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想一想

[转载]《四圣心源》译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滋生
  [原文]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翻译】阴生于阳,胃是纯阳含有阴气,有阴气就下降,混浊的阴气下降,所以清净虚无善于容纳。食物和水进入胃府,脾的阳气研磨消化,渣滓运输到下面变为粪便和尿,精华往上供应变化为血和精气。
  {解读}精华指五脏之气中最精粹部分。《灵枢?疏五过论》:“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
[原文]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总由土气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五谷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
  【翻译】气由肺来统领,肝藏血,肝血温暖上升就化为阳气和精神,清纯的肺气下降就产生阴精。五脏都有精,全得自于肾,五脏都有神,全得自于心,五脏都有血,全得自于肝,五脏都有气,全得自于肺,总的是由土气化生出来的。
  土既可以种庄稼,又可以收庄稼,耕种和收获是甜味,五谷香甜的味道来源于土。五谷香甜滋养脾胃,土气充足盈满,分别输送到四象(四脏),己土由左边上升,饮食的精气输送到心肺,戊土由右边下降,饮食的精华输送到肾肝。脾胃受纳水谷,运化精微,供应人体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功能,人有胃气就有生命,没有胃气就死了。胃气是水和五谷转化的,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所以牵连到粮食就不是小事。
  {解读}中医认为胃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损害了胃气就是死路一条。胃气就是饥饿感!人体的最大弱点,就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这也是人体最容易被伤害的功能;因此保持旺盛的饥饿感是求生的先决条件。一个人没有饥饿感就要生病了;一个病人没有饥饿感就要死了。但是许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甚至在病情危重的时候,依然选择损害胃气的治疗方法。因此治疗之后,迅速导致顽固性厌食症而死亡;这是非常可惜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糟粕传导
  [原文]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降,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随便后传,是以便干。
  【翻译】水和谷物进入胃里,脾的阳气去消化,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难。因为脾土研磨消化,全依赖于火,火是土的父母,火旺盛土焦燥,力量才能克水,脾阳蒸水和谷物,精华化为雾气,洋溢向上,归于肺,肺金清纯下降,雾气下降散落,转化为水。犹如锅里的水沸腾,蒸气化为雾。
  气转化的水,有精华有粗糙,精华的进入收藏的腑脏,变成津液(包括血液,唾液、泪液、汗液等),粗糙的进入膀胱,变成尿。解小便通达顺利,胃没有停留的水,糟粕随后传递下去,所以粪便是干的。
  [原文]《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翻译】《灵枢?营卫生会》上说:三焦的上部如雾,中焦如沤泡,下焦如水沟。气和水的变化在中焦,沤是气和水开始转化还没有达到鼎盛,等到他转化完毕,那么气升腾向上,盛在胸膈,所以如雾如露,水流向下,盛在膀胱,所以如河流。
  {解读}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原文]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翻译】河流的判断,因为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三焦的火吸收的好,那么上升温暖脾胃水道畅通,三焦的火泄漏,那么下降到膀胱就水道闭塞。《灵枢?本输》说:上中下三焦虽属手少阳经,在下则有足少阳、太阳二经替它作输给。所以又从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的部位,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和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如其气实,小便就不通,如气虚则为遗尿。三焦的火以太阳寒水的水性蛰藏在肾,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水道清纯通达,上窍常开,所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顺利。如果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漏于膀胱,膀胱的热不能发散,水的通道打不开,脾胃寒邪内郁而致病,但能消化谷物,不能消化水,水不消化气向上升腾,于是与谷物渣滓一块进入了大肠小肠,成为痢疾。痢疾的病,水入大小二肠而不入膀胱,所以小便不利,所说的气实就小便不通,三焦之火泄于膀胱的缘故。
  {解读}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1: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脉起止
  [原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脏,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翻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是六脏,六脏六腑,是十二经。经有手足的差别,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手的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足个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足的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手的三阴经。
