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百岁坤道李诚玉的逸事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杨立刚 时间:2015-02-25 09:23:55次 繁體中文版 在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出过两个118岁的道士:一个是唐末宋初时期的乾道陈抟(字希夷);另一个是2003年2月去世的坤道李诚玉。陈抟以不愿 为官,执意修身养性,精通堪舆命相之术,最终悟得“五龙睡法”而闻名。“三言二拍”之《喻世名言》第14卷“陈希夷四辞朝命”,说的就是他的故事。李诚玉 则以出家态度坚决,百年修得养身之道,一生积德行善,劝化众人而著称。这里,记述的是李诚玉修道百年,鲜为人知的逸事。 百岁坤道李诚玉道长(图片提供:张永春道长) 一、劝夫另娶为出家 李诚玉,女,湖北省郧阳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属鸡。关于李诚玉的年龄,我必须先做点说明:我并不知道她确切的出生年份。这里说她是118岁,主要是因为她死后,媒体在报道中多说她118岁。我人云亦云罢了。但,对李诚玉的年龄,我做过些调查,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她的年龄仅见诸文字的就有不下十种版本,群众口传的说法更多,且有越说越大的趋势,我曾听她本人亲口说是一百三十多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并不在李诚玉,而在民间部分有猎奇心理的人士。他们在与李诚玉的交往中,把无数顶“寿星”的帽子戴给她,诱导、怂恿甚至“逼”她把年龄往大说。以致她后来呈“骑虎难下”之势。李诚玉本人也曾无奈地说“说那么大年龄干什么?老而无用。” 同时,我又不赞成李诚玉不到一百岁的说法。以我家世代与李诚玉的交往,我应该有点发言权。我的曾外公叫王大章,是世代居住在均州城光彩巷里的一个菜农。李诚玉到均州武当山出家后,到他家化过缘。我外婆叫王朝华,生于1905年,因为她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一直都是城镇居民,所以户口上登记的年龄非常准确。她还未出嫁时就常听李诚玉讲经传道,后又与李诚玉在均州南关和武当山玉虚宫相邻而居三十多年,与她关系很好。我母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位于玉虚宫的国营老营蜂园厂工作,同李诚玉为邻近半个世纪。我六十年代出生在蜂园厂,可以说是在李诚玉的眼皮底下长大的。对她这个人,我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李诚玉的年龄跨越了我家五代人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外婆年轻时曾和李诚玉拜过干姐妹,李诚玉年长为姐。还有一个证据是:武当山特区福利院收养着一个叫唐学英的老太太,今年(2003年)99岁。解放前,其丈夫拥有着均县数一数二的船队。解放后,他们成为供销社的职工,其年龄记载应该也是非常准确的。她也自云:我的年龄比李当家的要小几岁。 其实,作为一个苦心修练、道尊德贵的出家人,李诚玉根本不在乎年龄的大小。她曾多次说:道士不说年龄;和尚不讲姓名。在我们出家人眼里,人是与天地共长久的,活一岁与活一百岁是一回事。只要你修身养性做好事,你的灵魂就会长存不灭。认识她的人几乎都认为,她就是一个一辈子修身养性做好事的人。 李诚玉的父亲名叫李亦启,是湖北省郧阳府十字街上的一个小商户。母亲姓袁,是郧县大堰乡人。李诚玉的父亲去世较早。父母先后为她生育了一兄二弟,哥哥和大弟都在郧县成家立业。只有小弟在民国初年为逃避“抓壮丁”带着母亲来到竹山县居住。母亲李袁氏一直活到1954年才去世,享年89岁。 父亲在她三岁时,把她送到乡下给人家当童养媳。婆家为人厚道,对她还算不错。丈夫比她大两岁,可谓两小无猜。11岁那年的秋天,一股土匪来到当地,扰得乡民四处“跑反”。一天,李诚玉在“跑反”中与家人失散。她一个人躲在荒郊野外的草丛中,担惊受怕了两天一夜,精神极度紧张。