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 臧静 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1e11e10102vnjc.html 前 言 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一般认为是痹症、痿症等多种病症的综合体病症,病情复杂多变,是由风寒湿三气由表入里,及五脏六腑、人体皮、肉、脉、筋、骨无所不及,入藏者死。历代医家著作数《内经》论述甚为详细全面。历代医家治疗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根据临床证状变化随证而治。 风湿性关节炎一般都是人体正气虚弱,外邪风寒湿三气才容易侵入人体,由表入里而生病。治疗不宜用西医激素药和抗生素治疗,它会进一步损害藏腑功能,引起藏腑虚损,加重病情,会使疾病变的更为复杂而难愈。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治疗应以祛风祛湿为主,这时正气未虚,祛风湿不伤正气,病易愈。中期正气已虚,治疗应以补益正气为主,然后再祛风祛湿,使正气不伤而病易愈。后期病人身体已虚弱或极度虚弱,正气已伤,不能再用祛风祛湿药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医经说“血行风自灭,气行湿自去。”只有补益人体真气,才能祛风祛湿,去邪扶正,不伤正气,才有利于人体恢复健康。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治疗应从人体、藏腑的整体治疗来考虑,这时病证已发展成多种病、综合病,或者已经入腑入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治疗原则首先应补益调治脾胃,补益五藏虚损,恢复藏腑功能,清除藏腑湿热,恢复人体真气,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病,综合病,或入腑入藏,延长、或挽救患者生命得唯一准则,是祖国医学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经验的结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和探讨。 目 录 总论···················· 痹证···················· 痿证···················· 综合证·················· 多发病证················ 总 论 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一种全身性疾病,祖国医学一般认为是痹证、痿证、多发病证等综合性病证。病情复杂多变,主要是风寒湿三气侵入人体而得病。在皮肤肌表六腑者易治,入藏者死。三邪入藏,在藏府郁而化热,化燥、化火、生风、生痰。寒、湿、热、火、燥邪消灼藏阴,以致藏府虚亏失养,藏液枯竭,气血枯竭,使藏府失养衰竭而亡,或诸证纷起不治而亡。如三邪入肺,郁而化热、化燥、化火。肺受热灼,燥邪伤肺,津液耗伤,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以致藏腑失于濡养而亡。脾胃为后天之本,三邪入脾胃,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脾胃阴液真阴,使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精、津液生化之原枯竭,使藏腑失养衰竭而亡。三邪入肝肾,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肝阴、肾阴,损伤肝肾,致精血阴液亏虚枯竭,精髓枯竭不能滋养五藏,使藏腑失养衰竭而亡。 痹证入藏,是古今之不治之证。原因主要是病人久病体虚,阴虚火旺,不能用参芪、鹿茸等补益。因为补药性热,会火上加热,用药反而会加重病情的恶化。又不能用苦寒燥湿药治疗,苦寒燥湿药又极伤元气、脾胃,用药反而会加重病情的恶化。所以说入藏者死,是‘无药可医’。 治疗痹证入藏,需要打破古今“阴虚火旺不宜用补论”之禁忌,就能治愈或延长患者的生命。患者久病体虚,需要人参、鹿茸、河车等大补之药,补益人体脏腑虚损,恢复脏腑功能,恢复人体真气,调理和补益好脾胃,才能用苦寒燥湿药清除脏腑湿热,用补气血、津液、润燥药滋润调养脏腑,用活血通经祛瘀药活血通经祛瘀,调养好气血,使筋脉通行无阻。这样才能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命。痹证入藏,需要从人体、脏腑的整体治疗来考虑,全面调治为原则,才是治疗痹证入藏的有效方法。如五宝丸,或多宝丸,集补益、清热、燥湿、活血、通经、祛瘀等药于一方,对人体、脏腑整体、全面调治,也是治疗痿证、综合证、多发病证,治愈或延长生命的有效方剂。 风湿性关节炎中后期证,治疗应从人体、藏府整体来考虑,脏腑整体调治,脏腑整体用药,才能治愈或延长患者的生命。 痹 证 痹证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开始,痹,闭也,是气血凝涩不行的意思。痹证;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之五痹,有五藏外合之痹;六腑有俞,五藏亦有俞;五藏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藏六腑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风寒湿三痹;痹生于风寒湿三气,三气杂至于身,使周身经脉不和,拘挛、闭、痹;合于经脉而为痹。三邪之中,复有偏胜,其风气胜者,风无定体,故为行痹。寒气胜者,阴盛阳虚,故为痛痹。湿气胜者,留滞不行,故为著痹。 一、行痹治疗。证候;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例;防风汤加减;防风30克、川芎30克、白芷30克、牛膝30克、狗脊30克、萆薢30克、白术30克、羌活60克、葛根60克、附子60克、杏仁60克、麻黄120克、生姜150克、石膏90克、薏苡仁90克、桂心90克。水煎分三次服. 《备急千金要方》 二、痛痹治疗。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无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祛湿。方例;乌头汤加减;麻黄、芍药、黄芪、灸甘草、川乌。先将乌头为细末,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乌头,再将余药为粗末,去渣入蜜中,再煎分二次服。 《金匱要略》 三、著痹治疗。证候;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例;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栝蒌仁、牡丹皮、桃仁。 水煎服,若自汗加石膏,烦热疼痛加黄柏,厥冷拘急加加熟附子。 《证治准绳》 五 痹 四时合五行,其因时受邪,而为五痹。痹、闭也。闭主冬,痹始于冬。以冬时遇此风寒湿三气者,则为骨痹。以春时遇此风寒湿三气者,则为筋痹。以夏时遇此风寒湿三气者,则为脉痹。以长夏时遇此风寒湿三气者,则为肌痹。以秋时遇此风寒湿三气者,则为皮痹。须知五痹,虽在骨在筋在脉在肌在皮深浅之不同,亦以风寒湿三邪之偏胜者,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不同之症。治疗五痹症行痹、痛痹、着痹与治疗三痹症相同。 五藏痹 皮肌脉筋骨,即合四时之气,内舍五藏六府。外内相合。肾合骨,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肌,肺合皮,五藏皆有合。痹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所合,而为藏痹。故骨痹不愈,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藏痹者,是重感于风寒湿三气。 药治藏痹 凡痹之客于五藏者,是重感于邪,则入于藏。治疗原则;首先调补脾胃,然后补益脏腑虚损,恢复脏腑功能,清除脏腑湿热,藏府整体调治,方能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命。 一、肺痹;肺脉起于中焦,为心之盖,故肺痹者,烦渴。肺主呼吸,脉循胃口,肺痹故喘而呕。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肺,久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肺阴。