  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部。手的阳明经:起以食指的尖部,循行于大拇指及食指之间,并沿着前臂侧部及上臂外侧前缘,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经脉分为两条支脉,其一进入体内及肺与大肠相接。另一支脉在体外经颈及面颊,进入下齿及牙床部位,并绕过上唇,交过另一端及鼻侧。手太阳: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本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手的三阳经都从此手臂外而走到头部,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中。
  [原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足太阴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内踝,入腹,上膈。足少阴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行身之侧,自大指,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翻译】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脚。足阳明胃经:走身体的前面,起于鼻侧即大肠经的尽头,再经过眼内角,并从眼下部分出,一直往下走,进入上牙肉内,绕过唇及下颚,并向下走至胃,与胃相接,在体外,经脉经过颈,胸及腹,及至股沟,再往下循行于大腿及小腿前部,直至脚面,及至足二趾尖的侧部,另一支脉则从脚面分出,走至足大趾,与脾经相接。足太阳经:走身体的后面,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足少阳经:起于眼外角(瞳子 ),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暑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足三阳经都从腿外走到足,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中。
  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从足走到胸部。足太阴经:走身体的前面,从足大趾,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足厥阴经:走身体的侧面,从足大趾,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足三阴经都从腿的里面走到胸部,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 [原文]手之三阴,自胸走手。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腑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腑。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翻译】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到手。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到大拇指。手少阴经:起于心中,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到小指。手厥阴经:在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与手少阳经会合,到中指。手三阴经都从手臂里面走到手,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
  手三阳经走到头部,足三阳经走到足部,都是他们的腑属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脏器,足三阴经走到胸部,手三阴经走到手,都是他们的脏属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属。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互为表里,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为互表里,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互为表里,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互为表里,手少阳经与手厥阴经互为表里,足少阳经与足厥经互阴为表里。六阳经六阴经,分别行走在左右手足,叫二十四经。
  {解读}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奇经部次
  [原文]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腧,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阳之纲也。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入目,络舌,诸阴之领也。冲脉起于气冲,并足少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诸经之海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风池,主左右之阳也。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交贯冲脉,主左右之阴也。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络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络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阳跷、阳维者,足太阳之别,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
  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翻译】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合称。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主一身体左右之阴。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分布于身体,主一身的表面。阴维脉起于各个阴脉的交汇,分布于身体,主一身的里面。阳跷、阳维,足太阳的别脉,阴跷、阴维,足少阴的别脉。
  {解读}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西医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脏腑的关系。带脉相当于西医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跷、阴跷相当于西医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5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失眠的话,则可以多按摩阳跷脉。
