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王海峰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 (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6: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JT叔叔的中醫春田花花幼稚園.第三講(6)
氣能生水


《靈樞.決氣第三十》(節錄):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靈樞.本神第八》(節錄):
兩精相搏,謂之神。

再跳下去看兩行:《靈樞》的〈決氣第三十〉跟《靈樞》的〈本神第八〉這兩句剛好形成一個看起來矛盾的論點。
它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它說「精」,就是一種類似靈魂的能量,經過高密度的擠壓以後,變成有形的東西。這東西其實是在你的肉體胚胎發生之前就先存在的東西,先有這個能量凝聚起來產生這種很特別的物質,再從這個物質去編織出你身體這個肉身」。
可是它又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又說這種「精」呢,加到一起之後,就會變成靈魂的能量。
那到底邊個是真的?或許,兩者都不能算是全真的話,我們只能說:「精跟氣是可以互換的,精跟神是可以互換的。」
前面講了疾病的傳變,大家對於身體毀壞的路徑有一定的瞭解了,那你就會知道:如果我現在很體弱多病的話,我會感覺一下我是不是每天都很沒有力氣?講話有氣無力的?那如果這樣,你可能處在一個「陽虛」的階段。
還有的人,不只是陽虛,可能是陰陽兩虛,那要怎麼辦?
那麼:妙處在這裡,「陰陽兩虛的人一定要先補陽」,這是現在台灣醫生很少在乖乖遵守的一個法則。
不少高明的醫生,他們都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氣能生水,陽能生陰,神能生精。
那最極端的例子,大概沒什麼人目睹過,就當聽聽口述歷史好了:比如說太極拳練到那種你打他一下你反而會噴血的那種功力的人,他打一趟太極拳,一滴汗都不會流,可是整片地是濕掉的。那個水是什麼?是他身體中的液體嗎?不是,是他一運功,他的指甲尖就這樣一滴一滴水滴出來,那個不是汗孔出來的,那是「氣化為精」的現象,氣是可以物質化的。也不會打一趟拳整個人少掉三公斤,那完全是另外一個次元直接物質化的東西。只是這種事情只能在活人裡面的超人身上看到。
在人的體內有許多我們現在還不能探明的機轉,「氣能生精」就是其中的一個機轉。如果你陽很夠的話,會生出精來。可能太極拳高手運出來的那個可以叫做「精」,我們一般人的功力不夠,所以我們一般會講成「氣能生水」。因此,在補陽的那個過程裡面,其實就是在補陰。
相反的,如果你在陰陽兩虛的時候只補陰的話,那些陰,你根本沒有陽可以拖得動它,就變成越來越陰,終於變成「陰實」。這也是有些人說癌症不要吃營養補充劑的理由,因為營養補充劑多半是提煉或合成出來的化學成分,不再帶有天然食物所具有的氣了,變成只有陰的部分,沒有陽的部分。
這樣子的事情,雖然話屬虛玄,可是卻是我們學中醫需要知道的事情,因為這個基本的定理如果沒有認識它的話,幾乎開藥是百發百錯,因為你整個陰陽的處理會搞顛倒。
至於說「氣能生精」的藥物,比如說人參這味藥,就是典型的「氣生精,精生氣」的藥物。人參這味藥到底是性熱還是性涼?到底是補陰還是補陽?到今天沒有辦法知道。你說它補陽嗎?你吃了人參,沒有氣會通暢的感覺,因為「陽」是氣在通暢運作的時候會有的。可是你說它補陰嗎?人參又會大上火,吃太多人會瞎掉。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它補的就是一種高密度的陽氣,而且是凝聚在那邊不會走的陽氣,所以它就界在陰陽之間。以質素來講,我們說它是補氣藥沒有錯,可是如果你不會把它打散的話,它會凝聚在那邊變成一味很滋陰的藥。它是處在臨界點的東西:不會走的陽,就形成一種陰的狀態。所以「氣」摺疊了之後會變成「精」,然後「精」再經過一些煉化又可以變成「氣」,這就是人體之中,西方醫學不能搞清楚,而我們中醫學者在一般不是修道有成的人身上也不很能夠目測到的現象。
當然,現在只是在講理論基礎,實際操作的時候還有一些注意事項,並不是陽藥用得多就一定能生精;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可能把人燒乾掉。比如說要用附子大劑量來補陽虛,最好吃夠羊肉,如果怕羊肉的羶氣,至少也要吃夠肥豬肉,命門真火才點得起來,不要又用附子又叫人吃素,那樣療效會差非常多。

那麼,「精」這個東西,在人體裡面藏在哪裡呢?我們說人有五臟六腑對不對?五「臟」跟六「腑」最大的差別就是,五臟藏「精」、五臟藏「神」。六腑是傳化各種東西的管道,要消化的食物經過它一下,要運作的什麼能量、血液經過它一下。可是五「臟」就是有東西在裡面收「藏」著的。
當然我們前面的條文也讀到過,五臟的精都是由腎在幫忙收藏的,所以腎是一個最後的儲藏庫,銀行裡面最裡面那層的保險箱就是我們的「腎」,這個當然是西方醫學不談的。至於五臟藏「神」,那就很有意思了,「神、魂、意、魄、志」,人的不同種類的情志對應在不同的臟,所以你動到哪一類的情緒就特別傷哪一個臟,這是臨床上好清楚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6: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臟藏神,本來是後面教五行才講的啦。不過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先曉得一下:當我們觸及人的身體時,一定也會遇到一些不屬於肉身層面的東西。
比如說:臟器移植之後,那人個性有時候會大變的哦。本來是很溫馴的人,後來移植一顆別人的心臟,忽然變得很愛發脾氣、很愛吃咖哩飯,後來去查,才知道那個心臟是來自於一個搞社會運動的印度女人的心臟,整個個性都移植過來了。所以你能說沒有這種事嗎?其實就是有。
然後最近又老流行一種論調,說有所謂遺傳性疾病,所以得什麼病在今日的西醫很多都「宿命論」化了。但是,人的基因果真是不能改變的嗎?西方他們在做實驗:如果你把小老鼠做一種訓練,讓牠訓練出某一種反應、某一種身體行為的結構,不斷地訓練,讓牠繁殖32代,32代之後生出來的小老鼠,全部都有那個行為的基因,訓練會作用在基因裡面,32代之後,那小老鼠一出生,那些所有的反應都變成牠天性的一部分了。所以訓練32代的話這個品種可以改造的。
不要說白老鼠了,玩蘭花的人就曉得,蘭花的新品種,很多都不是依循達爾文、孟德爾那種「圓皮碗豆、皺皮碗豆」的遺傳學規律產生出來的,而是種植的人以執念硬抝出來的。
又或者是大陸有用補腎陽的中藥的研究,補了四十五天,身體變好的人,抽血做基因芯片,基因表達譜上有四千多條基因都和原來相反了。
像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當然還是存在的。