患者久病体虚,皮肤干燥,心烦、咽干、喘咳,小便黄,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肺气,润肺燥,清湿热,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五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蛤蚧一对、枸杞子9克、黄芪12克、天冬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石膏15克、白芍6克、当归9克、芦根6克、冬桑叶9克、川贝母6克、百合6克、桔梗6克、金银花6克、沙参6克、元参6克、陈皮9克、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牡丹皮9克、淮山药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山楂6克、神曲6克、半夏6克、莱菔子6克、连翘9克、白术6克、炒麦芽30克、砂仁9克、木香6克。 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二、心痹;心主脉,故心痹者脉不通。心虚则烦,故烦则心下鼓。心脉上肺,故暴上气而喘。心是动则病咽干,病心为噫,故咽干善噫,心气不交于肾。心厥气上,不交于肾,则恐。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心,久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心之真阴。患者心悸、怔忡、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或下肢浮肿,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益心之真气,清热润燥,活血化瘀,通络,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多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灸龟板12克、黄芪12克、枸杞子9克、蛤蚧一对、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当归6克、白芍6克、黄连15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丹参9克、玄参6克、沙参6克、苦参6克、栀子12克、炒柏子仁9克、炒酸枣仁9克、炒天冬6克、麦冬6克、炒元参9克、桔梗6克、炒远志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白术6克、山楂6克、神曲6克、枳壳6克、半夏6克、陈皮6克、连翘6克、莱菔子6克。桃仁9克、红花6克、灵芝6克、水蛭9克。 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三、肝痹;人卧血归于肝,故肝痹者,夜卧则惊。木郁则热,故多饮,郁而不升,故数小便。《经脉》论云“肝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故上为引于下,有如怀物之状。”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肝,久郁而热,化燥、化火,消灼肝阴。患者肢体消瘦,全身无力,心烦口渴,尿黄,筋痿,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益肝气,清除湿热,活血润燥,祛瘀痛络,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多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蛤蚧一对、何首乌12克、地龙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龙胆草12克、鳖甲炭9克、黄连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麦冬9克、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茯苓6克、泽泻6克、丹参9克、红花6克、桃仁9克、水蛭12克、生地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川芎6克、山楂9克、神曲9克、莱菔子9克、陈皮6克、半夏6克、连翘9克、牛膝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 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四、肾痹;人之生气,发源于肾,生气不升,故善胀。尾骨下蹲,以代踵,足骨痿,背骨高耸以代头,天柱倾。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肾,久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肾水真阴,肾水枯竭,五藏失养。患者形体消瘦,骨痿不能行走,口干唇燥,五藏俱损,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益肾水真阴,补益五藏虚损,清除湿热,活血润燥,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多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蛤蚧一对、甘杞子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山楂6克、神曲6克、半夏6克、陈皮6克、莱菔子6克、半夏6克、白术6克、当归6克、白芍6克、连翘9克、肉苁蓉9克、菟丝子6克、肉桂3克、附子3克、杜仲6克、续断6克、天冬6克、麦冬6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沙参6克、元参6克、丹参6克、阿胶9克、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党参9克、桃仁6克、红花6克。 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服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五、脾痹;脾主四肢,故脾痹者,四肢懈惰;土灌四旁,痹则土气不灌,气惟上逆,故发咳。入胃之饮,借脾气以散精;痹则不能散精,故呕汁。脾气不能转输,则肺不能通调,故为大塞。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脾,久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脾阴。患者肢体痿软无力,肌肉消瘦,面色无华,食多,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健脾胃,清湿热,和五藏,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五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灸龟板12克、黄芪12克、枸杞子9克、天冬6克、麦冬6克、熟地12克、山药9克、萸肉9克、丹皮9克、泽泻6克、茯苓6克、石膏15克、石斛12克、炒苍术9克、炒白术9克、山楂9克、神曲9克、半夏6克、莱菔子6克、陈皮6克、连翘9克、枳实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鸡内金12克、灸甘草6克、当归9克、白芍9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炒薏苡仁9克。 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 凡痹病入藏者,人体,藏府能受补《人参、鹿茸、河车、龟板、蛤蚧》者生,不能受补者死。人体,藏府能受清湿热药《黄连、黄芩、黄柏、知母、栀子、石膏》清湿热者生,不能受清湿热药清湿热者死。 六府之痹 小肠痹;小肠为心之府,手太阳外合淮水,内舍于小肠,而水道出焉。小肠痹,则热郁于上,故数饮。气滞于下,故小便出不得。 大肠痹;大肠为肺之府,大肠痹,则中气逆于上,故喘争;清浊混于下,故时发飧泄。 胞痹;胞痹即膀胱之痹。膀胱居于胞中,胞中位于少腹。故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其痛若沃以沸汤之热。膀胱之气不出于皮毛,则涩于小便。胞中之血,不渗肤腠,则上为清涕。 五藏为阴,以静为本,宁静则神气内藏。躁扰不宁,则神气消亡。