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baishiliu

连载:我眼里的中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08: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便秘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便秘的原因,简单可分为一虚一实。
表面上,便秘一般是大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大肠过度吸收了粪便中的水分而造成大便干结,这是症状。现在大家想想,大肠属于什么?对了,大肠是肺之腑,所以问题在于肺,那便秘是大肠的功能欠还是过呢?大肠过度吸收水分,说明这是功能的过度。这是病机了。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辨证功夫就做足了。那论治呢?
实际上,内里脏腑,随便一个地方卡壳,都可以影响正常的代谢。
初学者,一般直接论治肺与大肠,也有一定的疗效。如下:

  病机在于大肠的功能过度,即肺之实证,肺属金,金生水,水属于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肾脏,这类药物诸如核桃熟地首乌。治标的药物比如白扁豆火麻仁大黄等,视症状轻重程度而用。一般来说,便秘属于血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气虚的。

  一般上普通便秘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15当归6甘草6+生首乌6熟地6+白扁豆6火麻仁9。
血偏虚者,党参6当归9甘草6+生首乌9熟地9+白扁豆6大黄5。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7: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腹泻
作者:海风居士6645
  表面上,腹泻一般是小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小肠不能消化经胃腐化的食物就造成排泄而出,腹泻有经常性的便溏,也有偶然的泻痢,这是症状。跟便秘的思路一样,现在大家想想小肠属于什么?对了,小肠是心之腑,所以问题在于心,那如何判断心之有余还是亏欠呢?心之亏欠则所谓虚火上炎,一般会便秘的,所以腹泻这是心功能的有余了,这是病机了。同样,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其实这一步通常是开始先做的,不过我们这里叙述的方便先讲主要症状了。
病机在于小肠的功能有余,即心之实证,心属火,火生土,土属于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脾脏,这类药物诸如白术茯苓木香等。治标的药物比如厚朴木香车前子等,这里提示一下,可考虑与调补脾脏兼容者为佳。一般来说,腹泻属于气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血虚的。
  一般上普通腹泻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15当归6甘草6+白术9木香6+厚朴6车前子3。
血偏虚者,党参6当归9甘草6+白术9茯苓9+厚朴6车前子3。

初学者,用五行之法、能明白以上方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实际上,腹泻,主要是清气不能正常升达、下走而泻;导致这个的原因,可能是:火气有余,或者肝气郁,或者吃了坏食物,等等。这些需要专业诊断。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7: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咽炎
作者:海风居士6645
         咽炎和喉炎是不同的。首先是,部位不同;其次是,病根不同。咽,多是脾肾的问题;喉,多是肺胃的问题。
咽炎和喉炎是相同的吗?顾名思义,咽炎是咽部黏膜的炎症性疾病,而喉炎则是喉部的炎症性疾病,咽部包括鼻咽,口咽,喉炎,而喉部是指喉腔,两者之间可以存在重叠,后者以声嘶为主要特征性表现,前者则以吞咽异感为主要特征。另外,还有分析是这样的:喉的功能是发声器官,只有当出现声音变化时,才表示是喉的疾病。
现在人们得的急慢性咽炎,急性的多数是寒气凝结在咽部;如果是邪气博在肝胆经,导致肝胆经乱摇乱动,表现刚才的症状,还有耳聋,有的小孩发烧感冒之后突然耳朵聋了,都不要害怕,少阳经解耳朵就听着了。很多人去治耳朵,结果酿成大祸。他气顶在耳部导致耳聋了,就像闭塞一样。
慢性咽炎。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很多白领都有慢性咽炎的症状。从前面学过的理论来分析。咽为口之延伸,脾开窍于口,这就找到问题的病之源在于脾了,那么是脾之实证还是虚证呢?因为脾功能在于运化,当运化功能差的时候,就产生了痰粘液,口疮,咽炎,扁桃体发炎等等。那么辨证出脾虚之证。脾属于土,火生土,火属于心。调补心脏的药物大概上有诸如远志丹参太子参等。而对于咽炎的治标药物,大概上有罗汉果胖大海夏枯草等,这慢性咽炎的病者,气虚或血虚的体质都可能出现,不像慢性鼻炎一般上是气虚的体质,需要把脉看舌辨证清楚。症状,病机,体质都辨证清楚了,就可以开始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的慢性咽炎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15当归6甘草6+清半夏9陈皮9+罗汉果5夏枯草5。
  血偏虚者,党参6当归9甘草6+远志5丹参5+罗汉果5胖大海5。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07: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详谈伤寒论的桂枝汤
作者:海风居士6645
(说明:这里的表达,是针对初学者;如果专业的讲述,需要懂得常用中药、几个方子对比着讲、还要结合背后医理讲等。)
伤寒论是一部以问答式、语录式的文体讲述脉、症、方子的书。方是药方,证是证象,中医界常说的方证,证就是辨证,方就是论治。