营气运行(血液循环)
  [原文]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之剽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营卫运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翻译】水和谷物进入胃里,转化为气和血,精气行于经脉之外,叫卫气,血行于经脉之中,叫营血。
  营血卫气的运行,一日一夜围绕五十次。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
  人一呼气,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原文]《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自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翻译】《灵枢?脉度》说:手的六阳经,从手到头,长五尺,六条经总共三丈。手的六阴经,从手到胸,长三尺五寸,合计二丈一尺。足的六阳经,从足到头,长八尺,六经总共四丈八尺。足的六阴经,从足到胸,长六尺五寸,合计三丈九尺。跷脉自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计一丈五尺。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合计九尺。全部都合计起来一十六丈二尺。平常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解读}此明经脉流行长短之度,经直络横,经深络浅,络之支别为孙络,则更细小,犹木之枝,分而又分,以至细微也。然其横直、粗细、浮沉、浅深虽异,而气血之流行贯注,无不周遍,苟有窒滞,即为病矣。
 [原文]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跷、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翻译】营气运行,常常于清晨寅时从手太阴经的寸口(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开始,从手太阴经注入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注入足太阴经,手少阴经注入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注入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注入手少阳经,足少阳经注入足厥阴经,终结于两跷(阴跷脉、阳跷脉)、督脉、任脉,这叫循环一周次。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互贯穿,沿着圆环来循环,是无头无尾,没有始终的。五十周循环完毕,第二天寅时,又会合在寸口。这是营气的运行法则。
  {解读}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6: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卫气出入
  [原文]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阴跷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跷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脏。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翻译】卫气白天运行阳经二十五周,夜间运行阴脏二十五周。
  卫气的运行,常常于清晨寅时从足太阳经的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开始,睛明穴在眼睛的内眦,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清晨阳气从眼睛发出,眼睛张开气就上行于头部,沿着颈部,下行到足太阳经,到达小指的指端;另进入目内眦,下行到手太阳经,到达小指指端;另进入目锐眦,下行到足少阳经,到达小指次指指端;上行沿着手少阳经一侧,下行到达名个指尖;另入耳前,下行到足阳明经,至中指指端;另入耳下,下行到手阳明经,至次指指端;他到达足的时候,进入足心,从内踝出来,下行进入足少阴经。阴跷,足少阴经的支脉,属于目内眦。自阴跷而交会于眼睛,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是循环一周。
  这样的循环二十五周,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于是进入身体内的阴脏。卫气进入阴脏,常从足少阴经而注入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又注于肾,这是一周。如此循环,二十五周,清晨阴尽阳气旺盛了,于是卫气外出于阳经。卫气从阳经出,常从肾至足少阴经,再结合于眼睛。当卫气行于阴时阴气盛就想睡,行于阳时就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一昼夜,周身循环五十。这是卫气的循环法则。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解读}卫气是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悍,运行迅速而滑利。卫气属阳,卫有保卫、卫护之义,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卫气的病证主要有卫气不固和营卫不和。
  卫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悍滑疾的部分。《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它的活动力很强,流动很迅速,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卫气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能温养肌肉、皮肤;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膜,五脏六腑得到温养。卫气不但能温养内外一切脏器组织,而且具有滋养腠理,开阖汗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灵枢?本藏》认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概括了卫气的主要功能。
