循环围绕之中心。主气运转,生化繁多,至今未停,其它星球,都有似地球今日之期,地球明日,亦有其它星球之果。今之地月运行轨道,非往之运行轨道,循环层级繁多故。


人之聪慧,六气机体虽为基础,但关键在于直立。动物若猪狗之类,六气机体亦备,然头目不居上,脏腑清浊不别,浊气相干,则精神难生。因而人之进化,关键在于直立,人之头目心肺居上,颈项渐细,清浊有别,浊气难干,六气使养,精神乃生,智慧开发,肢体进化,相辅相成。


六气之性,互有表里,此机巧所在;又开阖枢,此职责所在;母子相生,此性命所在。此三则,万物根本。


三、主气
主气六气运转,时间和空间则具。


主气地球六气,阴阳二分十二气,化子亥十二年,化一年十二月,二分二十四节气,化一日子亥十二时,二分化一日二十四小时;客气六气二分十二气,合脏腑、经络各十二。
六气.png
一年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一年四季,乃四象学说之遗存,较之伏羲时更为久远。春夏温热,秋冬凉寒。春天,立春至谷雨,夏天,立夏至大暑,秋天,立秋至霜降,冬天,立冬至大寒。


一年六气,厥阴风木始于大寒为初气,少阴温君火始于春分为二气,少阳热相火始于小满为三气,太阴湿土始于大暑为四气,阳明躁金始于秋分为五气,太阳寒水始于小雪为六气,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客气厥阴肝三焦始于雨水,少阴肾右心始于谷雨,太阴脾肺始于夏至,少阳左心胆始于处暑,阳明大肠胃始于霜降,太阳小肠膀胱始于冬至。


六日六气,鲜有知者,因其不著。厥阴风木始于一日,少阴温君火始于次日,少阳热相火始于三日,太阴湿土始于四日,阳明躁金始于五日,太阳寒水始于六日。


一日六气,早中温热,下晚凉寒,固定不变。现称子午流注,今之版本,无依无据,用之临床,常有不效。余之子午流转,主客有差,主气参上,现论客气。客气厥阴始于丑时,少阴始于卯时,太阴始于巳时,少阳始于未时,阳明始于西时,太阳始于亥时。


六气空间者,上下左右前后。主气宇宙,当以整体循环而论上下左右前后,各星球之上,常以球面及自转方向为基准而论上下左右前后。客气之人六气,上下左右前后,与主气有别,因机体进化、生化有异故。


四、客气
六气表里,气机技巧。表里者,如手正反,标本两面。其源于阴阳交融,阳在内阴在外故。客气少阳为表厥阴为里,阳明为表太阴为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虽三阴为里,三阳为表,然表中有里,里中有表。如阳明虽表,其主于内,太阴虽里,其主于外,余气仿此。表里传气,传向何处,化气为何。如厥阴传少阳,传气化热相火,少阳传厥阴,传气化风木,余气仿此。


六气开枢阖,本性职责。万物发展,生长死,生为开、长为枢、死为阖;出行入,出为开、行为枢、入为阖。其源于新生命发展,机体需扩展空间故。客气厥阴阳明为阖,少阴少阳为枢,太阴太阳为开。阖者收合,枢者交通,开者散出。循环往复,则生生不息,浑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阖者有开,枢者有涩,开者有阖。太阳开障,太阴同调,少阳枢偏,少阴同调,阳明阖隙,厥阴同调,反之亦然。
  
六气生化,性命之源。生物之生存,如获取食物,消化利用;生物之繁衍,如性素交融,生殖新代,俱赖于生化。客气厥阴母少阴子,少阴母太阴子,太阴母少阳子,少阳母阳明子,阳明母太阳子,太阳母厥阴子。母气生子,子为何气,则生子之能量物质化为其气。如太阳寒水,生化风木,其子厥阴故,余气仿此。


以上三则,保健疗病,至真经纬,必遵其规。中医理论,黄帝以降,约五千年,理论断代,杂入五行,易学莫辨,气血营卫,脏腑经络,诸说纷纭,各说其是,各有所偏,理论愈乱,美其名曰,百花齐放,今人难辨,临床渐弱。余今日阐释,理论一线牵,争论可休也,亦多少唏嘘!