事后,她父亲怕她在乡下有什么闪失,便将她接回到城里。 因为她已是有婆家的人,不便在娘家久住,于是她就进了福堂。所谓的福堂,就是一个地方慈善组织。无依无靠、生活困难的人可以临时住在里面,但要做堂主分配的活儿。李诚玉在里面学习用土法织布。17岁时,她和丈夫正式结婚。婚后不久她得了痨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李诚玉到武当山求神“护佑”,被武当山全真派第23代高道张宗慎道长治好。红墙碧瓦的道教宫观,晨鼓暮钟的道士生活令她神往。为报答张道长的再生之恩,她决定劝夫另娶,自己孤身到武当山出家。 李诚玉劝夫另娶为出家的“壮举”,既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另类的匪夷所思的行为。更何况当时中国社会尚处在十分封闭的时期,人们的封建意思非常浓厚,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她的这种行为。所以,当她的决定刚说出口,便遭到了丈夫、娘家、婆家和社会舆论的一致反对。妈妈吵婆婆劝亲朋好友多方开导,都不能打动她的心。她知道要想去出家,丈夫是关键。于是,她一方面反复给丈夫做工作;另一方面亲自出面为丈夫挑选对象。丈夫见她如此这般,知道她去意已决,也就只好同意由她去了。 但,出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当李诚玉来到武当山要求出家时,并没有人愿意收留她。这是因为:一是道观有自己接纳道徒的规矩;二是李诚玉自身的原因。在她自身的原因中:1、她本是有婆家的人,丈夫尚在,不可能出家;2、她长得体态丰满、皮肤白皙、面容姣好,不象守得住清规戒律之人;3、道观怕她婆家找来要人,到时不好交代。李诚玉见道观不肯收留,便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服他们。她白天为道观挑水洗衣扫地做饭学读经文,晚上则栖身在道观内的屋檐下…… 时间一长,众道友们都觉得她是真心学道,便纷纷向道长建议收留她。张宗慎道长也有心留下她。但,一来因为她长得较胖,怕她身怀有孕玷污道观;二来也为考验她的诚心,张道长决定对她举行“抱柱”仪式。李诚玉在父母殿的大木柱上抱了一天两夜后,终于过了这入教的最后一关。师傅根据武当全真派“……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的派谱,为其取名叫李诚玉。 二、出道既得好名声 李诚玉入教时所在的宫叫净乐宫。这宫建在武当山下的均州城里,面积约占整个城市的四分之一,有近千间房屋和巨大的宫墙院落。这均州是武当山下、汉江之滨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城里人口众多、市场繁荣。 在这里,李诚玉终日诵经演法、添香打坐、早晚庭扫,很是敬师礼神,循规蹈矩,深得道众好评。闲暇之时,她在城内外讲经化缘、劝善众人,受到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姑娘小媳妇的喜欢。不到三年,人们都知道净乐宫里有个李当家的,跟谁都谈得来。而且,她口才极好,一谈半天不停歇。不管啥事儿,只要让她讲起来,人们都觉得头头是道,使人不得不信。 开店铺的刘二爷还说了一件稀罕事儿:她脚大,能挑东西。原来,刘家日前曾舍给道观了一百斤粗粮,因儿子外出多日而未给道观送去。李诚玉在与刘二奶奶的交谈中听说此事,便说不用麻烦别人,我把它挑回去算了。刘家人起初不信。李诚玉就找来一根扁担,一口气把粮食挑了回去,惊得刘家人目瞪口呆。原来,李诚玉小时包脚不久便放足了。以致如今,她长成了一双并不太小的脚。 净乐宫是个大宫,有二、三百名道士,是个人多嘴杂的地方。在这里,李诚玉因为皮肤白晰,人又长得漂亮。并且,她十分遵守清规戒律,对年轻乾道比较严肃,年轻的道友私下送给她一个绰号------白玉师姑。这个绰号后来越喊越远,就连河南、陕西等远道而来上香的香客都知道了。 民国二十四年,汉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均州城乡一片泽国。洪水过后又是连续两年的干旱和瘟疫,武当山下死人无数。武当山一时路断人稀,道观内香火绝迹。