  卫气虽行于脉外,但仍然依傍着脉道而运行。其运行与昼夜变化及寤寐有关。白昼人寤,则行于阳;黑夜人寐,则行于阴。行于阳是行于体表手足三阳经脉,行于阴是行于内在五脏。卫气行于阴,是从足少阴经注于肾,而后至心、肺、肝、脾,复还于肾。
  卫气的病证主要有卫气不固和营卫不和。卫气不固则皮肤腠理疏松,易受外邪侵入而得病。发病时多有怕风、自汗等症状,治宜益气固卫。营卫不和可见发热、恶风寒、自汗出等症状,治宜调和营卫。
  人体的胃其实就是一口大锅,而脾就是这个锅的热力。食物进入锅以后要靠热量把食物蒸熟,营养成分才能释放出来。所以这里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当然脾的这个热能就是脾的阳气,它来自于肾阳。后者就是锅下边的那把火。
  食物在胃中被加热,被人体蒸熟,其营养就转化为蒸汽往上蒸腾,其中这些营养可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种营养升到上焦,进入肺脏中,然后肺把它运输到全身各处,皮肤表面上,这部分就是卫气。这个就和地球外周有大气层一样好理解。
  一部分营养经过心脏,变化为赤,这个就是血液,在中医讲叫营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边行走。这是营气和卫气的来源。
  另外从温度上说,卫气偏于寒凉,营气比较温暖。
  卫气为肺所化,而肺就是人体中的冷却器,所以卫气也具有寒凉的特点。这点很容易理解,高空中的空气气温都非常低,高山上很容易有积雪,这就说明高空非常冷。人体的卫气虽然是保护人体的,但它本身却是寒凉的。正常情况下卫气在不停的流动,在感冒的时候卫气就被风所伤了,于是卫气就郁积到身体表面,一郁积卫气就比原来强,这个时候人就感觉身体表面怕冷。
  营血是由心脏所化的,心脏就是火,所以血液都是热的。血液是热的,流到四肢去才能温暖四肢,一个经常手脚冰凉的人,那就是血液的热力不够,中医上叫四逆,一般调整的时候要用当归四逆汤,就是温暖血液的。营气和卫气是经常相互影响的,感冒的时候卫气郁积了,也就形成了营气的郁积。而营气的特点就是热,所以感冒的人会发烧。
  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怕冷而不发烧,那就是卫气郁积在体表,如果一个人发烧而不怕冷那就是营气郁积。需要用不同的处方去调整。而西医治疗感冒都是抗生素,他们分不清具体是哪种情况,当然治疗效果也不会很好。
  失眠与阴阳失调有密切关系。睡眠的生理是“阳气尽则卧”,阴阳不能和合,就会翻来覆去 睡不着觉。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劳心: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用脑过度,又不注意养神,最容易失眠。
  解除痛苦的办法是:晚上睡前避免过度思考。睡前用热水泡脚,并自行按摩足心涌泉穴(足底的凹陷处)及内关穴(手腕上三寸)、足三里穴(膝眼下三寸),喝一碗冰糖莲子小米羹或一杯牛奶,或吃茯苓夹饼一块。
  ——劳肾:多半是肾阴虚引起。因为“阴盛则寐”,阴虚所以难眠,主要表现是心烦难眠,五心烦热(手足心、胸口)梦多、遗精、口干、舌红、脉细数(数就是脉快)。病机中医叫做心肾不交 ,肾水不能上制心火。
  解除痛苦的办法是平时要养肾阴,不能过劳。房事要节制,可服阿胶、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当然也有一种顽固性失眠多是肾阳虚引起,特点是肾火衰,表现为面色白,怕冷、手足冷,精冷而夜尿多而清长,腰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迟无力,那就应该常服金匮肾气丸,因内有附子,可以温肾阳;并且睡前一定要用热水泡脚,并按摩涌泉穴。
  ——劳胃:多因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好引起,中医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
  解除痛苦的办法是晚饭不能过饱,并且不要吃不易消化的东西,晚饭后可以吃一点香砂养胃丸,午饭后可服人参健脾丸之类。
  此外,有些人睡眠易惊,睡不稳,生性胆小,是胆虚的表现,平时可以常服酸枣汁、茯苓之类。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6: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圣心源 卷二
  [原文]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翻译】内外感染疾病,许许多多的变化没有尽头,无穷无尽,追朔原因推究其根源,不过就六气的变化,明白了六气,各种疾病没有能够隐匿的了,道理极其简单而治疗方法精通。张仲景没有了以后,这个道理就隐晦起来了,寒症热症错误错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短命早死或遭瘟疫死亡,常常心内痛苦,作六气解。
  {解读}理解六气,就可以站在古人智慧的肩膀上,探索经典的璀璨明珠。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6: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气解
  六气名目
  /足厥阴肝 乙木
  厥阴风木—︳
  \手厥阴心主 相火
  /手少阴心 丁火
  少阴君火—︳
  \足少阴肾 癸水
  /手少阳三焦 相火
  少阳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
  /足太阴脾 己土
  太阴湿土—︳
  \手太阴肺 辛金
  /手阳明大肠 庚金
  阳明燥金—︳
  \足阳明胃 戊土
  /足太阳膀胱 壬水
  太阳寒水—︳
  \手太阳小肠 丙火
六气从化
  [原文]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翻译】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是风、热、暑、湿、燥、寒,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间隔的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人身上都有,身体内感染疾病,发病在于人气的偏颇,身体外感染疾病,是因为天地的气偏颇,而人的气感染了。
  内外感染疾病,总是这六气。在天,第一气,厥阴风木,在人是肝经对应他;第二气,少阴君火,在人是心经对应他;第三气,少阳相火,在人是三焦之经对应他;第四气,太阴湿土,在人是脾经对应他;第五气,阳明燥金,在人是大肠经对应他;第六气,太阳寒水,在人是膀胱经对应他。
  {解读}初之气,运气术语。每年主时六气的第一气。
 [原文]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翻译】天人同气,人有十二经,都是六气统帅。足厥阴经是风木主使,手厥经属阴火,木生火化气成为风;手少阳经是相火主使,足少阳经属木,火是木生的化气成为暑;手少阴经是君火主使,足少阴经属水,水克火化气成为热;足太阳经是寒水主使,手太阳经属火,水克火化气成为寒;足太阴经是湿土主使,手太阴经金,土生金化气而为湿;手阳明经是燥金主使,足阳经明属土,金是土生的化气而为燥。