那一般論的「陰平陽秘」是說,我們人如果陰陽不平衡,那就要讓多的那邊少一點、少的那邊多一點。可是,還是要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就好比說「陰實證」,的確是陽虛到極點造成的,可是陰實證,我們有時候可以用瀉陰實的藥喔,把它的陰打掉一些,把那種很沈很緊的附骨脈打鬆變成虛脈,然後再來補陽,這樣比較好補,不然那個陽會被陰實頂出來,而把人燒壞。
最近因為火神派的再興起,陰實證,有些學得不全的人愛用很多很多的附子去對付它。什麼病都先想到要用附子劑、用陽藥,這是「陰陽」概念上的正確,雖然用很多很多的陽藥也有可能把陰實逼出來,但實際操作時並不是只有這麼一種搞法。
好比說胸口絞痛的病人,用涼潤滑痰的「連籽一起打碎」的栝蔞實和薤白一起把壓在胸部的痰飲拔掉,之後再用補藥,就輕鬆很多。如果直接就附子六十克一百克的往上加,這病也不見得會好。
有瘀血的人要先去掉瘀血才能補。淋巴腫瘤要用清淋巴的方子,比如說十六味流氣飲。也不見得一開始就要用附子、硫黃。
肝硬化是肝陰實,要化瘀利水補陽疏肝;憂鬱症也是肝陰實,要補腎陽生肝陽且疏肝。兩路藥的補瀉配比就不一樣。
重症肌無力是脾陰實,臨床上用升提陽氣的補中益氣湯的效果不怎麼好,但用去脾濕的平胃散效果卻好很多。這也是不能直接補陽的例子。
這也就是說,「實者瀉之」,在「不會損傷陽氣」的前提下,先把「陰實」「瀉掉」,治療上會比較順利。那當然,如果專用什麼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三稜、莪蒁這些損傷陽氣的藥來攻陰實,那也是不對,會把人打虛、打死。
治腫瘤,基本上是「九補一攻」。還是以扶正為主。
前面說的「氣能生水」,那是針對「陰陽兩虛」的人說的,到了「陰實」階段,要把陰實瀉了,再來補陽。到底還是「實者瀉之,虛者補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6: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實證要瀉,像「陽實」的話,我們會用瀉火藥來下火、清火,可是這裡再回頭提醒大家喔,前面教「生脈散」的時候說「春夏養陽」,說因為在台灣地區天氣熱的時候我們的元氣很容易散掉,所以一定要好好的補氣、把氣守住。那種時候,你說:「天氣好熱喔,人要中暑了,很不耐熱,所以我應該喝青草茶來消消暑!」那當然不對啊,氣已經在損耗之中,怎麼可以吃那種東西呢?像我前一陣子被熱得好難過,這禮拜三還中暑,我禮拜三之後,就開始拿艾灸條在玩,到處灸一灸,艾灸是很補陽氣的東西啊,結果灸一灸發現:「咦?不怕熱了,而且精神變得好好。」你才知道夏天真的非常需要補陽。你不要說:「『灸』不是很熱的東西嗎?那應該冬天做吧?」當然冬天做有它的意義在,冬天做它會收納進去,摺疊起來它就生精了。但是夏天做,你會發現你的氣一實,你的抗熱能力忽然增加非常多。氣很虛的時候根本不能耐熱。那「生脈散」我們上一堂課就講過了。
那,就連夏天天氣很熱、喘吁吁的,我們都不可以吃青草茶、苦瓜丹,而需要吃補氣的藥的前提下,一般人生的病,我不知道別的地方,在台灣需要用瀉的機會還真不多耶。
青春期的青少年,滿臉的青春痘,當然我們知道他是上火。我們可以用一點點清火的藥幫他清,可是呢,用了三天,他青春痘有一點退了,馬上就要用不傷元氣的調理藥,否則這個人,那麼高興一直吃下去,等到痘子完全沒有的那一天,青春也完全沒有了。然後就形成我們所謂「冰山美人」的狀態,五臟六腑都凍結了。
至於成年人長痘子,有一小部分是生冷吃得太多了,寒氣霸佔了整個身體,剩下一點點的陽氣被逼到頭上來;或是抵抗力少到全身都在發炎發熱、痘子愛怎麼長就怎麼長,那種的人,馬上中止吃生冷,往往過一陣子就會好些。
還有一些虛損,是可以看痘子的位置的,比如說有人青春痘光長在下巴,以中醫一般的面疹而言,下巴是對應著腎,那樣的人很可能是腎太糟了,臟中排不掉的毒氣都呈顯到面部來,吃補腎藥把腎救回來一些了,痘子就少很多了。
這些一般人統一以「上火」一詞定義的事情之中,就有很多很多根本就不是上火,都是不可以吃下火藥的。

前面講過「陰平陽密」,一般性的理解就是陰陽要平衡,人才不會生病。所以陽虛當然要補陽,陰虛要滋陰,陰陽兩虛的人要先補陽再滋陰,陰實的人要先洩陰實再補陽……這些觀念都同各位講了。
相反的,陰虛的人,每天都上火,然後跟你講:「啊,我每天都在上火,口乾舌燥!」那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要幫他下火呢?通常是可以同時一面下火一面補的,但,這在實際操作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你如果把一個陰虛的人先下了火,變成陰陽兩虛了,有時候,他反而看起來病得不是那麼厲害,彷彿症狀也緩解了。到底是「陰平陽密」,陰陽一樣弱,也可以達成某種平衡,讓人覺得舒服一些。
於是,在這裡,就形成了一種很糟糕的醫法,而這種醫法,偏偏就是現在最流行的醫法。
各位有沒有聽過《伊索寓言》的故事啊?有一隻兔子挑了一個擔子,兩邊不太一樣重,然後狐狸哥哥來了,跟牠講:「你這邊太重,我幫你吃掉一點。」那過一下又說:「那你那邊又顯得太重,我再幫你吃掉一點。」然後就一路這樣子幫牠吃掉一點、吃掉一點,等到兔子到家的時候,兩個擔子都空了。
那現在,很多醫者最會的就是這一招,就是:「你在上火,我幫你下火。」等到你全身都沒有火了,開始瘀住了,就讓你吃破血的藥。就這樣子交替來,氣分削一刀、血分削一刀、氣分削一刀、血分削一刀……很快人就毀掉了。
之前也跟各位講過,因為以台灣的人飲食習慣,很難吃補藥,補藥不容易有效,就變成只有清火藥有效,所以就順理成章這樣一刀一刀繼續砍,這是外面醫生常常用的手法。