  那么就从方证开始吧!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9,白芍6,大枣6(破开),生姜6,炙甘草6,适合一般成人,可根据实际加减。
方子作用:扶养正气、温散风寒;作用偏表、偏气分。

  症状:恶寒,恶风,发热,汗自出,头脖强痛,鼻鸣干呕,脉浮弱。
   转化为直白些:皮肤怕冷怕风吹、额头发热、鼻塞干呕、头脖偏僵硬、汗自出,这些是感冒的症状。此时,体表中风邪与寒邪,疾病初起、喝桂枝汤3付左右,基本上可解决;而如果夹杂内虚,要加些补气补血的药,建议:(根据症状多少、轻重,可自由加减。)
气血虚的,加党参当归+黄芪,或者不用黄芪而党参加量;
头和脖子痛,可加川芎或白芷;
脾胃不好,可加白术、陈皮。

  受了风寒、发热汗出,是好事、不要惊慌。说明身体的正气还足、还能抗邪。因为身体在通过发热出汗这种形式抵抗疾病,大家应该有经验,感冒的时候喝点热汤热茶,传统的生姜红糖水,趁热喝了,出出汗,是否感冒就好了或者顿时感觉好很多了。说明此时发汗是必须的,桂枝就起到增加发汗的作用,当然生姜也有此作用,不过主要是桂枝、辛甘发散。白芍是作用与桂枝大致相反,为防止阳性的桂枝发散作用过大,阴阳平衡,同时还可柔肝、润肝血。所以,看到很多中药方子,都喜欢正反着用,例如,血虚气盛、补血用药也要加上党参补气,以免矫枉过正。大枣甘草是调和药性于脾胃吸收的,大枣也有补血的作用。

  桂枝的这个作用,中医里叫卫气。就是形容有种像巡逻兵一样周游全身监视抵御疾病的机制。

  桂枝汤,是一个最经典的方子,只是一个示范;你明白其中的机理,用生姜红糖水,也合适,也可以用下面的方:

  党参9当归9甘草6+桂枝9,

  暂且成为时方桂枝汤,这里用当归补血代替白芍红枣,党参补气扶养正气、也行,桂枝起到了运输车、温散,但是桂枝生姜一起,发汗作用明显。

桂枝汤的方义是扶养正气、温散风寒;还加速气血循环。而时方桂枝汤同样调节阴阳,以桂枝行卫气,另一方面党参补气可助卫气之气,当归的药性活动可助卫气之行。
所以,中药开方,很灵活;就算诊断一致,不同人的用药习惯不同或身边药材不同,也可开出不同的方。所以,学医者,不要执着,治理与开方都有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07: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还需要非科学的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人体是非常复杂,涉及神识、气、形质。有形的东西,用设备可测量出科学的数据。但是无形的气、情感、心理等,是不可直接测量的,间接得到一些数据、也是片面的。
         这些无形的东西,主要是依靠人的五官来感知。例如,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是否美丽、是否喜欢或反感、高矮、胖瘦、气色好坏等等,不需要任何计算,就能得到一个结果。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偏形象、偏模糊。例如,文字的起源,就是象形文字;书画,多是写意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文章诗词,也是如此,讲求意境。中国厨师知道怎么做中国菜好吃,但是从不计较用多少的量、食材差不多、盐油差不多等,一样很好吃、养人,这就很实用啊。你一定要认为跟西方一样吃沙拉,科学认为蔬菜煮熟了营养成分会损伤,所以都应该生吃,你这样的科学论者每天就生吃蔬菜吧。