  {解读}黄元御得悟于中,划脾胃定升降。水火谁夫谁妻不抢而自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天之阳气下降而阴水,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是地之阴气上升而阳火。是从之根而别名分的。是先天之轮转。
  脏腑阴阳形体是后天之轮转,脏阴体运阳,腑阳体运阴。所以,从降之气化热,夫从妻;从升之气化寒,妻从夫。
  夫妻是平等的名份而别之,阴得阳才得以升(生),升(生)之为大,所以温水为夫。
 [原文]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翻译】癸水上升,转化为丁火,所以手少阴经由君火主气,而足少阴癸水跟随他的变化;丙火下行而化壬水,所以足太阳经的寒水掌权,手太阳经丙火在遵从的地位上。木转化火,木气开始旺盛,而火气刚开始萌法,木这个母亲强火这个孩子还弱小,所以手厥阴经是相火而由风木转化的;火气达到旺盛的时候,木气已经虚弱,孩子壮母亲衰,所以足少阳经是甲木转移化气是相火。土转化为金,土气正旺盛,而金气刚刚萌发,母强子弱,所以手太阴经是湿土转化而来的辛金气;金气正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所以足阳明经是燥金转化而来的戊土气。母气当令,子弱未能掌权,则是子随从母转化;子气当令,母虚不能当令,则是母从子转化。所谓将来的前进,成功的后退,自然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6: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中医前辈的学医心得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而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气偏见
  [原文]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翻译】人的六气,不生病就不显现,凡是一个经上有病,那么这一个经上的气就显现。平常人的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所以一气不至于单独显现,病了就或是风、或是火、或是湿、或是燥、或是寒、或是热,六气不能相互交济,所以一气单独显现。例如厥阴病就风旺盛,少阴病就热旺盛,少阳病就暑旺盛,太阴病就湿旺盛,阳明病就燥旺盛,太阳病就寒旺盛。
  因为这个气的偏盛,一定缘于那个气的偏虚。例如厥阴病风旺盛,是土金的气虚;少阴病热旺盛、少阳病暑旺盛,金水之气虚;太阴病湿旺盛,水木之气虚;阳明病燥旺盛,木火之气虚;太阳病寒旺盛,火土之气虚。因为六气的性质,实证(指病邪亢盛)是克他所能克而受制于所不克的方面,虚症就是自己所不能克的来制伏,而自己能克的也来制伏自己。
  {解读}实证,是指病邪亢盛,正气与邪气对抗的反应激烈;或人体内部机能障碍引起的气血郁结、水饮、停痰、食积等。这些多属实证。所谓“邪气盛则实”。如急性热病高热、口渴、烦躁、谵语、腹满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脉实有力等,属实证。
  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表现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原文]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脾胃湿盛而不运。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翻译】探究一气的偏盛,也是缘于虚。厥阴能生,是阳气左升而木气茂盛,厥阴病风旺盛,木的生长意愿不如意。少阴能长,是君火显达而上清,少阴病热旺盛,长气不旺。阳明能收,是阴气右降而金肃,阳明病燥旺盛,收的功能失去作用。太阳能藏,是相火闭蛰而下暖,太阳病寒盛,收藏的气不能运行。土是四维的中气,木火的能够生长,是太阴己土的阳气上升,金水的能够收藏,是阳明戊土的阴气下降。中气旺那么戊己转运土气平和,中气衰脾胃湿盛不能转运。
  土生火水克火,土燥就克水,土湿就水气泛滥,克制土而灭火。水泛滥土湿,木气不能通达,则生长的意愿堵塞,但能伤害土,不能生火以培固土,所以土气受困衰败。血藏在肝而运化在于脾,太阴土燥,那么肝血枯竭而胆火炎热,哪儿有不病的道理。但足太阴脾经是湿土主使,足阳明胃经从燥金转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转化出来的气,所以燥气不能抵抗湿气的旺盛。阴气容易旺盛而阳气容易衰败,土燥发病的,除了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都是缘于土湿。
  {解读}阳在人体是起主导作用的,阴是处于从属位置的,我们说的阳易衰阴易盛是由于损伤阳气而导致阳虚阴盛的状态,而当今社会损伤阳气的机会较多!大部分肥人: 典型的阴盛阳衰,那些所谓的肥肉(其实是垃圾,属阴)容易生成, 但身体无力(阳气)把这些垃圾运走。人的生命过程:死了(阳衰到极点),身体还在(阴暂时还在),人的生命过程就是阳气的衰减过程。
本气衰旺
  [原文]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翻译】人体有十二经,主导转化的有六经,随从转化的有六经。随从转化的不主导气的运行,总是以主导转化的为主,所以十二经由六气统领。生病就是或显现主导转化的本气,或显现随从转化的本气,或主导转化的显现随从转化的气,或随从转化的显现主导转化的气,全看本气的衰旺。
  手少阴经以君火主导转化,足少阴经的水随从转化为热是正常的;而足少阴经病寒,是随从转化的显现他的本气,因为水性本来就是寒的;手少阴病寒,是主导转化显现随从转化的气,因为君火本来是随从水化的。足太阳经以寒水主导转化,手太阳经的火随从转化为寒是正常的;而手太阳病发热,是随从转化显现他的本气,因为火性本来是热的;足太阳病发热,是主导转化显现随从转化的气,因为寒水本来是随从火转化的。足厥阴经以风木主导转化,手厥阴经的火随从木转化成风,手少阳经以相火主导转化,足少阳经的木随从火而转化为暑是正常的;而手厥阴病暑,足少阳病风,是随从转化的显现他的本气,因为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足太阴经以湿土主导转化,手太阴经的金随从土转化为湿,手阳明经以燥金主导转化,足阳明经的土随从金转化燥是正常的;手太阴病燥,足阳明病湿,是随从转化的显现他的本气,因为金性本来燥而土性本来是湿的。
  [原文]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翻译】总的说来,足太阳经虽然是寒转化的,但最容易得热病。手少阴经虽然是以热转化的,但最容易得寒病。厥阴经本来是从风转化的,风旺盛的本来就多。少阳经虽然是从火转化的,但火衰败的也不少。金性本来是燥,但手太阴随从土转化湿的,常有十分之七八。土的本性是湿,但足阳明经随从金转化燥的,不一定有十分之二三。
厥阴风木