至於有些醫理上完全謬誤的,那就更不要說啦。好比說,我們的肝臟,有些人說肝不能「鬱」,這是對的。為什麼肝不能鬱?因為肝這個臟的「臟性」是要讓它舒暢條達的,它是春天的氣嘛,就像我們說的春天的養生原理。所以,如果你的肝有什麼病,往往要用舒肝的藥,加味逍遙散、加味姑嫂丸,都是舒肝解鬱的藥。要用「通」法補肝陽,陽旺了才會打得通。
因為我們要使它能發洩開來,所以中醫有一句話叫作「肝可瀉不可補」,因為肝不能鬱住,所以你把它補住了,反而會有什麼脂肪肝、肝腫瘤,這是一個大的通則。那「腎」我們會說「可補不可瀉」,因為它是五臟藏精的最後寶庫,你瀉腎的話就不得了了。中國人雖然說「春勿食肝,冬勿食腎」,但在實際上,冬天多吃幾碗豬腰湯,蠻好的;但春天多吃肝,就有點兒風險了。這樣的差別,比較是關係到每個臟屬於五行的臟性。
這個「通則」是沒有錯的,可是,在醫學史的流變裡面喔,總會產生出變種的醫學。比如有人會說:「肝可瀉不可補,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瀉肝!」就用一種叫做「龍膽瀉肝湯」的藥,然後把它貼個標籤寫「許榮助329保肝丸」。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可怕的觀點,因為肝之所以會鬱住,常常是因為肝「陽虛」,它沒有足夠的生命力去通暢它自己,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它有肝陽,才能夠舒暢它,對不對?那中醫有一句話說「肝陽虛就會剋脾」,就是木會乘土,這是五臟的相剋,所以肝陽虛之後就會剋成脾陽虛,所以當一個人肝不舒暢的時候,他就會變成怎麼樣啊?胃口不好、容易反胃、一緊張就拉肚子,他會把陽虛的症狀完全轉嫁到脾胃上面去,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肝陽虛剋成脾陽虛,中醫就更有一句話說「治肝應當先實脾」,因為你把那個脾陽虛治好了,肝會因為那個治療的同步同調而變成肝陽虛也好起來,然後肝就會容易舒暢了。所以中國人好的舒肝藥,比如說「逍遙散」、比如說「柴胡湯」、比如說「補中益氣湯」,都是補脾胃的藥坐鎮在那邊,然後再加一點點舒肝的藥,這個才是王道。
那,傳說中的「龍膽瀉肝湯」是什麼東西呢?它是一個在元朝時代改造出來的方,它原來是出現在宋朝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裡面,它是治療婦人的一些病,可能是那種發炎性的症狀,因為有的時候女人在宋朝鬱到極點,她也會鬱而生火,雖然是陰實化熱,有時也可以瀉。那到了元朝時代啊,李東垣看到有一種病例出現,就是有一些男人的胯下臊臭,這個陰部的臊臭是哪裡來的呢?因為人的肝經是經過人的性器官的,所以肝經有火瀉不掉,一直蔓延到了陰部呢,性器會有臊味,而我們的「五味」裡面,心臟是「焦味」、肺臟是「腥味」……「臊味」是屬肝,知道是臊味,中醫就會覺得說「喔,那是肝出來的」,五味對五臟。當有這個症狀的時候,李東垣是一個用藥如繡花的人,他很會用小巧的手法,他可能會想:「如果我用一個方,讓這個人從頭到腳清火,那,個人不是被我打死了嗎?」因為那只是局部性的實熱症,要把這個實熱去掉,得找一條路,好走像一條密道通到陰部,這樣就不會傷到整個人了。而那條密道,就是肝經。所以他就用把藥性引入肝經的藥,把一味很苦寒的龍膽草拉到肝經,如果肝本身沒有什麼需要處理的實熱,藥物的寒性就沿著肝經往下掉,苦寒的藥是往下走的,經過陰部的時候就那裡的火滅掉了,事情就擺平了。這是為了不傷你的身才發明的藥方,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
所以在大陸很有成就而已經過世的劉渡舟先生,他就說「學中醫,你不能一定要說六經是虛構的東西」,比如說,他曾經看到有一個人的腳大拇趾「大敦穴」那邊發丹毒,知道「丹毒」嗎?又紅腫又痛得不得了的一種細菌性感染,那他說「欸,在大敦穴這邊發」,大敦穴是肝經的最後一個穴,那他就龍膽瀉肝湯加減幾味藥,大家都退不了的那個丹毒,幾帖藥就把它退掉了。所以就是這條路是可以用的。
前面這個例子是實熱症,如果是虛寒症呢?比如說,一個人他疝氣,他的腸子會掉下來,或是他的睪丸會縮進去,那就,大敦穴灸幾個熱灸,然後吃一點暖肝經的藥,通常都可以調理得不錯。那至於說,男人的這個所謂「陽痿」啊,這種性障礙,你說他需要補腎嗎?其實往往用舒肝藥能夠很快達到療效,舒肝藥幾公克吃下去,當天晚上他就跟你講他好很多了。這樣的事情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真正腎虛的不見得會陽痿,因為腎虛喔,是陽不密,所以會「陽亢」,真正腎虛的人反而是看起來精力旺盛得不得了,每天都想亂搞。和肝鬱是不一樣的。許多陽痿是肝鬱以至於那個地方的氣被擋住了,舒肝藥一吃,即使腎還不夠好,仍然能搞得很。所以男性的這種性功能不夠好的問題,用舒肝藥可以治療的,很多比例的患者在臨床上是這樣子啦,不知道這一點,一直吃補腎藥也沒什麼用啊,因為病的來路不是那樣子。
那,我們說這故事是在說什麼呀?說這故事,是在說「龍膽瀉肝湯」是一個入肝,然後走肝經去清這條肝經上所有燒火的地方的藥。
我們又說,肝虛了,肝不順暢了,要先「實脾」然後去舒肝對不對?要補陽氣去舒肝。那請問,那個什麼「許榮助329保肝丸」你那樣天天吃,到底是要保什麼肝啊?就只是因為有人可以糊裡糊塗錯解了「肝可瀉不可補」這句話,然後就把這種藥當作保肝丸?完全都是一派苦寒敗脾胃的藥,要你天天吃,然後告訴你說「因為人的肝很容易上火,所以要清火」。其實這種火上到後來都已經是完全的虛火、「陰實之火」了。好比說有一個太太到藥局,我在藥局玩,剛好聽見。那個太太來買「龍膽瀉肝湯」回去給女兒吃,她說:「這吃了很強!」她說:「我女兒天天都要吃,長滿臉的痘子喔。」然後很得意地跟我們講:「我跟你講喔,我的女兒啊,整個喉嚨都爛掉了,西醫都不能驗出來她得什麼病,說一點發炎也沒有!」吃到她的身體組織已經開始崩潰,然後西醫不管怎麼驗,都覺得好像不是發炎症狀。這種藥吃多了,肝陽完全毀滅之後,不久之後傳到腎,腎就失去功能了。
所以這個龍膽瀉肝湯吃多了──好像前幾年什麼鬧新聞對不對?什麼吃到「腎衰竭」──然後因為這樣子就什麼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東西都不准用了,有幾味藥被禁掉了,我們是覺得馬兜鈴用不用都無所謂,反正有別的藥代替,也不太在乎。但是因為「龍膽瀉肝湯」用壞了就去禁「馬兜鈴酸」,你就知道管中醫的那些人,他的中醫思考有多差。重點是你用苦寒的藥把他的陽氣都毀滅了,而不是某一味藥可以把你毒成什麼樣子。馬兜鈴酸是是毒素沒有錯,但是在複方裡的木通之類的藥,不見得會造成腎衰竭。更可笑的是,現在都標榜「不會含有這些有害成分的龍膽瀉肝湯」,難道吃了就不會腎衰竭了嗎?當然還是會啊。
從前龍膽瀉肝湯是全臺灣最暢銷的科學中藥,後來鬧得那麼大,龍膽瀉肝湯是聽得大家都怕了。可是「許榮助保肝丸」還是賣得很好啊!它名字不叫「瀉肝湯」嘛,叫「保肝丸」啊,所以看了招牌就可以上當了嘛。這是在台灣這個場所我覺得非常討厭的一個問題:大家都想要讓自己健康,可是以結局來講,常常是把自己毀滅了。
當然,我會覺得,如果這個人火太旺,如果能用滋陰的藥把他這個火收掉的話是最好,只是在技術而言現在好難喔,因為很多人的上火,都要用到很大量補陽的藥把他的陽氣聚攏了之後,他的那個火才會消失,而這個法是比較少人敢用的。所以我們這個基礎課只能認識到有這麼個法,可是實際上在臨床的時候不好用。我偶爾用幾次,那個藥店的人把買藥的人轟出來啊,就說不能賣啊,因為你的那種藥開太多了。附子、硫磺用重一點,藥局不賣。不然的話就是藥局看到會說:「喔喔,你們這方是大陸醫生開的對不對?」然後他自己會幫你編個故事:「是不是有個醫生住在旅館裡面,然後你們到旅館去看他?對不對?……」,編完故事之後,就合情合理地賣給你。

