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莲华

《四圣心源》卷三◎二十四脉-章句求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8 14: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8 at 14:19 ]
发表于 2006/6/28 14: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受浊,阴受清。

阳浊,阴清。

谷之浊气,阳不能受,而至阴。

则浊阴不得升为清阳。

天之清气,阴不能受,而至阳。

则清阳不能降为浊阴。

阴受清气,则浊的部分因为清的加入,而变清,而升。
阳受浊气,则清的部分因为浊的加入,而变浊,而降。

五谷为浊,能使清变为浊,五气为清,能使浊变为清。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8 at 14:20 ]
发表于 2006/6/28 16: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1【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
这句应该可以理解吧?

2【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
这句也可以吧?

3【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
接下来,详细说阴阳。

4【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关前,阳也,浮也,阳动于此,其长九分也。


5【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过九分者,为浮之太过。少九分者,为浮之不及。


6【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
浮上鱼际,下必阴乘。

7【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同4理


8【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可见阴阳都有太过不及。同5理。


【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
沉下鱼际,上必阳乘。

==================
【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
阳脉长九分,不及者,七八分,太过者,上鱼际为满溢。
阴脉长十分,不及者,八九分,太过者,下入尺为沉覆。




【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
譬如阳脉长十一二分,则名为太过,下必阴乘。阴脉同理。


【是则浮不可以为阳,而沉不可以为阴。】
浮者,阴乘,不可以断为阳盛。
沉者,阳乘,不可以断为阴盛。

此处对应【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这句,是细说阴阳也。



【浮沉之中,有虚实焉。】
表里虚实也。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小者为虚,大者为实。



【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
阳阳阳,阴阴阴也。


【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阴阳,浮沉,虚实,表里,大小,寒热,皆在于此一寸九分间。




============================
释道粗解,恐贻笑大方。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释道
发表于 2006/7/1 19: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儒释道先生的解释,我明白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糊涂不明白的地方。莲华的疑问的核心在于“寸为阳,为何溢于鱼反为阴乘?尺为阴,为何覆于尺反为阳乘?”先生的解释说“浮上鱼际,下必阴乘。沉下尺部,上必阳乘。”我觉得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黄元御的这一些文字引自《难经◎三难》,我特意查阅了一下。而且黄元御有一本《难经悬解》,对这一篇也有比较详尽的解释。这样,我参阅《难经》及《悬解》,思考后有了一些有趣的见解。不一定正确,希望各位先生指正。

    先看难经的原文: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沈。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通过与《四圣心源》引文的比较,看出原文多了以下的文字。
1、外关内格
2、内关外格
3、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上面的三个差别,其实提示我们,难经的原文讲的是关格之脉,是真脏脉,是没有胃气的脉,是阴阳隔拒的脉。我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不明白《难经》原文主旨会对《四圣心源》的这一节产生很大的误解。

    然后仔细看这一些: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大家先看看这两句,现在不解释,下面会讲到。从文字上可以这样理解——“外关内格=阴乘之脉;内关外格=阳乘之脉”

    然后再看黄元御在《难经悬解》中对这一条的解释。
黄元御曰:掌内手大指根丰肉曰鱼。关前为阳脉,当见九分而浮,遂上鱼为溢,此不止九分,而浮亦乖常,是阳脉之太过者,为外关内格,此阴乘阳位之脉也。关后为阴脉,当见一寸而沉,遂入尺为覆,此不止一寸,而沉亦殊恒,是阴脉之太过者,为内关外格,此阳乘阴位之脉也。
    外关内格者,阴格于内而阳关于外也。内关外格者,阳格于外而阴关于内也。溢者,如水之满溢也。覆者,如墙之倾覆也。真脏之脉,胃气绝也。

    好,通过上文的学习可以得到以下两条公式:
寸脉溢于鱼=阳脉太过=外关内格=阴乘之脉;
尺脉覆入尺=阴脉太过=内关外格=阳乘之脉。

    这样子就完全可以把脉象与名词联系起来了。

    再把《难经》中的一些名词稍微解释一下。

遂:直上直下,没有冲和之气的脉象。
溢:满溢之象,从下而上。
覆:倾覆之象,从上而下。

    通过这一些,我逐渐明白,想理解阳乘阴乘先要理解关格的意义。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这样理解关格。

    关者,闭也。格者,拒也。关格之象,隔拒之脉也。阴阳气不相冲和,各行其事,故脉无柔和之象,失平和之气。此之谓真脏脉也。

    外关内格之所以被称为阴乘之脉,是因为从脉象上看寸脉上溢于鱼,脉中神气乖张,毫无柔和之象。这是因为阴气盛于内,隔阳于外,阴阳不相交媾。所以寸脉反而上溢。但并不应该照寻常的理解认为脉上溢是阳太盛之象。