  [原文]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盛,子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翻译】风,是厥阴木气所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则应象的是肝脏。足厥阴经是风木,手厥阴是相火,也随从化于风木之气,因为木生火,风木开始旺盛,子气(我生者为子气,木生火,这儿火为木的子气)刚开始的时候,火还没有旺盛旺。
  冬天的水封闭收藏,一旦得到春风吹动,阳气从地开始生起,生长的意愿就萌发出来了。然而土气不升,本来是依赖木气才能上升,但木气不通达,实际上依赖土气才能通达。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那么肝木生发茂盛,木静风平,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那么肝气郁滞风病就发生了。
  {解读}在历代医家对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解说里面,几乎所有人都缺了一块,就是厥阴风木这一块,对于厥阴病的来龙去脉理解得不够深刻,而黄元御先生呢,独对厥阴病厥阴风木之气理解得十分透彻,由厥阴风木之气来贯穿整个六气之变化,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由于对厥阴风木的这点理解,在很多大病危症重症上就可以独辟蹊径,就是说,对于诸多纷杂的问题一目了然,象古人说的湿热臃结的病人比较难治,又得化湿,湿为阴邪,可是化湿又助热,种种说法,又不能光温,温了以后,本来是热气郁结,更会化为风燥,会产生伤阴。
【翻译】木的本性是发达,己土湿陷,抑制乙木发达的气,生长意愿不通达,所以肝气郁滞愤怒而克脾土,风疾病发作产生疏泄,凡是腹痛痢疾,亡汗失血的症状,都是风木的疏泄。肝藏血美丽的容色,肝气主筋兴盛指甲,风疾病发作则血液减损颜色枯萎,指甲变脆而筋急(筋脉拘急失柔,以致肢体屈伸不利),凡是眼角发黑嘴唇发青,指甲易断筋的伸缩范围减小的病证,都是风木的枯燥。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所以风木是五脏的贼风,百病之发生,凡是病开始发作,没有不是因为木气郁滞的,因为肝木主生发,而人的生发之气不足的,十个常有八九个,木气抑郁而不生发,所以成病。
  {解读}筋缩的直接危害是肌肉挛缩、僵硬、痉挛,关节僵死、活动困难,周身酸楚疼痛,小腿抽筋。
  许多疾病是由筋缩引起的,如头晕、头痛、颈肩疼痛可由颈肩部的筋缩引起;胸闷、背痛、乏力可由胸背部筋缩引起;腰酸膝软、臀下肢疼痛麻木可由腰、臀、大腿筋缩引起。连我们最常见的一着风、一受凉就头痛也是头部的筋缩所致。年纪越大,驼背弯腰,疲惫乏力,行走迟缓,身材趋于佝偻,这其中“筋缩”也难逃干系。
  为什么在黄元御先生的书里面在诸多用方之中桂枝用得比较多,很多方子里面都有桂枝,黄元御先生垂法就是说表法的一个表象,这时候厥阴风木之气已经不升了,可用桂枝也可不用桂枝,可用桂枝的时候是要助长这个厥阴风木之气的温升,不用桂枝的时候是什么,是厥阴风木之气已经燥烈了,这个时候适当少量用桂枝三五克,或者用点柴胡,走血分的话可以用点川芎来表达这个舒达之意,所以说,黄元御先生的方子可以套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变化的话,就会经常没有效果,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到,黄元御先生的书也看懂了,用的方子没有效果,没有效果就是对黄元御先生的这个表法还没有揣摩透,方子都是死方子,黄元御先生的方子也不是经方,不像仲景,仲景的很多方子都是古方,古方传下来的时候它的效果运用都非常广泛的,然后仲景再把它经过筛选摘取然后再排列出来。
  所以黄元御先生的这些方子只是根据表法随机排列的,它很多方子都可以互相印证相互贯穿的,大家一看方子倒是很多,其实很多方子就是一个方子,只不过是加减变化而生出来的。东方,厥阴风木之气,木生于水,成于土,然后是生火,木生火;这个土气相克,木和土是相生相克的,正因为有土气的克制所以才能够成,所以木是成于土气的,而在临床之中的话,凡是诸般虚损或者是久劳的病人的话,七八成的病人都具备了弦脉,弦脉是什么,弦脉就是人体这个阳气升达不力,不能够和升,产生了阳气的淤滞,淤滞久了以后,就会产生这种弦脉;
  弦脉有两种,一种是浮而弦,还有点臃滞之象,这时候直接可以用桂枝,用桂枝汤进行加味,或者用桂枝汤加上理中汤,从中土开始疏导;如果这时候脉象是弦细而少胃气,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直接从中土运化,直接从建中土培养中土然后酌以培土疏木来进行治疗。
  再进一步就是,木之不升因为下焦水之不温,所以用附子理中汤然后酌以少量的桂枝、芍药,在临床当中,很多人关于木气不得升达一用桂枝量就太大,黄元御先生的书上就说桂枝量不能用太大,木气不升的时候本来就生意不达,这个时候你要去升它,就得适当的一点一点的去用它,不能说他本来就迈不出步子你一下叫他跑叫他跨出很大的步子,这个木气一下就会起来风燥,所以,对于很多木气淤滞不得舒达的时候,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还会舍弃桂枝,先去滋水涵木,先去用一些当归、芍药、阿胶、地黄这一些营养肝木的药;就像一根小树苗一样,小树苗为什么长不起来,没水,所以要浇水,土壤不够你也得找点好土,然后才是阳光,所以,在这三方面都和合了以后,这个厥阴风木之气才能和升。
  这点掌握了以后,百分之七八十的病人可以说都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厥阴风木之气从足走胸,足厥阴从足走胸,手厥阴从胸走手,所以说,这个厥阴风木之气,足厥阴升而手厥阴降,足厥阴升于足手厥阴降于手,提到厥阴之气了以后,我们首先提的就是足厥阴肝木,这是为什么?相对于足厥阴来说,手厥阴的经气要弱,经脉循行要短,所以,气弱从于气强,就是说从化,伤寒论讲六经变化的时候只谈足经不谈手经也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是不谈手经,在后面这个变症坏症之中,还有手经这种经气的变现。
  对于厥阴风木这一气的深刻理解,对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这一类慢性病是非常关键的。糖尿病是什么,“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谷入于胃,凝精于肝,第一步,然后是脾气散精。这个谷气是什么,水谷精气呀,它经过胃腐熟磨化了以后,精气先散于肝,通过肝气的舒达然后脾气散精。水谷之精进行布散的时候是靠肝气的升达来产生的,而糖尿病,就是因为吃了饮食,水谷这个精气吸收了以后,不能够布散,藏在血管里,一吃完饭血糖会非常高,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血糖下不来,就产生了现在说的糖尿病。
  西医的糖尿病应该叫血糖病,很多糖尿病人尿糖不高,只是血糖高,糖尿病人就是血糖高,而且在饭后多少个小时内这个血糖不能够回落、不能够回复到正常,这个就是吃饭了以后肝气不能舒达,饮食的精微之气抑郁在营血之中布散不开,就是从简单一点血糖高进行取类比象,类比到这个然后怎么治呢?