客气之人,脏腑经络,后曰藏象,乃主气之象藏于人,主客六气相同,所谓天人合一。藏象之要,六气之理未明,后世所传,多有错乱,今真理已阐,经纬有纲,待余细论。


(一)藏象
脏腑经络,脏腑为主,经络为辅,相辅相成。经络者,三焦之外,内系脏腑,外养肢体,沟通内外,以为体用。脏腑者,三焦其内,外连经络,内藏生化,升降出入,交通内外,性命所系。


客气六气,规有三则,脏腑构造,自有其妙。六气循环,赖以营养,所需上入,消化吸收,代谢糟粕,从而下出。人体恒温,内有产热,外有散热,以使平衡。先天六气,藏于六脏,后天六氣,生于六腑,谷物入腑,化而为氣,名曰谷氣,氣含米字,以示不同。先天后天,互为转化,消化收藏,吞吐出入,循环运转,合而为一。人之气血,阴阳二分,三阴主血,生化三阳,三阳主气,生化三阴。是以善补血者,从三阳求之,善补气者,从三阴求之。


六脏者,厥阴肝木、少阴肾君火、太阴脾土、少阳左心相火、阳明大肠金、太阳小肠水。大小肠者,素来不空,可称为脏。六脏之木、君火、土、相火、金、水属性,以应主气在地之气;六腑者,厥阴三焦风、少阴右心温、太阴肺湿、少阳胆热、阳明胃躁、太阳膀胱寒。胃和膀胱,素来不实,可称为腑。六腑之风、温、湿、热、躁、寒属性,以应主气在天之气。


应地之气,化为六味,应天之气,化为六感。六味者,厥阴肝木化酸、少阴肾君火化咸、太阴脾土化甘、少阳左心相火化苦、阳明大肠金化辛、太阳小肠水化淡;六感者,厥阴三焦风化视觉、少阴右心温化听觉、太阴肺湿化嗅觉、少阳胆热化灵觉、阳明胃躁化味觉、太阳膀胱寒化触觉。


四肢机体,或实或窍,应地为实,应天为窍,各有所主。厥阴肝木主筋、其华在爪,少阴肾君火主静脉髓体、其华在发,太阴脾土主肌肉皮肤、其华在唇四白,少阳左心相火主动脉、其华在舌,阳明大肠金主骨、其华在齿,太阳小肠水主脂肪,其华在毛;厥阴三焦风通于目、少阴右心温通于耳、太阴肺通于鼻、少阳胆通于后阴、阳明胃通于口、太阳膀胱寒通于前阴。


又厥阴为泪,少阴为汗,太阴为涕,少阳为唾,阳明为涎,太阳为溺。厥阴郁怒,少阴哀恐,太阴忧思,少阳惊喜,阳明悲愁,太阳坚忍。厥阴拘急不安,少阴神昏郑声,太阴倦怠乏力,少阳惊狂烦乱,阳明谵语躁动,太阳沉静忍耐。


以下各论: 肝和三焦,厥阴木风属性。三焦者,乃胸腹腔,其虚空,内涵脏腑,具空间之态,故木空生火,亦自然之理。厥阴本性为阖,肝藏血,三焦藏液,肝从实,三焦从虚,本职虽阖,亦兼开性,肝主疏气,三焦行液,此厥阴阴阳二分,各具一端,互相对称,余气仿此。肝和三焦,生化肾和右心。


肾和右心,少阴君火温属性。其主静脉,上下沟通,其职为枢。少阴为里,太阳为表,温化寒水,温煦机体。表里之机,余气仿此。少阴阴阳二分,肾为阴、右心为阳,各居上下,肾为阴包阳,右心为阳包阴,肾之阴包阳,遵阴平阳潜,已自含生化,故肾为生化中之生化,性命关键。右心舒张,肾气潜化,脉血静枢,以生脾肺。