  什么都以纯科学的论点来看,那怎么能行,你谈恋爱的时候,就以分析双方的基因为标准来择偶?那些喜欢的感觉,性格习惯的融合度,家庭背景等等,都是伪科学啊。

  中医就是实用技术,不需要以科学的面貌出现;而是充分运用人体的高级灵体,直接感知病机,至少在大众面前就当做是维修人体的实用技术就可以了,当然在一些高端研究领域需要和科学融合交汇,但最终结果还是应以人为本,设备仪器等只是一个参考。

  至于说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疗效不是靠吹牛的,用了几千年,西医不来,一样治理很多病;现在的农村,大多都知道几个常用的感冒方、煲个靓汤滋补,比吃任何西药都管用。至于和西医比疗效,简单的说,中医在治疗功能性疾病方面比西医擅长,在治疗器质性疾病方面应该说各擅胜场,在急诊方面西医比中医擅长。

中医的简、便、廉、效,还有很多,可看看后面的:
  举例来说,中国人可能很多遇到过上火症状牙齿浮痛那种毛病,你去看西医牙医,检查会说没问题,大不了开点消炎药吃吃,一般来说消炎药不一定见效,得吃好几天慢慢好,另外请关注一点,其实牙医也没有检查出牙龈发炎,这时候开消炎药其实也是伪科学。严肃的西医会说这是神经官能症,需要看精神科。如果到中医看看,这种毛病很简单,一般吃一幅药,第二天就好了。

  再举例,你在乡下野外探险郊游,遇到蛇咬或者疟疾了,在乡下中医那里几把草药就可能治好了,如果你耽误半天一天的跑到县城医院再去看,那些反中医者你自己想想吧。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6: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人体的气血循环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人体是很复杂的,但为了使得中医简明些、容易普及些;面对初学者,尽量写写人体的气血循环,还配合讲讲对应的药物。
         中医医理,流传最广的,就要数阴阳五行,这个也比较简单,适合初学者。对于初学者,不要贪多,中医医理,门派很多,一般人学不来,例如:经方派、伤寒派、火神派、滋阴派、太极派、易理派等等。
人体的气血循环,包含气与血;气,主要走经络;血,主要走动脉、经脉。
阴阳。形质、相对静止的,可叫机体,为阴;气流、血流、热力、相对动的,可叫机能,为阳。机能为阳,津液之热力为气,气助阳。机体为阴,津液之精华为血,血助阴。阴阳调和,百病乃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不平衡则病,病则气血有偏胜。阳盛即阴虚,为机能超机体负荷。阳虚即阴盛,为机能不胜任机体。阳盛者气偏胜,阳虚者气不足。阳盛阳虚发乎某脏,气盛气衰则现全身。阳盛轻者主补血,阳盛重者先清热。
阳虚轻者主补气,阳虚重者先温阳。面不红润肠燥头痛者血亏,补血以当归阿胶主之。舌体胖大易汗易喘者气虚,补气以人参黄芪主之。阳盛重者咽痛舌燥面赤气粗,清热以玄参石膏主之。阳虚重者两便冷利肢冷肩缩,温阳以干姜附子主之。
诊病初辨阴阳气血之偏胜,又察脉与舌而知病之层次。察脉知病之表里,脉浮轻触即得者病在表,脉沉力按方得者病在里。察舌知病之浅深,舌苔以色粉质薄者为平,凡舌苔向色深质厚变化者皆为病进胃气损。
机能亢奋运化气血津液,犹如阳光水分之于草木,此即所谓气化。五行藏象貌似空玄,实则蕴涵气化规律,五行相生不息,气化循环不已。一环故障,观表推里,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肺脾心肝肾五脏为五行之藏,津液气化循环其中。皮肉血筋骨窍腑为五行之象,各脏津液气化通之。
所谓病者,气化受阻而已,至于治病之法,平阴阳和气血,补益气化之能,疏通气化之径,如此而已。肾主骨,膀胱为腑,开窍于耳。肝主筋,胆为腑,开窍于目。心主血脉,小肠为腑,开窍于舌。脾主肌肉,胃为腑,开窍于口。肺主皮毛,大肠为腑,开窍于鼻。
熟地补肾,骨碎补通骨,车前草通膀胱,石菖蒲通耳。芍药补肝,威灵仙通筋,栀子通胆,蒺藜通目。酸枣仁补心,川芎通血脉,黄芩通小肠,罗汉果通舌。白术补脾,吴茱萸通肌肉,砂仁山药通胃,胃火不足不善冷饮者砂仁为主,胃阴不足舌苔燥脱者山药为主,甘草通口。麦冬补肺,葛根通皮毛,厚朴通大肠,辛夷通鼻。肺金生肾水,气化受阻者口干胸胀小便不利,牡丹皮通之,如呈寒象不宜清热者用茯苓。肾水生肝木,气化受阻者口苦干呕耳鸣目眩,柴胡通之。肝木生心火,气化受阻者口臭齿痛舌痛肋痛,当归通之。心火生脾土,气化受阻者齿血舌强胸闷气促,人参通之。脾土生肺金,气化受阻者口淡吐涎腹满厌食,桂枝通之,如呈热象不宜温补者用半夏。