神气 亡,致有五藏之痹。 六府为阳,传化饮食,若饮食自倍,则传化有愆,而肠胃乃伤。肠胃伤,致有六府之痹。 淫乱之气,使人喘息而躁,则痹聚在肺,而肺气消亡。淫乱之气,令人忧思而躁,则痹聚在心,而心气消亡。淫乱之气,令人遗溺而躁,则痹聚在肾,而肾气消亡。淫乱之气,使气血乏竭而躁,则痹聚在肝,而肝气消亡。淫乱之气,使肌肉断绝而躁,则痹聚在脾,而脾气消亡。此淫气内乱,致有五藏之痹。以明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意。 肠胃乃伤之府痹,重则益内,轻则易愈。诸痹不愈,亦增内藏之病。其府痹而风气胜者,风以散之,不但不增内病,而其人之痹旦易愈之意。。 痹时有死者,乃入藏者死。或疼久者,其留连筋骨间。若其病易愈者,乃留于皮肤间。 痹客于六府者易愈,病轻。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为六府之痹。居处失宜,为府痹之病本。五藏皆有合,而六府亦有俞,风寒湿三气中其俞,而饮食无节以应之,则风寒湿之邪,循俞穴而入,各舍其府,与五藏之病久不去,复感于邪,内舍于其合者同一之意。 肠胃乃伤之府痹,重则益内,轻则易愈。诸痹不愈,亦增内藏之病。其府痹而风气胜者,风以散之,不但不增内病,而其人之痹旦易愈也。 痹时有死者,乃入藏者死。或疼久者,其留连筋骨间。若其病易愈者,乃留于皮肤间。 痹客于六府者易愈,病轻。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为六府之痹。居处失宜,为府痹之病本。五藏皆有合,而六府亦有俞,风寒湿三气中其俞,而饮食无节以应之,则风寒湿之邪,循俞穴而入,各舍其府,与五藏之病久不去,复感于邪,内舍于其合者同一义也。 针 治 府 痹 针治六府之痹;不但六府有俞,而五藏也有俞。不但五藏有合,而六府也有合。循其六府经脉之分行,各有所发之部,各随其所过之路,因而针之,病可瘳(病愈),此府痹之所以易愈也。 荣气;荣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是荣气者,乃水谷之精气,以相资益。其气先和调于五藏,次洒陈于六府,乃能资益其荣,而入行于脉中。荣行于脉中,故荣气循脉上下,从内而外,内则贯五藏,外则络六府。 卫气;精气行于经者为荣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卫气水谷之悍气,以相辅助。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化精气而入行于脉中。不入于脉,循行于皮肤之中,以及分肉之间,内则气熏于肓膜,外则气散于胸腹。荣气行脉中,卫气行脉外,运行不息,故不为痹。所以风气 胜而痹易愈。 痹证不痛不仁;痹之痛者,寒邪之气多,身有寒,故痛。寒气胜 者为痛痹,其痹证不痛不痒与不仁者,痹病久而邪入深,病久则荣卫之行失其常度而涩。入深,则经脉络脉,时疎于外。荣卫行涩,经络时疎,血气外而不内,故不痛。其不仁者,皮肤之血气,不营运于通体,皮肤不营,血气内而不外,故不知痛痒而为不仁。 三痹。1、寒痹;其痹之有寒者,以人身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多而与病相益,故寒。2、热痹;其痹之有热者,以人身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多则病阳气胜,阳气胜而遭阴气之不胜,故为热痹。3、湿痹;其痹之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气之甚。其人身亦阳气少,阴气盛。阴气盛而逢湿,是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湿。总之,阴气胜 而主湿证,阳气胜主燥证。 痹痛而不仁;外内之气,不相交合则痛,病有形之皮肉筋脉骨,而气机得以相交则不痛。如痹但在于骨,而筋脉皮肉之气自和,则身重而不痛。痹但在于脉,而皮肉筋骨之气自和,则血凝不流而不痛。痹但在于筋,而 皮肉骨脉之气自和,则屈不伸而不痛。痹但在肉,而皮骨筋脉之气自和,则不仁而不痛。痹但在皮,而骨肉筋脉之气自和,则寒而不痛。痹故不痛者,具此在骨在脉在 筋在肉在皮五者,余气得以相通,则不痛。 凡痹之证,逢寒湿相搏,故生风皮表,风生则皮表痒。热痹、燥痹逢热,则筋骨不濡,故纵,弛纵则痛。 痿 症 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情复杂多变,历代医家一般认为是痹证、痿证等多种病证为一体的病证。痿证是痹证不愈转化为痿证,是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是风寒湿三邪入藏,久郁而化热化燥,消灼藏阴,五藏阴液枯竭,藏府失润养,肺热叶焦而为痿证。治疗痿证首先应该治疗调养脾胃,虽然内经说‘阳明为五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为诸脉之长,故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但是治疗原则应从人体,藏府整体治疗来考虑,整体调治为原则。如调治脾胃的同时,应以人参、鹿茸、紫河车、龟板、天冬、麦冬、五味子等药大补气血精髓,滋润温养藏府,以当归、白芍、红花、桃仁、水蛭等药活血养血润血燥,以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苦寒之药清热燥湿,诸药合用,整体调治。总之,调治脾胃,补益五藏虚损,清除五藏湿热,滋润温养五藏,是治愈痿证或延长生命的唯一途经。 五藏痿证 五藏之内,各有所主,如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一、肺痿;肺气热,举动自如,皆藏气和于内而主于外,故肺热叶焦,是肺藏病于内。病于内,则肺主皮毛,虚弱急薄于外,若更留着不行,则生痿躄。 二、心痿;心气热,是心藏病于内。病于内,则心主之血脉应于外,下脉厥而上,是血脉在下。厥逆而上,上则下脉虚,下脉虚,则生脉痿。经脉血脉,不能升降开閤,如枢断折收挈。 三、肝痿;肝气热,则肝藏病于内。肝热,则胆亦热,故胆气上泄而口苦。肝病于内,则肝主之筋膜应于外,血液竭而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拘挛,故发为筋痿。 四、脾痿;脾气热,是脾藏病于内。脾热,则胃亦热,故胃干而口渴。脾病于内,则脾主之肌肉应于外,故肌肉不仁。肌肉不仁,不知痛痒,则发为肉痿。 五、肾痿;肾气热,是肾藏病于内。病于内,则肾主之骨髓应于外,其腰背不能举动,因于骨枯而髓减,则发为骨痿。 肺朝百脉,故肺者藏之长。肺位居高,故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致心气内郁,火刑肺金,则发肺鸣,肺鸣如火熔金而有声,故鸣则肺热叶焦。五藏因肺热叶焦而发为痿躄,是五藏皆受气于肺,而痿躄之证,不但有于肺热,而且有五藏之热共致生痿症。 悲哀太甚,则心气内伤,故包络绝。包络,心包之络。包络绝,则血外溢而阳热之气内动,其发痛,则心气下崩。下崩则数溲血。本经《本病论》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大经空虚,犹之包络脉绝也。包络绝,而血下溲,则不能外充肌肉,故发为肌痹。更不能内荣经络,故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怫郁于内,肝气伤。意淫于外者,其意淫于外,不静存。入房太甚,宗经弛纵者,是房劳过度,阴器衰弱。男子入房太甚,宗经弛纵,则发为筋痿。意淫于外,相火不宁,则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进于湿,则以水为事,其水若有所留,其湿则居处相湿,如是则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则身体劳倦,复逢大热,则津竭而渴,渴而阳气内伐。阳气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是以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者也。’ 辨别五藏之热,欲别其外,当验其色。 肺热者;面色白而毛败,白者肺之色,皮毛者,肺之合。 心热者;赤者,心之色,络脉者,心之合。 肝热者;苍者,肝之色,爪者,筋之余。 脾热者;黄者,脾之色。肉者,脾之合。 肾热者;黑者,肾之色。齿者,骨之余。 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藏六府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宗经前阴之总经,故主束骨而利机关。痿,关节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不但为五藏六府之海,又为奇经八脉之长。