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0 22: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論敏感網誌分類:說醫 | 網誌日期:2008-05-27 11:29
作為中醫,總會經常見到為治療敏感病而來的病人,因敏感病,是西醫的不治之症,只能吃藥控制,卻不能完全治好。但中醫,卻可徹底解決問題。
我們且先看看敏感病是怎樣的一個病吧。過敏病範圍甚廣,有鼻敏感、氣管敏感、哮喘、結腸敏感、皮膚敏感、濕疹等等。鼻子、氣管、支氣管、大腸、皮膚,說到底,其實都是肺金之系的病,有看臟腑第四講的都會明白。再看看病徵,鼻敏感是流鼻水、氣管敏感是痰咳、哮喘則是痰咳喘、結腸敏感是泄瀉、皮膚敏感和濕疹則是紅疹痕癢。除皮膚以外,其餘的敏感病都牽涉水液,或涕或汗或瀉或痰,全都是水。至於皮膚敏感和濕疹,其皮損部位多數沒有汗出,是乾燥的,其實也是水病,但卻是水不出的病。
其實,身體會運用水份,將邪氣排除出去。例如感冒了會有鼻涕、有痰、有汗,又或者腸胃不適,會嘔、會瀉。這些全都牽涉水份,而且,全都是將水份往體外排出。敏感病亦是如此。必須明白,水份是陰,本身不會移動,不會自動往外走,是靠著陽氣的運動,水份才會外出的。說得簡單點,其實是陽氣運用水份,將入侵的邪氣 (或體內自己產生的邪氣) 往外排。敏感病也是一樣,是陽氣在工作,將不好的東西清除。
肺與大腸相表裏,在體為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 (詳細見《臟腑第四講》),其實,不論是肺、大腸、皮毛或鼻子,都有排泄的功能,而且都與外界環境接壤。故此,可以知道肺的另一個作用是排泄,一旦人體感受外邪,或邪氣由內而生,身體都會企圖將之排出,故見到肺、大腸、皮毛、鼻子的症狀。所以中醫有「肺為嬌臟」的說法,其實,這是因為最常見到疾病的臟系,便是肺金之系。之所以最易見到肺金的症狀,是因為肺金掌管人的排泄,而每當人有邪氣時,排泄作用便會很亢奮,變成使人不適的各種症狀。
敏感病者,其症狀經常出現,服抗過敏藥便會減輕,停藥便會重發,在西醫而言,是無藥根治的。但我們看看抗過敏的西藥,不是抗組織胺 (即一般所稱的抗過敏藥),便是類固醇,這兩種藥,都將人的免疫力降低,從而解除症狀。在西醫看來,敏感病是因身體的免疫系統太敏感,對外界的輕微刺激,都有很大的反應,因此如果將免疫系統抑制住,則過敏反應便會減少,病人也就舒服一些。對於這個論調,我也部份認同的。但,作為中醫,我不相信免疫系統會害人,免疫系統,就是用來抵禦外敵的,其實就是人的陽氣。陽氣,是人的忠僕,不會傷害主人的。對敏感病的人,使用寒涼攻削的藥方,將陽氣的活躍度減弱,也可收到短暫效果,就如西藥一樣,但停藥後又發作。因此,我更認為西醫說的免疫力,其實就概括在中醫說的陽氣的功能裏。
但中醫認為陽氣不會害人 (陽氣鬱積則另計),因此敏感病發作,不是陽氣造反,相反,應該是陽氣正在祛除邪氣。我們打個比喻,人體是城市,陽氣是守城的軍隊,引致敏感的邪氣是小偷,平時使人感冒發燒或腸胃炎的邪氣則是大盜。大盜大搖大擺地入城,亦不懂偽裝,輕易被軍隊發現,於是奮起抵抗。這時,人便會迅速出現發熱寒戰、吐瀉腹痛等明顯症狀。但小偷卻是躲藏在城中的陰暗處,不讓軍隊發現,也因為這些小偷已經躲在城中一段日子了,裝扮成市民的模樣,容易混淆軍隊,使之不注意。但當軍隊一旦發現了,便會將之清除,但因這些小偷裝扮成城中市民,所以軍隊不知誰是市民誰是小偷,於是便會進行「有殺錯,冇放過」的驅逐行動。敏感者平時可以一如常人 (只是較虛弱),但當敏感病發作之時,便會辛苦欲死。
五臟之中,肺金是主排泄的,肺與大腸相表裏,故大便是一種排泄方式,肺主皮毛,故發汗也是一種,肺開竅於鼻,因此呼吸也是排泄,肺通調水通,使之下輸膀胱,乃成尿液(《內經‧經脈別論》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無論是大小二便、呼吸還是汗水,都是肺運用水液作排泄之用。因此,當身體有伏邪,陽氣發現了而要驅逐的時候,便會出現肺金的各種症狀,西醫稱之為過敏,中醫則視之為排邪反應。
中醫治療過敏,當強健肺金,使之有足夠陽氣以排邪,又要暢通身體各個排泄的通道,使之能驅邪外出。如是者,則敏感體質,其實亦可痊癒。
陽氣虛衰可以致死,但亢奮的陽氣鬱積起來,也能致死。《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陽蓄積病死,而陽氣擋隔,隔者當瀉。」哮喘者發作時,陽氣亢奮得很,但卻鬱積在肺,肺不得宣降,於是呼吸困難而死。
定喘湯,有麻黃、桑白皮、白果、杏仁、蘇子、款冬、半夏、黃芩和甘草共九味藥。簡單來說,其實是散肺、降肺與化痰三個方向。麻、桑是散肺鬱,白果、杏、蘇則降肺氣,使氣能納於腎,這樣,能減少肺中鬱陽,陽氣得散,邪氣亦隨之而散,至於夏、冬與芩,則是化痰之品,使痰液得化,讓陽氣更是通行暢順而已。
其實,這只是一個調動陽氣的方,卻不是苦寒削陽的。
敏感病人,一般都有陽氣不足,又有陽氣鬱滯的情況,不宜清泄,只是一邊補,一邊通。
定喘湯,是在哮喘欲作未作之時。在完全沒有發作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用的。當然,正在發作時,病人也不可能等你煎藥啦,可針刺水突、膻中和少商穴以作急救,至於擴張氣管的噴霧劑,也是應急的好方法。
若病人的陽氣一直被抑壓著 (例如服用抗過敏藥或類固醇),則在服中藥協助排邪的時候,病情會暫時加重,因陽氣有力抵抗。
另外也要看藥方扶正與驅邪的平衡是否取得好。若扶正過多驅邪過少,則正氣頑強抵抗,但邪氣無路可出,這也會導致敏感加重。相反如果驅邪過多扶正過少,則病人更加虛弱疲倦,病情卻沒有明顯進展,或者病情減輕,停藥後又復發。
邪氣驅盡,理論上便可治癒,但還要考慮正氣是否已經補足,否則重新感受邪氣,則又再有病。邪氣,總會選擇人體的弱點攻擊的,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至於是否排出比不排出好,很難這樣說。不斷排出,但病情不減,說明虛弱的陽氣在不斷消耗,卻偏偏邪氣不盡,於是排出的液體,多數是清稀如水的 (這是陰津,沒有邪氣),例如鼻敏感流出清稀鼻水,治療要以補陽為主。又有些人只是鼻酸鼻脹鼻塞,卻沒甚麼排出,這個,便是陽氣鬱滯不通,治療要以通陽為主。二者皆是扶陽之法,但情況大異,故難說孰優孰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