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王海峰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 (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2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药辨---桂枝
沙丘沙


桂枝,望文生义,似为桂树之枝,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牡桂条下郭璞注云:“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可知古时肉桂`桂枝`桂心,一物三名。不知何时,本草指肉桂为树皮,桂枝为树枝。仲景方桂枝每云去皮,实去肉桂外层加错之粗皮,故〈〈外台〉〉`〈〈千金〉〉皆称桂心。若近时桂枝,则无皮可去。〈〈伤寒论〉〉有桂枝加桂汤,时贤有加桂枝或加肉桂之争,皆因不知“一物三名”之义。日本的经方实践家`疾医派的创始人,东洞吉益也有一物三名之说,并讥讽说:“李皋以气味后薄,分桂枝肉桂,遂构上行下行之说,是臆测,不可从矣”。
关于桂枝去皮只义,陈修圆之侄陈鸣岐说:“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如此解去皮之义,自然不妥,但桂枝当取新生嫩枝,非常可取。此为后世桂枝,自〈〈神农本草经〉〉之后,药品日增,无须厚非,但不能后来居上,以此代仲景方中桂枝。
  或问:“桂枝解表,人尚惧其热,怎能用大热壮阳入下焦之品,治外感发热?”答曰:“佛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意而不动’,您的这些观点,恐怕连第二意也算不上,学用经方,若不能深入经藏,只据讲义,套用千载古方,实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十余年来,尊郭璞`东洞之说,仲景方凡桂枝者,皆用肉桂,从未见不良反映“。
发表于 2006/7/17 23: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王海峰 at 2006/7/17 22:30:
经方药辨---桂枝
沙丘沙


桂枝,望文生义,似为桂树之枝,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牡桂条下郭璞注云:“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可知古时肉桂`桂枝`桂心,一物三名。不知何时,本草指肉桂为树皮,桂 ...

如此说来,所有含"桂枝"的汤的确都该使用肉桂,<<医学真传>>中高士宗也是持此观点,明白这一点实在重要,肝为百病之长,而桂枝为治肝必用.决定以后处方中桂枝一律改为肉桂.
发表于 2006/7/18 0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wytxz0707 at 2006/7/17 23:58:

如此说来,所有含"桂枝"的汤的确都该使用肉桂,<<医学真传>>中高士宗也是持此观点,明白这一点实在重要,肝为百病之长,而桂枝为治肝必用.决定以后处方中桂枝一律改为肉桂.


到底是 肉桂 还是 桂枝,还是通过 ‘实践“来验证吧,现在的中医其实已经丢失了 中医的根本,只知道 中医书籍上的”药物药性“,”中医理论“的”结论“,而没有人知道 古人的这些 精确的结论 是从何而来!!!这其实也是 中医 难学,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桂枝,肉桂 药性为何不同? 有人知道到底为什么吗???有何不同??不要 照着 书念!!!关键有没有人想过 古人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发表于 2006/7/18 20: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日照的呀
发表于 2006/7/22 18: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去法

神農本草經的「菌桂」(白話即『筒桂』)蠻可以確定即是今日所用的「肉桂」,品質較差者今日藥肆稱「桂皮」。

所以,剩下的「牡桂」一項,不去皮即今日廣義的桂枝,去皮則為今日所用的桂心。原則上臨床效果都蠻好的,似無強分之必藥。
中醫雖有桂枝達四肢、桂心補中之說,但如果桂心是用樹枝的心子,還是沒差別。所以臨床上桂枝與桂心的藥性差別是極小的,不怎樣需要考慮。

桂枝加桂湯,余無言書中談及臨床用肉桂才有效,但近我幾年用桂枝,效果也還可以。

好的肉桂非常貴,可以用桂枝就用桂枝,這是為了病家的經濟負擔著想。

這個問題會引發這麼多的討論串,不禁令人有些連想:是不是很多朋友不常用桂枝湯類的方劑?