《灵枢·海论》云;‘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故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冲脉之血,主渗灌谿谷,与阳明经合于宗经。’ 阳明总宗经之合,会于气街。气街者,腹气有街,脐左右之动脉,而阳明为之长。《经脉》论云;‘阳明之脉,起于胃口,下挟脐,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气街者,皆属于带脉之循行,是阳明又为带脉之长。带脉,如束带然,前络脐腹,后环腰背,围身一周而络于督脉,是阳明又从带脉而主于督脉。 阳明主润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纵者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宗筋纵,则带脉不引,不引者,不能延引而环约。宗筋纵,带脉不引,故是痿不用,致成痿躄。所以治痿独取阳明。 针治五痿 治疗五痿,以针通其在外之俞穴。正虚,则补以调之;邪实,则泻以调之;逆者,和之使顺;顺则,和之不使逆。肝主之筋,心主之脉,肾主之骨,脾主之肉,各以其四时受气之月,而针施治之,则病易愈。受气者;筋受气于春,脉受气于夏,骨受气于冬,肉受气于长夏。肺为五藏之长,五藏因肺热叶焦,五藏湿热内盛,而发为皮肉筋脉骨五痿。 药治五痿 凡痹病不愈者,是重感于邪入藏,久客于五藏,久郁而化热化燥,五藏湿热盛,肺热叶焦,而发为痿躄。治疗原则;首先要先治疗脾胃,清除脾胃湿热,补益脾胃虚损,恢复脾胃功能,然后大补气血,活血润藏燥。补益脏腑虚损,恢复脏腑功能,清除脏腑湿热。人体、藏府整体调治,是治疗痿证的原则。痿证就是痹证入藏证之轻证,重证者不治。治疗痿证应以治疗痹症入藏证相同治法。 一、皮痿(肺);肺脉起于中焦,为心之盖,故肺痿者,烦渴。肺主呼吸,脉循胃口,肺痿故喘而呕。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肺,久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肺阴。患者久病体虚,皮肤干燥,心烦、咽干、喘咳,小便黄,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肺气,润肺燥,清湿热,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五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蛤蚧一对、枸杞子9克、黄芪12克、天冬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石膏15克、白芍6克、当归9克、芦根6克、冬桑叶9克、川贝母6克、百合6克、桔梗6克、金银花6克、沙参6克、元参6克、陈皮9克、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牡丹皮9克、淮山药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山楂6克、神曲6克、半夏6克、莱菔子6克、连翘9克、白术6克、炒麦芽30克、砂仁9克、木香6克、杏仁6克。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二、脉痿(心);心主脉,故心痿者脉不通。心虚则烦,故烦则心下鼓。心脉上肺,故暴上气而喘。心是动则病咽干,病心为噫,故咽干善噫,心气不交于肾。心厥气上,不交于肾,则恐。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心,久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心之真阴。患者心悸、怔忡、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或下肢浮肿,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益心之真气,清热润燥,活血化瘀,通络,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多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灸龟板12克、黄芪12克、枸杞子9克、蛤蚧一对、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当归6克、白芍6克、黄连15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丹参9克、玄参6克、沙参6克、牛膝9克、木瓜6克、苦参6克、栀子12克、炒柏子仁9克、炒酸枣仁9克、炒天、麦冬各6克、炒元参9克、桔梗6克、炒远志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白术6克、山楂6克、神曲6克、枳壳6克、半夏6克、陈皮6克、连翘6克、莱菔子6克。桃仁9克、红花6克、水蛭9克。上药 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三、筋痿(肝);人卧血归于肝,故肝痿者,夜卧则惊。木郁则热,故多饮,郁而不升,故数小便。《经脉》论云“肝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故上为引于下,有如怀物之状。”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肝,久郁而热,化燥、化火,消灼肝阴。患者肢体消瘦,全身无力,心烦口渴,尿黄,筋痿,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益肝气,清除湿热,活血润燥,祛瘀通络,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多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蛤蚧一对、何首乌12克、地龙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龙胆草12克、鳖甲炭9克、杜仲6克、萆薢6克、菟丝子6克、黄连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麦冬9克、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茯苓6克、泽泻6克、丹参9克、红花6克、桃仁9克、水蛭12克、生地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川芎6克、山楂9克、神曲9克、莱菔子9克、陈皮6克、半夏6克、连翘9克、牛膝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四、骨痿(肾);人之生气,发源于肾,生气不升,故善胀。尾骨下蹲,以代踵,足骨痿,背骨高耸以代头,天柱倾。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肾,久郁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肾水真阴,肾水枯竭,五藏失养。患者形体消瘦,骨痿不能行走,口干唇燥,五藏俱损,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调补脾胃,补益肾水真阴,补益五藏虚损,清除湿热,活血润燥,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多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蛤蚧一对、甘杞子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山楂6克、神曲6克、半夏6克、陈皮6克、莱菔子6克、半夏6克、白术6克、当归6克、白芍6克、连翘9克、肉苁蓉9克、菟丝子6克、肉桂3克、附子3克、杜仲6克、续断6克、天冬6克、麦冬6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沙参6克、元参6克、丹参6克、阿胶9克、熟地黄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党参9克、桃仁6克、红花6克。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服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水煎服。 五、肉痿(脾);脾主四肢,故脾痿者,四肢懈惰;土灌四旁,痿则土气不灌,气惟上逆,故发咳。入胃之饮,借脾气以散精;痿则不能散精,故呕汁。脾气不能转输,则肺不能通调,故为大塞。 