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思考中醫》(一)
張啟康
名老中醫建議中醫認真地去讀一下《思考中醫》,認為作者劉力紅博士是當代學習經典、深入領悟、創新發揚的楷模。該書由中醫權威題字,由傷寒大家作序,給予高度評價和肯定,對中醫有相當大的影嚮。本人讀後認為書中有許多謬論,本著百家爭鳴,在此拋磚引玉。
傷寒、雜病涵義
劉力紅博士在《思考中醫》70頁說:“《素問‧熱論》裏有很明顯的定義:”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個定義說明了傷寒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那就是發熱的特徴。凡是屬於發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熱特徴的疾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思考中醫》71頁說,“既然發熱的疾病讓傷寒占去了,那麼,不發熱的這一類疾病就非雜病莫屬了。”這樣有著很大的問題。
且看中醫經典怎樣說. 《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接下來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素問‧熱病》給熱病定了一個很明顯的定義:人體被寒邪侵犯後,而產生發熱的症狀為熱病。換句話說,在《素問‧熱論》裏,熱病是指外感發熱性疾病,而並非指劉博士的兩個凡是:“凡是屬於發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熱性的疾病”。《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不論是中風或是傷寒、濕溫、熱病、溫病,都是外感病的一種類型。因此,這裏《素問‧熱論》說的“傷寒”是指廣義的傷寒,即是外感病,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劉博士是用偷天換日的手法,把“外感發熱性疾病”換成“凡是屬於發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熱特徴的疾病”,混淆了“熱病”的概念。
明白熱病是指外感發熱性疾病,明白傷寒廣義的概念是指外感疾病,我們再來看雜病的概念。
《素問‧生氣通天論》“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指出外感六淫病因。《靈樞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指出食飲勞損病因。《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指出七情病因。除了先天稟賦所致或後天醫壞所致,還有金刃蟲獸所傷之外,人類致病的病因大抵不外是外感六淫、飲食勞損和七情致病。仲景原著名為《傷寒雜病論》,後人分之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論》是論傷寒,即是論外感疾病,論外感六淫引起的無形氣化病,更深一層應是說,仲景借外感病論述中醫的理法方藥;而《金匱要略》首篇是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明確地指出,《金匱要略》是論述不論是何種病因引起的,或是無形氣化病進一步發展的臟腑經絡有形疾病,即雜病。換句話說,雜病是指臟腑經絡病。這裏所謂無形之氣化病,大約相當於(注意:並非是等同)現代醫學所述的功能性疾病,而有形之臟腑經絡病大約相當於(注意:並非是等同)現代醫學所述的器質性疾病。
不論是外感六淫或是飲食勞損、七情等致病,不論是無形病或有形病,都有可能具有發熱特徴。發熱不是傷寒特有或傷寒特徵。反過來,傷寒不一定有發熱。我們引《傷寒論》的原文來證明:
《傷寒論》開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所謂太陽病提綱原文,首先指出“惡寒”而不是說“發熱”。《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指出惡寒是必然證,而發熱是或然證。既是惡寒是特異性特徴,而發熱是非特異性特徴。請問劉博士,當太陽病未發熱而惡寒時,是屬於傷寒或是雜病?按劉博士說:“不發熱的這一類疾病就非雜病莫屬了。”那是不是說,太陽病初起惡寒未發熱時,是屬雜病,等到病症出現發熱才名之為傷寒?
《傷寒論》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反”字說明“發熱”是少陰病之反常態(特殊性);少陰病之常態(一般性)自然是“無發熱”。《傷寒論》302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請問劉博士,惡寒無發熱的少陰病是傷寒或是雜病?
再從論雜病之《金匱要略》原文印證。《瘧病脈證並治第四》“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等等。《金匱要略》論述的許多雜病都有發熱。請問劉博士,能把上述雜病說成是傷寒嗎?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劉博士從發熱與不發熱去分辨傷寒或雜病,是混淆了傷寒和雜病的概念,是根本的錯誤!