那麼,「陽平陰祕」這件事情,究竟要怎麼說呢?
我覺得最近這幾十年來講,好像是四川那邊的第四代的小火神講得最好。火神派是清朝末年出現的一個派別,他們是張仲景的經方派後來的一個變化,傳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這位第四代的小火神叫做盧崇漢,他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已經被請去大醫院裡面看那些大醫生擺不平的病了,特別破格開立某種證書,讓這個醫學院的學生能夠代替主治醫師開藥。他治病用很多很多大熱藥,乾薑、桂枝、附子這類藥,用得非常多。像我們都會說不是陰陽要平衡嗎?那,人生病,有人是陽不夠、有人是陰不夠,你至少一半一半才對罷?他不是,他治病用陽藥佔到百分之九十幾,陰藥的比例非常非常之低,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那你說他處理得好不好呢?他在四川那個地方的診療,治療了2745人,兩千七百四十五人做統計,接待了兩萬零十三診,用了兩萬零七十六張處方。小火神這種很偏激的用藥方法的治療率,有兩個統計的結果,一個是──小火神其實很謙虛──他說如果看一次病不再回來看第二次的,我們就學駝鳥,當他醫好了的話,那我的治癒率是百分之九十八。但是他說,我們不要這樣算,就算醫個感冒傷風也好,你回家以後沒有再來告訴我你好了,我們都當他醫壞好了,而所謂的醫好呢,就是你是什麼大病醫好了,我們要用西醫再幫你全身檢查確定都沒有了,這樣叫醫好──所有沒有複診和確認的都算沒有醫好,就當是「棄我而去」,我沒有把他醫好所以他不要我──就這樣算吧,那是:百分之九十二的治癒率。西醫沒有辦法到達這個的一半的治癒率的,火神派居然可以做到這麼驚人的地步,你能說他的道理是假嗎?有事實上的統計驗證你就不能說他是假。
小火神他在四川的一場演講,他雖然沒有直接講到,但是他就是扣合著這個「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這件事情,而講到類似我們上次說的宇宙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暗物質這件事情的問題,他就說其實陽的世界是比陰的世界大很多很多的,所以陰陽平補這件事,絕不是一般人以為的用藥一比一。即使你說太極圖一半畫陰一半畫陽,形成這個結構的,還是更高一層的支配之力,那得算是陽;你說白天屬陽晚上屬陰,運作著這個陰陽交替的動力,仍是更高一層的陽。
這樣的觀點,我想我們可以接受,滋陰的藥物,比如說大棗、地黃,可能你一大帖的附子、肉桂裡面有三顆棗子,就可以算是「陰陽平衡」了。這是一個現在其實對很中醫來講非常具有衝擊性的觀點,可是再也沒有人的治癒率像小火神那麼高了,所以你不能說他是錯。
中國人的修行是求著當個「達人」,達人就是「成藝達道」之人,也就是「以藝進道」,當一個人的醫術──醫術只是一門技術,是一個「藝」的層面的東西──當醫術摸索到這樣子趨近於完美的時候,其實,他說出來的話就會接近宇宙的真理,也就是他會接觸到所謂「道」這個領域。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成就。
至於說其他的中醫的史和另外的觀點呢,我們下堂課再來講,我們休息一下哦。


發表於 2007/02/14 03:13 AM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11: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在的兩門課的線上收看
主要也是因為大陸那邊的朋友,現在正在教的「經方本草」課和「莊子心理學」課,有網路公司幫忙把錄影檔放上去給人線上學習。


大陸網址:http://china.fatt.com.tw/ or http://219.232.49.67/

台灣網址:http://school.fatt.com.tw

操作方式於首頁下方皆有操作說明,或見附加檔!