证候;风寒湿三邪入脾,久而化热、化燥、化火,消灼脾阴。患者肢体痿软无力,肌肉消瘦,面色无华,食多,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健脾胃,清湿热,和五藏,藏府整体调治。 方例;五宝汤加减;人参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灸龟板12克、黄芪12克、枸杞子9克、炒玉竹6克、沙参6克、生地黄9克、天冬6克、麦冬6克、熟地12克、山药9克、萸肉9克、丹皮9克、泽泻6克、茯苓6克、石膏15克、石斛12克、炒苍术9克、炒白术9克、山楂9克、神曲9克、半夏6克、莱菔子6克、陈皮6克、连翘9克、枳实9克、砂仁12克、木香6克、鸡内金12克、灸甘草6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炒薏苡仁9克。上药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重症加倍。 凡痿病,人体、藏腑治疗,以大补气血,清润藏燥为主。人参、鹿茸、河车、龟板、蛤蚧是治疗痿证活命的主药,病重者,不能受补者死。人体,藏府湿热盛,以黄连、黄芩、黄柏、知母、栀子、石膏等清除湿热之药治疗为主,病重者,不能接受清湿热药清湿热者死。 综合病症 综合病证是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常见病症,是痹症、痿症不愈而发展成为综合病症、多发病症。几种病症或多种病症集于一身,病情复杂多变,难于治疗,后期病人多数死于综合证、多发病证(这就是《内经》论述的痹证入藏之死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后期综合病症,首先要先恢复脾胃功能,然后方可补益藏府虚损,清除藏府湿热,补藏液、清润藏燥是治愈或延长患者后期生命的准则。治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分病论治’,二是‘人体、藏府整体论治。’ 一、分病论治 综合病症;患者有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消渴病(糖尿病)等多种病症集于一身。,治疗首先应先治疗胃病,先恢复脾胃功能,然后根据各病轻重,重者先治,轻者后治,各病分治的治疗方法。 1、胃病;脾胃不和,不思饮食。主证;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等证。 治法;调滞气,暖脾胃,化宿食,消痰饮。 方药;平胃散加减;炒甘草60克、炒厚朴96克、陈皮96克(去白)、苍术150克(米泔水浸)、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水煎温服。如米谷不化,饮食多伤,加枳实60克;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芪60克、人参30克;有痰者,加半夏60克、陈皮30克;脉弦细,加当归60克、黄芪60克;脉洪大缓,加黄连30克、黄芩30克。 方中苍术燥湿健脾,芳香化浊,发汗除湿。厚朴温中燥湿,宽肠理气。陈皮理气,甘草和中,黄芪人参补气,枳实消食,半夏祛痰,黄连黄芩清上焦中焦之热。本方调滞气,暖脾胃,化宿食,消痰饮。 2、高血压病症;肝郁化火,风阳上扰。主症;头痛眩晕,面赤目红,烦燥多怒,口苦咽干,小便黄少,舌质红或边红,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泻肝热,佐以养阴。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9克、细生地18克、杭菊花15克、栀子9克、决明子30克、柴胡6克、杭白芍9克。水煎温服。 方中龙胆草、黄芩泻肝胆之热,生地清热养阴。栀子、菊花、决明子泻火除烦,平肝明目。白芍养阴柔肝。柴胡舒肝解郁。诸药合用,有清泻肝热,育阴之效。 3、风湿性心脏病症;风湿固表,内侵于心。主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而重,关节肿痛,呼吸迫促,心悸自汗,胸闷烦乱,舌质红,苔腻,脉细滑散。 治法;祛风利湿,清热宁心。 方药;防已黄芪汤加减;防已9克、黄芪15克、苍术9克、白术9克、 防风9克、当归9克、赤芍6克、白芍6克、黄柏6克、连翘18克、金银花30克、茯苓9克、桂枝9克、生石膏24克。水煎温服。 方中防已、桂枝、防风祛风利湿。黄芪益气固表。苍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祛风胜湿。当归、赤芍和营活血祛风。银花、连翘、生石膏、黄柏清热解毒。茯苓利湿以宁心。 4、消渴病(糖尿病);胃火熏灼,肺燥津伤。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数,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以甘寒生津,苦寒清热。方药;消渴方加味;天花粉18克、麦冬15克、淡竹茹9克、生地12克、葛根9克、黄连6克、鲜茅根30克、太子参30克、元参12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党参9克。水煎温服。 方中花粉、葛根生津止渴,黄连清心降火,竹茹、石膏、茅根清泻胃热,生地、麦冬、太子参、党参养阴益气,知母清肾之热。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综合病证(四证),分治法虽然方药简单,易于掌握,但是疗效甚微,因为人体、藏府他们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一藏有病,可影响四藏,所以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用药,灵活运用,综合治理。 二、风湿性关节炎后期综合症,多发病症,治疗以整体为本,正气为本,体质为本,治病求本的思想,才有利于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来达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后期综合症、多发病症的目的,来提高疗效。综合病、多发病,都是因为几种病或多种病集于一身,仅仅以靠一方几味药,或分病论治(一病一方)来治疗,难以在治疗中取效,治疗需要人体、藏腑整体论治,整体用药,综合治理。 多病同治,多方合用,大型方剂,是整体论治用药的特点;如患者有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藏病、消渴病(糖尿病)四证。治疗以四证同治,多方合用;如用山楂、神曲、莱菔子、砂仁、鸡内金、枳实、白术来调补脾胃,恢复脾胃功能。陈皮、木香理气和胃,生石膏、黄连清胃火湿热,苍术去胃湿,半夏祛痰结。人参、黄芪、紫河车、鹿茸、龟板、枸杞大补气血精髓、五藏真气,五藏虚损。蛤蚧补肺益肾,天冬、麦冬、五味子补阴润肺生津。 黄连、黄芩、黄柏清三焦湿热。鳖甲、栀子搜、清十二经之邪,知母清肾之火,龙胆草、地骨皮、地龙清肝胆实火、降血压。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补肾水真阴,清润滋养五藏。柴胡、决明子、杭菊清肝明目,防风、防已祛风,连翘银花清热解毒,丹参、红花、桃仁、水蛭活血祛瘀通络。当归、白芍、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补益心血。葛根、花粉、沙参、太子参、元参生津止渴。附子、肉桂、苁蓉补益肾阳、心阳。桔梗清热解毒,引药上行,首乌、牛膝补肝肾,引药下行。多方合用,整体用药,整体调治四证,可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命。。 整体论治,整体用药方。 方剂;山楂60克、神曲60克、莱菔子60克、砂仁90克、木香30克、生石膏120克、 陈皮30克、半夏30克、连翘60克、鸡内金60克、枳实30克、苍术60克、白术60克、人参120克、鹿茸120克、紫河车120克、黄芪120克、龟板120克、灸鳖甲90克、枸杞90克、蛤蚧三对、天冬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60克、黄连120克、黄芩120克、黄柏120克、栀子90克、知母90克、龙胆草60克、地骨皮60克、地龙90克、山萸肉90克、熟地120克、淮山药90克、牡丹皮9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柴胡30克、决明子30克、杭菊30克、防风30克、防已30克、银花60克、丹参60克、红花60克、桃仁90克、水蛭9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酸枣仁90克、柏子仁90克、远志60克、桔梗30克、葛根60克、花粉90克、沙参90克、太子参90克、元参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肉苁蓉30克、何首乌60克、牛膝60克。