三陰三陽開閤樞
《思考中醫》對三陰三陽開閤樞解釋似是而非。例如《思考中醫》110頁:
“太陽主開,開機啟動,陽氣釋放,當釋放到一定程度後,釋放要終止,開機要關閉,這個作用要依賴陽明,在這個過程,太陽與陽明的開閤要適時。”
首先我們看《素問‧陰陽離合篇》:“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陽明根起於厲兌,..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很明顯《素問》是論人三陰三陽之開閤樞,不是論天地三陰三陽的開閤樞。
《靈樞.根結第五》“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也,當窮其本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亦是論人三陰三陽之開閤樞,論人三陰三陽功能的常態,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和病態引起的症狀如上述。不是如《思考中醫》107頁:“三陽主的陽門實際就是生長之門,三陰主的陰門,實際就是收藏之門。陽門打開了,生長之門打開了,陽氣便不斷升發,不斷釋放,隨著這個升發,釋放,自然界表現的便是春夏的變化..”不是論天地三陰三陽之開閤樞。《素問‧痺論》:“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太陽為開,太陽開的功能正常,則“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閤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靈樞.本藏篇》。若太陽開的功能不能正常運作、呈現病態,“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即“皮膚肌肉乾枯消瘦而萎弱,外邪易於侵襲人體而出現急暴發作的病證”。
《靈樞‧五味篇》“胃者,五臟六府之海也,”陽明閤的功能正常,則“水穀皆入於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素問‧痿論篇》“治痿者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閤折,陽明閤的功能呈病態,則胃不能納水穀,不能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即“胃氣不運,導致真氣留滯不行,病邪盤踞不去而發生痿疾”。
《靈樞.經脈第十》“膽足少陽脈,..是主骨所生病者”;少陽“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也,”,即“骨節緩縱而出現身體動搖不定的症狀”。
按劉博士的解釋,《思考中醫》109頁 “隨著太陽主開功能的啟動,陽門打開了,陽氣得以逐漸地升發釋放出來...開到一定的時候,就有一個關閉的機制,將陽門逐漸關閉,使上述這個蒸蒸日上,升發釋放的過程減弱下來,這個就是陽明的合,陽明為閤指的就是這層功用”。
請問,上午太陽開陽氣升發時,陽明不閤,那你早上飲食,陽明胃能不能納水穀?要到過午陽氣由升而降,陽明閤時才能納水穀? 當你飲食,陽明閤水穀時,太陽就不開,就沒有衛氣溫分肉,充皮膚?直情是謬論!所以請注意,《素問‧陰陽離合篇》:“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三陰的開閤樞亦是如此,太陰為開,足太陰開則“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手太陰肺為開,開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經脈別論》)。《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故曰太陰“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
《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 。少陰樞折,則營氣不能“化以為血”,故曰少陰“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所以少陰為樞是指營血之樞轉。並非如劉博士在《思考中醫》115頁所謂“少陰的樞則是對體的樞轉”。
厥陰中見少陽,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見。故厥陰閤折,則少陽氣絕。《傷寒論.厥陰篇》之“除中”,即除去厥陰中見少陽火氣之謂。《靈樞.經脈第十》“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膽足少陽之脈氣實則口苦,氣虛則善太息,喜悲。故曰:“閤折則氣絕而喜悲”。
《思考中醫》115頁:“陽明熱與厥陰熱的區別,一個是外熱,一個是內熱,一個是氣熱,一個是血熱。”亦是似是而非。外與內是相對而言,陽明熱相對於太陽熱,則太陽熱為外熱,陽明熱是內熱;陽明經熱相對於陽明腑熱,則陽明經熱為外熱,陽明腑熱為內熱。陽明為多氣多血,所以氣分的熱易傳血分,如《傷寒論陽明篇》202條:“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陽明氣分之燥熱發展為血分的熱;不能因此說是厥陰病或厥陰熱。而《傷寒論厥陰篇》347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此條所論厥陰裏熱為氣分的熱,故以白虎湯主之。也不能因此說此條是論陽明病或陽明熱。
柴中元先生在《溫病求真》前言曰:“為振興中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揭示缺點比挖掘優點更發人深省,特別是在那些貎似真理的謬誤被醫者奉為圭皋的時候,冒大不韙而揭偽揚稗,這正是真正熱愛中醫者所應具有的勇氣”。本人鬥膽提出不同意見,敬請同業先進賜教。
參考文獻〔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