脾和肺,太阴土湿属性。太阴肺,五行称金,后世附会,言补土生金,然补脾之时,肺亦同补,俱为太阴故,如仲景遇肺冷,用甘草干姜汤;又肺主皮,湿属性为主,何来金石属性;吟语歌嚎,肺如金钟,然金钟之鸣,在其本体,人之发声,在于声带,莫混淆也;咳病在肺,每用轻浮宣降之药,未见用重镇金石之药也;主气秋躁,皮毛虽感之,要知同气相投,躁气相投,阳明躁盛,本气若实,则易病躁,其机在其里太阴,亦在其母少阳以及厥阴阖,太阴脾肺,津液枢布,少阳生化得畅,亦不病躁。躁燥二字,阳明气躁,少阳气热,两气合盛,合而为燥,要知差别,此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能不细查?脾和肺,生化左心和胆。


左心和胆,少阳相火热属性,其主动脉。左心司先天,胆司后天,左心动极,胆汁泌慢。其中胰腺,少阳左心之离火也。动脉下传,以养先天脏腑,谷物入胃,胰胆运转,以化后天。小儿未诞,心不分左右,其太阴代由母脐,待小儿诞,大哭宣泄,肺气宣张,则心分左右,左心始司,初多黄疸,后天食入,胆气适应,亦渐可司,黄疸自退。其见于相火,盖被郁热,心跳过快,则少阳太过,又其母太阴不开,食未消化,少阳不及,胆液瘀阻,辨治之法,俱遵三则。左心和胆,生化大肠和胃。


大肠和胃,阳明金躁属性。阳明主阖性敛,胃从虚,大肠从实,以虚迎食,纳后即下,以实存便,序时排出。胃口居上,以便水食,大肠居下,此为承气,所承为何,余之脏腑,不出三焦,金气最坚,是以能承。仲景承气汤名,根源在此。因而阳明之治,上用生石膏灶心土,下用芒硝赤石脂。大肠和胃,生化小肠和膀胱。


小肠和膀胱,太阳水寒属性。小肠绕圆,膀胱单圆,其职开,有如太阳,寒水得里少阴温化,温煦外周,卫而感之,太阴主四肢,津液疏布,营而守之。冬日小便清长,少阴潜化,寒之本性,夏日小便黄短,少阳相乘,本性衰弱。其余内涵,凭上可推。小肠和膀胱,生化肝和三焦,六气因而循环,生息不已。


十二经络,亦遵三则,现世错误,必须重调,经纬立法,整齐理论,知源取水,发扬针灸,光大古中医学。


五行学说,时空难表,其虽有火,不识二分,理论即错,衍生乃误。柴木生火,近者君火,远者相火,君火性温,相火性热,君相已分,主次即明。君火近木,明熄关键,沉久不乱,相火远木,热能挥发,呼闪散失。此为主气,推至客气,相火若灭,焉能循环,其具机巧。心之构造,形如倒火,右心左心,中有太阴,气血枢布,气机下传,生化为续,真乃造化!


六气理论,心分左右,现代影像亦证。左右心脏,中间隔开,血液循环,静脉血吸至右心,右心血输至肺,肺吐故纳新,布至左心,左心强收缩,血行动脉,以养脏腑经络。其中依托,太阴脾肺,此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最为久远。《周易》与五行,俱从阴阳而来,于四象而分化,分别源自《河》《洛》。《周易》实为阴阳二分法之重复使用,其源头为《河图》,于时空认识继承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以定四时四方,然此谬也。五行识此谬,其参《洛书》,而增入太阴为长夏居中,然其于时空认识,仍未符合实际。


《河图》先出,《洛书》后出,《河图》出,演先天八卦,至周文王,其参《洛书》,演后天八卦,直至今日,基本未变。而五行学说,现虽最早见于《尚书》,然则其时五行已用于政治等各个方面,可知五行出现应更早。《洛书》的出现,是五行学说发展之关键,或说《洛书》即五行学说先民推演数理而创造,其欲补《河图》时空表达之不足。至黄帝时,华夏大地融合,始用干支以纪年,其依据原理为五行、六气和先天八卦,其时,此三种学说并存。后世学者言干支纪年起于汉,然则其时六气理论已几泯于世,仅隐于中医学中,且无法论述原理,此时作为纪年理论已无可能。所以《河》《洛》乃阴阳四象之后,上古先民运用数理推演,发展出《周易》与五行。