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克,重症加倍,水煎温服。 本方用药特点四病同治,整体调治。如调补脾胃,补益脏腑虚损,清除脏腑湿热,清润滋养藏燥,活血祛瘀通络。平衡脏腑阴阳,恢复五藏功能,人体、藏府整体调治。 多发病症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不愈,可发展为多发病,多层次的综合病,其中又从多层次的综合病中引发各种急性病,危及生命。如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有于患者众病(多种病)在身,身体气血极度虚弱,血虚虚极可生风,生热,生火。湿热久郁脏腑可化热化燥,消灼脏腑阴液,脏腑失于濡养,引发脏燥证,脏燥证之风,热,火上攻于眼,又引发急性虹膜炎眼病,瞳仁缩小干枯之危证。又如;多发病多层次综合证引发的中风,脑溢血,脑蛛网膜出血等急性病证等。多是因为病人众病(多种病)在身,气血极度虚弱,无力抗邪,导致血虚生热,生风,肝血虚生热,生风,肝阳上扰为脑中风,脑溢血,脑蛛网膜出血等症,其中与肾虚有关。肾阴虚极,内风生,为中风,其中也与肝阴虚极有关。多发病多层次的综合病后期,因为众病(多种病)在身,体质又极度虚弱,真气不足,无力抗邪,人体,脏腑湿热火盛,可引发各种人体、脏腑内外急性痈疽等症。总之,多发病多层次综合证病后期可引发各种急性病危证,不治而亡。 用药方面,仅仅靠一方一药,或一方多药,或一病一方来治疗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证,是很难在治疗中取效;如多层次综合病中又引发急性病危症,病人身体又极度虚弱,气血虚极可生热生风,湿热内盛可化燥化火,消灼脏腑阴液,引发脏燥证,脏燥风热上攻于目,引发急性眼病虹膜炎症,瞳仁缩小干枯之危证。治疗应采取多层次治疗用药方法;如先治疗急性虹膜炎风热证,清除风热,后治疗脏燥证,清润滋养脏腑,再治疗众病,整体调治,整体用药。 多层次用药方法;各方药可按以上先后次序每隔二、三小时间隔日夜循环服用,二、三天,或病情控制后,方可停止多层次用药,服用整体调治药整体治疗至愈。多层次用药是治疗慢性病众病(多种病)集于一身,又引发急性病危证者;病人体弱火旺不宜进补者,因补益药辛温助热,会加重病情恶化,用之,加速病人死亡;病人体弱阴虚火旺,湿热内盛者,不宜用苦寒药燥湿清热,因为苦寒药伤脾胃,又极伤元气,人体虚弱,元气不能再伤,用之加速病人死亡。所以用多层次用药来相互制约,相互资生,调补脾胃,补益真气,清除湿热,清润滋养脏腑,恢复脏腑功能,方可挽救患者生命。 脏燥症、虹膜睫状体炎症。 脏燥症、虹膜睫状体炎证是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急性病证。病因病机是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后期同时引发多种病证于一身,身体极度虚弱,无力抗邪,所以众病(多种病)不愈。气血极度虚弱可生热生风,风寒湿三邪入脏腑久郁而化热化燥,消灼脏腑阴液,难以滋养脏腑而引发脏燥证,脏燥证的风热、火毒又上攻于眼,引发虹膜睫状体炎证,瞳孔缩小干枯之危证。 治疗方法;多层次病证,应多层次用药来治疗。如先治疗急性虹膜炎证,先服虹膜炎方药(二小时后服脏燥药),然后治疗脏燥证,服清润滋养脏燥药(二小时后服整体调治药),最后人体、脏腑整体调治,服用整体调治药(二小时后服虹膜炎药)。根据以上治疗服药次序,每次服药间隔二、三小时,病重者,可日夜循环服用,方可挽救患者生命。待二至三日,或病情稳定后,方可服用人体、脏腑整体调治药一方即可,综合治疗至愈。 方 药 1、虹膜睫状体炎 病因多为五脏湿热久郁而化热,化燥,风热上攻。肝经风热上攻,心肝热毒藴结,或肝肾虚火所发。主证;气少神疲,湿热损伤津液,内脏干燥,皮肤枯槁,眼痛红眼,怕光流泪,瞳孔缩小干枯,睫状充血较明显,口渴,苔微黄而燥,脉微细数。 治法;散风,清热,解毒,行血,散瘀。 方剂;大生地18克、黄柏6克、知母6克、蔓荆子9克、羌活9克、独活9克、酒黄连9克、酒黄柏9克、防风6克、防已9克、白芷6克、前胡6克、灸甘草3克、桔梗6克、龙胆草3克、苍术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细辛2克、当归6克、川芎2克、红花3克、连翘3克。水煎温服。 方中以生地黄滋补肾阴,黄柏、知母益肾泻火,蔓荆子、独活、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清阳,龙胆草、黄连、黄芩清热解毒,防已、前胡渗湿、宣肺,升麻、苍术、甘草温培元气,柴胡、细辛升阳化滞,川芎、当归红花、桔梗行血散瘀。 2、脏燥证。脏腑干燥失濡养,皮肤枯槁。方药;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2克、元参9克、细生地9克、首乌6克、灸甘草9克、生石膏15克、知母12克、当归6克、白芍6克、天冬9克、瓜蒌根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水煎温服。 方中人参、天冬、麦冬、五味子、元参、生地、瓜蒌根生津止渴,清心火润养脏腑,首乌补肝肾,当归、白芍、桃仁、红花补血活血润血燥,石膏、知母清脏腑实热,甘草调和诸药,以防脏腑干燥失养衰竭而亡。 3、整体调治。患者骨关节变形,胃病、心脏病、肺痿、消渴、肝肾亏损等证。众病合治方药;人参12克、黄芪12克、鹿茸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12克、鳖甲炭12克、枸杞子12克、蛤蚧一对、熟地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生石膏15克、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知母9克、黑山栀9克、大生地9克、蔓荆子9克、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6克、白芷6克、前胡9克、灸甘草6克、桔梗6克、龙胆草3克、苍术6克、升麻6克、柴胡9克、细辛3克、当归6克、白芍6克、川芎6克、红花6克、桃仁6克、水蛭6克、五味子6克、天冬6克、麦冬6克、元参6克、沙参6克、何首乌9克、山楂9克、神曲9克、连翘6克、半夏6克、砂仁12克、木香6克、枳实9克、莱菔子9克、白术9克、鸡内金9克、陈皮6克、肉桂6克、附子6克、肉苁蓉9克。研粗末,每次30克至60克,水煎温服。 方中人参、黄芪速补真元,鹿茸、紫河车,血肉之物,补人体血肉之躯,龟板、枸杞补阴滋阴,蛤蚧补肺益肾,以上药是治疗体弱大病之人,缺少真气无力抗邪,或体弱病危之人活命之根本,可迅速补益人体真元,滋养脏腑。补益药辛温,应以苦寒清热燥湿药来制约,综合,转变为寒热平和,才有利于病人补益、燥湿、清热、抵抗病邪。石膏清胃实火,黄连、黄芩、黄柏清三焦湿热,解五脏热毒,栀子清十二经之邪,鳖甲清血热,龙胆草清肝胆实火,知母清肾火。苦寒燥湿药,极伤脾胃,需用健脾和胃药来保护脾胃。山楂、神曲、莱菔子、砂仁、鸡内金、炒白术,温补脾胃,苍术燥胃湿,陈皮、木香理气,半夏祛痰,连翘清热解毒。生地、元参、沙参、天冬、麦冬、五味子生津补液清心火。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水蛭补血活血,祛瘀,同时治疗血燥。附子、肉桂、肉苁蓉补益肾阳。柴胡、前胡、升麻升清阳,蔓荆子、白芷、细辛祛风热,治眼证,羌活、独活、防风、防已散风证治眼病,桔梗清热解毒,引药上行,灸甘草,调和诸药。熟地、山药、萸肉、丹皮、茯苓、泽泻补肾水真阴。 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脏燥证、虹膜炎急性病,病情凶险危急,一般难于治疗,会不治而亡。治疗难点有四;1、病人长期患多种疾病,真气虚亏无力抗邪,今又患急性病风热火证,非苦寒燥湿药清除湿热救治,苦寒燥湿药伤脾胃又极伤真元,病人体虚真元不可再伤,如用之,会加速病人死亡。2、脏燥藏腑失之濡养,急需生津补液,滋养脏腑,以防脏腑失养衰竭而亡。今湿热未除,风热未散,何以补液生津?3、病人体弱真元亏虚,急需补益真元活命抗邪,可补益药辛温,历代医圣医嘱‘阴虚火旺之人不宜温补’补则火上热,加速病人死亡。4、脾胃虚弱不宜用苦寒燥湿药,今风热火毒证,非苦寒燥湿清热解毒不可,如用之,会损伤脾胃不治而亡。病情多层次,复杂多变,茅遁重重,所以只能采用多层次治疗、多层次用药的治疗方法,先治疗虹膜炎证,先服虹膜炎方药,先清除风热火毒。二、三小时后服用脏燥药清润滋养脏腑,以防止脏腑失养衰竭而亡。二、三小时后服用人体、脏腑整体调治药整体治疗。二、三小时后,再服虹膜炎药,昼夜循环服用,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服用人体、脏腑整体调治药一方即可,至愈。