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 于 中 医 专 病 方 药
—— 在 上 海•传 统 医 药 临 床 应 用 与 研 究 学 术 研 讨 会 上 的 发 言
(2004年11月7日上午)
我前天、昨天分别应邀在浙江中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演讲,通过和两校学子们的交流,我更坚信了数年之前我的观察和思考。昨晚报到时,主办人也许是看在我构建新中医的意义上,要我第一天就继两位老专家教授之后第三个发表言论,我很表感谢,我正好贡献我对于咱们中医药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进言。今天更把两校的部分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也特地带了来旁听这个会,他们就是在旁听席上坐着的这些年轻学子们。但是现在,由于前面教授专家“中西医结合”的定位和今天只是挂的“传统医药临床应用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这个牌子,加之主持人又只给我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如果不识时务,按原想法,再要讲什么进言,显然已不合适宜。那么讲什么呢?我就讲一讲中医专病方药的问题吧。
为什么要讲一讲中医专病方药的问题呢?这是因为主流中医总是一味地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中医还有辨症论治 —— 症状的症,辨病论治 —— 中医意义上的病,辨时论治 —— 时间和季节气候,辨质论治 —— 人的个体体质,等等。中医的辨治方式是如此的活泼灵动,丰富多彩,咱们意识到了吗?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中医教材以来,所有学过中医的人都只知道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可是咱们中医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就这么两个特点能高度概括得了?未免把中医太过分简单庸俗化了。不幸,咱们主流中医界至今无人反思。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之所以在今天西医阳亢的大环境下中医阳痿,咱们中医人是有责任的。真正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里边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中医这么多概念内涵究竟怎样?我们搞清楚了吗?辨证论治,连“证”究竟是什么、该怎样定义都还没搞清楚,就糊里糊涂地要大规模地搞什么“证”的规范、“证”的动物实验,惭不惭愧?咱们太多的中医人,自己治不好病,就认为中医不能治病;自己不能出手即效快救人,就认为中医只能是慢郎中;更多的是,咱们自己还没有扎下中医的根,就急不可耐地去搞起了什么自得其乐的 “中西医结合”,这不瞎扯淡吗?中医要不寿终正寝才怪!……对不起,主持人要我讲“新中医还正祛邪论”,你们看怎么样?(众:继续继续!)……好。
几年以前,我写过一篇中医文论,题目叫做《反思》。我先念给大家听一听。
反 思
历来中医教材和读物与当今中医学人和医家极少面壁返观,冷静内省,总喜引经据典,津津乐道,反复啰嗦,喋喋不休,却又漏洞百出而不自觉。比如一提肾精就忘记女人,一谈冲任就无关男人,一讲施药就只想到汤剂,一摆理法就只针对内科,而大言中医特色,都满足于以偏概全的辨证论治和大而划之、差强人意的整体观念!这怎能不使当政管理者对国宝予以简单庸俗化?中医学人、教授连自己都骗不了自己,却为了使后继有人,不得已而勉为其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好不容易三年五载费劲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勃勃后生,一到深入临床真刀真枪以技救人的时候,却多半信仰不坚,立场不稳,茫然乏术,而难保不拜倒在西医的“石榴裙”下俯首称臣,成为中医的“叛徒”和西医的“后起之秀”!为此,欲使贵族西医人予中医不以鄙视瞧不起也,难矣!
下边我写有一首诗:
书厚文长会议多,无益中医又如何?
参考文献一大堆,引经据典难圆说。
不妨闭关请面壁,跳出三界守寂寞。
但求疑处皆悟得,完善岐黄奏凯歌。
我今天讲中医专病方药的问题,其意义应不难得知。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据证施方是中医治病迥然有别于现代西医学的最大特点,掌握和学会配伍对证方药是每一个中医人最起码的一个基本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医不讲究专病方药?中医有没有专病方药?什么是专病方药?
所谓专病方药应是这样的概念,即在中医临证中,仅据所断传统中医或现代西医意义上的病名就径可施予而无须辩证的特效方药。其“特效”的含义应是对于沉疴痼疾数天或十天半月大效甚至痊愈,而对于急病新病则一剂知二剂已,立竿见影如桴鼓之应。非如杂志期刊的八股论文动则数十剂还称效如桴鼓,加减得面目全非还称专病专方。
专病方药,中医里面不少,著名者如甘麦大枣汤之于脏躁,红藤之于肠痈,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封藏在古籍中,今人未曾发掘者,如流气饮之于瘰疠,核桃枝之于脑瘤,等等。专病方药在民间正应用者则更多,只不过掌握者不论是否藉以谋生,都多半拥有着可以理解的保守性。
专病方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治病救人之学的中医没有理由不讲究。事实上,不独专病方药,专症方药也是中医历来都很在意的。如便秘之用承气汤,项背强几几之用葛根,如此等等。其中,专症专药更是中医历来的着力点,以致辨证处方过程中,总少不了对证用药或多或少的加减,这也正是历代中医人临证主要施治的实际。
由于同西药相较,中医单药一味基本都是一个小复方,故专病方药也常称为专病专方。民间俗言:单方一味,气死名医。对此,咱们不能不以为然。岂知中医方剂学中不也有单药一味“独参汤”吗?怎能不保有“拿来主义”的吸收心态?
主流中医总是片面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一位医人在一篇著文中反思道:“常说‘只要辨证准确就无不获效’,殊不知还有许多辨证论治方法未见效果而非辨证论治的方法反有特效的情况。事实上,有些难治之症是缺少有效药物,而不是辨证不准。”应当说,只抓辨证论治,而对专病方药的研究,尤其对民间已有专病方药的发掘不肯下力,肯定也是导致“今日中医”临证治病疗效总体上江河日下的一个原因。在去年刚过去的SARS非典的治疗上,中医药不是独展其功,而仅仅只是“中西医结合”地辅助西医药取得了一点看起来了不起的成果,中医界就热血沸腾,中医人皆沾沾自喜,即可反观“今日中医”的不妙状况。当然,只会对症用药、对病施方,而不懂辨证论治,也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这又是不少掌握专病方药的民间医人遭主流中医人鄙夷不屑的原因,也是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炎”就开“黄家父子”的科班后生被老中医们讥为不过是“用中药的医生”而非“中医”的根源。
显然,完整的中医以辨证论治辅以对症用药为主,但也并不排斥辨病论治。中医应该在继续完善辩证论治和对症用药的同时,千万不可忽略了专病方药的研究。很多病如西医意义上的胆囊炎、阑尾炎、卵巢囊肿、脑血栓甚至乙肝等等,在民间都有特好的专病方药,中医界目前主要应当谦逊地深入民间讨教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