不少道士为生活所迫,或还俗归乡或异地化缘,纷纷离庙而去。李诚玉随少数几个年迈的道士,来到城外的冲虚庵居住,以减少在城内生活的开支。他们时常靠挖野菜、剥树皮来充饥。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靠吃观音土维持生命。就是这样,他们有时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艰苦的生活,没有吓退这些留下来的人,他们极力维持了武当祖师的香火。同时,他们还帮助了一些走投无路的穷人。天灾过后,这批在庙的道人受到了朴实山民的尊敬,人们称他们为“善人”。李诚玉也是这批“善人”之一。 与别的道士不同的是,李诚玉劝人向善是十分真诚的,有时在无意中牺牲了道观的利益。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回事:河南南阳有一个李姓大财主,靠收高额地租、放高利贷、大斗进小斗出和开办货铺卖高价商品等办法,聚敛了大量财富。此人好道,尤其信奉武当祖师。别看他对佃户刻薄吝啬,但对道观却慷慨大方。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春节等节庆日,他都要带着老婆、孩子到观内来烧香许愿,并给道观舍下大量钱物。道观自然也把他当着财神一样侍奉,管吃管住以外,还派能说会道有见识的道士陪着聊天、看风景。李诚玉被派去招呼李家大奶奶。通过与李大奶奶的交流,李诚玉知道了李家发财的原因。于是,她便经常在李大奶奶面前讲些为富要仁慈、善恶有抱应的道理和传说故事。要他家不要剥削佃户太狠,多做些让利于人,积德行善的好事。李大奶奶怕自家减少收入后,也会相应减少给道观的施舍。李诚玉则开导她说,求神是为己,让利是为人。做了善事救了人,神灵一样会知道会保佑你的。至于因此道观受点损失,那也是应该的。李大奶奶的心被说动了。她回去后又说服了李老爷,一家人给佃户们减了租、让了利,受到佃户的热烈欢迎。不过,李家从此也逐渐减少了对道观的施舍。有些道友为此责怪李诚玉,好在师傅是个明白人,私下里着实夸奖了她一番。 李诚玉非同常人的见识和从容不迫的风范,就是几十年后人们也津津乐道。大家最爱说的便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件事。 抗战时期,武当山是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山下驻扎了很多部队、机关、工厂、学校。道教的宫观庵堂多数都被征用。一天,日机两架飞到均州城进行空袭,城中顿时响起凄厉的警报声。人们慌恐地跑出家门,然后被军警疏散到城外。李诚玉不愿与其他道友一样,和老百姓争相逃命。于是,不急不缓地走出宫门来到街上。 这时,日机已掠过城墙,对城内俯冲轰炸、扫射。一军官在街边见此情景,急忙冲她喊道:“快躲起来!”、“快卧倒!”。李诚玉此时不仅不躲,反而站那儿不动了。维持秩序的几个军警干急没办法。轰炸扫射过后,房倒屋塌人死人伤,街边大树上挂着人的内脏,惨不忍睹。而李诚玉竟然毫发无损,安然无恙。 军警怒气冲冲地走过来问她:“敌机来轰炸,你为什么不躲一躲?不想要命了。” 她说:“怎么不想要命?你在下面乱跑乱躲,鬼子在上面才看得清。我站那儿不动,他们还以为是个树桩,不会对我扔炸弹。” 军警听到她的这番话无言以对,怏怏而去。 三、非常年代非凡事 解放初期,个别基层干部片面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和经济政策。他们要求道士还俗成家,参加农业生产,以自食其力,不再剥削他人。社会上,不少人对道士、和尚结婚成家之类的事也津津乐道,出家人当时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道士在当时几乎和剥削阶级成了同义词。很多道士由此还俗回家,过起了五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70年代李诚玉修道的照片(杨立刚提供) 做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坤道,李诚玉承受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仅在街上她就多次遇到一帮小孩子,冲着她拍着屁股高叫:“和尚娶道士!