         其实,以上话语,不是一天的课,只是大概描述一下而已,一时不能全懂,很正常的。这些,只是让大家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这些背后,涉及到很多的基础医理、药理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6: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外治法,较为安全,适宜百姓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中医用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难学会的;所以,一般不随意公开方子,避免百姓生搬硬套、害人害己。但是,外帖外治法,疗效慢些、但简便、安全些;错了,也问题不大。
         网上某位大卡,这样说,我十分佩服:

中医的内病外治,可以说是中医比较特色的内容。西医里很难做到,比如说,针灸推拿和中药贴敷,这些方法西医是几乎不能与中医可比的,当然,西医里也有一些按摩疗法的内容,比如康复理疗和整脊相关的内容(整脊的情况比按摩特殊点,据说在美国是部分认可的,但是貌似不是在欧美世界广泛认可)。
但是中医里的外治法就广泛多了,简单的说,经常性或者老年性便秘,中医的推拿和贴敷都有很简单有效的疗法,而西医的外治法,或者说全部西医体系里也找不到很简单实际的疗法,西医里有泻药,但是经常性或老年性的便秘,可不能经常性靠吃泻药乎,用甘油塞的方法,也是暂时性有效,长期使用就习惯性失效了。
另外还有个原因,中医要推广,甚至像西医一样凭药店药师(或营业员)的推销就能让群众买到比较合适的药解决相应症状问题,光凭辨证论治是很难做到的,要么有大批量的高水平中医师广泛分布,要么大多数群众自己具备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二者都不容易做到,,,   因此,中医的外治法,在这方面就显示出优势了。
针灸是中医最典型最正宗的外治法,中医一向称针药并重,但是针灸也是很专业的技术,甚至某些方面比服用中药更专业更有顾虑,至少很多药食同源的中药比如党参当归甘草陈皮枸杞子这些群众都是乐于服用的,但是针灸就不敢像上述中药那样尝试了,是不是?
  那么那么,中医的外治法那还怎么搞?别着急,中医有部专业论著,《理论骈文》,是第一部中医外治技术的专业著作,而且,这里的外治,专指的是,用中药贴敷的方法!这样,比较起针灸,群众的接受就无难度了。毕竟,贴敷点中药,没什么了不起的,有用就贴着,没用也不碍什么事,即使不舒服拆下来就是,方便的很!贴敷中药,其实就跟手抓些草药一样的嘛,是不是?所以说,这是群众接受无难度滴!
那么那么,问题是,这管用不??当然,理论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内治之方,即外治之用,起效几乎不差于内服!
  理论骈文这么说,是作者几十年经验积累而说的,实际上,这不是从理论骈文的作者(清代)实践出来的,而是自古以来,或者说自汉代或者唐代以来,就开始实践的方法,只是到了理论骈文的作者,将其道理归纳表述了出来,并且写了一部专业著作。
  因此,楼主前面说了那么多的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围观群众有的看了跃跃欲试而又心有顾虑,那么,这样就好办了,你可以直接将辩证得到的药方,配药之后,用贴敷的方法代替服用,那样也一样起效的,只是用贴敷的话,需要少许变化,比如增加药引之类,另外贴敷的部位也有些讲究。
  据楼主经验实验,或者说楼主忙开那么久的时间里所研究的,贴敷是很有效的,而且,实践中,楼主可以说,对于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聋)的当时治疗,以及后期听力恢复,就非常直接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07: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性病大多是元气受损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人体,日常主要依靠气血、后天精气来维持各种消耗;而后天精气与气血,需要元气和食气化合、化生而成。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成人一般在(约男32岁、女28岁)后,先天元气的库存量就会开始递减、加上成人欲望甚多,就会开始进入自然衰老。有些人保养不当,甚至会提前透支,于是,出现各种早衰。
         元气和气血的大量不足,就容易诱发各种虚损、内科杂病;内里脏腑出了问题,也无力修复。所以,慢性病的治理,应以补虚为主、去实邪为辅。因为正气虚,邪气必入,没完没了。
更详细,请看名中医李可的观点,如下:
=================================-
田原:您曾经遍访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末民国年间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这本遗书是近百年中医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什么?您认为汉唐以前的古中医与现代中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李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这个问题最早发现的人是谁啊?就是彭子益。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洛书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篇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地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就没办法延续了。彭子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都在一个河图里体现了,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他在1947年到1949年,临终的前一两年,将他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把这个从(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的古代中医学的研究,全部继承了下来。这个书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教材完全是两回事。他和近代的中西汇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和中西结合派的观念就更不一样,它是真正古代的中医学。
彭子益的基本观点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气致病。什么叫本气啊?本气就是元气,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混元之气。就是人在生下来以后,脾和胃中间升降所产生的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十二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十二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中气又是五脏的后勤部,假如没有这个中气维持,不断地供养,五脏就无以所养,最后阳气就无法生存。
先天的阳气,元阳,所有病都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了。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预,到你这个具体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哪一部分(元气有变的地方)受损伤。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就算有些病是受外因的伤害,但是很多年都搞不清楚是哪有外邪,或者是哪一种外邪伤害了元气,最后归结到他目前的证候啊,首先建立、巩固他的后天。脾胃为后天之本啊,五脏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俗地讲就是你首先让他吃得下饭,他才有抵抗力。
再一个就是肾气,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锅底之火。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脾属土,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四逆汤是回阳的,补肾阳,所以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治病的大法主要就是这么两点。
 