多层次用药的优点是,能综合、缓解众药,转为平和。利用众药相互制约(寒热),相互资生的药性特点,来补益脏腑虚损,清除脏腑湿热,补液生津清润滋养脏腑,平衡脏腑阴阳,健脾和胃,恢复脏腑功能,才利于抗邪治病,恢复健康。 中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急性中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都是病人长期患多种慢性病症,如高压血等疾病而引发的中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或从多种慢性病中引发各种急性病症,不治而亡。治疗原则以多层次病证,多层次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最后以人体、藏府整体调治,方能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命。 一、中风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急性中风,多是患者长期患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等,病人身体气血极度虚弱,阴阳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痰、火是发病的条件,气血壅瘀,清窍失聪,昏迷瘫痪是病变的结果。病变部位在脑,并与五脏有关,其中尤以肝风、肾虚为主。主要多发生在风湿性关节炎后期中老年患者。 治疗原则;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急性期为本虚标实为主,邪气盛,急则治标,可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法,降泻风阳痰火,宁气血之逆乱,佐以固本,然后滋养肝肾五脏,补益气血,佐以治标。 1、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症。 证候,患者僵硬拘挛,兼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硬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剂;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白芍药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水煎温服。 方中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能滋养肝肾,代赭石降气镇逆,并能平肝潜阳,为君药;龙骨牡蛎潜阳降逆,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柔润熄风,共同协助君药以制阳亢;茵陈、川楝子、麦芽主要是协助主药以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甘草和胃调中,诸药合用,镇肝熄风。 2、肾虚精亏症。 证候;心悸气短,腰酸膝软,言喑失语。 治法;滋阴,补肾,开窍。方剂;地黄饮子;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石斛、肉苁蓉(酒浸、焙)炮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各等分。为未,每服30克,水煎温服。 方中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补益肾阴;附子、官桂补肾阳,引火归源;石斛、麦门冬、五味子滋补阴液;茯苓、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宣窍化痰。诸药合用,使水火相济,虚火得清,痰浊得除,则喑痱可愈。 二.脑溢血症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症中引发的急性病脑溢血症。主证;两手撒开,张口不闭,两眼紧闭,鼻起鼾声,小便失禁,舌萎细弱,或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色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治法;脱证宜固,首先溢气回阳急救;然后再补真阴,潜浮阳法。 方 剂 1、参附方;人参汤为主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水煎,鼻饲进药。 2、地黄饮子;熟附子9克、巴戟天9克、肉苁蓉15克、石菖蒲9克、远志6克、茯苓9克、大熟地30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15克、山萸肉12克、油肉桂3克、鲜石斛15克。水煎温服。 由于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证中引发的脑溢血,都是患者长期患多种疾病,身体极度虚弱,元气衰微,阴阳离诀,故出现目合,口开,鼻鼾,手撒,遗尿等危证。舌萎,脉细弱,为阴血大亏,元阳虚脱之象,所以在补益阴血元阳真气外,还需要对人体、藏府整体补益与调治,多层次治疗。 病情控制脱险后,虚证主要是以补益为主,调理脾胃,祛风祛湿,活血化瘀,滋润脏燥,平衡脏府阴阳,恢复脏府功能,整体调治。 方剂;人参12克、鹿茸12克、龟板12克、紫河车12克、熟地12克、山萸肉9克、山药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9克、附子6克、肉桂6克、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石菖蒲6克、远志6克、麦门冬6克、五味子6克、石斛6克、山楂9克、神曲9克、莱菔梓克、陈皮6克、当归6克、木香6克、砂仁9克、连翘9克、白术9克,麦芽30克。研粗末,每次30克或60克,研粗末,每次30克至60克,水煎温服。 3、蛛网膜下腔出血证。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证中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病症,如起病爆急,剧烈头痛,继而进入昏迷,或表现为颈部强直,阴虚血热,风痰上扰。主证;头痛眩晕,耳鸣目糊,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言蹇,颈项强直,或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法; 滋阴凉血,潜阳熄风。 方剂; 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1.5克(另煎兑)、钩藤9克(后入)、细生地30克、生白芍9克、滁菊花9克、霜桑叶6克、川贝母12克、粉丹皮9克、生甘草6克。水煎温服。 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定痉;川贝润燥散结,能化痰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生地、丹皮养血凉血。若头痛剧烈,加夏枯草15克,生石决明30克;热甚者,加龙胆草9克,黄芩6克;呕吐者,加竹茹9克,生赭石30克。 头痛眩晕,耳鸣目糊,为风阳内动,上扰清空所致。风阳挟痰,走穿經络,故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颈项强直,手足重滞,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脉弦数,为阴虚血热,痰热内蕴之象。病人身体极度虚弱,应补益真元,来救治危证,如八珍汤、人参地黄汤等,待病情控制脱危后,再进行人体、藏府整体调治,如多宝汤、五宝汤等综合治疗。 痈 疽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证中引发的人体内外痈疽证,都是病人长期患多种疾病,身体极度虚弱,真气将竭,无力抗邪,风寒湿三邪入脏,化热化燥,消灼脏府阴液,脏府失养,经络阻隔,气血凝结,脏府火毒内结而盛发为人体内外痈疽,不治而亡(《内经》论述的痹症入脏死证)。为什么历代医家没有留下治疗(“痹症入脏”包括痈疽)的医案和方药?难点有三,1、痈疽是脏府火毒内结而盛发,如用解毒泻火药治疗,病人体弱真气将竭,解毒泻火药性苦寒,极伤脾胃、又极伤真元,用之,会加速病人死亡。2、病人真元将竭,急需大补气血真元,用以抗邪,可是补益药辛温,补则火上加热,会加速病人死亡。3、凡痈疽证都是经络阻隔,气血凝结,脏府火毒内结而盛发。脏府湿热化燥化火,消灼脏府阴液,脏府枯燥失养衰竭而亡。