和尚娶道士!”的难堪局面。私下里,追求她的道友和俗人也是纷至沓来。更让李诚玉无法面对的是基层干部。他们三天两头到宫观来做工作,要求她还俗。李诚玉稍一辨解,干部们就说她不老实,要斗争她。无奈之下,李诚玉买来一张膏药贴在嘴上,不再回答干部的问话。如此三天,不吃不喝不说话。干部们见她修道态度如此的坚决,也就不好再勉强她还俗成家了。事后不久,地方政府承认了她的道士身份,每月给她生活费六元。她因此取得了合法的道士身份,成了“文革”后期,武当山“硕果”仅存的24名道士之一,名噪武当。她自出家到去世,不管遇到什么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个人不幸、政治运动都从没离开过武当山。这在武当山历朝历代的道士中是绝无仅有的,确实难能可贵。 破“四旧”时,一些中小学生吵吵着要去抄她的经书等旧物件。老师们说:她是个穷道士,遭了一辈子的孽。哪有什么“四旧”?有十多个城镇的学生不听老师的劝阻,执意要离开学校,去破“四旧”。但,他们还未走到李诚玉住的道观,便被闻讯而动的家长追上。家长们连劝带骂地阻止道:“她在这儿出家几十年,受了一辈子罪,哪有什么‘四旧’”;“我们几辈人都住在这儿,谁也没见过她有“四旧”;“娃子们,你们别再造孽了。她是个受罪的人,你们找她干什么。”学生们没办法,只好怏怏地转了回去。 此后,既便是在“文革”最狂热的时期,李诚玉本人也没受到什么冲击。她出家修道、劝人向善、扶危济困、甚至收徒弘法都能被当地政府和公众认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后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协副会长、湖北省十堰市政协副主席王光德道长。他1967年高中毕业后,因升学就业无望,就开始拜李诚玉为师学道。虽说这种拜师学道在当时不是十分的公开和张扬,但,道观周围的居民都是知道的。大家对此并没有什么疑议。可以说,李诚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社会承认,为武当道教增添了光彩。 “轰轰”的巨响,揭开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和襄渝铁路建设的帷幕。1970年,铁道兵第一师(5751部队)自援越前线调到武当山麓,一字形摆开,进行襄渝铁路的施工。该师第一团(登高英雄杨连第所在团)就驻在武当山最大的宫……玉虚宫外面,同李诚玉的栖身之所相临。闲遐之余,常有部队首长到玉虚宫参观并同李诚玉交谈。 襄渝铁路原勘测的路基是穿过玉虚宫,若如此,武当山最大的古建筑单元将不复存在。李诚玉得知这个消息后,多次向部队首长表示该宫不能被毁。她从明朝大建武当时该宫是大本营谈起,说到历史上在该宫举行的各种法事活动,甚至是该宫的地理风水……她迫切的要求、生动的叙述打动了部队首长。该师师长董超亲自批准将此段铁路向北移动500米,移到宫门以外,从而避开了该宫,但,襄渝铁路因此而增加了“老营1号”、“老营2号”两个隧道,延长了剑河大桥的长度。增加了工程费用和部队施工的难度。现在来看,建设工程为文物让路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难能可贵的。解放初期,北京的城墙说拆就拆了;修鹰厦铁路,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就被铁路拦腰斩断……何况,修襄渝铁路是在“与帝、修、反抢速度,争时间”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个玉虚宫说毁还不就毁了。 此事过后不久,第二汽车制造厂精铸分厂(576厂)又要占用 玉虚宫建厂。李诚玉多次找建厂指挥部据理力争,一心要保住玉虚宫。由于劳累过度,已80多岁的她从楼梯道滑下,跌断右脚。但她仍坚持同厂方交涉。为防止玉虚宫被毁坏,她索性和弟子在宫外八字门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1994年,武当山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两事被披露出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纷纷称赞李诚玉功德无量。 