  营血里面淤滞住了,大家知道,这营血里面,营是什么,营为阴气呀,营血藏于肝木,这肝木之气就是宁折不弯的一个特性,一有淤滞的话它马上要爆发,所以,营气淤滞了以后,马上就会产生风火燥热,所以,历代医家来治疗糖尿病治法之中,首先一法就是第一凉血清热,这叫对治。
  但是,大家都知道,营血的淤滞是因为肝木不足以升达,并不是因为热气一直淤滞在这个营腑里面,这顿饭你清完了以后,下顿饭吃完了以后营血还继续要郁热,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疏木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要疏木,木气为什么不升,就要培土,培土所以疏木,怎么培土?人参、黄芪并用;怎么疏木?柴胡、桂枝、芍药;土木不升的原因是寒,所以很多病人要温阳。而且,现在很多糖尿病的来源是什么,长期生活饮食不规律,劳累了以后,元气匮乏,元气匮乏了以后,下焦元阳不足,不足以温化,而又因为饮食过多肥甘厚味,吃得饮食东西营养太高,吃这些肉食它都是阴精呀,需要消耗元阳之气去炼化它,如果你元阳东西炼化不足了,就会产生什么?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液里面这种淤浊的东西太多,化不掉,脂肪肝等等一系列,也就产生了,更有甚者,还有得前列腺炎,前列腺炎也是前列腺的淤滞增生,既然是这样,在治本的同时,暖水燥土疏木的同时,血管里的这个淤浊要清掉,这肝经的淤浊要排掉,前列腺中的这种淤滞也要破掉,也要看清楚这个病的这个表象,相应的加上一些引经药物。
  这在临床当中要通过病人的脉象,通过对病人的种种症状的变化问诊去了解;糖尿病,跟古代所说的“消渴”有所不一样,简单用“上消”、“中消”、“下消”来解释糖尿病有它非常不合理的地方;解释糖尿病,就是用厥阴风木之气不得升达来解释它,这样的解释就非常清楚了,所谓的厥阴风木之气再上就会形成上焦的风火相火这种燥气,火能克金,克的是什么金呀,是太阴肺金之气,太阴肺金之气本降,克它,它就不能降,肺气就不敛,肺气不敛出现什么呀,肺金之气是阳明燥气呀,燥气不敛就会出现口干干渴,如果要多饮呢,必然是有阳明胃气(热),很多糖尿病病人,渴而不欲饮,渴而少饮,有肺燥但是胃没有燥,所以在用药的时候要清肺不能清胃,清肺的药和清胃的药要截然分开。既要温脾胃的话,下焦就得用干姜,要清肺的话,上焦天花粉,哪怕石膏、知母都可以用,但是下面脾胃既然是寒的,干姜也必须得用,所以就要寒热并用,还有就是因为木郁了以后,要考虑到它的阳明燥金之气不降是因为少阳不降引起了阳明不降,还是因为阳明之气已经囤结住了,是阳明之气不降为主,所以要分清标本,有的病人是因为阳明不降用柴芩芍疏解少阳以后,少阳之气一降,阳明之气自降;很多的这种表象,就是内经所说的必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治病就是这样的,尤其是慢性病,它的每个症状都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然后去怎么治;先治哪个症状后治哪个症状,然后才能达到厥阴风木的这种和升,这是最根本的目的。
 [原文]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翻译】木是水火的中气,生病就是土木郁滞胁迫,水火不相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经属火,木气畅通顺达,那么厥阴心包经随从木气转化为风,木气抑郁,那么厥阴心包经显现他的本气,所以厥阴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他的本气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9: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君火
  [原文]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翻译】热,是少阴君火所转化的,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经属火,足少阴肾经,属水。水火是不同的气,而由君火统帅,因为火的位置在上面但却是产生在下面。坎水中的阳气,是火的根源,坎水阳气升就上升相交到离火的位置而化为火,火上升来源于水,所以癸水由丁火化气产生的。水转化而变为火,那么寒随从热化,所以少阴的气,水火一块统帅,只是用了君火这个名字。
  [原文]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翻译】君火虽然降临在手上,而实际上是从足升上来的,阳盛则手少阴火在上面癸水也变成温泉,阴盛就是足少阴主导的气在下面丁火就变为死灰。丁火虽然主气化,而制胜的权力,最终还在癸水,所依赖的是,火生出来的土去镇压他。但土虽然克水,百病的发作,率先来源于土湿,土湿就不能克水,反而被水制约。土能克水,惟一的是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的寒水制约土的,十分之九都不止。
  [原文]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翻译】血的根源在心而藏于肝,气根源在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就清纯心的血,肾水下寒,就暖肾的气。所以补肝的血适宜温补,补心的血适宜清纯,补肺之气适宜凉,补肾的气适宜暖,这是定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9: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相火