    内关外格之所以被称为阳乘之脉,是因为从脉象上看尺脉下覆入尺,脉中神气乘张,毫无柔和之象。这是因为阳气盛于外,逼阴于内,阴阳不相交媾。所以尺脉反而下覆。但并不应该照寻常的理解认为脉下覆是阴太过之象。

    综上所述,黄元御想告诉我们的主要精神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浮沉之脉的常与变”。

[ Last edited by 且共从容 on 2006/7/1 at 19:56 ]
发表于 2006/7/1 2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疑问

在《四圣心源》第三卷,浮沉大小中。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这两句我一直无法理解。木陷后怎么会行疏泄?查火下拔而右尺亦大,亦颇废解。

请教大学,谢谢。
发表于 2006/7/1 22: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脉溢于鱼=阳脉太过=外关内格=阴乘之脉;
尺脉覆入尺=阴脉太过=内关外格=阳乘之脉。】

总结得很好,很用功。

前两天得帖子中,我讲了,《内经》全篇,有很多的数理模型。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所以单单从文字上去理解,是很费力,很费解的。

要把这些看成是数理模型,就可以迎刃而解。

数理模型的理论基础在于《河图》《洛书》。
=====================
【这是因为阴气盛于内,隔阳于外,阴阳不相交媾。所以寸脉反而上溢。但并不应该照寻常的理解认为脉上溢是阳太盛之象。】

不仅脉象如此,整个人体也是如此。见到发热就去退烧,而且用寒凉药,可乎?

这里的关键,仍然是《河图》模式的阴阳消长,气机升降。
发表于 2006/7/1 23: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格的问题,很多书上讨论了,很多人讨论了。

刚才查了《说文解字》

关--關:以木横持门户也。
格:木长儿。


古人的门,是对称的两扇,左右对开,称为“二户”中间可以用门闩栓住的,称为“横木”。

大约也就是这里的【格】--长木儿。


释道猜测一下:


当屋里的人要出门,门关上了,那人被关在屋里,并且在屋外插上一杆门闩。
当屋外的人要进门,门关上了,那人被关在屋外,并且在屋里插上一杆门闩。


虽然人被关在屋里,起主要作用的却是屋外的门闩【内关外格】
虽然人被关在屋外,起主要作用的却是屋里的门闩【外关内格】



内外关格,是否是这样一个模型呢?

手厥阴心包经,有穴名【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有穴名【外关】
这两个穴名,是使我展开上述联想的由头。

[ Last edited by 儒释道 on 2006/7/1 at 23:24 ]
men2.JPG
发表于 2006/7/2 0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这个是否典型的“外关内格”?

最好懂得古代建筑的朋友出来指点,门闩的正确名称,还有架门闩的那叫什么构件啊?
=========

内关外关两穴,各主人体阴阳维脉。不知是否正如人体内外门闩一般?





至于《浮沉大小》一章:

若言脾,则左尺右寸得病。
若言胃,则右寸左尺得病。

此处虽名为【《浮沉大小》】,实则【阴阳浮沉脾胃升降左右大小具备亦】。
后来《二十四脉》篇中,黄老明言【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也是此理。

缘来简单,阴阳足以。若问象数,在于《河、洛》。

[ Last edited by 儒释道 on 2006/7/2 at 00:14 ]
发表于 2006/7/2 01: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莲华先生的问题了,其实是因为片面认识了阴阳的性情,认识到了阳气“卫外而为固”的特性,但是阳气还有一个特性容易忽略,那就是阳气当秘,阴平阳秘就是这个意思,不秘则不藏,不藏则泄,泄则虚,“阴不足者,阳必凑之;阳不足者,阴必乘之”,当阴不足者,阳气会自发的去补充,比如阴虚发热的机理就是“阴不足者,阳必凑之”;但阳不足时,阴气却会欺凌阳气,故为乘。正因为阴阳各自的特性,才会有“阳主阴从”的说法。
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能藏精,是其静的一面,这好理解,但它也有动的一面,内守是为了更好的资助“卫外”,故曰“起亟”。同理,阳能卫外,那又为什么要说“而为固”呢?于是在下文中,岐伯马上补充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这个和不正是讲出了阴阳合抱的道理吗?
此外,“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观诸家释此“张”为亢奋,但后精绝又明显是虚,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张”字真是回味无穷,好比气球吹得越大越危险。
在《四圣心源》前面六气解中讲相火时也有这个意思,可参考帮助理解。
把阴阳的性情比附到脉学上应该就好理解了,我够罗嗦了,压箱底都拿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6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