四、从容应对口才佳 李诚玉的口才是出奇的好,这是见过她的人的共识。你说出家她谈修道;你说社会她谈人生;你说苦恼她谈美好;你说来生她谈后世……总之,你说到哪她答到哪,应对自如。她劝人向善修身做好事时,每每把人开导的点头称是为止。李诚玉说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对象。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穷光蛋;不管你是信徒还是观光客,只要你不走,她就会一直与你谈下去。 199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武当》专题片,剧组使用了一架轻型直升飞机。因无处停放,飞机就临时停在玉虚宫空旷的大院里。直升飞机在武当山城区不停地起降、低空盘旋拍摄,吸引了众多的人前往观看。剧组和地方政府为防止意外,关闭了玉虚宫大门,并派警察保护飞机,百姓等闲不得靠近。 (杨立刚提供) 一天剧组将李诚玉请到室外,拍摄了一组她练功的镜头后,又和她聊了起来。摄像问:“李当家的,我们的飞机飞得高吗?” 李诚玉说“飞得高矮我不知道。我眼花了,只能大约看得见个影子。” 场记凑上来说:“你知道那是啥飞机吗?” 李诚玉如实答道:“不知道。” 场记:“那是直升飞机。” 李诚玉小声道:“直升飞机?没有多大点呀。” 导演与众人交换了一下眼色,问:“李当家的,你见过飞机吗?” 李诚玉坦言:“见过。” 飞机驾驶员问:“你见过什么样的飞机?” “比这个大。” “那是一层翅膀的,还是两层翅膀的?是运人的,还是运货的?” 李诚玉说:“丢炸弹的。” 剧务问到:“是日本人的吧?” 李诚玉点点头,指着驾驶员说;“这个同志说的二层翅膀的飞机我也见过。” 驾驶员故意问;“它也丢炸弹?” 李诚玉道;“不丢炸弹。那是69年的事儿。听林场的同志说是来我们山区撒树种的。” 场记讨好似的说;“李当家的见识真广。赶没明儿我带你到北京看看能坐三、四百人的大飞机。” 李诚玉淡淡地说;“用不着吧。”说完,她微闭双眼,念起了经文。众人无奈,只好把她送回殿中。 李诚玉的博闻多识和雍容大度,令来自京城的摄制组成员叹服。他们好象因此感悟到了武当山人的素质。经过短暂的商议,他们决定打开宫门,让居民进来参观飞机。武当山的不少居民因此近距离地看到了飞机,并和飞机合影留恋。 李诚玉的年龄大了,名声也响了,就连外国人都知道她。一天,一韩国人一日本人一美国人一块来看她。弟子领着仨人进来说:“有三个外国人来看望你。” 李诚玉象接待国内其他客人一样说了句:“麻烦同志们了。坐吧。” 仨人各递上一张二十元的人民币,韩国人说:“一点小意识,您老收下。” 李诚玉手里拿着钱说:“我记得,解放前外国天主教堂里不让送钱收钱。” 美国人说着生硬的普通话:“这是给你个人的。敬老尊贤嘛。” 李诚玉把钱交给弟子后问;“你是哪国人?信什么教?” 美国人说:“我是美国人,信基督。” 她又望着日本人。 “我,日本人,信佛。” 韩国人赶紧说;“我,韩国人,也信佛。” 日本人见李诚玉有些迟疑,便说:“朝鲜,知道吗?” 她略感困惑地“啊”了一声。 美国人说:“朝鲜,就是大韩民国。武当山到处都有他们的国旗,就是你床头挂的这面八卦旗。” 李诚玉想了一会儿,忽然反应过来,说:“知道。抗美援朝嘛,我还给志愿军做过炒面。是毛主席把八卦送给你们的吧?” 仨人无言以对。 她又问;“你们到中国是旅游吗?” 日本人说;“我们在中国学习。” 李诚玉说;“不容易呀,千里迢迢到中国学习。你们爹妈多担心啦!” 韩国人乖巧地说:“他们不担心,因为中国人好。” 李诚玉说“那是。世上要说中国人的心肠最好。万事仁为先。最坏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忙说:“日本人也好……” 李诚玉道:“好什么呀,杀人放火扔炸弹,有什么好?” 韩国人指着日本人说:“抗战时他爷爷到过中国和韩国。” 李诚玉听说后,略一思忖,从弟子手中要过钱递还日本人,说:“我不要你的钱。” 日本人满脸通红地说:“这,这是孝敬你的。” 李诚玉固执地说:“我不要嘛。” 弟子忙上前拦住她的手说:“现在中日友好了。人家来了就是客人。”