这些情况都是引起不治而亡的原应,也是历代医家难以治疗的禁区之一。治疗的方法;应采取多层次病证,多层次治疗的原则,先治疗湿热火毒(治标),服解毒清火药,间隔(二至三小时)服补益气血真元之药(治本),以防止病人虚脱脏燥失养而亡,二方可日夜循环间隔服用,待病情控制后,需调补脾胃,滋润脏躁,人体、藏府整体调治,方可活命。 一、肺痈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症中引发的肺痈,是肺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以致胸中府穴隐隐疼痛,振寒脉数,状类伤寒,咽燥不渴,咳而喘满,唾稠粘黄痰,兼臭秽脓血。治未溃时乘脓未成,风郁于表者,法以疏散,用射干麻黄汤汗之。 方剂;射干90克、麻黄120克、生姜120克、细辛90克、紫菀90克、款冬花90克、大枣七枚、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水煎温服。如气壅喘满,身不得卧者,急服葶苈大枣汤泻之;方剂;苦葶苈30克、大枣(去核)十枚,以水三锺,煎至一锺,分二次服之。如咳有微热,顿满胸中,甲错,脓欲成者,宜千金苇茎汤以吐之;方剂;苇茎二升,薏苡仁(炒)半升,瓜辨半升(冬瓜仁),桃仁(去皮尖)炒研50粒,水煎服。若吐脓腥臭,形如米粥者,宜桔梗汤以排余脓;方剂;苦桔梗30克、生甘草60克,水煎服。若吐脓腥臭,咳而胸满者,宜外台桔梗白散,以开瘀塞。方剂;苦桔梗1克、贝母1克、巴豆0.3克为散,强人服饮半钱匕,瘦弱人减半。若咳吐脓血,兼午后身热顿躁,宜金鲤汤主之,兼服童便;方剂;金色活鲤鱼(约四两重)一尾,贝母60克。先将活鲤鱼连鳞剖去肚肠,勿经水气,用贝母细末掺在鱼肚内,线扎之,用上白童子便半大腕,将鱼浸童便内,重汤炖煮,鱼眼突出为度;少顷取出,去鱼鳞,取净肉,浸入童便内,炖熟,肉与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尽一枚,其功效甚捷。 肺痈方;宁肺桔梗汤 方剂;苦桔梗2.4克、贝母(去心)2.4克、当归2.4克、栝蒌仁(研)2.4克、生黄芪2.4克、枳壳(麸炒)2.4克、甘草节2.4克、桑白皮2.4克、防已2.4克、百合(去心)2.4克、薏苡仁2.4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1.5克、生知母1.5克、杏仁(炒、研)1.5克、苦葶苈1.5克。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若咳甚,倍加百合。身热,加柴胡、黄芩。大便不利,加蜜灸大黄一钱。小水涩滞,加灯心,木通。烦燥痰血,加白茅根。胸痛,加人参、白芷。待病情控制后,需要进行人体、脏府整体调治,如五宝汤或多宝汤,综合治理。 二、心痈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急性心痈证,都是由于脏府湿热火毒内结而盛发,此症始发巨阙穴,必隐隐痛微肿,令人寒热,身痛,头面色赤,口渴,随饮随干,由心火炽盛,更兼酷饮嗜热而成,宜服凉血饮。方剂;木通、瞿麦、荆芥、薄荷、白芷、花粉、甘草、赤芍、麦冬(去心)、生地、山栀子、车前子、连翘(去心)各等分研粗末,每次30克,药引用灯心,若潮热加淡竹叶,水煎温服。次服(间隔)人参地黄汤加减,补益肾水真元。 心痈酒毒为病者,宜服升麻葛根汤。方剂;山栀3克、升麻3克、葛根3克、白芍3克、柴胡3克、黄连1.5克、黄芩3克、木通1.5克、甘草1.5克。水二锺,煎至八分,不拘时服。《巨阙穴又名心募,在脐上六寸五分》 三、肝痈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急性肝痈证,都是脏府湿热火毒内结而盛发,此证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胠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溺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初服复元通气散。方剂;青皮120克、陈皮120克、栝蒌仁60克、穿山甲6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生甘草(生、灸各半)60克。研粗末,每次服30克,水煎温服。次服(间隔二至三小时)柴胡清肝汤。方剂;柴胡4.5克、生地4.5克、当归6克、赤芍4.5克、川芎3克、连翘(去心)6克、牛蒡子(炒、研)4.5克、黄芩3克、生栀子(研)3克、天花粉3克、甘草节3克、防风3克。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若痛胀已止,宜服六味地黄汤;脾虚食少,则佐以八珍汤,滋肾补脾。 禁用温补、针灸。《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下一寸半》。急性痈疽,发病急爆,一般发现病证,已至晚期,无药可医。痈疽一般以预防为主,脏府湿热火毒内结时,可用五宝汤或多宝汤对人体、藏府整体调治,整体用药,来清除湿热,补益五脏虚损,调理脾胃,平衡阴阳,恢复脏府功能,可以预防痈疽的发生。 后 记 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一种病变广泛的全身性疾病,病因病机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三邪杂气而得病,或房事后外感风寒而生病。身体健康之人并不需要治疗,人体正气恢复病自然而愈。如疼痛不已,可用祛风祛湿辛温之药治疗,病很快就能痊愈。体质虚弱之人,不可以用祛风祛湿药治疗,可用补益药来补益气血真气(气行湿自去,血行风自灭),身体真气恢复,病自然而愈,治疗简单而并不复杂。引起病变广泛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是治疗不当或误治的原因,而导致疾病从肌表而入府入脏,后期发展为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而不治(痹症入脏死症)。 一、治疗不当;久病体弱之人不宜用针灸(请看千金翼方禁针片),更不宜火针(灸艾),火气虽微,‘枯筋焦骨’(内经),火气入脏,百病丛生而不治。也不能急功近利,如人体外感风寒后,腿脚关节处疼痛不已,关节曲伸不利者,用乌头粥治疗,是有很好的疗效,可是乌头有毒,而且病愈后百日或一年禁女色房事,如有违禁,无药可治,这种下等治法,可尽量不用。 二、误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是因为误治而为终生病,如长期使用西医激素药、抗生素来治疗,激素药长期刺激脏腑,改变了脏腑功能而为终生病,最后风寒湿三邪入腑、入脏,而成为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症(痹症入脏死症),不治而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痹症入脏症)古今没有留下任何医案和方药,是医学禁区之一。所以治疗‘痹症入脏’症,也必需打破前贤(何炫)人体虚弱‘阴虚火旺’之人不宜进补论;因为人体虚弱,真气不足,无力抗邪。苦寒清火解毒燥湿药,极伤真元,又伤脾胃,脾胃五脏又极需真元的滋养,所以及时补益真元是活命或延长生命的关健。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中引发的急性病症(湿热火毒症);是多层次疾病,需用多层次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服清热解毒药治标,二、三小时后,讯速服用补益真元,清润脏燥药治本,(以防真气虚脱而亡)二、三小时后服人体、脏腑整体调治药整体调治,三方日夜循环服用,待病情稳定后,服用整体调治药至愈。死中求生之法,治疗要慎之又慎。 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多发病、多层次综合病症中引发的急性病症,主要以预防为主,因为生过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有一种病毒(湿热火毒)终生潜伏在人体内,如遇感冒或人体虚弱等因素而引发;如感冒引发,主要是肺受风寒传于脾胃,几天后脾胃的风寒转为湿热而引发病毒(湿热火毒),再从脾胃传遍四脏,消灼脏阴,使脏腑失养液枯衰竭而亡或引发各种急性病不治而亡。所以必须控制脾胃的湿热火毒向四脏发展,用清胃散、大承气汤、人参白虎汤,都可以治疗湿热火毒症,以避免脾胃湿热火毒向四脏发展,然后人体脏腑整体调治,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中医学是经验学,书中方药都是临床使用之方,尽供参考。 作者 臧静 2015年3月定稿于金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