  [原文]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腑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翻译】暑,少阳相火所转化的,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经属相火,足少阳由甲木转化气为相火,因为火生于木,相火已经旺盛,母气传到子上,木气已经衰败。
  三焦的火,随太阳膀胱经下行,以温暖水脏,从膝盖后弯腿处,贯穿小腿肚,到达足外踝。君火从足开始上升落到手上,相火从手开始上升落到足上。少阳的火下降,水得此火,疏通调节津液运行的通道,所以三焦独自主宰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州都是河流口岸之处,而膀胱的位置最低,是全身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将其称为“州都之官”。我们的身体只有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才能使多余的水液排出,而成为小便。津液藏于膀胱,要达到“出”的目的要依赖膀胱本身的气化,然而单纯依靠膀胱的气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其他脏腑的气化功能。三焦的火吸收的好,那么上升温暖脾胃水道畅通,三焦的火泄漏,那么下降到膀胱就水道闭塞。《灵枢?本输》说:上中下三焦,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如其气实,小便就不通,如气虚则为遗尿。相火下行蛰藏在肾,肾脏温暖而膀胱清爽利落,那么出不至于遗尿,藏不至于小便不通,水道通调。水之所以善于收藏,是因为三焦火秘藏于肾脏,此火一泄,沉下去到达膀胱,气实就下热小便不通,气虚就下寒遗尿。
  {解读}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而尿液是从津液所化。人体饮入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津液分布于全身,而经过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水道到达肾和膀胱,并由膀胱暂时收留。尿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
  所谓的膀胱气化就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作用。膀胱气化隶属于肾气的气化,尿液的贮藏和排泄,全赖于肾气的气化功能。膀胱气化失常多与肾气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一般将膀胱病变的实证,仍归属于膀胱气化失常,而将其虚证归属于肾气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为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严重者还会出现小便失禁。
  膀胱与肾精气相通,在人体膀胱相对在外,肾相对在里,所谓互为表里。膀胱的功能受肾的影响,因此冬天既要养肾也要养膀胱。
  很多人在冬天夜里就寝后因怕冷而长时间憋尿,其实憋尿对膀胱的危害是很大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尿液越积越多,含有细菌和有毒物质的尿液未能及时排出,这样很容易引起人体代谢产物对人体的刺激或者逆行感染等疾病。严重时,尿路感染还会向上蔓延至肾脏引起肾炎,影响肾功能。
  另有资料表明,排尿次数与膀胱癌的发病率关系密切,排尿次数越少,患膀胱癌的危险性就越大,因为憋尿增加了尿中致癌物质对膀胱的作用时间。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作用,是人体水液升降布散及浊液排泄之道。人体水液的代谢是在脾、肺、肾、膀胱等脏腑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但是水液在体内的布散及向外的排泄,皆离不开三焦水道。
[原文]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翻译】手少阳三焦经清纯,足少阳三焦经浊气,清纯就上升而浊气就下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是上热的病证,都是甲木不下降,与三焦无关。相火本来应该下行,相火不下行而逆升,由于戊土不降。戊土与辛金,一块主下降收敛,土下降而金收敛,所以相火下行潜伏。戊土不降,辛金逆行向上,收敛的气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相火上行发炎。足少阳虽然随从三焦转化为火,他原来属甲木,病则兼显现他的本气。相火逆行下降,则克制庚金,甲木向上侵入,克制戊土,手足阳明经,气本来是燥,木火同时克制,则燥热郁积发作,所以少阳病,多传染到阳明经。然而少阳的气,阴气刚刚的开始生长而阳气刚刚消退,其火虽然旺盛,也容易衰退。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强壮,阴气生长阳气消退就生病。相火衰败而生病的,十有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相火旺盛而生病的,十有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解读}“手少阳病则不升”是指手少阳三焦相火之阳与手厥阴心包相火之阴而言,正常是手厥阴降,手少阳升,因此手少阳病则不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1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