大致流程 學員註冊→選課→繳費→開通上課。

若有不明處敬請與我們聯繫!!

遠古科技 專案經理劉良聲Peter 0919196554
專業規劃/融合式e-learning系統/多媒體視訊會議
地址:台北市106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18巷4弄11號1樓
TEL:886-2-2736-8999 FAX:886-2-2736-0899
Web Site: http://www.fatt.com.tw
Weboffice: http://weboffice.fatt.com.tw
E-mail: peter@fatt.com.tw

關於自己的課,我還是要說:教的多半是初學者,所以都是最基礎的東西,認識認識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醫醫小感冒,進補調調身體……就這樣。保證沒有獨門獨家驚世醫術或疑難重危症治療。請大家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對某些人而言,本課程可能會太淺。





發表於 2007/02/02 08:26 PM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17: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医法体用之别(白药师)

夜读南齐褚澄之《褚氏遗书》,不由得暗叹其才华。然而美中还有不足,又着实为其扼腕。《书》言:“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上生金,故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自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褚氏遗书》辞达而意深,揭天地之大要,令人叹服。这一段言及后天五脏生成,却又体用不明,留下了遗憾。
    刚学医的时候,很多概念是分不清的。比如什么命门,肾阴,肾阳,龙雷真火,肾水,肾精……弄不明白,很混乱。到底是什么呢,一句半句还说不清。想起很久以前太极拳界有过一个关于“四两拨千斤”的争论,有人提出所谓“四两”和“千斤”,都是指对方而言,用对方的“四两”拨对方的“千斤”;传统理论则认为应该是以我之“四两”拨彼之“千斤”,双方最后也没争论明白。后来听说此论调出自某《太极拳体用全书》,想想就忍不住乐,他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体用”都全了,还争什么“敌我四两千斤”的。
    太极拳也好,医道也好,都在“体用”二字见高下。敌,我,四两,千斤,谁该是体,谁该是用,何时为体,何时为用,都容不得马虎。体用明白了,就知道“四两”、“千斤”既有我的也有敌的,唯在体用不同而已。拳学如此,医道也一样。然而传承的时候难免误传讹传,以致体用不分,造成了现今中医的一笔笔糊涂帐。就说清代以来,治阳痿的疗效越来越差劲,命门之体用不分,难逃其咎。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淫羊藿。《本经》原文说它“味辛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所谓“阴痿”就是现在所说的阳痿,这个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性味,时医就有点接受不了了—— 寒性的,怎么还治阳痿?于是后世就愣把淫羊藿改成了温性的,真格的六月飘雪啊!咱先说说为什么阴痿,毛病既不是在体上,也可以说是在体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此时阳气不但不缺,反而太盛,导致阴不能与之相交。况且阳盛则必耗阴以自涵,于是阴少了,不够房事之用了,阴痿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人讲“阴痿”而不是“阳痿”。阳气本身没有不足,所以说毛病不是在体。然而另一方面阳气壅塞溺道,不能行阴;阴液不荣,不能为阳所用,又是在体出的毛病。《本经》所言“茎中痛,利小便”,自然是顺理成章了。这个时候如果再继续用温热药,恐怕就难收拾了。
    有劳诸位回想一下,学生刚才说了半天体,是不是又各自有其所用、被用呢?说到头,也只是男女阴阳对待的时候,才有如此阴阳体用,换个环境这么说就错了。既然如此,怎么还能在书上白纸黑字地写“命门就是如此”呢!老子讲道的时候尚且要先说明:这个东西没法讲,说了这个错了那个,强言之暂且叫“道”吧。恩师最早问过学生一个问题:《素问》讲背为阳面为阴,老子说面为阳背为阴,谁错了?其实都没错,《素问》从体讲,老子从用讲,体用不同而已。圣人尚且如此,体用大事,医家怎么就能视如儿戏!命门火和肾阴,天癸和肾阳,看似混乱,罗列在体用下面就自然清晰可见了。
    学生不禁想起蜀中唐容川《本草问答》里的一个说法:养猪人为了雄猪能多和母猪交配产仔,往往在饲料里加盐,用他的话叫“命门发火”。这就到较真的地方了。命门火不假,但是,对男子来说,命门火是体,肾阴才是用。体用不明,终究是一场空。命门火是用来行肾阴的,就好比走马灯内一团火,没有它灯就是死的。但是还要明白房事用的不是那团火,而是要那盏花灯转不停,如此才能行阴。对女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天癸为体,肾阳为用。女子在来月事的时候,是断不可以行房的。这就能说天癸无用吗?女子生儿育女,靠的就是它。什么时候“天癸竭”,也就象征着衰老的开始,从体来说就不行了。
    有趣的是阳痿这个病到后来倒是让西方人用伟哥给解决了。要知道伟哥本来是应用于心脏的。用咱们的话说,用来流通的。心主血脉,能达用了,自然立竿见影。但是没有体做后盾,前景也不免让人担忧,穷兵黩武咱们不支持。
    学生真正想说的,不过体用而已。师父在教导我的时候,耳提面命告诉我要明体用。实质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本草,方脉,针灸,推拿,都各有其体用。一旦分不开了,就好比一锅粥,越弄越糊涂。以前读《灵》、《素》的时候,就很纳闷为什么总有篇目内容重复的,甚至这篇刚刚说完是这么回事,下一篇又马上与之背道而驰,风马牛不相及。后来明白了体用有别,就知道了各自所讲的不一样,实质上又全都一样,只不过有讲体的,有讲用的。明分体用,医经读下去也就势如破竹了。
    有一回和师父在群里听说有位脑瘀血患者,昏迷在床。师父就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病人昏迷不醒。我随口说因为脑有瘀血,师父就问我“为什么脑有瘀血就会昏迷呢?”师父在这上面很较真,不许我马虎,常常把我吓得满头大汗。这回就难住了,眼巴巴答不上来。师父就告诉我,要“达室府之路”。古代官邸都是府衙一体,前面大堂是县太爷办公的地方,后面则是县官家眷住的内宅。皇宫也一样,前面三大殿,后面是后宫。皇帝到了大殿要处理政务,返回后宫就是过日子了。就好比人之神明,《内经》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脑为神之府”、“心为神之室”。神在脑则思,在心则寐。在脑是要办公的,想事情的,到了心就是要休息了。所以咱们说失眠不是习惯说阳不入阴吗?在脑而不入心,当然是阳不入阴了。这个东西王清任就犯了糊涂,妄言“机灵记性在脑不在心”,实则体用没有分开,光看见用了,到头来临证的时候还是糊涂。昏迷甚至植物人,都是神在室而不能达于府,人是死不了的。就像明代的皇帝十九年不上朝,国家却可以照样运转。能通室府之路,也就能把植物人叫醒了。说来简单,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但是如果我们连体用都不分的话,纯靠经验靠运气行医治病,说盲人夜行该不过分吧。