华夏大地,代代相传,古有三《易》。据余推断,伏羲时期兴起为今之《周易》,神农时期兴起为《连山》,轩辕时期兴起为《归藏》,此三《易》理论核心,分别为八卦、六气、五行。因神农部落为轩辕部落打败,所以六气一脉逐渐式微,轩辕帝占据中土,五行大行其道,其学说扩展应用于政治,自称土德,土色黄,名黄帝。《归藏》者,归脏,论五行学说合于五脏,乃医学范畴,黄帝兴四方之问,应是史实,因而五行脏腑理论为《内经》主要核心理论,可以说《归藏》早期隐于《内经》。《连山》有图,其中符号似两山相连,即形似“山山”,因而称之为“连山”,其论自然三阴三阳,后经神农部落推演至人体,产生六气理论。除却干支纪年,六气理论总体架构,早期隐于《伤寒杂病论》《内经》,《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乃六气一脉。《周易》和五行虽非真经,然俱为华夏文明之滥觞,然而,却也仅仅是文明了。六气理论,今日经余溯源,并整理发挥,虽星火微弱,后必将光耀寰宇。


(二)药气
天主人客,药饵多客。人有六气,药亦有六。疾病之治,可依药饵,名曰中药。天人六气,完整合一,中药六气,有偏各异。同气相投,同气之下,异性相融,同性相加,寒热虚实,调和机体,可以愈疾。


后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总要,以及半表半里病位,诸般于哲学层面,推导不通之各类中医学说理论,理论归宗,唯有六气。六气三则,一线贯之,有矩可循,内涵深邃。寒热虚实,非指六气,乃单一气,阴阳二分,亦能量和物质之二分。故六气失职,开阖枢乱,生化失调,药用同气,同气相投。同气之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此为异性相融。若犯同性相加,则寒者寒之,热者热之,虚者虚之,实则实之,则需因由造化。


中药其一,首分偏气,其具何气,必重归纳。中药其二,则分开合升降。中药之三,则分寒热,此乃能量属性为主。中药之四,则分补泄,此乃物质属性为主。脏腑经络,分寒热虚实,其理同此。


如心中热痛,蛔虫入胆,胃中热痞,大肠有痢,治之以黄连。因其具少阳属性,为少阳热之能量反向之性,此同气相投,异性相融,少阳之寒热相融,心胆热减,苦味性降,心痛自安,蛔虫自避;又其具阳明躁属性,乃阳明躁之能量正向之性,胃中热痞,大肠有痢,失其本气,投之黄连,胃健肠安。黄连虽苦寒,却无太阳气,不入膀胱。是以中药之用,准确归位,其理在此。同气相投,异性相融,同性相加,凭以愈疾,余以一己之力,一脉相牵,举一阐释,后来者,可反三。


五、淫温
病有万千,归纳为三,总结为二。


何为三?或中而即病,或郁积而发,或换季自发。中而即病者,或主气六气,或客气菌毒虫等,或饮食痰瘀物,侵害人体,客气六气失常,则立即病;郁积而发者,前者诸般,虽侵害机体,并未病发,而久久侵入,量变积累,终致客气六气,失常而病;换季自发者,客气本无旧疾,主气六气,应季而感,客气未病,而换季自发。


何为二?诸般病因,不出主客,不论何因,人本可避之病,则可统称为淫病;人本无旧疾,取决于主气正常时节轮转,致不可避免而病,则可统称为温病。是以本篇作淫温论。


主气客气,犯人为淫,病状易查,辨属何气,投及何气,传至何气,用何药气,可以平息。温病之源,古今未明。


(一)淫病
中而即病者,又分时气病、时行病、疫气病。时气为病,一年六气之下,机体不耐,感而即发,如冬伤于寒,夏伤于热等,一年之中,其节气不耐受,客气偏者辄病,节气凌冽,则强者亦病,多不同;时行为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一年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疫气为病,不论四季,感而染之,不论长幼强弱,俱发病,有相似,有不同。