如果常在用,照理說不會很關心這個問題才對。
因為,直接用桂枝(甚至桂心),效果就很好,例如曹穎甫,我相信他老人家是不會在意這種問題的。除非是幾百年來桂枝湯、桂枝龍牡湯、大青龍湯用桂枝下去無一獲效,這個問題才有討論的必要啊!可是倪海廈先生也是桂枝用得全無失手啊。

大家現實一點、實際一點,不也挺好?
发表于 2006/7/22 20: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JT先生意见!

执大象,天下往!
发表于 2006/7/22 23: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JT at 2006/7/22 18:24:
神農本草經的「菌桂」(白話即『筒桂』)蠻可以確定即是今日所用的「肉桂」,品質較差者今日藥肆稱「桂皮」。

所以,剩下的「牡桂」一項,不去皮即今日廣義的桂枝,去皮則為今日所用的桂心。原則上臨床效果都蠻 ...


神農氏 是如何得出中药的药性的?而且还比较精确!
他能做到,为何后来人却不知道呢?
中药的药性是如何得到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这些其实是中医的内核,不过基本上已经失传!!
发表于 2006/7/23 14: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JT at 2006/7/22 18:24:
神農本草經的「菌桂」(白話即『筒桂』)蠻可以確定即是今日所用的「肉桂」,品質較差者今日藥肆稱「桂皮」。

所以,剩下的「牡桂」一項,不去皮即今日廣義的桂枝,去皮則為今日所用的桂心。原則上臨床效果都蠻 ...


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故不能混为一谈。所谓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中医将其形象称为“肉桂”。而桂枝入药,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中医认为,二者虽均味辛、甘,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以及经寒血滞引起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证。但肉桂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力强而功专走里,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症,补命门火、治寒疝腹痛等症。而桂枝则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力缓而既走表又走里,治阳衰与里寒轻症宜用,又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有汗或无汗。

两种虽然 功效类似,但差别还是很大的,中医看似模糊不精确,其实是很精确的!!

至于 肉桂和桂枝这两种 非常相近但又不同的药性 古人是 如何这样 精确 得到的呢??有多少人 认真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不要老是 照搬书上的结论性的东西,这些精确的结论,古人是如何得到的呢???!!

古人是如何研究药物的药性的方法,才是中医的根本!!

其实,肉桂和桂枝 药性的差异,完全是 “亲身品尝“,“自我体会”后的才能够发现的,绝对不是 大多数人 以为的“类比推理的”方式 发现这些药性的!!!

你亲自品尝一下 肉桂和桂枝,体会一下 哪个 能够 使“命门”(两肾中间的脊椎的位置)感到“温暖有火”,哪个 能够“发汗”的,再体会 它们 药性 发挥的人体的位置----这就是 归经!