    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老师讲了独参汤可以抢救亡阳气脱的病人,原因是人参可以大补元气。那时候就有一个疑问,既然同样补气,黄芪为什么不可以?后来知道了体用,就明白大略了。人参生于东北阴湿之地,背光之处,可谓生于阴;然而三五叶是阳数,东北民间还有个传说,说年头久了的人参,没等采出来的时候你要是一不留神它可会跑。阳则动阴则止,人参可谓达于阳了。唐宗海就说它和人身元气一样,出于阴而达于阳,所以就可以生津补气兼顾。《本经》讲人参是味甘微寒的,后世不知怎么变成性温的了,咱知道——因为光盯着用了。恩师说人参生于败叶之中,那里一派腐朽毫无生机,人参要在这里生发出阳气来。其要点不在补气生津,而是从阴到阳的一个转机,是一个“机”。临证的时候,哪怕是一个“死人”吧,只要浊阴尚全,也能从阴中转化出阳。有这个体,也就有这个用,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也就解释为什么黄芪不行了,黄芪直入后天通行三焦,所谓补气是由于其流通之性,擅以气行阴。黄芪最好的是口芪,北口外的,质地类胶,中有气孔。熟悉《本经》的都知道,《本经》原文从无“补气”之说,用的都是益气,足见古人行文严谨。《本经》在字面上也没有把黄芪和“益气”直接联系上,只说它“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小儿多气阴两虚,黄芪就要发挥作用了。然而要它去阴中生阳,又真的委屈了它。血多阳用,气多阴用,在这里有阴阳体用的关系,是应当深究的。
    本草诸药,有同体同用的,也有同体异用的;有此体此用的,也有此体彼用的。龟板和鳖甲,学生玩味了很久都不得门径,区分不开。记得初中的时候遇见过一位老人,老人家指点我读《道德》、《清净》、《感应》三书。后来我和师父说了这个事,恩师连连称赞老人家的东西地道。老人家还讲三种动物可以长寿:鹿、龟、鹤。师父闻听不觉抚掌大笑,老爷子的东西还真是一套的啊。鹤有冲霄之相,取清净之意;龟原地不动只进不出,有道德之相;鹿则取其感应。
    那时候还是没有把龟和鳖分开,直到后来读刘潜江的《本草述》,才恍然大悟,龟鳖之异同,原来就在体用上见机巧。咱先说龟和鹿,古人传说鹿睡觉的时候首尾相顾,所以说它督脉是通的;而龟可以把头缩入腹,所以说龟可以运转其任脉。但是咱们必须得分清了,鹿的督脉和龟的任脉,是体而不是用。二者皆可运转任督使阴阳相交,但是方式不同。咱单说龟,龟运转任脉,是以阴求阳之义。为何求阳?龟本身阴体,必得阳用,方能滋阴。以阳统阴而行阴故也。所以说龟板是本于真阴之体的,是滋阴的。再说鳖,都知道它没有耳朵,古人认为它能听见声音都是靠眼睛,所以它的眼睛厉害。据说鳖连胆的味道都是辛味的,其肝胆之强绝非他物能比。肝胆由阴升阳,亦赖于气,所以古人说鳖甲是肝胆血分之气药。究其根源,在于能达真阴之用,即能用来行阴,是除热之物。滋阴是滋阴之体,除热是达阴之用。滋阴和除热,一体一用天壤之别,学者切不可混淆。
    不独是本草,经络也一样强调体用。奇经八脉、十四经,弄得很混乱。该用谁,是谁,很容易就犯糊涂了。有的人一辈子不懂奇经八脉,照样看病看得不错,就难免有人怀疑中医的理论不过左右逢源,可有可无了。
    叶天士在用药的时候喜欢用奇经八脉,令人高山仰止。然而叶氏绕了个大弯子,人之初生,先有奇经八脉,然后十四经才能运转流通,必以奇经八脉为体,十四经为用。就算是“体”的毛病,也总可以到“用”上找到办法。时医往往喜欢见一个证用一味或几味药,说白了见一个证治一个证,他想得挺好,所有证都治到位了,病不就好了吗?但是我们从体用来讲,治好了这个证,还会有别的证出来,要是只会盯着那些证,累坏了不说,病也很难周全。有时候自身不用,并不是其不能用,而是不该用。强行令其用,看似治好了,恐怕未必是好事。
    曾经遇见过一位女病人,当地医生诊断她为湿热下注,同时还肾阳不足。补肾阳吧,还有助热之虞;清热吧,病人还怕冷得要命。仔细一问,才知道病人房事过频。此时肾阳不是不足,而是不用,换句话说是病人自身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这也接上刚才那话茬了,女子以天癸为体,肾阳为用。此时即便补阳补得再多,也是徒劳,更何况能不能补进去还在两说。如果强行让她肾阳得用,表面看一切指标正常,实则等于强弩之末,孤注一掷了,要知医家最忌破釜沉舟。这时候应该使其肾水流行,则湿浊尽化,邪热自安。要想肾阳得固,还要靠她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说见证治证的法子,值得商榷了。老是盯着证,想照顾周全却又体用不分,最后难免顾此失彼。
    《本经》三百六十五味药,人身三百六十五穴,暗合周天之数。十四经从体而论实际上就是日月在人身的感应。汉唐的针灸讲的是一个明堂,明堂的概念如今同样落得体用混淆。王焘的《外台秘要》痛斥滑寿《十四经发挥》所述明堂为野狐禅,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咱们只是借用这个意思。相传百丈怀海禅师讲经的时候总有位老者旁听,怀海禅师就问他为什么每次听这么认真,老者回答自己前世听佛法错悟一字,结果投胎变成狐狸。医道错了一字,也一样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滑寿的明堂本身没有错,只是明堂的主人弄乱了,体用不分了。汉唐针灸传到明清,唯有《神应经》得其神髓。现今的针灸有个说法,认为太过虚弱的患者,用针灸起效缓慢。实则不然,用现今的明堂,只能做到人身的营卫小周流,想迅速起效的确不易;而古明堂走的是天地人三才大周流,效果是远远高于方药的。
    恩师以前给我打过一个比方,秀才四学琴棋书画,境界不同。两幅画摆在这,谁都有资格说两句,画给人直观的信息比较多,好还是不好比较容易看出来;书就不一样了,给人的信息比画少得多,一般的老百姓就不敢乱讲了;到了棋,只有黑白两点,就算内行人都不敢妄言,也许惊涛骇浪只有对坐二人才心领神会;等到了琴,大音稀声,只有一个韵在了。
    韵就是神啊。方药治病,入手之处就比较多,它的立法基础是十四经;到了针灸,只有一个明堂,难度就大了;针灸怎么说还有个明堂在,等到了推拿,连明堂都没有了,只有一个神。古传的针灸必与周天相合,所以针扎得满身都是的一看就不对,不该施针的地方施针了,反而不好。古人讲三才一贯,最多不过三个穴位,更高的一个穴位就可以贯通三才了。但是往往曲高和寡,恐怕真做出来连患者都不答应了。师父给我示范过一次推拿,当下领悟到,人之所以区别于草木,原来只在一个神。然而离开体用,这一个神也是错的。
    学医如果能时常跳出去,就很了不得了。恩师以前教导我学医要多到无“医”字处去寻。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暗示体用之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的这两句诗从体上讲显然犯了诗家大忌;但是从用上说,读此诗句的人很少有不被领进去的。得其神而忘其形,好一个庄周梦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恍然间发觉自己的心境,原来早已飘然白云苍狗之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21: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治病的良机 [原创 2007-03-06 00:05:08 ] 发表者: 中里巴人