时气病,伤于寒者,寒气相投,太阳即病,弱者中风,强者伤寒。客气太阳本弱,寒水本亏,主气寒气相投,太阳寒盛,则太阳水亏,太阳生厥阴,厥阴风盛,厥阴风疏泄,太阳职开,虽于静室,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汗出热退,寒虽随汗而出,然太阳水更亏,厥阴风仍盛,后又发作,源于太阳能量和厥阴物质不调,名曰中风,此厥阴三焦风,指内因。


客气太阳本强,为寒所投,太阴已伤,协调抵抗,皮毛收缩,散热障碍,热郁其中。太阳寒陡增,传气化风,厥阴欲疏泄而不得,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形体似伤,在于太阴。呕逆者,厥阴风盛,里传表少阳,少阳热郁则呕逆。


是以仲景桂枝汤,芍药资厥阴物质以和之,桂枝振太阳能量以复其职,余药使营养有继,吸粥盖被,共奏发挥,则病自安;仲景麻黄汤,病在两开,太阳太阴,麻桂杏草,无关厥阴,因此针对。麻黄汤后,汗后传变,或伤寒未解,无汗传变,必遵三则。千古谜团,关键于此。

(二)温病
冬感于寒,移春乃发,则为温病;又夏病暑,不病温;夏感于湿,至秋病秋温;初冬大寒,冬至后大温,则病冬温。


冬感于寒,同气相投,太阳可受,未即病,然厥阴风增,则厥阴木亏,至春主气厥阴气至,客厥阴风陡盛,为病,则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此厥阴由里传表,少阳热盛,虽与热相似,根本异源。


春末感于温覆,同气相投,少阴可受,未即病,然太阴湿散,则太阴土亏,至夏主气少阳气至,客少阳热陡盛,表里热盛,太阴早虚,为病,则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


又病秋温,病冬温,其理一贯,读者自推,不再累叙。因一年只分四季,不明一年主气六气,又主客相差三十度,阴错阳差,千古谜团,今方阐释。


温暑之治,可参桂本,后世方药,活泼灵动,良者可参。另时行病、疫气病,虽症状百端,病源万千,总归人病,不出六气;精神疾患、劳房外伤等,应用六气三则,同气相投,异性相融,阴阳二分,寒热虚实,消息处之,无有不愈。


是以病至,轻者六气单一气抵抗,重者同职开阖枢协同;里病传表为顺为轻,表病传里为逆为重;母病传子遵生化为常,子病及母反生化为异;三阴传三阳为顺为轻,三阳传三阴为逆为重。此万病机转要义,亦自然之本性。