另两个人见状也赶紧圆场------ 李诚玉不容辩解地说道:“你们别说了。我说不收就不收。快把钱给他。” 弟子见师傅真得生气了,忙摆手让仨人出去。三个外国人退到室外,李诚玉的弟子随后也跟了出来。她尊师嘱,坚持退还了那个日本留学生的二十元钱。 人们凭想象以为她不识字。因为她不听广播不看报不看电视甚至不听干部的宣传。其实,她认识字,并能写一些。但,奇怪的是:笔画多、生僻的字,她可能认识;笔画少、常用的字,她反而不认识。这是因为,她是在入道后,才开始学习经书上的文字。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她读懂了经文,并能在讲解时有所发挥。可以说,她是个没基础,但有水平的人。特别是听她讲话,是能让绝大多数人信服的。 从她嘴里蹦出最多的是解放后出现的新名词,如:解放、四清、毛主席、革命同志、无产阶级、剥削阶级、成分、贫下中农、公社、专政、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招商引资等。从她嘴里也蹦出一些旧名词,如:官军、县太爷、跑反、瘟疫、五战区、国军等。与她交谈时,她说的那些新旧名词让人感到既吃惊又亲切,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实的自然流露。使人不得不感叹一个时代的文化,给人的一生能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迹。21世纪的某一天,当你来到她身边,她会对你说:“同志,来了,请坐。”、“现在解放了,社会安定。”、“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好。”、“五战区的国军在庙观里住满了”、“台胞来看我,我招商引资让他们把冲虚庵修好了。” 她得到和掌握信息几乎全靠口传心授,除了六\七十年代的广播喇叭给她传送过信息外,她几乎没接触过现代传播媒体。她住的地方一直到她死都没有电视。不是买不起,而是她怕徒弟看电视影响诵经做功课。但,她似乎也并不拒绝电视节目。2001年她到十堰市人民医院做白内障摘除手术,住在干部病房。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住院治病。病房里壁挂式大彩电上,传出的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深深地吸引了她。手术后第三天,她又嚷嚷着看电视,陪护人员只好依她。但医生护士可不听她的,命令她闭目修养。不过她也有招:常常孩子似的偷偷撩起眼前的纱布“窥视”。引得众人暗暗发笑。 五、勤劳俭朴伴终身 李诚玉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一生不曾有一天悠闲。 年轻时,她挑水洗衣上山砍柴甚至犁田耙地什么都干;上了年纪以后,她拣柴缝衣扫地做饭也一刻不闲;既使是有病不能下床的那段时间,她手脚眼睛尚好,生活起居还是自己料理。她还是一个生活非常俭朴的人,一生不曾浪费一点东西。她走到那捡到那,手里从来没空过。可以这么说:雷锋捡到工具箱里的东西她都捡,雷锋不捡的东西她也捡,并且是上百年如一日。像什么草绳细线锯末松果破衣乱衫麦粒粉条头甚至是大粪。她捡的东西多数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给了别人。 六、七十年代,她的住处左边是部队的粉条加工厂,右边是国营林场。部队粉条加工厂里的粉条晒干收库后,那些掉在地上的粉条头,先是部队家属们去捡一遍;接着是周围群众再捡一遍;剩下只有指头长短,连老鼠都不屑一顾的粉条李诚玉去捡。国营武当山林场晒的松果、树枝铺到她的门口,她不捡;工人们把晒干的松果、树枝装成筐送给她,她不要;一直等到公家收完,小孩子们都不再去捡时,她才去把滚到沟沟角角的松果、树枝捡回去。部队过节加餐,她在离伙房很远的水渠边捞那些米粒、面条头、烂菜叶。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时,她一天也能捞一篮子。 到了雨雪天,不能出门的时候,她就在家里整理这些东西。线绳理顺缠好;布条做成衣服;柴草捆扎装筐;粉条洗净晒干,然后,和徒弟们慢慢分享这些物品。