不仅仅是 中药的药性,整个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上都是来源于 道家的内丹气功,以及古人的自我推拿中的“自我体会“,再加上对 阴阳五行的易学的运用,而形成了中医的内核理论--阴阳气血经络脏腑五行,内丹气功对人体的微妙的自我感受,是古人的中医对人体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在医家中向以涉入多条经脉及变幻莫测的加减方称著,其原因千年来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本文将说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设计乃依循扁鹊「肾间动气」的观点及其循行的路径,亦即「桂枝汤」及其加减依循《难经·六十六难》所言的路径以形成医家最主要的补方:“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藏六府。”故本节下文将说明「桂枝汤」的方义如何与「肾间动气」有关,而其加减方又如何能延伸「肾间动气」为上、中、下「三焦」,并分别入於「宗气」、「荣气」、「卫气」等「三气」,且能经历全身的「五藏六府」。医家中发展桂枝系补方最彻底的是後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故下文中将以《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为主依次来说明。
    一.桂枝汤能引「肾间动气」并循着「三焦」而行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有一条文说明桂枝汤能升提少腹的阳气:“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7.90)。”「针处被寒」谓寒气随针而入人体,此寒气在体内循行的路线为「气从少腹上冲心」,「少腹」者脐下三寸之「关元」穴也,亦即《难经》所谓「肾间动气」之「肾间」;「上冲心」之「心」者,乃「膻中」穴也,由「关元」上冲「膻中」,则寒气所循之路线正好为「任脉」,而这也是「三焦」的主要方向。治疗本病的药方为「桂枝加桂汤」乃桂枝汤中将桂枝之量由三两增为五两,其馀药味不变,这表示「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方向亦由「少腹」之「肾间动气」而上至「上焦」之「心下」,而增加「桂枝」之量的用意在桂枝性「辛温」,能引肾间阳气上行,以对治因「针处被寒」而入於体内的寒气。「桂枝汤」行走「肾间」乃至「三焦」的进一步证据出现在《伤寒论·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的「带下」:“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为诸经水断绝,血结胞门;或绕脐疼痛,状如寒疝;或痛在关元,肌若鱼鳞;或阴中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或下气街,此皆带下(16.26)。” 妇人因「虚积冷结」而致月经阻塞不来,因冷所结的瘀血聚於「子宫」,并向外扩散於「绕脐」、「关元」、「阴中」、「少腹」、「腰脊」、「气街」等。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及大枣五种药味所组成。仲景之前的古方书如《五十二病方》与东汉初年的《武威医简》,其方中虽不乏同时出现桂枝汤五种药味中的数种,但皆不曾出现完整的桂枝汤方组成,当然亦不会出现此方的加减变化,完整的桂枝汤方及其加减变化始见於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阴中」(「会阴」),「少腹」,「关元」,「气街」(注6),「绕脐」皆在「任脉」附近,而「腰脊」则为「督脉」的部位,故知得此病之妇人其「冷结」所循 的方向为由子宫「胞门」往任,督两脉延伸,与「三焦」的走向是一致的。)此病的治疗仲景用「温经汤」以温经而散冷瘀,其药方的组成亦以「桂枝汤」为基底: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藭二两 芍药二两 牡丹皮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二两 (16.27)
    本文中有桂枝、甘草、芍药、生姜诸药味,故知乃以「桂枝汤」为基底,加上温药(吴茱萸)、化瘀(当归、芎藭、牡丹皮)及滋阴药(人参、阿胶)裁化而成。但在桂枝汤方中独缺涉营分之「大枣」一味,非是此方不涉营分,乃在本病为冷结而血瘀,大枣不宜於瘀塞,如小柴胡汤例,若「下痞、去大枣」(7.68),故去大枣而加其他通瘀之药,如当归、芎藭及牡丹皮等。但整个药方的走向由会阴、少腹、关元、气海而至绕脐,乃是桂枝汤的走向,故知桂枝汤的走向主要在通行三焦。
二.桂枝汤能分别入於宗气、荣气及卫气
    宗气、荣气与卫气为人体内“气”所存在的三种形态。《伤寒论·平脉法第一》:“假令(脉)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1.45)鱼际在寸脉之上,故知宗气所指乃是寸脉所表现的胸中之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7.22)故知荣气涉血分而卫气涉气分。以下分别举出桂枝汤加减方可进入胸中、血分及气分的例子。先说明其加减方进入胸中之气的例子,《伤寒论·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
    本病涉气分且在心下,「心下」者胸之部位,故本条文所叙为「胸中之气」。言「心下坚大如盘」乃心阳气不足以运行气血,致胸中寒气凝滞而成心下坚大如盘。主治此病之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中有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故知全方乃以桂枝去芍药汤为基底裁化而成。所以去芍药者,在考量其酸收之性有碍胸中阳气之布达。方中加附子者再配合桂枝以益心阳,加细辛、麻黄者,在佐姜枣之运行营、卫。其中细辛通窜,麻黄达表,细辛加麻黄可将桂枝,附子之阳气由内透至外而周流全身,则凝滞於胸中之寒气消散,此即《伤寒论》前一条文(14.74)所言「大气一转,寒气乃散」之义。故知桂枝汤加减可入胸中之宗气。
    接著说明此汤加减可入「血分」。桂枝汤能入血分系统首见於《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後,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孳加人参生姜汤主之(7.31):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发汗後伤其在表之营血,以血少故其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身疼痛。在表之血因汗而减少,故其脉不是浮而是「沉而迟」。其治以桂枝汤通行全身在表之营卫为主,去芍药之酸收,免其再阻已乏少之血,加人参以益营血,增生姜以行气,气行则血行。