春天,冰开雪化,雁来惊蜇,万物复苏,到处涌动着勃勃生机。这种生长之力源源不绝。为每个人的身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种能量,绝非药物可比,此刻我们若能借天时之力而去病除疾,那真是“昨日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了。

  春天的时候,陈旧的疾病最易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时令给你的身体注入了阳气,人的机体有一个本能,就是一但有了动力,他就要冲击身体的病灶,并将病邪赶出体外,这就好象是勤快的主妇,看到家里脏乱就一定要打扫一样,这种力量是借助身体的肝脏来表现的,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在中医五行当中属木,肝的功能此时就象是春天的树木生长时的情形。这时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是相表里的,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的嘴苦(胆汁上溢),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胁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这时,您只有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出现症状的地方都是是胆经的循经路线,其实,从胆经而抒发肝之郁气,是最为顺畅的。口苦可吃小柴胡丸(或冲剂),偏头痛、乳房胀痛可选加味逍遥丸,肩膀或腿痛可用平肝舒络丸。

  昨天,有位当教师的网友对我说,他白天与学生生气,到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胆经最旺的时辰)肩膀疼痛加剧(三焦经的肩髎穴),这时他按摩了肝经“太冲”穴一分钟,马上止痛,且睡眠香甜。我很赞赏此网友治病求本的思路,因为这是学习实用中医的捷径。这种感悟书上是找不到的,但是您自己却可以天天在自己身上找到。只是,灵感虽然经常光顾,但又随即被我们忽略,觉得那是偶然的现象,不值得去捕捉和思考,于是玄机妙法也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有人问,既然肝火从胆经向外宣发,上面说的那位教师怎么会在三焦经的穴位上痛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大家仔细留心一下胆经和三焦经的名称就可明白了,胆经和三焦经都叫做少阳经,其实是一条经,在手臂上是三焦经,在腿上就是胆经。所以那些敲胆经的朋友们,若敲完胆经后头痛失眠,通常是邪气被赶到三焦经了,若再敲敲三焦经,问题也就解决了。

   春天肝火旺,人体的阳气开始不断的往外宣发,皮肤毛孔也舒张开放,这时,最易感受风寒,所以,常言道:“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这时常犯咳喘病。尤其是夜里咳嗽不止。肺在五行中属金,正好可抑制肝火(木)的宣发(金克木),但春天是木旺之时,肝气是最强大的,谁也抑制不了,于是就出现了“木火刑金”的情况。肺脏此时,外有风寒束表,宣发功能受阻,内有肝火相逼,火气难发,于是只有借咳嗽这一病理现象来排解内火和外寒了。

   前两天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这几日她3岁小孩不知何故,夜里发烧咳嗽,去医院打吊瓶总不退烧。问我有何良策,我让他给孩子在睡前推“天河水”500次,(用拇指从劳宫穴推至曲泽穴)。第二天告知,烧退咳止。有位朋友说,近几日每天早晨都会流鼻血,我让他在左臂心包经刮痧,一次即愈。这两种不同的病,我选择的都是心包经,是因为考虑到春发的时令。心包经和肝经都是厥阴经,本是一条经,在臂为心包经,在腿为肝经,肝血的瘀阻,可以借心包经得以宣发。

   有朋友又问了:你不是说,肝经之气是借胆经而发吗?这里怎么又出来个心包经呀,其实,这两条都是肝的通路,胆经抒肝经之气郁,心包通肝经之血郁,侧重不同而已。

   春天,有人会眼胀头痛,有人会眩晕耳鸣。这些都是肝火过旺,无从宣泄所致。所以及时打开宣泄肝火的通路:敲胆经、三焦经以通肝气,刮痧或按摩心包经,以行肝血,刮痧后背膀胱经或用取嚏法以散表寒,从而借自然之神力,去机体之病邪。

  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经常会腹泄,有人经常会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叫做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的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逍遥丸,参苓白术丸、大红枣、山药薏米粥以健脾养血,脾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