田原:就是您常说的「生死关头,救阳为急」。这句话现在网上火得不得了,成了您的经典语录了。
 
李可:这也算是一个基本的大法。反正你不管它什么病,只要危及生命了,就赶快把阳气先救回来,别让它跑散。但是意外的情况,比如说肿瘤病人,大量地用抗生素,又做过放疗、化疗........放、化疗对人体的摧残很厉害的,做过以后喝水都要吐啊,更别说吃东西了。
这样的人要先救他的胃气,等什么时候胃气恢复一点,你再治病。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给一些错误的医疗方法擦屁股,这个费了我们很大的劲,几乎每一个病人都有这么个过程。
 
田原:追随古人的脚步给了您自信,所以您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序中曾说:「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一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
 
李可:有些个西医曾经对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包括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这些个病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就提出来了,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也没有成功,要我说基本失败了。但在中国来讲,这些病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貌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己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已经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很多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啊。
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的路(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出自『人体阳气与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07: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判断体质的简单方法
作者:海风居士6645
         判断体质,先要知正常态,再偏上偏下的二分阴阳法。
正常体质:关键要看着舒服、精力不差。
体质分类,其实是可以N多种;人体是很复杂的,往往寒热、气虚血虚、湿气、瘀血等也可同时出现。
对于大多数人,是很难把握的,建议以平和饮食为主,其他的少吃,即可;也要注意个人的感受,吃着舒服的,可多吃些,不要死记知识,应该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或天性。