    桂枝汤加减方中进一步入心补血之方见於炙甘草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促,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8.53)。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地黄半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
    本方有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人参,而无芍药,故其方之基础仍近前述之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但方中炙甘草之量加倍,以炙甘草合桂枝则入心,故本方所补益之血乃入心。而补血之药味上除人参外,另加地黄、麦冬、阿胶、麻仁,故滋心血之作用大於前述之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故可用以治脉结代、心动悸等心血严重不足之疾病。
    若血分之病不在血量不足而在血脉不通,则用当归四逆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11.26)。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
    本方有桂枝、芍药、甘草、大枣,故主要乃是由桂枝汤所组成。所以去生姜者,以本方行血分为主,故不用行气分之生姜。不去芍药者,以本方通微细之小血管,故须假芍药之酸收。较之炙甘草汤重补益心血而加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等补血滋阴药味,本方但用行血之当归及通血脉之细辛、木通,其方义不在滋血而在疏通瘀塞「微而弱」之血脉。由炙甘草汤之入心补血及当归四逆汤之行周身之小血管,可知桂枝汤加减方可通行全身之血分。
    最後说明桂枝汤加减可入於气分。前文宗气一段已部分说明了这种现象,在此另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来补充说明:“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与之佳(6.19)。……。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7.12)。”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下之微喘者”,以太阳病下之,邪气留滞肺中故喘,须由表而散去其邪,则留滞之气亦随之而出。故於表药「桂枝汤」中加入行气之厚朴、杏仁以通留滞於肺中之邪气,则郁气随桂枝之表汗而出。由前一段的讨论可知桂枝汤与《难经》的「肾间动气」不论在性质与部位上皆同出一源。本段文的讨论则知桂枝汤既可入於「气 分」,亦可入於「血分」,这涉及桂枝汤的性质,以桂枝汤与肾间动气属人身之「原气」,既非定为「气分」,亦非定为「血分」,故此方加入气分之药味则可入气分, 加入血分之药味则可入血分。
三.桂枝汤加减可经历全身的五藏六府
    由於文章篇幅的关系,本节在五藏六府中但言及五藏,以免分量超过其他各节太多。在五藏中,桂枝汤加减入於肺藏已见於前文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故下文但述及其馀四藏。
(一)桂枝汤加减入於太阴「脾藏」
    桂枝汤中倍芍药之量,则入於太阴脾藏。《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10.17)。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桂枝汤不单属太阳病之方,其与肾间动气合一,行三焦之路径,在中焦时经过脾胃,故本汤亦用於治太阴脾藏之风寒。「腹满时痛属太阴」谓此病为太阴脾藏病,故有腹满时痛之脾藏证状。其治疗之方为桂枝汤倍芍药之量,由三两增为六两,其馀药味一成不变。所以倍芍药者,一方面和阴止脾之痛,一方面在用芍药酸收之性,令桂枝等药味由原来作用於体表而缩入於体内之脾脏。
(二)桂枝汤加减可入於厥阴肝藏
    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附子、人参、乾姜五味药,则可入於厥阴肝藏。《伤寒论·辨痉阴阳易差後病脉证并治》:“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乾姜汤主之(12.35)。”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 人参二两 乾姜一两半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手足厥冷,发热间作”为厥阴病之厥热互作。唇、目为厥阴肝经支脉之所经,故唇青目陷为厥阴肝藏受邪而寒化之象。本方中有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故知以桂枝汤为主,再加当归、细辛以通肝藏之血寒,加四逆汤中之附子、人参、乾姜以温肝之气寒。
(三)桂枝汤加减入於足少阴肾藏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则入於肾藏。《伤寒论·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13.25)。”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生姜三两
    「少阴脉」为肾脉,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清谷、亡血、失精皆是肾虚寒之证。主治之方桂枝龙骨牡蛎汤乃是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其中桂枝汤用以提升肾间之原气,加龙骨、牡蛎,一阳一阴,育化肾之实质以补肾之虚寒。故知桂枝汤加减可入於肾藏。
(四)桂枝汤加减入於手少阴心藏
    桂枝汤减去芍药、生姜、大枣之桂枝甘草汤可入於心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7.23)之。”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此病乃由发汗过多伤其心阳,心阳伤故而有心下悸、欲得按之心阳虚证。其治用桂枝甘草汤乃桂枝汤减去芍药、生姜与大枣,加桂枝为四两以补心阳。故知桂枝汤加减方亦可入心藏。
    由本节的叙述可知医家补药之主方桂枝汤,不但其性质与《难经》肾间之「动气」相符,在走向上亦符合「动气」行走三焦、任督脉等人体的中轴线。中轴线为人体气血与藏府所荟聚之地,故桂枝汤方稍为加减裁化便可通行气分、血分及五藏六府。

