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6 19:32 编辑
二、日本·丹波元胤《医籍考》的考证 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而言,古人考证很多。丹波元胤《医籍考》认为“《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佚”,而对《黄帝素问》及《黄帝灵枢经》成书时代的考证而言,《医籍考》可谓捜罗中国古人资料详实,凡是有关之古籍,靡不赅备。现就其《黄帝素问》成书时代之考证摘引如下:
《隋志》九卷。梁八卷。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喆(zhe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褚氏遗书》 金栋按:日本·丹波元简《医賸·运气》云:“运气之宗,昉于《素问》,见《褚澄遗书》。褚,南齐人,然则运气之混于《素问》,在于六朝以前乎?《褚书》盖萧渊所依托,得于古冢中云者,乃欲托汲古冢书耳。隋·萧吉作《五行大义》,上自经传,下至阴阳医卜之书,凡言涉五行者,莫不网罗搜辑焉。特至五运六气胜复加临之意,则片言只字,无论及者,其起于隋以后,确乎可知矣。而其说凑合纬、医二书所立,正是一家,未知创于何人?岂所谓玄珠先生者乎!但至王冰,采而掺入《素问》篇内,其说始显。” 又,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前文引《褚氏遗书》,谓‘运气之宗,起于《素问》’云云,《素问》运气七篇,乃唐·王冰所掺入。褚澄,南齐人,哪得见之?世谓《遗书》乃后人伪造,观此则其言益信。”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脉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余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阴阳,造化法语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随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喆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者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字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著《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题》 刘骃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无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事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讬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景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徵,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著力,熟读玩味。《医经小学》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士,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有可取者。《孙志斋集》 王袆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六经乎。《青岩从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 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佐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其于五藏收受之法,吕不韦著《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其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 朱载堉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尊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字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讬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连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论本义序》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依讬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有后汉人所为。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按,先子(注:即其父丹波元简《素问识》)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倒置而下字耳。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崑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笺•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矣。 盖《内经》之目,昉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佚,故后人缀辑,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是古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 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迥然不同。其论运气,与《六节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百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
|