六、伤寒
仲景书,古今重视,六气立纲,因真理不明,而各家自解,虽未至真,亦疗效可著。世称六经辨证,今余正名,曰六气辨证。仲景牵伤寒一发,而动六气全身。而今可知,寒者同气相投,是以太阳为始。仲景六气反序,学者应晓。另仲景书,桂本为真,千年机缘!六气辨证,简述于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前文已述,伤寒乃重,中风乃轻,气机如此,其余入脏入腑在经络,失治误治,都遵三则,其理易明,余力有限,不再复述。其中脏结,可参寒病篇,结胸气痞协热利,在于母子表里等。其中头项强痛,重点不在经,其中可悟,太阳经气上升障碍,少阳郁热成结,据我实践,后世经络学,称太阳经气下降等,其为谬论,余经待正。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其因胃家已实,大肠必更实,是以简化如此。有言阳明病不转化,乃后世粗解,关键在于本气之寒热虚实,非阳明病不传,惟有大肠热实病不传,因何?内外俱热,躁热独盛,阳明气盛,无生化之物质,阳明性阖,是以如此。又阖气极,或厥阴传变,收合太过,则实热四逆,仍承气汤,是以厥阴篇有承气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心烦欲呕,少阳难降,太阴不利,阳明胃腐,俗称恶心,恶心两字,可见活脱。少阳病非半表半里病,其病症半在太阴半在少阳,太阴不利,则阳明胃水饮痰气停滞,阻碍其母少阳左心胆向下气机,则胸胁痞闷,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脉证,向阳进一步,则现大柴胡汤脉证,向阴退一步,则见柴胡桂枝干姜汤脉证。因此仲景少阳病,半在太阴半在少阳。少阳篇方药较少,现可将各泻心汤栀子汤等入列。小柴胡汤证,亦关乎三焦肝,表里传病。四逆散,桂本易名,在此更正,仍宜四逆散,其治两阖不调和者,则有气滞四逆,此四逆非少阴病,一字之差,内涵在此,故宜保留四逆散之初名。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桂枝汤在此篇,现在来看,理很明确。本篇用药,姜术参芪,桂芍饴草,补益脾肺,可见一斑。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后世寒化热化之争,现应明了。少阴寒四逆,两阖热乎?少阴四逆,亦分虚实,故服附子后,或大便泄泻如水,病少阴寒实;或转黄连阿胶,病少阴热虚。另火神钦安,发挥附子,在于其枢,始终保障肾之阴包阳,则客气六气之生化,凭少阴肾可撬动,现今六气三则问世,应更有法,必要时,一点撬动生化;非必要时,同时撬动其他气同转,不省力乎!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病纲要已明,上中下三焦俱有病症,因厥阴为人之根本,余气失守累及厥阴,呈现六气本气属性,虚实寒热俱现,是以乌梅丸,三阴三阳药同用,其脉证如此。历来医家无一人明白厥阴病内涵,今日经余阐释,也算解了千古一大悬案。若仍有疑惑者,可读《千金》诸类似方,如白垩丸续命汤之类,观其方药,揣其脉证,当归芍药附子干姜人参麻黄桂枝黄连黄芩石膏茯苓瞿麦等,此非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客气生化顺序哉!?


综上简述,六气三则,同气相投,同气之下,异性相融,同性相加,阴阳二分,寒热虚实,可通解仲景书。医家临床,当以六气理论为唯一理论指导,兼纳百家辨证法,首选仲景方,或单用,或合用,或多方并用,对应色脉,适当加减;亦可选后世有效时方,不避麻桂附夏、不避连芩膏黄、不避参地遂戟、不避矾蒂葱枣,唯医理圆通,方医法圆通,则不惑,则疗效真切!



发表于 2020/2/21 19: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你否定五行,三焦归于厥阴,我为你感到遗憾!我想提醒你,伤寒论是中医的巅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08: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vnqtd 发表于 2020/2/21 19:23
看到你否定五行,三焦归于厥阴,我为你感到遗憾!我想提醒你,伤寒论是中医的巅峰。

这套理论有继承有创新,是我研究《内经》《伤寒杂病论》十年所得,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其中道理还需读者慢慢体悟。五行是不是仲景书背后的理,两千年来研究仲景书的人都有否定。
而且,你没有发现这套理论包容了五行吗,其比五行更加系统,更体现天人合一?
五行把事物简单地看作某一属性,是过于简单的,是不合理的,事物的属性不是一个“行”就可以定义了的。

内经中云君火相火,不是凭空而来的,说明古中医本来对火就有二分的认识。
五行和本篇六气理论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内经云:厥阴风木,我如何不能将三焦这个腔体应象为风,而体现空间属性呢,您认为三焦是什么脏腑?
我入门就是仲景书,这套理论可以通解仲景书,并未否定仲景书,落脚处也是仲景书。
仲景书是巅峰,后人就没有登顶而一览全局、发现内在机制的欲望和学术要求了?
建议您再思考思考!重点在于看这套理论能否指导临床、指导使用经方、时方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0: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vnqtd 发表于 2020/2/21 19:23
看到你否定五行,三焦归于厥阴,我为你感到遗憾!我想提醒你,伤寒论是中医的巅峰。

没有什么,不能够理解这套理论是正常的,但不宜轻易下结论。
很多方面东西我就不说了,因为我完全懂你所说,但你不懂我所说。
不用为我遗憾,彼此再继续努力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20/3/6 1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平居士 于 2020/3/6 10:08 编辑