当然,更多的这些物品,被她送给了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徒弟们和那些暂时投靠她的人,只要能动弹,都会被她分配去干活。她一生是见不得懒惰之人的。 李诚玉自己的饮食很简单,连粗茶淡饭都谈不上。她忌食荤腥,不吃烟酒肉蛋葱韭蒜。常吃些玉米红薯干野菜,好得也就是米面萝卜白菜。口味以清淡为主,少吃油盐。她一日三餐,一餐只吃一碗饭。从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汤。 她走路总是躬着身子,悄无声息地轻轻地移动脚步。生怕漏拣了一个物品,更重要的是生怕踩死了一只蚂蚁。与她相邻而居的老人们说,从来没见她伤害过一个动物。而且,每年春天她买鱼放生;夏天她用糖果换孩子们粘的知了放生;冬天她买猎人们打的野兔放生。年轻时她经常上山挖野菜给大家吃;挖草药,熬水给大家喝。她说:“尝百草,除百病。”李诚玉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她用一生的经历,实践了一个道教徒“道法自然”的最高理想。 李诚玉还是个老有所为的人。她以一个道教徒的身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远的不说间接的不说公家的事不说,单说说受她直接照顾,因为她而生存下来的几个人。 1972年冬天,陕西省白河县姐弟两人因灾要饭到了武当山下的老营汽车站。姐弟俩饥饿难耐,走投无路,姐姐情愿嫁与他人为妻,以求得两人活命。围观的众人中多因生活困难,仅有两人施舍几个包子、两角钱钞。如此三天,姐弟俩近乎绝望。李诚玉知道消息后,到汽车站将姐弟俩接到自己的住处,和他们同吃同住到第二年春天。走时,李诚玉又把自己省吃俭用剩下的二十斤粮食、十块钱送给了他们。 王三娃,是武当山下的一个孤儿。长得人高马大空武有力,但却有点“缺心眼”。五十年代父母双亡后,被政府送往孤儿院收养;孤儿院撤销后,六、七十年代,他被安排到医院挑水劈柴;八十年代医院用上了煤、电、自来水,王三娃“失业”了。他浪迹社会,生活无着。经人指点,他“投奔”李诚玉,过了二十年的“神仙”日子。现在,李诚玉死了,不知他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小周,河南人,双目几乎失明,是一个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在家没人管,出门没人要。离家出走后到武当山学道,被拒收。还是李诚玉收留了他,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学道、谋生。直到李诚玉死后,小周等人仍滞留在玉虚宫,今后,他们的生活靠谁呢? 象周师傅这样的人,李诚玉一生不知收留了多少。她用政府给的生活费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收留供养了一大批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化解了社会矛盾。 更为重要的是,李诚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鼓舞和鞭策了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她晚年居住的玉虚宫遗址里,一年四季人们象朝圣一样来朝拜她。很多人花半天时间来到这里,仅仅是为了看看她个人、听听她说话、排迁一下因工作生活紧张而带来烦闷、化解一些家庭生活矛盾------ 李某,女,荆门人。因琐事与丈夫发生矛盾,一气之下撇子离家来到武当山。通过与李诚玉的交谈,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检讨了这次轻率出走的行为。最后她丈夫亲自来武当山当着李诚玉的面做了自我批评,一家人消除了矛盾,欢欢喜喜地回了家。 黄某,男,中学教师。因工作问题和单位领导发生冲突,一时想不开,欲寻机报复领导。经与李诚玉交谈,开阔了思路,打消了极端的想法,愉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耿某,铁道兵子弟,七十年代在武当山上学,与李诚玉为邻,现在河北某企业搞销售。