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很多同道把精力放在了立法方药上,觉得他们有些舍本逐末了,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望行家斧正。
中医最初的体系形成,应该是源于丹道医学。这点,在<<黄帝内经>>篇幅里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论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数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上古有真人,。。。。。有至人。。。。。有圣人。。。。。有贤人。。。。。。通篇<<黄帝内经>>,实际上就是一本中医生理病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中医内景。古炼丹家,因为兼具了气功和医学常识,在不断摸索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中医体系。中医理论的形成,决不是凭空癔想出来的。经络脏腑阴阳源出有据,是丹道修行家在体会道自身气脉的笔录,是拿人类本身去作为测量的仪器。毫无疑问,这架仪器是不可替代的。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先进的机器。但是不管机器多磨的先进,和人相比,其差距何止天地之差呢?所以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实际上是研究的方法太落后所致。
学习中医,如果不明晓中医内景,是不可能对中医有深刻体会的。试问,不具备中医的生理病理知识,如何去劝驾你的方药呢?仅有一本方书是不够的。既便是医圣张仲景在纂写《伤寒论》时,仍然得以《黄帝内经》为依据。
方药的运用,只是对疾病认识程度的验证。认识正确,对方药的驾驭就能得心应手。方子能够随手而生,中医这么多的方剂,也不是原来就有的,还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许在将来,某个方子在你手下诞生的。中医的流派不是主要的,任何一流派都是在中医某个领域有深刻的认识下产生的方药系统。采纳百家之长才是发展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