  说了上面诸般情况,无非是让朋友们随时想到人是宇宙的细胞,需顺应天时而动。学习中医亦是如此,古人言:“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今天讲的只可算是五运六气的一点影子,大家只需略加感知即可,不必深究。但作为中医的精髓,不可不知
发表于 2007/3/13 20: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医法体用之别
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2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应用》优秀作业选登之三——我与桂枝汤

我与经方应用之桂枝汤




记得在大一的思想道德课上,老师说过,学中医的同学在大一时不觉得,到了大二就会变得迷惘,因为现在中医正面临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但是要坚持下去,就会迎来光明!如今跨入大二了,在不断地奔波于宿舍教室,不断重复着上课自习之后,的确出现了那种迷惘:学得这么辛苦,但真得到临床时却一窍不通,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很幸运,我选修了黄煌老师的“经方应用”这门课,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和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即使有“废除中医”的风波,也无法动摇我的学习经方的决心,因为“国家的传统瑰宝不应该被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




提到经方,不能不提到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在国庆假期期间,我在家里熬了3副桂枝汤,一试药性。第一天因为锅小的缘故,只用了6升水,用文火慢慢熬,大概一个半小时多一点,就达到了“煮取三升”的要求,因为加了甘草,以及大枣都是掰开了煮的,所以药汁入口之后,能感觉到甘甜,又因为加了生姜,火辣辣的,喝下去就感到热了,接着,“啜粥温覆”的话,很容易发汗。不知是因为疲劳还是服药的结果,过了一会儿,有困倦的感觉,想休息。第二天煮的时候火开得稍大了点,所以一个半钟头后,剩余的药汁已经不满三升了,但喝起来明显感到了药汁的浓度,于是第三天我煎煮的过程中另加了一升水,以达到“以水七升”的要求。这一次,煎煮了两个小时,但和前一天的浓度差异不大,喝起来味道要比第一天甜。我想大概是由于时间长有利于药性渗出的缘故。综上所述,以1400ml水,文火煎煮2小时最佳。之后的两副药,因为我妈妈感冒了,于是让她服用。一般感冒需要一周以上才能康复,但服用两剂之后,感冒症状明显缓解,再注意保暖,感冒很快就痊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2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6-10g) 芍药三两(6-10g) 甘草三两(3-6g)


生姜三两(3-6g)  大枣十二枚(12g)


煎服法: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一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鷙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方证:


自汗:气温不高,未服用发汗药的情况下,自动出汗。常伴恶风


气上冲:这里的气,并非是嗳气之气,而是一种搏动感,上冲感。


脉浮:反映了人瘦弱,紧张。


脉缓:提示其跳动并不快。


应用:


1、  虚弱体质的调理:


大病后,久病后或肿瘤结合等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术后、化疗后、出血、创伤、剧烈运动、寒冷、饥饿等刺激因素后, 出现体质虚弱、消瘦、食欲不振时。


2、  循环系统疾病见胸腹部的异常搏动、心慌、心悸者:


中医多辩证为心阳虚。如心功能不全、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神经症、心脏瓣膜病、心律不齐(体胖、结实者不宜用之)


注意:多用桂枝加桂汤,配龙骨牡蛎、人参、五味子、麦冬、茯苓定悸。


3、  高龄人感冒、虚人受寒的空调病。


4、  过敏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紫癜、哮喘、荨麻疹、过敏性水肿遇风冷尤盛者,可考虑用桂枝汤。


5、  慢性消化道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症、胃癌晚期(此时不主张给予大量的苦寒、活血化瘀药,不治其病,但留其人)、慢性肝炎(小建中汤尤佳)、慢性结肠炎等。


故前人有人认为桂枝汤是一张调理脾胃方。


6、  虚弱小儿的慢性疾病,小儿营养不良、小儿自汗、盗汗、遗尿(多加龙骨牡蛎,强壮又补钙)、小儿地图舌等。


小儿用之注意用量,应为成人之1/3


7、  皮肤科疾病:


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荨麻疹、痤疮等,多用于体质虚弱者、老人。


8、  虚人外科疮疡。


疮疡未成脓者宜消散,已成脓者宜托疮


9、  肢体麻木、疼痛类疾病。


慢性腰肌劳损,肩脊、颈脊劳损、骨关节周围炎、骨质疏松等。


10、妇科疾病如痛经、胎漏(虚弱者)、产后发热、自汗。


参考:


1、  本方为古代的强壮剂、疲劳之后的恢复剂,多用于体质虚弱者,它不是感冒药,也不是发汗药。


虚人:先天不足者、年高体弱者、平时体弱、经期、产后、术后、出血后等


2、  桂枝汤所主者,乃是一种体质状态,并非人之“病”,而是病之“人”。


桂枝汤体质:柔弱消瘦,皮肤白,泛红光,皮肤湿润而憔悴,腹平,腹肌较硬而乏力,状如鼓皮。脉浮易得,缓或有结代脉,舌质红或暗淡。其人易惊恐、动悸,易失眠多梦,易出汗,对寒冷、疼痛敏感,易脱发,易咳喘,失血,类似于《金匮》之失精家。


3、  脉弱、自汗乃本方证之关键。


4、  桂枝汤证的病机乃营卫不和。(机体的自和与自稳能力障碍)。


5、  本方疗效判定:古代以微微汗出为取效标准。


有效与否,不一定拘泥于汗出与否,患者自觉全身发热,恶风恶寒感减轻,精神可,心悸减轻等皆可判定,作为近期疗效之判定标准。晚期以疾病之体征与指征好转为判定标准。


6、姜枣是奔放所不可或缺的。


7、服用法必须讲究。


a啜粥   


b温覆取汗,提示病人要避风寒


c根据服药后的反映来调整服药量


d 服药期间应嘱病人饮食清淡,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虚人消化能力往往低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因肾虚而吃补肾的药,但补肾药,多味厚而难于消化,通常,肾没补上,却成了脾胃的沉重负担,最后,补药停滞不消而成为毒素,所谓的虚不受补,便有脾胃虚而难于消化之意。还有人心肝火旺,常年需服用寒凉之药以清热解毒。岂知寒凉之药最伤脾胃,这就象常年把自家的庄稼地当作战场一样,最后,就算不被敌人打败,也会因无粮草而饿死。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些储备——气血的储备。只要粮草充足,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怕只怕,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制造新鲜的气血了。很多病人只因不能纳食,无法吸收营养而丧失了最后反戈一击的机会。只要我们还能挣来钱,我们就还有的可花。我们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抵御疾病是要有本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