看看网上到处流行的体质观点,真的很难把握,如下:(似是而非、多知为败)
==================-
  1 正常体质: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
  2 阴寒体质:属寒(实)体质,平素肢冷无汗,喜暖怕凉,常腹痛腹泻,关节酸痛,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易患风湿关节痛,易感寒邪,怕阴冷潮湿气候,宜温阳散寒。应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桂皮等。
  3 阳虚体质:属虚寒体质。四肢多不温,怕凉喜暖,神疲,喜吃热食,睡眠偏多,便塘,尿清长,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得病多从寒化,宜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证,易感寒邪,易被湿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温阳补虚之品。
 4 阴虚体质:属虚热体质,形体多消瘦,心烦颧红,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口燥咽干,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大便乾燥,舌红苔少而乾,脉细数。易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怕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宜养阴补虚,甘寒退热。如百合、枸杞、麦冬、海参、西洋参等。
  5 阳热体质:属实热类型。面色多红赤,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发高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热的食物或饮料,如苦瓜、苦丁茶、莲子心等。
  6 气虚体质:属虚的体质,面白少华,气短懒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虚缓。易感冒,病后迁延不愈,内脏易下垂,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药、莲子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等。
  7 血虚体质: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弱。宜补气生血。用当归、熟地、龙眼肉。
  8 瘀血体质: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肤甲错,或生症瘕,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体黯紫有瘀点,脉细涩或脉率不齐。易患出血,症瘕,中风,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查、桃仁等。
  9 痰湿体质: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塘,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儒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宜祛湿化痰。宜服薏苡仁、伏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
  10 湿热体质: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激食品。
  11 气郁质:神情郁闷,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善太息、嗳气唉逆,咽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痛经。易患郁症,脏躁,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症。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应调节心态,宜服行气之品,如玫瑰花,佛手,萝卜等顺气之品。不宜进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07: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作者:海风居士6645

讲讲转天气会经常出现的都市疾病-感冒。
感冒经常令我们头疼、发烧、流鼻水、或者咳嗽、身重、脖子僵, 这都导致我们都市人困扰不已。

而感冒初期,都是发生在气分、偏无形;现代西医,擅长有形的检查、不能很好的诊断与治理感冒,通常是当有感冒发烧症状时,都用抗生素或特定某一种药物,而抗生素等药物基本上是属于寒性,当人体吸收过量的寒性药物会伤害人体的阳气并导致多种疾病,人无阳则不生,这样的治疗方法其实长远来看是很容易对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很多人,不重视,随意去药店买些成药,也是很危险的,因为自己不懂诊断。

以下分享一些关于中医理论在患感冒咳嗽时可以怎样处理的简单方法。

感冒-主要分为热感冒和寒感冒,即为风热、风寒, 亦即 风、热、寒。

世间病种病名包罗万象,但其来源只有六种:风、寒、燥、湿、暑、热

此六种病源称为六淫即--六气,当这六淫影响我们身体令我们生病的时候就称为邪气。

古云:风为百病之长;因此很多的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

而风寒的意思就是“风邪、寒邪”两邪一起影响我们。

另外,但是人体生病,可由外邪或内邪引起的,症状也有类似;而通常说的感冒,多是指外邪引发的。如果说内邪,可以归为内科杂病。

今天就先说一下外邪引起的感冒。

头疼和发烧,是不管风寒或是风热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症状。要分辨是寒或是热可通过辨别鼻水和痰的质地和颜色来判别。

由于风寒跟风热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正确分辨它们,否则使用错误方法会使病情严重或延长。

风寒 ---容易怕冷(现实,风寒病为多。)
鼻水:清涕、偏稀、不黄;
痰:清涕、偏稀、不黄。处理方法:
1.生姜红糖水,生姜5块煮水15-30分钟,热饮。想发汗,可加些葱白。
2. 热毛巾敷前额、颈后。
3. 热水澡,然后马上盖被局汗。
以上方法均以汗出为宜,汗出后可停止饮用或热敷并注意不要著凉。
         喝药后,多有排寒反应,不要惊慌;例如,喷嚏加重、咳嗽加剧,但是喷或吐后,身体没疲劳感或有轻松感,是好事,要坚持。

风热 ---容易怕热
鼻水:偏稠、偏黄
痰:偏稠、偏黄
处理方法:
1. 银翘散(应备用一瓶在家,药房有售)
2.不要贪凉;如果是头热,可用微温的湿毛巾来吸热。
3. 轻微运动出汗

温馨提示:不论风寒风热,均应饮用温水或热水,禁冷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