他说:我每年都要来看看李当家的。我们那些同学也都常来看她,我方便,所以来的多些。说真得,到武当山我最想看的不是风景名胜,也不是领导、老师、同学,而是李当家的。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杨立刚提供) 六、别具一格文太极 修身养性、求仙炼丹是道士的必修课,历代高道莫不如此。李诚玉自从出家也是从没停止过修炼。特别是她在晚年心领神会、自修独炼的一套文太极,更是别具一格。这套文太极,她本人享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李诚玉修炼的文太极分为很多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有形的和无形的,或者说是意念的和形体的。无形的包括打坐、叩齿连心吸、意念等;有形的包括转连环、玩寿杖等。 1、打坐。李诚玉打坐与他人不同,她是两腿交叉,脚心向上;两个手背放腿上;身体后仰,呈五心朝上(心脏、两个脚心和手心)的姿势。 2、叩齿连心吸。白玉齿边有清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李诚玉认为唾液和血液一样重要,不可有丝毫损失。她坚持常年叩齿,从早晨起来到解手、吃饭,从不间断。既使是饭后的漱口水她也要咽下去,谓之曰连心吸。 3、意念。李诚玉有着较强的自制力,这为她用意念炼功提供了必要条件。她年轻时就跟师傅学习过气功,后来,她通过意念运气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达到去痛治病的功效。 4、转连环。一对木制的连环圈是李诚玉的两件宝贝之一。她闲暇之余就在自己的胳臂上一边戴一个,然后,抖动双臂使之转动并发出悦耳的声响。以此娱乐身心锻炼身体。 5、玩寿杖。一段一尺多长的木制寿杖是李诚玉的第二件宝贝。她通常在转一会连环后就玩寿杖。她把这段寿杖抛到空中又接着,如此反复,以锻炼人的反应协调能力。 李诚玉的文太极简单易学,但想学精却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常炼不懈才行。修炼文太极的关键在于尚意不尚力,追求精气神。李诚玉数十年如一日修炼文太极,在她身上出现了许多人体科学的奇迹。1994年11月1日,《中国体育报》在一篇介绍李诚玉养生之道的文章中说:李诚玉皮肤细白,柔嫩光滑如同少女;白发返青;不戴眼镜能穿针引线;脉搏每分钟72次,与健康的成年人一样;齿坚如贝能吃黄豆、蚕豆等硬壳食物;更为神奇的是她在1992年3月12日,也就是106岁时居然奇迹般的来了三天月经,颜色鲜红…… 李诚玉的这些独特的修炼方法和生命现象,以及她自身独具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向她求教、学习。她的道教弟子不下5000人,遍及36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的有:已故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王光德;新加坡凌云殿住持庄水之;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等。不管是谁,只要你向她请教,她都会一视同仁毫无保留的告诉你她的养身之道。绝对的有教无类。而且,她向你谈这些经验时可谓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不说得你点头称是不肯罢休。真得是教人不厌,诲人不倦。她的真情实意,每每让初次与她交谈的人感动。 2003年2月14日凌晨4时许,李诚玉叫醒了与她同住一室照顾她起居的阮姑(学道的阮姓道姑)等人。她让她们为自己换上了干净整洁的道袍后,称自己要清修练功,让大家离去。一个多小时后,当大家做完早课再回来时,她已盘坐成“五心朝上”的姿势仙逝了。 她是武当山五十多年来唯一一位坐化的道人。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地税局杨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