补充说明下:
从第一稿到第四稿都有前言部分,主要说明了参考书籍等情况,因主体文字不足万字,加上前几稿前言后,则显前言文字过多,失却重点,因此第五稿没有前言,但有些东西还是要在此说下。
1、本著参考了《伤寒杂病论》桂本、《道德经》、《内经》这三本书,其他的一概未参考,可能有部分内容和其他人相似,这并不奇怪,大家都在研究这些经典,但我在根本理念和研究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
2、本著有继承有创新,有破方有立,我没用五行和易来探究这个世界,反而是否定这两个理论作为中医根源理论的地位。我纯粹使用自然哲学思维,代入自己以上古先民思维和视角去重新认识、思考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本著建立了中国自然哲学基本架构,属于中国自然哲学的发展和延伸。
3、第一稿到现在也有三年时间,六气主体架构未有变动,我始终想用自我批判的思想去否定自己的这套理论,可惜未入其门,内心希望有人找到这套理论的漏洞,我就好不用去操心中医这些乱七八糟的理论,我去读读文史哲书籍,逍遥过自己的生活。
4、我学中医目标很纯粹,不为名利,只为求个理。不要怀疑我是只搞理论,是空谈家,细读本著,可以感悟到我对人体的认识已超过很多专家、教授和民间众多高人。本著简单的一句话,够得上别人写万字的论文。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医术哪有止境,我心不在于此。论坛之前发布的《古中医学概论》帖子中有我写的相关问答可参考,帮助读者理解。
5、如果没有发现六气理论大的漏洞,我还是希望看到本著的前辈、高人,多反思反思自己总结归纳的中医理论,看我这套理论能不能提高你们已很高的临床。对于初学者。也建议多读多悟,多方了解、比对。
6、真心建议一些民间中医高人不要将中医理论玄化,玄化中医理论根本没有出路,也不利于中医传承。阴阳本质上就是对光和影的自然哲学认知,其认识到时空的核心,进而发展出中医理论,一旦玄化这样的自然哲学理论,首先迷失的将是自身。也建议一些民间中医高人,多读历史多读哲学,不限于中国历史和哲学。古人所谓悟性,主要来自于自己的知识系统积累和一刹那的灵感,只有做到面,才可能有立体化的认知。玄化中医理论是害中医,并不能为自己所在的道或佛带来任何影响力。道和佛很多自身理论都不能研究透,属于“不能明言”的,建议还是将自己理论悟透,使能够明言,然后再用研究透的理论来解中医理论也不迟。
发表于 2020/3/14 14:3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祝华英。不知是否有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20: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ccooookk 发表于 2020/3/14 14:37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祝华英。不知是否有用

刚检索看了下相关文章,四肢经络左右对称阴阳对应升降出入有点意思,然观其几个治疗案例,恕我愚钝,未得其与经络阴阳对应升降出入法有太多关联,可能我读他案例读的不多。其中西药并用,很是包容。然则于脏腑等整体理论上,尚未见高明之处,仍主要宗于《内经》,可能我看的文章过短,未能全览。其于经络确是有见地。

发表于 2020/3/20 14: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主用能量和物质来解释阴阳,本人持赞成看法,主要是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对阴阳二分举例中的曲直不应当是阴阳,因为直是曲的特例,是曲率为0的特殊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20/3/22 2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知识 发表于 2020/3/20 14:56
对楼主用能量和物质来解释阴阳,本人持赞成看法,主要是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对阴阳二分举例中的曲直不应当是 ...

用物质能量来定义阴阳,确实是为了今天的人们容易理解,但不是将中医基础理论推向现在科技和数学。若用此两者来思考,则不是学习中医的正途。自然世界何为寒何为热何为上何为下,都是存在基准参照,两者相比较而言,若陷入纯粹数理,会陷入悖论。自然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曲率为0的情况,这句话在哲学上是正确的,数理本身就是建立在绝对基础上的,数学说直线那就是曲率为0,自然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绝对。但不妨碍中医将曲直作二分化看待,阴阳二分只是分类法,无需过于关注这一点。数理上还有负数,然而时间不会倒流。总得来说,本文重点在于建立了完整的自然哲学理论,这是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第一次做到近乎完美的“天人合一”,这套理论可全面指导中医临床,这是重点。

发表于 2020/3/31 15: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希望有时间沉下心来拜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4 0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