结 论
    战国时代的扁鹊,在当时医学十二经脉与五藏六府的基本结构下,於《难经》中阐发「肾间动气」的概念作为人体生存最基本的「原气」,并开展出三焦乃至任、督二脉,作为此肾间原气在人体内主要的分布轨道。其中除了任督二脉作为人体原有十二经脉的总纲外,并在通贯人体上下的三焦中找到了原气与五藏六府之间的交通。这种划时代的成就不但在医学上勾画出人体深部的结构,令後汉《伤寒论》中主方桂枝汤的神出鬼没、变化莫测成为可能,其肾间动气与任督两脉的思想并主导了战国以来养生一系中吐纳与合阴阳两家的形成。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7216&fpage=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2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桂枝遇上......(笑谈)graydragon

大家好,我是桂枝,南方人氏,别看我的名字中又是桂有是枝的,香囊悬腰令我浑身香气浓郁扑鼻,我可是男孩子哟。

长期生活在大自然的缘故,得风和雨露的滋养,我养成了纯朴的天性,纯阳、辛温。因为远离都市的世俗繁华,我没有柴胡兄弟的忧郁诗人气质。因为有较好的教育环境,我的性格虽阳刚,但不像附子大哥那般雄烈,附子大哥经历坎坷,在严寒冰窟中长成一位虎背熊腰的虬须大汉,有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风范。

我嘛,倒是有些儒将风度,能文能武,张弛有道。

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那天,我出门远行了,几年的行程,在大江南北结识了一些朋友,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讲我桂枝遇上他们的几则故事。

当桂枝遇上甘草......

甘草兄弟是我的知己之交,我们在一起精力充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气。阴霾的天气因我们的出现而转晴朗。寒冷的季节因我们的出现而温暖如春。我们仿佛是人间的光明使者,给苦难的人世一丝心灵的镇静、安慰。大禹治水的那年,我们出现过,就是我们鼓舞着人类的信心、干劲,才使洪水回归大海、人民重归家园。

当桂枝遇上麻黄......

麻黄兄弟是我在大漠认识的,号称西毒,专做杀人买卖,为人豪爽,但性格如骡马一般急躁。第一天在大漠的龙门客栈和他相遇,我们就大打一场,直打的天昏地暗,在场的人都大汗淋漓,真是棋逢对手,痛快之极。麻黄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经历。

当桂枝遇上白芍......

当桂枝遇上白芍,当桂枝遇上白芍,一切,就都被改变了。

白芍,注定是我生命中的痛。

白芍是我在北国游历时认识的。冰雪中的阳光,当她进入我的视野时,高坡上,裙诀舞动,长发飞扬。

白芍注定是我的命中克星,从此,我浑身的力气就像被笼套罩住一样使不出来,她的敏感、脆弱,柔情彻底攻破了我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她,我告别了我的浪子时代,开始了稳定和谐的家庭生活。我开始懂得抚恤人民的疾苦,身体的疼痛,而且给贫苦的流浪者盖了一间又一间遮风挡雨的小屋。

多年以后,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小白芍和她的母亲一样聪敏慧洁。

从此,我就象生活在女儿国中一样。我也不再出门了,外面的事情都由白芍来打理,我在家洗衣服,拖地板,做家务,俨然成为她的得力贤内助。
http://hhjf.51.net/jfbbs/read.php?tid=1115&fpage=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9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